發布時間:2025-02-17 來源:安徽作家網 作者:安徽作家網
編者按:為實施好"文學強基"行動,引領和動員“文學皖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文學的方式書寫新時代鄉村變遷,反映江淮大地上鄉村全面振興的生動實踐,為中國式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貢獻文學力量,省文聯、省作協主辦了“和美的魅力——鄉村全面振興中的安徽故事”系列采風創作活動,現陸續推送走進蕪湖灣沚區的采風作品,以饗讀者。
詩意北陶
朱幸福
小雪時節未見雪,寒意稀薄,陽光卻慷慨地灑滿天際,白云悠然自得,心間被這溫煦的氣息填得滿滿當當。在這溫婉如畫的季節,我有幸隨省作家協會和美鄉村采風團的腳步,踏入了蕪湖市灣沚區這片充滿魅力的土地。
我們的行程,如同一幅緩緩展開的畫卷,圩田的廣袤風光、水鄉的獨特韻味、鄉野間的美食佳肴以及農村居民的淳樸笑容,一一映入眼簾,深刻心底。走在田間地頭,我仿佛能感受到年輕人身上那股子朝氣蓬勃的力量,他們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揮灑汗水,播種著未來的夢想。而村頭巷尾,則是另一番景象,老年人們或悠閑散步,或圍坐談笑,他們的臉上洋溢著健康與滿足的笑容,生活在這里,顯得格外恬淡與和諧。
在這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土地上,全國旅游示范村——北陶村尤為引人注目。它坐落于蕪湖市與灣沚城區之間的中間地帶,G329國道如一條銀色的綢帶,穿村而過,將這片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與外界緊密相連。
對于北陶村,我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感。它不僅離我生活的老家不遠,更是我多次探訪、記錄的地方。無論是因工作之需,還是朋友相聚,我總是樂此不疲地來到這里采訪采風,用筆觸記錄下它的點點滴滴,甚至參與過村里的文史資料搜集整理工作,結識了許多真摯的朋友。然而,盡管我對北陶村如此熟悉,卻從未真正為它寫過一篇像樣的文學類文章。每當夜深人靜,這份遺憾便如潮水般涌上心頭,讓我深感慚愧。或許,正是因為太過熟悉,反而讓我忽略了它獨有的魅力與故事。但這一次,作為省作協采風任務的一部分,我終于下定決心,要為北陶村書寫一篇深情的贊歌。
北陶村的由來與巷子里的故事
北陶村,一個承載著深厚歷史底蘊的村落,原稱保豐北壩,其歷史可追溯至春秋時期的吳國。如今,這里已是六郎鎮政府的所在地,見證了無數歲月的變遷。
據《陶氏宗譜》記載,西漢高祖劉邦即位時,陶舍因輔佐漢高祖有功,被封為開封候,后世尊其為陶氏始祖。作為陶舍的后裔,時任大理寺評事的陶旺率家人遷居至東筦(今蕪湖市陶辛鎮東筦),家族逐漸繁衍壯大。至宋朝末年,陶居義次子陶貴玉,又因東筦地僻人稠,舉家遷居至保豐圩北壩,北陶由此得名。
北陶村風光旖旎,宅水相鄰,居民群落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展現出典型的沿江圩田風光。在這片土地上,蕪湖陶氏孕育了無數杰出人物,他們或在政治舞臺上叱咤風云,或在文壇上熠熠生輝,或在鄉間默默奉獻,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我們下榻的民宿名為轉角巷,這是一家徽派建筑風格的袖珍園林。民宿設施先進,環境幽靜,彌漫著濃郁的文藝氣息。由于緊鄰AAAA級景區官巷村口,晨昏之際,我們還能隱約聽到搗衣之聲,仿佛置身于一幅寧靜的田園畫卷之中。
第二天一早,在當地朋友的帶領下,我們走進了北陶官巷采風。官巷村莊不大,有近百戶人家,多為聚族而居的陶姓族人。村莊四面臨水,碧波蕩漾,垂柳依依,宛如一幅動人的水鄉畫卷。村內十幾條巷道縱橫交錯,將村落分割成許多整齊的版塊。村東、村西均有小橋與外界相連,成為車輛行人進出的陸上通道。穿行其間,綠樹掩映,果實累累,花草樹木散發出成熟的氣息,展現出大自然的無限魅力。
雖然柿子樹葉早已落盡,但紅彤彤的柿子依然懸掛在光禿禿的枝頭,像一團團耀眼的紅色之火,溫暖著冬日的天空。我們紛紛駐足拍照,有人甚至流露出品嘗的愿望。柿子的主人是一位高齡的老太太,她熱情地招呼我們免費采摘。我上前搖了搖樹,柿子便紛紛落下。撿起幾個分給同伴品嘗后,大家都贊不絕口。當我問老人“今年高壽”時?老人露出了無牙的笑容,說她已經89歲了,村里還有3位老人比她年齡還大。那份淳樸與善良讓人感動不已。
家家戶戶門前后的園子里都種滿了綠油油的蔬菜,青翠鮮嫩的蘿卜、青菜等讓人羨慕不已。有兩個朋友干脆買了一些準備帶回家,將這份來自鄉村的清新與美味與家人分享。
在官巷自然村參觀時,一個騎著電動車的農民大哥的叫賣聲引起了我們的注意。他賣的是粑粑和發糕,幾個同行女作家興奮地購買了一些分給大家品嘗。粑粑溫熱香糯,口感極佳,贏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評。我知道,粑粑是中秋前后的節令食品,在民間比較盛行,現在城市的街頭巷尾偶有賣粑粑、粽子的吆喝聲。記得十幾年前,我曾來北陶村采訪過專門做粑粑、粽子、年糕等傳統節令食品的村民,他們長年將這些食品送到南京、合肥、蕪湖等城市販賣,許多人家因此脫貧致富。如今,隨著鄉村旅游的興起,這位農民大哥在家門口景點叫賣粑粑和發糕等傳統節令食品,也受到了游客的熱烈歡迎。這不僅為他帶來了可觀的收入,也讓我們感受到了鄉村生活的美好與溫馨。
官巷,如其名所示,曾是當官之人通行的道路。導游與村民總會帶著自豪之情,向游客們講述那段十三位官員連朝為官的輝煌歷史,以及他們當年進出所用的專用巷道。
登仕巷,便是當年陶氏先祖陶汝礪的專用巷道。南宋寶慶年間(1225-1227),陶汝礪曾任龍圖學士兼知樞密院,參與內外軍政事務,深受宋理宗的嘉許。陶汝礪首次回鄉省親時,鄉鄰宗親聞訊齊聚村頭跪拜相迎,場面蔚為壯觀。然而,陶汝礪卻深感不安,因為朝堂禮儀中,官民有別,民需向官行禮;但宗法制度又講究長幼有序,晚輩需向長輩請安。為解決這一矛盾,陶汝礪想從自家后門開辟一條通往不遠處官道的巷道,作為自己進出的通道,成功避開村民通行的鄉道。進村后,他脫下朝服換上便裝,以家族禮儀拜見恩師與長輩,實現了兩全其美。這一想法得到了族長與恩師德賢的一致稱贊,從此,陶氏村落便有了這條專為陶汝礪出行的“官巷”——登仕巷,而陶汝礪也成為了首條“官巷”的創立者。
審齋巷則是為了紀念陶氏一位教育界官員陶熾。陶熾(1196-1270)33歲探花及第,是南宋時期的重要大臣,曾擔任過禮部侍郎、參知政事等職務。在宋理宗趙昀親政時,陶熾到建康(今南京)擔任府學教授,主管教育工作。他發現當地有不少學子因家境貧寒而無法參加科舉考試,為此夜不能寐,食不安寢。為幫助朝廷選拔更多優秀人才,陶熾想出了一個辦法:利用地方書院的田租收入在城里置辦房產,再將房產出租,以每年房租收入作為“贐送”專款,資助參加科舉考試的寒門學子。他主持頒布了《府學贐送規約》是中國科舉史上最早設立資助基金的管理章程,明確了資助的數額、登記與發放流程,公開透明,簡便易行。這部“規約”的實施,解了寒門學子的經濟之困,圓了他們的科考之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清末之時,陶辛鎮胡氏族人創辦新學,也以祠堂公田收入資助貧寒學子,先后培養出67名副高級以上職稱者,成為遠近聞名的“教授村”,這無疑是受到了陶熾助學精神的啟發和影響。即使到了今天,捐資助學依然被許多人效仿和推崇,陶熾也因此被譽為一位有家國情懷的官員。
走進居仁巷,我們又能聽到“金頭玉葬”的忠義故事。陶居仁(1244-1275),陶熾之孫,宋德佑元年(1275)任鎮江錄事參軍,又臨危受命接管江北瓜州軍務。元軍進犯時,鎮江知府洪起畏棄城而逃,統制官石祖忠也獻城投降。陶居仁雖率部奮勇接敵,但終因寡不敵眾被元軍俘獲。他拒不投降,被殺害時年僅32歲。陶居仁用鮮血譜寫了一首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用生命踐行了對國家的無限忠誠。元丞相伯顏聞知此事,親自下令為陶居仁厚棺盛殮,并傳說元軍為他以金飾首、以玉裹身,安排將士護送靈柩從長江水路歸鄉安葬。這段“金頭玉葬”的傳說,在我小時候就有所耳聞,但長輩們只能講述個大概。直到大學畢業多年之后,我才真正弄明白了這段歷史與人物的細節。
陶氏家族歷來崇尚教育,其后代人才輩出,至明清時期,共有13位族人步入仕途。為了調和朝堂禮儀與家族家規之間的沖突,他們紛紛效仿先祖陶汝礪的智舉,各自在居所附近修筑巷道,以便進出村莊,從而誕生了“十三官巷”的傳奇。我深信,這十三條官巷并非僅僅局限于官巷自然村內,而是廣泛分布在陶氏家族聚居的東筦、夫子闕、老鸛嘴等多個村落之中。“官巷”已然成為一種文化與禮儀的象征,深深植根于這片土地,為今日的官巷村增添了無盡的光彩。故有詩云:“汝礪智辟登仕巷,官儀宗法兩和諧。后輩競筑通途路,十三官巷揚美名。”
離開官巷之際,我有幸目睹了無人機愛好者從空中捕捉的壯麗景象,官巷宛如一葉扁舟悠然漂浮于水面之上,難怪素有“一座漂浮于水上的村莊”之美譽。
漫步于官巷村,我沉醉于鄉村的旖旎風光,品味著水鄉的特色美食,聆聽著官巷的動人故事,傳承著忠孝禮儀的精髓,頌揚著民族的傳統美德。勤勞純樸、誠實守信、明禮守法、開拓創新的官巷人贏得了眾人的交口稱贊。官巷,這片灣沚人崇尚禮儀、踐行孝道文化教育的沃土,正逐步被打造成一個“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美麗宜居鄉村典范。它先后榮獲安徽省傳統古村落、“最江南”長三角鄉村文化傳承創新典型村落、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等一系列殊榮,成為了人們心中的一片凈土與向往之地。
小陶村的浪漫與煙火氣息
以“祿”為主題精心打造的“廉官”文化主題鄉村——枕水官巷,已然取得了顯著的成功,并順利躋身AAAA級景區的行列,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勝地。而今,北陶人又著手規劃打造另一個和美鄉村——小陶村,以期再創輝煌。
步入小陶村村口,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那矗立的醒目標語:“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這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賀詞中的金句,恰如其分地詮釋了小陶村人的奮斗精神。
文化乃靈魂之所在,村莊亦不例外。小陶村的規劃設計理念緊緊圍繞著“最福氛”這一主題展開,這是六郎鎮政府攜手頂峰文旅公司、安徽工程大學共同策劃的智慧結晶。他們深入挖掘這片福澤深厚的土地,精心打造出了江南首個“福”文化主題鄉村。
“福”字,作為漢字中一個極具凝聚力的符號,承載著無數人的心愿與期盼,是美好與吉祥的象征。“最福氛”不僅描繪了這里福氣繚繞、氛圍濃厚的景象,更巧妙地與“最福分”形成雙關,寓意著小陶村是一個福氣滿滿、令人心馳神往的村莊。
小陶村以村中心的一泓明鏡般的湖水為核心,湖面與四周水系相連,巧妙地將全村分為五個版塊,形成了“五福臨村”的布局,以及“水網縱橫、宅水相鄰”的獨特風貌。村內主干道繞湖而建,外圈民房則以磚瓦為基調,既錯落有致,又色彩斑斕。這種“一戶一案”的精細化設計,既充分尊重了村民的個性化需求,又確保了村莊整體色調的和諧統一。
村內道路、橋梁、建筑景觀等,均以福字命名,如知福路、修福路、福橋、得福廣場、福地生花等,它們與周圍的自然環境和諧共生,共同編織出一幅寧靜祥和的江南田園風光畫卷。
在花田手作區,我們被手工拼布藝術的魅力所折服,感受到了匠人們傾注的心血與智慧,以及那份源自心底的溫暖與幸福。同時,我們也期待著在此舉辦的第十屆“巧興杯”中國拼布創意設計大賽的作品展覽能引起轟動。
在村莊的西北角,我們發現了三間普通的平房,它們被一位年輕的大學生租賃后,改造成了一間充滿雅致與溫馨氣息的稻田咖啡館。咖啡館內部布置得既現代又不失溫馨,門前門后的空地上擺放著眾多桌凳和折疊椅,還有小帳篷遮陽擋雨。我們在此小憩,享受著田野的四季景色和田園的風味,倍感愜意。與咖啡館的年輕老板交談時,我們得知,這個面積不大的鄉村咖啡館投入了20多萬元進行改建,中秋節開張后生意火爆,現在已經收回了投資成本,這讓我們都感到十分驚訝。
他告訴我們,每個雙休日都有許多游客慕名而來,每月一次的小陶村市集更是熱鬧非凡,村民們不僅在此銷售農特產品,還吸引了許多大學生和非遺文化愛好者前來展示他們的才藝和文創作品。他的稻田咖啡館在市集期間更是生意興隆,最高時一天能賣出2000多杯咖啡,許多人都要排隊等候才能品嘗到這份美味。
小憩過后,我們前往得福廣場。這里是小陶村的文化生活廣場,可以舉辦各類小型活動。傍晚時分,這里又成了大媽們展示舞技的舞臺。廣場中央,一個匠心獨運的主題“福”字雕塑映入眼簾,它將“得”與“福”巧妙融合,讓游客在尋找福字的過程中感受到滿滿的福氣。這種文字創作與游戲互動的結合方式,極大地增強了游客的參與感和體驗感。同樣吸引人的還有湖岸南邊的十二生肖紅色雕塑,它們將漢字福字與生肖字巧妙結合,創造出獨特的福字造型。我們根據自己的屬相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生肖福字,并在此打卡留影,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鄉村振興館的墻面巧妙地運用了江南傳統民居中常見的灰磚與紅磚,這兩種顏色的墻面交錯排列,營造出一種靈動而雅致的空間美感。在周圍白墻綠樹的映襯之下,整個場館更顯端莊秀麗,洋溢著濃厚的文化韻味。館內設有會議中心,為研學交流活動的開展提供了便利。
此時,展廳內正展出著一場主題為《向著光、生長》的插畫藝術展,由一格精心打造。一格是從上海、深圳等繁華都市回歸鄉村的藝術家,她在附近的中窯村建立了自己的藝術花園工作室,創造了一個如夢似幻的童話王國。至今,她已為《給你一個大抱抱》《白鯨的故事》等六十余本中外童書繪制了插畫,其作品色彩鮮明、想象豐富、充滿陽光與活力,傳遞著積極向上、向善的美好力量。這場高水平的畫展在小陶村的展出,不僅提升了鄉村的藝術格調,更為小陶村增添了幾分青春、時尚、亮麗與現代的文化氛圍。
夕陽西下,晚霞滿天,鮮紅的太陽倒映在村振興館前寧靜而寬闊的湖面上,波光粼粼,金光閃爍。許多人紛紛駐足,拿出手機記錄下這美麗動人的瞬間。
在門前閑聊的幾位年齡稍大的村民引起了我們的注意。有同伴主動與他們交談:“打造和美鄉村,你們喜歡嗎?”
一位年長的村民靦腆地笑了:“一開始我們都在觀望,但后來都積極支持了。誰不想把自家住的地方弄得更美、更舒適呢?”
我插話道:“聽說有位陶奶奶,還是小陶村改建的大功臣呢!”
村民一臉驚訝地問:“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爽朗地笑了:“我曾經采訪過她。”
回想起小陶村改建初期,由于部分村民對施工項目存在疑慮,施工進度一度受到影響。這時,村民陶奶奶挺身而出,主動與施工方聯系,并自愿成為第一個改造自家房屋的人。她不僅全程配合施工方的改造工作,還積極動員左鄰右舍配合項目施工,甚至免費提供電力和水源給施工方使用。陶奶奶的善舉極大地推動了項目的順利進行,也成為了小陶村鄉村建設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然而,當我聞訊前來采訪她時,她卻謙虛地連連擺手拒絕。
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帶著滿滿的幸福感離開了村莊,有的拎著新鮮的蘿卜、山芋、甘蔗等農產品,有的購買了繪畫、布藝等文創作品。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輕松和滿足的笑容。
突然,我驚喜地發現,出村的那條路竟然被命名為“惜福路”。我想,這一定是特意為之的命名。它寓意著全村人都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幸福,也提醒著每一位來此的游客銘記這份幸福,珍惜每一個美好的瞬間。
北陶村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璀璨未來
在村干部的詳細介紹中,我們深入了解了北陶村的概況。北陶村地域呈玉扇形,總面積達5.41平方公里,人口4400人,其中陶姓居民占據多數。這里盛產水稻、油菜等農產品,以及魚、蟹、蝦等水產品,同時,菌菇、葡萄、楊桃等特色產品的種植也相當普遍。
近年來,北陶村積極探索農業產業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路徑,通過土地流轉、發包租賃、入股以及招商引資等多種方式,推動農業由單一種植向生產、加工、銷售全產業鏈以及旅游、觀光、采摘、研學等多方向延伸。
說到研學,自然不能忘了益然香木榨文化特色產業園這一融合發展的典范之作。步入園區,一股濃郁的谷物油香撲鼻而來,令人陶醉。對于這股香味的來源,大家各抒己見,有的說是菜籽油,有的說是花生油,還有的說是茶油。對此,接待我們采訪團的公司綜合部經理胡娟娟給出了答案:“大家說的都對,我們公司生產這些油,還有芝麻油、核桃油、南瓜子油等多個品種。我們的油品色澤清亮、香味醇厚,古木留香,回味綿長。”
在胡娟娟的引領下,我們參觀了園區的各個傳習場所,包括“木榨器具實物展示館”“木榨技藝演示長廊”“木榨技藝體驗館”“商號傳承館”等。從她的介紹中,我們了解到益然香木榨文化產業園不僅是安徽省老字號、安徽省非遺基地與代表性傳承人住所地,更是中國木榨制油標準的領銜研發單位。歷經四代傳承,132年的風雨洗禮,它已成為當下中國僅有的體系化、規模化、科學化管理的古法非遺木榨制油產業園區。
透過透明玻璃,我們目睹了車間里工人操作木榨榨油的場景。如今,傳統需要兩三個人使用的長木錘已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300-500斤的鐵錘。這樣的改良不僅縮小了錘的體積,更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鐵錘吊在木榨一側的房梁上,工人雙手扶錘,如同蕩秋千一般,先將錘推近木榨邊,再蕩開遠離,利用慣性推動鐵錘,對準木楔猛地砸下。伴隨著一聲沉重的悶響,木榨里的油如泉涌般溢出。就這樣,一錘一錘的撞擊中,菜籽、花生、芝麻等谷物的油源源不斷地流向我們的餐桌。
在體驗區,幾位作家親自體驗了鐵錘撞擊的樂趣。雖然只是體驗用的小錘,但依然能感受到控制的難度,不禁讓人感嘆車間工人的勞動強度之大。在這里,我們不僅清晰地看到了古法壓榨制油的整個流程,了解了相關的農耕器物,更感受到了古老工藝的質樸和神韻。在互動中體驗到了榨油的樂趣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也難怪益然香木榨文化產業園會成為許多中小學生的研學基地之一。
離開北陶村時,我對北陶村未來的發展充滿了信心。北陶村已經構建了“東官巷,西小陶”的旅游新格局,益然香木榨文化產業園和野樹林百菇園兩個AAA級景區作為重要支撐,再加上樂萄桃采摘園、橘景苑、四季果園等眾多休閑觀光、采摘研學基地的點綴,北陶村的旅游資源已經相當豐富。同時,他們還推出了“水八仙”特色美食和轉角巷、巷遇等優質民宿,拍攝了與官巷有關的短劇《去有風的地方》《繁花》等,開發出了一系列受到市場歡迎的產品。這些舉措不斷放大了品牌的亮點和特色,提升了北陶村“詩意原鄉·江南圩田第一村”的綜合影響力。
于是,我開始埋頭于文字的海洋中,校對每一個字句,修改每一處細節,潤色每一段情感,努力為北陶村留下一份珍貴的記憶,也讓自己對這片土地的情感得到一次深刻的升華。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北陶村一定會留住更多游客匆匆的腳步,促進當地農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奮力開啟彰顯徽風皖韻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高質量發展振興的新征程。
朱幸福,文學創作二級。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蕪湖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蕪湖市灣沚區文聯副主席兼秘書長、作家協會主席。曾在《北京文學》《清明》《安徽文學》《百花園》《小說界》等全國各級各類報刊發表小說散文近千篇,出版小說散文集《太陽雨》《泥巴墻頭臘味香》《鄉村情愫》等8部,作品曾被多家選刊轉載或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