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3-24 來源:安徽作家網 作者:安徽作家網
書寫年輕一代的茶人生
——評童敏敏網絡文學《洞庭茶師》
北 喬
《洞庭茶師》(安徽文藝出版社)講述的是金果果等年輕人回鄉創業,激活茶文化,創新茶產業的故事。作者用平實又不失美感的語言刻畫了一眾年輕人的事業、生活和情感圖景,其中既有創業的艱難與歡欣,生活的痛苦與快樂,愛情的憂傷與甜蜜,更有與家庭、與社會復雜的過往與當下,而這一切又與茶文化相互浸染,令人耳目一新。
小說立起了諸多有血有肉、極具現實感的人物,勾勒出時代青年群像。金果果放棄金融投資高薪職業,回到家鄉洞庭山創業。周舟大學畢業后,沒有在外高就,而是回鄉當了公務員,想為家鄉發展做點事。江明川是美院高材生,抑郁不振,回鄉做小學美術老師,尋求心靈的慰藉。他們是發小,也都有走出家鄉的經歷,但又都回歸原鄉。洞庭山是他們的家鄉,又是產碧螺春的茶鄉。鄉土血脈之情和茶文化的古典氣質,凝聚成他們心靈的特質。同時,這也是一種象征,代表著當下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回望,對鄉村自然之境的向往,以及用自己的青春和才華反哺鄉村的感恩之心。
小說以創業為主線,勾連起年輕人的整個生活。童敏敏深入當代年輕人生活現場,體會他們的人生之路和精神歷程,在復雜的社會生活中觀照他們的成長。作者在塑造這些人物時,特別凸顯了他們與家庭的淵源,深描了他們的成長進路,其敘述具有人類學和社會學意義。出生于和睦有愛的家庭,金果果有著江南人的溫婉和柔韌,優雅中不失大氣。楊海家庭條件優渥,無憂的生活讓他沒有更上一層樓的動力,與人相處有高高在上之勢。葉茗家境也很殷實,但鉆研好學,沉醉于科研,沉穩、不喜社交,給人以高冷的感覺。江明川和柳萍的家庭都有缺憾,給二人帶來難以抹平的創傷。周舟的經歷讓人唏噓不已,她自小父母雙亡,吃百家飯長大,雖有幸與所愛之人成家,但丈夫又意外去世。童敏敏筆下一眾人物,體現了當代青年人的多樣性。我們能明顯感覺到作者之于人物的寬容與理解,她真心體諒他們行走姿勢背后的艱難和無奈。更為重要的是,她看到了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作者并沒有將自己當成事不關己的旁觀者或超然的書寫者,而是本就是他們中的一員。所有的人物都是她的親朋好友,甚至是某一方面或某種狀態下的自己。
茶,在小說中帶有多重象征意味。金果果等人開發新茶飲,是挖掘茶的現代價值,進而以新產業助力鄉村全面振興。他們敬畏茶的自然物性,其實也是敬畏自古延續至今的自然倫理。傳統需要走進當代,但一定是在堅守傳統內核的前提下融入現時的生活,參與當下的市場經濟。我們欣喜地看到,這群年輕人具有充沛的激情和活躍的思維,對親情、友情和愛情都有新的感知和表達,但內在又深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他們不斷前行,既在尋求突破,又在不斷地找回久遠過往的“我”。金果果等幾位主要人物是發小,長大后經歷不同的世事,重新聚在一起后,記憶深處的那份純真和樸素漸漸蘇醒,他們進而團結在一起,有了共同的努力目標。與此同時,他們身處濃郁的地域文化氛圍中,浸染厚重的山水人文和民俗風情。小說以現實中的太湖、太湖大橋、西山島等為故事背景,不但介紹了茶的歷史和茶知識,而且描摹了大量的地方風物,如辛棄疾、白居易等名人留下的詩文,醬爆螺螄、銀魚炒蛋、白汁塘鱧魚、櫻桃肉、河蚌金花菜、禿黃油面等當地美食。這些構成了人物行動活生生的生活世界。
《洞庭茶師》寫一群年輕人因茶而聚的故事,描述了他們重建美好鄉村的努力。他們通過茶致富,也在與茶的相處中得到各自所需的治愈。這啟示我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有些東西是必須要變的,有些東西是不應該也不能變的。當我們真正讀懂了《洞庭茶師》,我們就能領略到小說進入現實的深度,以及喧囂之下的濃醇。
——本文原載于《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3月20日第07版)
北喬,江蘇東臺人,評論家、作家、詩人。出版評論專著《詩山》(2021年)、《約會小說》(2014年)、《貼著地面的飛翔》(2013年)、《劉慶邦的女兒國》(2006年)、《103后花園》(2001年)。另著有長篇小說《新兵》《當兵》、小說集《尖叫的河》《走火》、散文集《遠道而來》《三生有幸》和詩集《大故鄉》《臨潭的潭》等10多部作品。曾獲第十屆解放軍文藝大獎,第十一屆全軍文藝優秀作品獎,第三、四、五、七、九屆武警文藝獎,第九屆長征文藝獎,第十屆冰心散文獎,第八屆黃河文學獎,第六屆烏金獎,第三屆三毛散文獎,首屆林語堂散文獎,第三屆海燕詩歌獎,第四屆劉章詩歌獎等。現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