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5-12 來源:安徽作家網 作者:安徽作家網
滿地雞雛春趣濃
李運明
菜花金黃、蝴蝶雙飛的時節,家里的那只母雞抱窩了。以往下了蛋,它都要咯嗒咯嗒地叫個不停,然后飛下窩紳士般的往屋門前踱去向母親請賞。這時,母親就抓一把糧食撒過去犒賞它,它一邊吃,往往還一邊叫,待到嘴里噙滿了糧食,再也嗚嚕不出聲音來,才埋下頭啄個不停。那天,太陽偏西了,還沒聽到母雞的叫聲,也沒見到母雞來要食吃,母親很奇怪,往雞窩里一看,只見母雞安閑地臥在窩里。母親就知道母雞要抱窩了。母親收拾好一個紅色大陶盆,在里面墊了一層麥草,麥草上面鋪了一層雞蛋,然后把母雞挪進盆里,再把盆罩住,母雞就安心地抱起了窩。
雞雞雞,二十一。算著小雞要出殼了,母親特別留心起來。一天,忽然聽見雞窩里傳出“唧唧”的聲響,母親臉上露出了笑容。中午,給母雞喂食飲水的時候,母親把母雞捧出窩來,窩里已經有了兩只毛茸茸的小雞雛,還有一只蛋殼已經破了個洞,從里面伸出小雞雛的頭來,小雞雛好奇地看了一眼這個光亮的世界,開始用嫩黃的小嘴一下一下啄起周圍的蛋殼來。小雞雛把洞啄大了,用力一掙,就鉆出了殼,然后高興地叫了兩聲。母雞聽見了,停下啄食,看了看小雞雛,直到看到小雞雛安然無事,才又開始啄起食來。
小雞雛陸陸續續地出了殼,不幾天就全都出來了。這時,母雞完成了孵蛋的任務,也不再賴在窩里,每天領著一群小雞雛在院子里東溜西逛。小雞雛們跟在母雞后面,像一群小絨球一樣在院子里滾動,讓人忍不住要捉住一只,捧在掌心里把玩。掌心里的小雞雛輕柔得似乎一喘大氣就要被吹跑似的,細嫩的小爪踩在掌心里讓人酥酥的癢。但是小雞雛卻很緊張,不由得要驚叫幾聲,母雞聽見了,連忙回過頭來,無可奈何地看著你,直到你把小雞雛放開。被放開的小雞雛像受委屈的孩子一樣,趔趔趄趄地撲向母雞的懷抱,母雞連忙張開翅膀,把小雞雛掩護在翅膀下面。
要喂食了,喂小雞雛要喂一些細碎的小米。小米撒開來,就把小雞雛嚇得東躲西藏,有的不小心,不是自己摔了個跟頭,就是把鄰近的小雞雛撞得東倒西歪。撒米結束,小雞雛驚魂安定了,母雞先示范似的啄幾下米,小雞雛就學著啄幾下,然后就自己有一下沒一下地啄起來。樹枝上的麻雀看見了,也要飛下來爭食,它剛落地,母雞拍打兩下翅膀把它趕走了。一旁的大公雞要過來,母雞也不答應,它咯噠一聲,大公雞瞅了瞅母雞聳起的雞冠,就停下了抬起的腳步。
小雞雛在院子里滾來滾去,滾著滾著就像線團一般一天天大了起來。小雞雛大了,就不怕人了,看見人就會唧唧地叫著一齊滾撲過來,追隨著人的腳步滾動著,讓人邁不開腳步。如果你彎下腰去驅趕它們,它們還會以為你要喂它,一只只仰著頭盯著你叫個不停。母雞累了,就向陽臥倒在沙土窩里,小雞雛們連忙簇擁過來,往母雞的翅膀下鉆,有調皮的則張開稚嫩的翅膀爬山般的往母雞身上爬,一個不小心,轱轆一下就滾了下來,還嬌情得唧唧叫幾聲。這時候的小雞雛已經開始自己學著覓食,有時候一朵柳綿或者槐花落下來,它們先是嚇得一愣,接著怯怯地走近去,嘗試著勇敢地去啄一下,發現不是什么吃的,才繼續向前滾動。
不知不覺中已是綠蔭匝地,小雞雛越滾越大了,膀尖上的絨毛漸漸地退去,硬硬的羽毛開始長出來,好像青春期的孩子一樣,小雞們不再一天到晚跟在母雞后面,開始撇開母雞獨自跑出院子活動,母雞也不再整天盯著小雞了。母親已經重新為母雞搭好了雞窩,它又飛進窩里,咯噠咯噠地下起蛋來。沒有了小雞雛滾動的院子,漸漸地了無生趣起來!
暮春里的那片芍紅
張蘭蘭
你來,或是不來,她就在那里,不離不棄,不悲不喜。她,就是藥都暮春里的那片芍紅。
人間四月芳菲盡。暮春的一場2022亳州芍花養生文化旅游系列直播活動,把亳藥花海休閑觀光大世界裝點的繽紛絢麗、如臨仙境。那場點擊率突破百萬的直播節目邀請全國的網友“線上”看節目、賞風景、品人文、話發展,把亳州這個“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醫藥之都”進一步推向了全國,也讓全國的網友了解了文化旅游年這一亳州的特色品牌。
亳州有“三花”,芍花卻是藥都的名片。牡丹打頭春,國色天香、陽春白雪;桐花像一串串淡紫色的風鈴,悄悄地入場,綻放于樹梢;唯有姍姍遲來的芍花,于暮春時節隆重登場,一團團、一簇簇,為藥都涂抹出一片片鮮紅的彩霞。
芍花,傳承了老莊的風骨與仙氣,延續了木蘭的貞勇與堅韌,自信灑脫中透著婉約之柔美。你看,一朵朵含苞待放,猶如害羞的少女;再放眼遠望,一片片肆意怒放,如同燃燒的紅色花海。
因為芍花自古就代表著中國的愛情之花,寓意情有所鐘、真誠不變,所以古人常以芍花為媒介,代以借景抒情。在我看來,柳宗元的那首《戲題階前芍藥》,真真是把芍花寫的走心入神了。詩人除了不惜筆墨的白描了芍花的卓越之美以外,還獨具匠心的把芍花喻為南國美人,別致地表達了對美好愛情的向往之情:“凡卉與時謝,妍華麗茲晨。欹紅醉濃露,窈窕留馀春。孤賞白日暮,暄風動搖頻。夜窗藹芳氣,幽臥知相親。愿致溱洧贈,悠悠南國人。”
在詩人看來,平常的花草都隨時令的變遷而凋謝了,唯有這美麗的芍花仍在今晨開放著。那溢滿露珠的鮮紅花朵,如喝了甘霖醉了一般微微傾斜,美好的姿態留給了即將逝去的暮春。詩人獨自欣賞著美景,不知不覺已近黃昏,溫暖的春風還在頻頻地搖動著枝葉。最后的四句詩中,柳宗元把寫景升華到抒情,用擬人的手法,把芍花“寫活了”。他感覺夜幕中那股濃郁的芳香自窗外飄過來,好似與靜臥的詩人來相會。詩人真想像《溱洧》詩中的少男少女一樣,摘一朵芍花贈給悠悠的南國美人。
柳宗元少有大志、才華橫溢。這首詩卻是他被貶“永州司馬員外置同正員”這個“閑差”時書寫的。當時他的報國愿望暫時不能實現,自覺如同一朵被拋棄在荒野中的牡丹(詩中代指芍藥)。他在痛苦中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初心,孜孜以求、希圖進用。這首詩的結尾,雖然字面上讀來是寓意著美好的愛情,但是詩人卻是巧妙而委婉地表達了求索引薦的愿望,這也是全詩的主旨與點睛之筆。
說到以景托志的寫作手法,怎么也繞不開曹公這位大師啊。翻開《紅樓夢》,我們會在書中讀到很多讓讀者記憶深刻的精彩片段,如黛玉葬花、共讀西廂、晴雯撕扇等等,但“史湘云醉臥芍藥叢”的唯美畫面,想來也是《紅樓夢》中最美麗的場景之一吧。一副美人酣睡圖,將史湘云天真嬌憨的少女感淋漓盡致地呈現在讀者眼前。
《紅樓夢》第62回描述到:“果見湘云臥于山石僻處一個石磴子上,業經香夢沉酣,四面芍藥花飛了一身,滿頭臉衣襟上皆是紅香散亂;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蜜蜂蝴蝶鬧嚷嚷的圍著;又用鮫帕包了一包芍藥花瓣枕著……”莫非湘云是芍花的化身?如果這樣理解那就錯了,海棠花才是真正比喻史湘云的花。第63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眾人掣花簽,湘云抽到的是題字為“香夢沉酣”的海棠花簽。海棠有“睡美人”之譽,聯想到湘云醉臥芍藥叢的畫面,曹公如此來比喻“喝醉酒的湘云,枕著芍藥花在涼石頭上香夢沉酣也不會生病”。這樣的神來之筆,不僅表達了醉臥的湘云英氣豪爽的個性,也了體現她如旖旎春光般的自然心性。
我身邊也有這樣一位自帶英氣的女性,她就是華佗五禽戲第59代傳承人、“中國非遺形象大使”,把中國(亳州)傳統文化推向世界的華一。兩年前,當身著一襲奧黛的她打開我辦公室房門的時候,迎面撲來一陣自信豪邁之風,舉手投足間又流露出和煦幽香,那氣質堪比當代花木蘭。聽了她的故事,我毫不猶豫的將她寫進了《我的女朋友》系列,并為她命名為“芍花”。
“千年藥都 醉美花海”。單看一株芍花,如同紅云裁剪雕刻而成的琉璃佳品;放眼一片芍花海,那便是一片如星星之火一般可以燎原的赤霞。純凈的藍天下,成千上萬朵芍花裝點著亳州這片人杰地靈的土地,宛如繪就了一副典雅脫俗、大氣磅礴的長卷油畫。
此刻,徜徉在暮春里的這片芍紅之中,那一株株芍花貌似一群仙子,婀娜地抖動著紅裙角隨風起舞,飄飄然向我飛來。我彎下腰來細細觀賞,信手拈來一株與之對談,真真有一種“兩看兩不厭,唯有芍花仙”之感。
年味兒
張秀禮
過了臘八,春節的腳步就越來越近了,年味兒也越來越濃了。巷子里,哪家的孩子不時扔出一個摔炮,炸響就從或遠或近的地方傳進耳鼓。在氤氳的年味兒中,人們對新年的期盼也越來越濃了。遠方的游子開始做著回家的準備,家里的老父母開始蒸炸煎煮忙吃的喝的,就等兒孫回家后張羅那一桌好飯。
年味兒是什么?一副春聯,一掛鞭炮,一款美食,一件新衣,都是一種年味兒;返鄉的旅程,新鮮的年貨,壓歲的新鈔,祝福的話語,也都充滿了濃濃的年味兒。
這年味兒呀,其實是一種儀式。俗話說,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又說,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飯,過幾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燉豬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過年的儀式感,從過完臘八備置年貨就開始了。每個家庭都盡量讓年貨豐盛一些,以犒勞辛苦了一年的家人。除了吃的喝的玩的,年貨中還有祭品。在年前年后祭奠祖先,以示紀念,充滿了儀式感。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在外的游子,輾轉乘坐各種交通工具,千里萬里往家趕,和家人團聚,也是一種儀式感。
這年味兒呀,其實是一種氛圍。過年了,照例要把家里收拾一番,裝飾一下,灑掃干凈,用春聯、福字頭、中國結、紅燈籠等裝點出過大年的喜慶氛圍,寓意著來年的日子紅紅火火。過年要的就是一個歡樂氣氛,圖的就是一個熱鬧勁兒。這氛圍在臘月里熙來攘往的集市上,在摩肩接踵的春運期,在煙熏火燎的廚房里,在家人團聚的守歲中,在歡聲笑語的拜年時……
這年味兒呀,其實是一種味道。從前,車馬很慢,路途很遠,每逢佳節倍思親;如今,時空縮短,詩和遠方在眼前。不管時光如何流轉,年味兒依舊是我們中國人乃至海外華人心中最醇厚的味道,令人神往,讓人回味。說到年味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體驗和回憶。于我而言,年味兒就是記憶深處的煙火味兒。那是豆茬炮炸響后的硫磺味兒,那是剝開啞炮刺花時冒出的硝煙味兒,那是父親拆撕豬頭的肉香味兒,那是母親從鍋里盛出的餃子味兒,那是祭祖時燃燒的香紙蠟燭味兒,那是磕頭收到壓歲錢的嘚瑟味兒,那是村子上空繚繞的年的混合味兒……
這年味兒呀,其實是一種文化。現在物質豐富,吃的、喝的、穿的應有盡有,天天如過年。過大年更多的是在精神層面,是對中華傳統節俗和文化的傳承過程。我國是年的故鄉和國度,年是一種獨有的符號和象征,成為國人的集體節日,承載著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氣質。春節期間,家國一體,舉國歡慶。可以說,年構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叢林,蘊藏著我們豐富的記憶單元。通過一些民俗禮儀,人們祈福納祥;通過祭祀活動,傳承家族文化;通過闔家團聚,共享人倫幸福;通過書寫春聯,交流翰墨祝福。這些,構成了我們獨有的年文化,使民族精神得以延續,有助于增強文化自信。
年味兒總有別,親情永遠不變。疫情三年,春歸有期。這個春節,愿年味兒不淡,親情更濃!
沙漠中的一滴水
唐貴芳
水資源的匱乏之于西北,是顯而易見的。
據導游說,敦煌的年降雨量是39.9毫米,而年蒸發量卻高達3200毫米,如此大的落差,讓人唏噓不已。
車窗外,浩瀚無垠的戈壁灘和一些零零星星的旱生植物,都有力印證了此地水資源的極度匱乏。為了適應這嚴重缺水的自然環境,植物做出了最科學的進化,無論是緊貼地面抱團而生的芨芨草、駱駝刺,還是烈陽下堅韌不屈的沙棗樹、羅布麻、紅柳等,他們皆植株矮小而葉片敦厚,以祈最大程度的減少水分蒸發,提高水分貯藏。見或遇到一排不算高大但枝葉蔥翠的小白楊,就會趕緊對團友說:“快看!有樹!葉片還那樣綠!”我想這欣喜之外,更多的或許是贊嘆與期望。贊嘆其頑強的生命力,期望能普降甘霖。當然,這是水的自然形態,給予生命以存在的可能,滋養萬物。
也許,水還能以別的形貌存在,給予人生以思考,浸潤心靈。
在去往莫高窟的必經之路上,驚現一座頗具后現代主義的水藍色建筑,遠遠望去猶如一個超大的藍色水晶體,在遼闊荒漠的映襯下,仿若幻境顯現,美輪美奐。后來才知,這建筑便是大型室內情景體驗劇《又見敦煌》的專屬劇場,以“沙漠中的一滴水”為創意理念設計的。
那么這滴水究究竟帶給我們怎么的一種體驗呢?非觀無以表述。
于是,手持《又見敦煌》門票,隨著烏央央的人流,有序進入,一探究竟。當我們沿著平緩的坡道進入該劇場時,慣常的思維已被顛覆。平日里,我們都是邁上臺階,登堂入室,而在這里似乎所有的游客都被那濃重的黑暗施了魔法,幻化成了一滴水,又匯聚成一條溪流,順勢而下,直接匯集于大廳深處。正當我們在黑暗中摸索、遐想、期待時,音樂轟然而起,燈光驟然而亮,歷史的閘門陡然打開于眾人眼前:一個個鮮活的敦煌歷史人物,好似從天而降,他們在你的驚訝與注目中,闊步走過大廳中間一條通體閃著白光的T臺,然后分立于大廳兩側的高臺之上。從漢武帝劉徹到張騫,從相夫公主到米薇、從霍去病到索靖、從玄奘到張議潮,從當地土著到異域商旅,從麻城人王道士到敦煌守護神常書鴻…..這一幕幕從人們的視線中倏忽而過,就在這一瞬間,兩千多年的敦煌風云就這樣一股腦兒傾瀉在你眼前了,讓人目不暇接。而這,才僅僅是《又見敦煌》這出鴻篇巨制的開篇而已。
當我們來到一百多年前的莫高窟時,正看到那個目光呆滯,畏畏縮縮的王道士,在和他的鄉鄰們商討要不要把洞窟中林林總總的經卷帛畫,搬運給那些所謂的外國探險者時,我的心被瞬間揪起,多希望他們的決定是,不搬!給多少枚銀錢也不搬!講多少段玄奘故事也不搬!然歷史的事實,是無人能改變的。他們最終還是用那粗壯的大手,抓起一把把粉塵似的朱紅顏料,胡亂涂抹無畏的面頰,掛著紅堂堂的面色兒含羞著去做對不起老祖宗的虧心事了。
這掩耳盜鈴的行為,是否如一柄柄利刃,戳痛了你的心!然我們是否想過這小小的藏經洞,不過是一面歷史的銅鏡,折射的不僅是王道士和那些個鄉民的愚昧無知,更是當時清王朝自上而下的社會腐朽!自流浪道士王圓箓無意發現藏經洞,到斯坦因第一個來莫高窟尋寶,這中間有整整七年的時間。這七年的時間里,王道士曾數次寫報告、送樣品,請求上級官府保護那些文物,但都沒有得到響應。他找到蘭州首府葉昌熾時,葉責令藩臺保管,藩臺回復沒有經費;找到敦煌縣令王曾翰時,被告知讓他自行看管;又找到肅州(今酒泉)兵備道廷棟,不但被冷言駁回,且被嘲笑藏經洞的文書還沒有他廷棟寫得好……今天的我們在詰問王道士時,是否更該拷問那個行將就木的封建王朝?!
轉接移步,我們來到了繁花似錦的大唐。在這里我們目睹了孤夜垂淚,正執筆書信,欲托鴻雁的女子米薇,而她的夫君其時正行走在絲綢之路的某個地方;領略了大唐女子的成年之禮,那面頰的嫣紅與絲竹之聲,猶在耳畔,喜悅而又莊重;聽到了那些虔誠出資開鑿洞窟的供養人的聲聲慨嘆。無論是和著思君淚的書信,是氤氳在面頰的緋紅,還是與諸神同存于壁的供養人,無不表露著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希冀與向往。是的,這只是擷取了歷史長河中的幾朵浪花,但已然展示了盛唐氣象,而敦煌有幸記錄我們這個民族最輝煌的篇章。不僅如此,千百年來敦煌路上的聲聲駝鈴,也昭示了中華民族包容的胸懷和文明的文化自信。
倏忽間,畫風陡變。第四表演區,漠風呼嘯,雪花飄散,時間被定格在公元848年。大唐最后的守護者張議潮,收復了河西,他決定向長安派遣使者,傳遞河西光復的消息,并尋求朝廷正規軍的軍事支持。然沙州和長安,相隔數千里,且途中盡是吐蕃人的勢力范圍,使者的行程之艱險可想而知。為了確保信息能夠到達,張議潮派出了十隊使者,攜帶十份完全相同的文書,由沙州出發,分別向十個不同的方向在沙漠中繞行東進。這是一次九死一生的悲壯出使。在東進途中,有九隊人馬或被吐蕃軍隊屠戮、或迷失方向于大漠、或病死于浩瀚的戈壁灘。只有敦煌高僧悟真一人,僥幸抵達長安。
在長安城高大的朱門前,他用慘白皸裂的嘴唇與顫抖的聲音,給唐宣宗帶來一個口信,“絲路通了!” 唐宣宗大喜,他沒想到遠在河西的漢人僅憑自己的力量與意志就可以收復失地!遂朗聲高語“不!你帶來的,不是一個口信!而是為大唐帶來了一條大路,一條西通羅馬,東連長安的大路,一條福澤天下與子孫的大路!”此時,朱門大開,所有燈盞次第燃亮,徐徐上升,迎接悟真的到來。我想,那一刻踏進朱門的不僅是高僧悟真,還有身臨其境的我們。守土安邦,維護統一,我們被他們浩然凜冽的英雄豪氣所感染,不由自主地流下熱淚兩行。
彼時,強勁的音樂戛然而止,終場落幕,那些鮮活的面容,還是沒能抵擋得了歷史的煙塵,消逝于漫漫黃沙中。一千年究竟有多長?不過一瞬間。當你俯下身去,捧起一把黃沙,故事就會在你的掌心里。撥開黃沙,又見敦煌。
于我看來,那強勁的旋律并不是尾聲,而是新絲路的號角。那高裊的琵琶與鏗鏘的鼓點是歷史的腳步,正激勵著我們在新絲路的征程中重奏華章,那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歷史光華,正照耀著我們在新絲路的征程中奮力前行。
是啊,自然之水,西北之必需,那是芨芨草存活的前提。而文化之水,則是心靈之必須,那是人類靈魂鮮活的源泉。
選自《安徽作家》202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