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1-17 來源:安徽作家網 作者:安徽作家網
編者按:我省優秀青年女作家劉鵬艷創作的長篇小說《青山依舊在》系中國作協2022年度重點作品扶持項目,刊發連載于《小說月報·原創版》2022年第9、10期,小說發表后引起社會反響和評論界好評,評論家陳振華撰寫了題為《大別山精神的多維歷史敘事》的評論文章,刊發于2022年11月4日《安徽日報》文藝評論版,現予轉發。
大別山精神的多維歷史敘事
——劉鵬艷長篇小說《青山依舊在》讀札
陳振華
《小說月報·原創版》2022年第9、10期連續刊載了青年作家劉鵬艷的長篇小說《青山依舊在》。這是革命歷史題材的文學敘事,在當下紅色敘事比較普遍受到重視的時代語境下,小說藝術地呈現了大別山地區以西鎮為中心的革命起源、歷程以及革命中人物的歷史命運,尤其是深度開掘了革命中“人”的心理、情感、人性的復雜性與豐富性。可以說,小說既是大別山革命的發生學、進程史,也是革命者的心靈史與精神史。小說具備豐富的思想意蘊和充沛的藝術表現,在同類題材中脫穎而出。
一方面,小說以歷史的、人性的、審美的多重維度建構逼真的歷史現場,形塑了一系列革命先行者的群像。作家曾經撰寫過紀實文學《赤瀾1929》,對大別山革命的歷史起源與情形做過大量的實地調研和勘察,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這也為這部長篇小說的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小說通過大量的生活場景、細節、地方風物、習俗以及地域色彩的風景建構起逼真的歷史情境,當讀者走進小說世界,仿佛走進了真實的歷史現場。文本將革命的其來由自,發生、發展、進程、結局重新場景化和歷史化,小說既非傳統的本質主義敘事,也非后現代或新歷史主義的敘述,而是讓人物的命運回到真實的歷史情境中,沿著歷史、人性、階級、家族、血緣、親情等交織的關系網絡建構歷史的真實。不僅如此,小說刻畫了類型多樣的革命者形象,有敦本堂的少爺虞章華、賬房先生的兒子盧驥軒,榨油鋪的周廷三、花剪徑土匪的女兒王春芳,以及詹鳳佐、吳勖、吳幼菊等。不同的社會階級、階層、家庭出身、社會境遇,他(她)們何以最終聚集在革命的旗幟下,小說令人信服地寫出了他(她)們的成長或轉變歷程。這些早期的先行者不是抽象革命教義的化身,而是在各自的人生際遇中道成肉身,以自身鮮活的生命體驗、犧牲、苦難獻祭于革命。
一方面,小說深度勘察了革命中“人”的心靈世界和情感世界。這篇小說尤為出色的地方在于,小說不僅還原了大別山地區革命的真實歷史,讓讀者在閱讀中深切感受到革命歷史曾經的鮮活、真實、酷烈,也讓讀者走進革命者的內心深處,了解他們在革命征途中的心靈圖景,由此,小說完成了大別山地區人的革命史、心靈史、精神史和情感史的深度交融。虞章華對革命的追求源自學校教育的革命啟蒙、革命現代性思想體系的內在訴求以及對歷史情勢的深切洞察,盡管其表象是放蕩不羈的少爺公子哥。他對母親的背叛、對曾經愛戀女友的思念,對王春芳的心動,所有的情感意緒都讓位于革命的理想信念。盧驥軒從懵懂、迷糊的虞章華跟班,在革命、家庭、情感的多重磨礪下,最終成長為游擊隊隊長和解放后的縣長,他和父親之間的關系、與虞寡婦之間的情愫,后來對王春芳的感情,其個人的革命史與情感史嵌合在一起,小說通過人物寫出了深邃的革命思想內涵,也賦予了小說深度的心靈情感內涵。還有花剪徑土匪的女兒王春芳受到虞章華的革命啟蒙以及情感吸引,最終走出花剪徑的心理也被小說描摹得細膩真切。革命首先訴諸于人的生存需求,當社會的暴虐、黑暗已經危及到人的基本生存底線的時候,革命就會萌動、分蘗。革命也會訴諸于人的內心世界,當革命來臨的時候,人的情感、心靈的波瀾起伏也成為人的精神史。
一方面,這篇小說的語言、基調、節奏與主題相因相契,烏托邦、夢境與現實反向鏡像,從而讓這部主題創作具備了很高的藝術水準。劉鵬艷的語言頗有天賦,古典意味與現代意識兼具,具有豐饒的藝術表現力。小說分為上下兩部,上部:山有木兮,下部:木有枝兮。小說命名為:青山依舊在。在古典詩意淌湟的情境中,書寫革命的風狂雨驟、歷史的滄桑流變,世道人心的復雜幽昧。青山依舊在,星轉斗移,物是人非,多少革命者及其命運故事深藏在歷史的深處。詩意、典雅的語言化解了歷史的暴虐與殘酷,小說的敘事氤氳著濃郁的歲月流逝的意緒,但小說的敘事基調并不晦暗低沉,而是有一種穿越歷史煙塵的滄桑。上篇敘事節奏平緩深沉內斂,下篇陡然加快敘事節奏,節奏的變化當然是作家的匠心獨運,體現了作家不俗的敘事駕馭能力。不僅如此,作家在小說中還精心營構了花剪徑這個類似于烏托邦的地方,有點類似于格非《人面桃花》中的花家舍。在寫實的同時,小說多次寫到了盧驥軒的夢幻、虞章華的夢境,如此,烏托邦、夢境與現實的革命構成反向鏡像,賦予了小說虛實相生的色彩,從而大大豐富了小說的審美意蘊。
大別山是革命老區,具有豐富的革命敘事資源,在新時代語境中,如何讓曾經如歌如泣、如火如荼、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及其革命者的命運承載新的審美內涵,是作家面臨的重要課題。《青山依舊在》聚焦“時間”淘洗、沉淀后的“曾在”,在歷史、階級、時代、人性、情感、心靈等多維度的藝術摹寫中,取得了高度的自洽、平衡與圓融,這是一種寬廣且具有深度的人性現實主義,又是有著鮮明思想立場的革命現實主義,也是有著創作主體情感意緒投射的歷史現實主義。藉此,這部長篇的成功也體現了作家劉鵬艷在創作上逐步走向了成熟、大氣,形成了自己的氣象、風格和辨識度。
作者簡介
陳振華,男,文學博士,評論家,軍隊育才獎銀獎獲得者。原陸軍軍官學院中文教研室主任,中國語言文學專業帶頭人。曾任安徽新華學院文化與新聞傳播學院新聞系主任。現供職于安徽外國語學院文學與藝術傳媒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負責人。兼任合肥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安徽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安徽省報告文學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小說學會理事等職。中國文聯第六屆中青年文藝評論家高級研修班學員。主要從事現當代文學研究,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報》《中國青年報》等中央級媒體以及核心期刊《文藝爭鳴》《當代文壇》《南方文壇》《晉陽學刊》《安徽大學學報》《理論與創作》等發表論文近百篇。著有《小說反諷敘事——基于中國新時期的研究》《當代文學多維勘探與審美批判》《升騰與墜落——當代小說的審美指向》《當代安徽文學創作研究》。參著《安徽作家報告》《安徽文學史》《中國現代文學史》《礪劍詩魂》等。迄今為止,共發表出版現當代文學評論150余萬字。曾獲2014年度安徽省第五屆文藝評論一等獎,2018年獲安徽社會科學獎,另獲軍隊院校人文(學術)成果一等獎2項,軍隊專業技術人才津貼獲得者,入選軍隊高端人才數據庫,系安徽省社科骨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