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7-0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劉大先
伴隨著新世紀以來現實主義文學的復歸與更新,中華文化傳統的復興也日益出現于文學創作之中。所謂傳統,當然不僅體現于古典的元素、修辭手法、敘述技巧,更重要的是包孕在這些表象底部的價值觀、認識論和精神意涵。傳統有其流動性。傳統總是因應社會的變遷做出自己的調適,經過大浪淘沙不斷流傳下來的有活力的東西,它邊界相對模糊而核心比較恒定,在經過近現代的啟蒙理性、革命斗爭、經濟功利主義的持續性沖擊下,依然瓜瓞連綿,賡續不絕。
“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任何一種傳統都是現實感照耀下的傳統。只有活躍在當下文化建設當中,參與到當代文學與文化的對話里,才是一個“活的傳統”,而不是被博物館化的、僅供展示的存在。
以寫中國故事為旨歸
文化傳統的繼承,在文學上首先體現為涌現出了大批以“中國故事”為旨歸的寫作。近年來,除了曾經著力于形式探索的先鋒小說作家的回歸之外,年輕作家也開始向講故事傳統回歸。比如石一楓的《世間已無陳金芳》《地球之眼》等小說,顯示出綿密的結構和結實的描寫能力,從個人與日常生活轉入到更為宏闊的議題,帶有古典和浪漫色彩。我們可以注意到他的敘述者即便是“我”,在限知敘事中也時常會通過人物回憶、敘述或者第三方的解釋,使得情節具有全知色彩,并且總是會清晰地展現出一個起承轉合的脈絡,給出一個“結局”式的結尾。他更愿意講述以一個有頭有尾有明確主旨的完整故事,這些主旨包括道德、信仰、責任等已經被同時代很多小說作者放棄或者隱匿的宏大話題,這也使他帶有了素樸的傳統小說特質。
編劇出身的陳彥的長篇小說《主角》,試圖以個人性的遭際透視總體性的時代轉型,體量巨大、人物繁復、意蘊豐富、潛藏著多種解讀與闡釋可能,但根底里則回到了對于人的命運的塑造與探討。小說主人公是一個從農村底層放羊娃成長為一代秦腔名角的憶秦娥,從易招弟到易青娥再到憶秦娥,她的名字的更改也伴隨著改革開放40年來的社會大變革。語言接地氣又化用古典,雅俗并呈,方法上則吸收中國戲曲說部的傳統,文本包容了敘述、白描,鑲嵌戲詞,融入了戲劇編劇的技巧。一方面接續了19世紀現實主義的遺產,另一方面試圖對傳統曲藝和說部的敘事形式與語言進行創新性改造,這與小說中戲曲革新的副線相得益彰。小說的內在隱形結構是戲曲的,不停地通過留扣子、埋伏筆、設懸念、解謎題,使得情節如同崎嶇不平的山路跌宕起伏,人物命運的浮沉顛簸與時代的起伏轉合彼此映照影響。憶秦娥是故事的“主角”,其他人物無論是她的4位師父“忠孝仁義”、3個愛人封瀟瀟、劉紅兵和石懷玉,還是對手楚嘉禾等人,都是戲曲化的配角,他們的存在都是為了烘托主角的個性特征。那些有缺陷但又各有其合理性的人物可愛、可憐、可恨復可憫,體現出眾生皆苦的有情傳統。尤其是憶秦娥,葆有了自然未泯的勃勃生氣,未曾被世故所污染的初心,因而能夠在人與社會、時代的復雜關系中守正傳承。
將本土寫意方式引入小說
盡管同樣書寫愛情或官場題材敘事,某些文本嘗試以復古求革新,從語體到格調都汲取了中華美學傳統中意象與意境的手法。比如孫志保《黃花吟》中的黃花市、黃花居、黃花酒、黃花詩……不僅是地理空間與具體事象,更是生存的處境、情感的能指、心理的隱喻與精神的象征。棋社、鼓場、書劍亭之類也屬于現實中少見的異質空間,屬于心靈的投影和胸中之竹。小說中的人物,無論是具有文人氣質的王一翔,還是他的朋友開棋社的閆強大、說鼓書的江松,還是地方家族勢力劉千年父子、官場油子老萬,都屬于高度符號化與抽象化的人物,而不是具有變化與縱深的成長型人物。王妹英的《得城記》則將賈平凹的“廢都”改寫為“舊都”,從語體上來說也是一部堪稱異類的作品,小說所設置的3個女性形象凌霄、艷紅和九米都是類型化的,分別代表了不同的精神境界,而禮財與紅臉漢子代表了不同的人格。因而這些人物性格沒有多少變化,情節也較少轉折,而帶有了百喻經式的寓言色彩。
這些作品將傳統的寫意手法引入了現代小說的創作之中,不失為一種新鮮的嘗試。因為在敘事中摻雜了大量的詩詞,化用融入了很多典故,使得小說具有某種當代“文人小說”的風貌。主人公是在既有價值傾覆、道德失序、情感變遷中載浮載沉的個體,敘述者同樣也沒有確立某種一以貫之的價值觀,無論是人物還是敘述者都是軟弱的普通人視角,顯示出時代變革語境里的價值猶疑。如何在錯綜復雜的時代語境中建立主體性的獨立人格。這些作品以恢復傳統筆法的書寫,提出了問題,做出了自己的探索。這種探索的成功與否尚需要時間的檢驗,但問題無疑是客觀存在的。
對傳統價值觀的提煉與萃取
對于傳統價值觀的提煉與萃取,是接續傳統的重要表現。趙本夫的《天漏邑》對于《周易》卦象的化用就是鮮明的例子。雷是貫穿于小說始終的意象,小說以雷作為背景介紹天漏村的源起,又以暴雨閃電驚雷陣陣做結。小說用《周易》“天下雷行,物與無妄”點題,驚雷讓人驚懼而充滿敬畏之心,從而反躬自省,拋棄人為的虛妄之后獲得長久的順達。所以,天漏村人沒有被浪漫化為“高貴的野蠻人”,也沒有被貶低為有待啟蒙者,而是作為民族性格中厚德載物、剛健有為的歷史承載者與參與者的面目出現。正是在天雷翻滾的天漏村,人的物質生存與精神世界達成了統一,從《周易》到《列子》這些古典傳統所型構的神話原型在當代敘事中獲得了復活。
李云雷的《富貴不能淫》同樣試圖從古典傳統中尋找出理想性價值。小說將現實中的“舅舅”、夢中的白胡子老頭以及歷史中的孟子關聯起來,其實是把民間德性與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嫁接在一起,作為中國的精神底氣。
民間文化中“小傳統”被發掘
葉煒的《福地》《富礦》《后土》所構成的“鄉土中國三部曲”,其重要價值就在于激活了民間文化中的小傳統。這個三部曲有著明確的原型結構,幾乎每一部里都設置了對現代理性來說不可理喻的神秘現象,比如麻姑、土地神、托夢,等等。這個現象饒有趣味之處在于,我們知道現代性世界是一個祛魅的世界,但祛魅的可能只是在“大傳統”層面,在世界的犄角旮旯和人心的幽微細處,總有難以祛除的暗角。葉煒筆下著力書寫的蘇北魯南地域,屬于儒家思想為主導的齊魯文化,即便在那樣一個“子不語怪力亂神”的巨大傳統中,還隱隱約約有著一個不能被科學話語和消費主義所掃除的“小傳統”。這里顯示出傳統自身的多層面性。
傳統總是精華內蘊與藏污納垢并存,繼承傳統也并不是全盤吸收,而總是需要以批判的眼光進行揚棄,只有在文學遺產的基礎上,將現代以來的新文學、社會主義文學、改革開放以來的不同文學傳統中的不同書寫重新加以整合、提煉,才有可能創造出我們時代的鄉土中國、城市中國與轉型中國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