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8-02-24 來源: 作者:潘小平
去往耳街,是2017年的最后一天,一年又要過去了。就有些惴惴不安,好像丟掉了什么。然而丟掉了什么呢?不知道。是歲暮天寒的景象,草木都徹底衰白了,但并沒有凋零的感覺。在中國氣候區(qū)劃中, 這一帶屬于北亞熱帶濕潤季風(fēng)氣候區(qū),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氣候溫和。所以即便是冬季,只要有太陽,還是暖和。收獲后的大地一望無際,冬陽燦爛的一刻,四圍村莊安詳,風(fēng)靜了。
是第一次聽說“耳街”,雖然之前,它已經(jīng)在網(wǎng)上被炒得很熱了。是周日的午后,一周也是一天中最為悠閑的時候,人們摩肩接踵,擠擠挨挨,爭向耳街行,人多得幾乎挪不動步了。孩子們都打扮得花枝招展,蹦蹦跳跳,吵吵嚷嚷,一條耳街,甚是喧囂。當(dāng)然是大人帶著,往往是一家三口,母親俏麗,父親俊朗,紅男綠女,養(yǎng)眼極了。如今的小夫妻,就沒有哪個不漂亮的,孩子更是天真爛漫,個個都是行走的“表情包”。先以為是一條風(fēng)味小吃街,因為沿街有很多小館子,粗笨的木臺子木凳,有一家屋檐下面,掛著金燦燦的玉米和串對串的紅辣椒。招幌也都別出心裁,或魚,或蝦,或鴨鵝,均是以“巢幫菜”為號召。“巢幫菜”?我愣了一下,笑了。
耳街人多聰明啊,八百里巢湖近在咫尺,現(xiàn)成一個“巢幫菜”,不拿來做招搖,還等什么?農(nóng)耕文明時代,巢湖是有名的“魚米之鄉(xiāng)”,盛產(chǎn)大米、菜油、家禽和魚類,豐富的水上物產(chǎn),培育了以“鮮臘”為上的口味,這在耳街,最能感到。“鮮”是“魚鮮”,“臘”是“腌臘”,也是因為河湖縱橫,為禽類飼養(yǎng)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所以入冬以后,耳街的飯館酒肆前,觸目是腌得紅通通的臘鵝和膀爪。
舊時,巢湖名席有魚席、鵝席、野味席;土味有雜魚鍋、螺螄肉、歪歪肉、泥鰍掛面,以及蝦皮炒辣椒。“歪歪肉”即河蚌肉,當(dāng)?shù)赝猎挵阉凶觥巴嵬帷保錅瓭獍姿迫橹纫豢邗r得掉眉毛。可惜太陽還高,離晚飯還早。這么想著,竟有些饞涎欲滴了。賣糖葫蘆的小哥,扛著撣子往前擠,和賣氣球的小哥不期而遇,“撲哧”一聲笑了。仍然覺得這是一條小吃街,不過花花草草,一步一景,壇壇罐罐,做得別有味道。漫街的紅燈籠,真的很像舊歷的年底;市聲喧嚷,百味飄香,又仿佛回到了宋朝。當(dāng)然是北宋,是汴梁,是“清明上河圖”的繁華和熱鬧。就這么一顧一盼,走走停停,猛抬頭,竟迎面撞上了一家書店,這才恍然,原來所謂的“耳街”,并不都是賣吃的喲!
進去,當(dāng)然要進去,進去就不一樣了。喧響的市聲,一下就退到了很遠很遠,就像大海的退潮。我們小心翼翼,生怕弄出響動,把氛圍破壞了。只見一排排書架,隨意站立,幾只小小的沙發(fā),隨意散落著。坐下來,隨手打開一本書,太陽暖暖地照著,已染上夕陽的酡紅,天空有倦鳥歸巢。窗外浮動的市井,仍在無聲地浮動,低頭讀上幾頁書,真好。聽說巢湖學(xué)院的學(xué)生,常來這里做“讀書會”,中場安靜的一刻,能聽見巢湖拍岸的浪濤。
太陽落下去了,街景蒙朧起來,研磨咖啡的氣息,越發(fā)香濃了。年輕人三三兩兩,踅進路邊的咖啡屋,或是在“小資”情調(diào)的果茶店里,捧著“熱飲”熱聊。是年輕人的天堂,更是孩子的天堂,像我這般年紀的,幾乎看不到。聽說耳街目前,全長僅600米,我驚得下巴差一點掉下來了。600米,這怎么可能呢?我們走了一個下午,難道只走出600米嗎?是什么把我們,一個個都絆住了?
人在耳街,真好。
沿街的小館子開始上人,不知從哪家鋪子里,飄出蒸咸鴨的香味,把我全身的味蕾,一下都打開了。這是市井的煙火,耳街獨有的味道。那么就趕快找一家進去吧,還站著等什么?就隨便進了一家,不大像飯館,更像是農(nóng)家小院,大盤子大碗,迎賓的小姑娘笑容滿面,穿一件藍花小襖。
先點一個“兩珍一秀”:“珍”是銀魚和毛刀魚,俱是巢湖名產(chǎn);“秀”是“秀麗白蝦”,以其身形修長、通體潔白而得名,真正的“秀色可餐”。再點一個“瓦罐湯”,環(huán)湖膏腴,食材易得,所以才盛行“瓦罐湯”這種耗時費功的湯品。鵝塊、雞塊、鴨塊、魚塊、鱔塊、鱉塊,均可入湯,不過講究一湯一料,文火煨制,湯色清亮,原汁原味。
舊時環(huán)湖鄉(xiāng)村,都是燒土灶,農(nóng)家把入不了主菜的家禽頭、膀、爪、肝、腸、肫等雜碎,投入陶制瓦罐,利用灶內(nèi)的余火煨制,稱做“小罐湯”,堪稱人間至味。烹制“小罐湯”的關(guān)鍵,是一要瓦罐,二要土灶,三要柴火,當(dāng)然最好是稻糠余火,這樣才能煨出濃郁醇厚的味道。人越上越多,館子里熱氣騰騰,跑堂的一唱一和,托舉著碗盤,穿行其間,甚逍遙。吃飯的都是普通百姓,小夫妻居多,老人們節(jié)儉,還是習(xí)慣于在家里吃飯。突然就想起幾十年前,挨近春節(jié)了,我?guī)е颐妹茫缴较氯フ摇绊愿C子”,搗豬骨頭過年。所謂“碓窩子”,學(xué)名“石臼”,在農(nóng)耕時代,用來舂谷舂稻。豬骨頭太硬,搗不碎,炸出來的丸子,咬一口扎得滿嘴是血。那是1968年,多年不遇的大雪,家家忙著置辦年貨,但又有什么可置辦的呢?肉要票,糖要票,火柴要票,很多人家,都是“有錢沒錢,買個豬頭過年”,能拎個豬頭回家,就是好人家了!父親在新馬橋蹲“牛棚”,早就停發(fā)了工資,我們家連買豬頭的錢也沒有,就只能買豬骨頭了。豬骨頭5分錢一斤,磕碎了炸丸子,一樣把年過了。中國老百姓,上千年不能解決溫飽,啥時候像今天這樣,動不動就領(lǐng)上孩子,上館子里吃飯?啥時候不打仗,不“跑反”,有70年的太平日腳?我喝一口“瓦罐湯”,有些想流淚,看一眼窗外,一街筒子的大紅燈籠,不知在什么時候,已經(jīng)將耳街的夜點燃。
2018年1月14日
于匡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