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2-22 來源:安徽作家網 作者:孫啟放
孫啟放詩集《偽古典》出版
丹青引
抬首望上,屋頂之上定是無底深淵
且將云煙經略,原罪忽略,枯榮省略
只劫略美人于云煙之外
清除原罪,超越枯榮
看光從線條之上滑下,落于蒼黃古宣
色彩洇漫,你攜美人之手隱于留白
隱于空
將一條未經點睛之龍踢出畫室
任盲目之龍,困于走廊
無助中嘶鳴咆哮!
松柏贊
尖銳的痛,如松針入背
而我開始惶恐:燈滅,影子如何分開?
毒藥的歷史
正從薄霧中顯露出絳紅尾翼
風舉著云,最高的松枝掛上白旗
渾圓的鐘聲,使一場艷遇
對那位坐于松下,已了無氣力的老僧
至關重要
市面上,松球已咳出松子
而那些難以計數的土崗,翻出新土
梳馬尾的短腿的松,以整齊劃一的孤憤
安靜中慢慢長出牙齒
梅花引
那是明日之花。你的約見過于唐突
那精靈會來,將裹蓬松的全白睡袍
帶著夜盡五更,凌晨初破的鮮嫩氣息
以及,薄如蟬翼的顫栗迷茫
云端之上火焰由藍變白,清冽
冷香由暗轉幽,望深處
一味穿越
你濁氣遍體,一場大雪已將你清除在外
有一寂寞處與大雪通靈。寒碧窗紗
燭影搖紅,微醉 ,美人將病、將支離
將咳血成朱砂、將落筆于絹
只一朵,已開成孤本
修竹賦
狹長的葉,含在風的嘴里
窸窸窣窣。看那個披衣散發的流放者
賞你,寧可食無肉
沙漏將時間,變成有形。詩文也能成枷
這都是病。好在南國的竹茂于中原
明天是一方生宣,丟下幾桿疏影
再喚來幾塊石
就能覆蓋昨天的書頁
帶著霧氣的綠,一點點擠出來
趁那位好侃的老兄出門
漂洗一下,這舍中的晦氣霉氣
往那壇酒中,傾一點清芬
然后,不動聲色
想一想那張著名的長臉,作何神態
風一吹就是一千年。這廋美人
腰肢剛性的韌,思念也就嶙峋
那人一支筆下,土坷垃也能色彩斑斕
唯有你,仍是墨色,拒絕開花
青鶴引
無關乎五老,無關乎松
無關乎以梅為妻的自詡
遠離歌哭無常,披發的士子正在焚琴
只在野,只鳴清亮,只止于鳴
于幽州之墟,羽山之北,于九皋
金聲玉振。一只蟲子附于葉
一條魚浮于水,一頭猛虎伏于林
低吟相和
九天之上,鶴鳴已將鎖于箱底的月光
重新打開,小心撫平其間的折痕
讓茫茫大野無礙舒展,亦讓自己的翼
得以舒展
立于丹墀的那物,只能哀鳴于心底
只能趁,臣工們三拜九叩的紛亂
悄悄換一下,站累了的那只腳
菊花令
于土層中掘出黃金。向晚
這明晃晃的燈盞,托住秋疲憊的肩胛
唐朝來的少年行囊已空
劍與琴書,失于曠野
廣而告之的賞菊宴已散。酒尚溫
恰好用來暖胃,暖無人恭候的悲涼
在京城,明晃晃的餐廳里,美人細嚼
刀叉上油炸菊瓣的干尸
櫻桃令
紅。叫紅的丫頭是天才的策展師
繡樓下的櫻桃枝干尚欠粗壯
逾墻之美,在于三寸金蓮的精巧作勢。
茍活。削肩退隱,小蠻腰風行
壓低的眉眼,無礙練習多次的熱吻技藝
啊,這闊嘴美女亮閃閃的白牙
這東洋藝妓唇上一點紅
彷徨。一粒遺珠。
要紅,就紅回萬人大廳里的云母屏風
櫻花賦
粉色的云,由南至北
麗人們高髻粉頸,惺忪,倚箱籠
甜膩膩的憂傷,使懷春成為一種唯美
一滴清酒,密不通風花雨中幻化
一群巨乳少女夸張尖叫
兩只蝶,釘入黑白分明的眼底
菊花在上,刀在側
屏息的武士們,隱身處列隊而出
陰沉,目不斜視
“花飛雪”中俯首問道
花期只七日。絢爛、短暫、凄美、決絕
病質的易碎的香,浸透每一件和服的針腳
鐘聲響起 ——
在奈良,唐招提寺
禪意,適時漫開
飛鴻令
欲以潔白的桌布,留住雪泥上的爪
純銀刀叉佐以血色紅酒
以細節間留出的空白名義,干杯
窗外殺機沉沉。高腳杯捏住喉嚨
生生咽下一聲尖叫
刺客的身形風一般掠過
空蕩蕩的鏡面處于正邪之間
一只鴻于天邊墜落,鴻影
于鏡像中飛升!
蝴蝶令
春天捂不住暴漲的乳房。蝴蝶的體內
光線充足。翅膀
比傳說中又輕了些許
群盜在春風里結伴呼嘯
一條魚,將于子夜時分爬上岸
濠水橋燈火里流連,物我兩忘
蛛網抖了一抖。這兇險的邊緣,剛好
來得及辨認一張陌生的面孔
以及,一曲幽怨的唱詞
莊周枯槁,青蛙即將變成王子
有人在蝶的海洋中苦練暗器
雪釣圖
一場雪。
草木是雪,樓宇是雪
河流是雪,山川是雪,大地是雪。
一場雪,寒江掛在釣絲上命懸一線
釣雪的人抬一抬頭
天上飛過的鳥,是雪
他低下頭
雙腳是雪,雙膝是雪,雙手是雪
白眉是雪,銀髯是雪
雪的蓑笠雪的釣竿雪的孤舟
睫毛是雪,眼白是雪
雪的魚簍中活蹦亂跳的是雪
一場雪,只剩下兩粒深陷的黑色眼珠。
一場雪,天下一統。
釣雪的人已經盲目
他的盲目是世界的盲目。
冬日賦
沒有什么氣味比雪更加濃烈。
攥緊的一把雪
仍然是雪的一部分
慘白的陽光下
我攤開的手掌熟蝦一般紅
凸顯出清晰的紋理
最先剖開的,是黑色肚腸冷硬的路。
一只麻雀,停在可以敲響的
玻璃似的空氣中
它掉轉小小的腦袋
反復啄小小的冰凍尾羽
執著得令人吃驚。
冬天將被冬天凍死嗎?
那些梅花
在我年輕時照著同一種體態開放
現在,卻有了一萬種躊躇
這讓我切齒痛恨。
短評
陳先發:
孫啟放的許多詩歌中彌漫著一種難得的精堅之氣,展現了他語言經驗中老辣的一面----尤其是近年作品中,他嫻熟地在剛柔兩端之間,完成了某種對沖與調和:一方面保持著他一貫較為剛硬的語言質地、以鋪陳為主的行進風格、相當緊密的語調節律,使詩歌結構顯得固而蓄力;另一方面,他著意向詩中注入了更多彈性的、柔性的因素和更為靈動的句式,更加注重詩歌內部的回旋,使語言運行不致過于緊繃。加上他擅于從歷史資源中調集豐富而多維的語言符碼,這些都大大強化了詩歌內在的空間感,抵銷著某種過度的剛性----正是這種對沖,引導著他的詩歌趨向更為開闊與沉著之境。
馬永波:
孫啟放的“偽古典”標示出一個遼遠的理想,將古典主義的理性與均衡置于當代復雜多變的語境之下,以檢驗漢語在此高壓下的活力與彈性,這種艱難而有益的探索,其目的并不在于重新煥發江南寫作原本就有的典雅風致,更在于探索充滿歧義的當代經驗如何在心與物諧的傳統中產生迷人的張力。
許道軍:
當我們談“詩”的時候,實際上在談什么?我們其實是在談“奇觀”:日常生活的反常或稀有之物,內心世界的異象,景致的極致,人格的卓絕或者自反,當然也包括對日常語言的蓄意冒犯,等等。從詩歌技藝上講,寫詩一方面就是通過發掘或營造各種奇觀,反抗日常生活的自動化、庸常與無聊,在相互參照中重建對生活的感知,像我們第一次發現生活、發現事物、發現自身一樣。另一方面,寫詩也是使用新的觀看角度、感受裝置、理解方式與表達方式,擦亮已有事物身上的修辭塵垢、意義富余,讓它們再次熠熠發亮,重新回到我們的視野,是其所是,像第一次看到它們那樣。我們把上述行為達成的效果稱之為“詩意”,詩意讓一首詩成其為詩。然而詩意又是一次性的,其垃圾化的速度甚至快于其形成。因此,詩歌的對立面始終有兩個,一是日常生活,二是已有的詩意。
孫啟放的《偽古典》的對立面也有兩個:一是今天的日常生活,二是過去的詩意。詩人召回已經走遠了的英雄美人,退隱了的梅蘭竹菊,消逝了的白日放歌,重新營造了一個感時傷懷、灑脫不羈的古典名士形象,對抗今天的庸常。但這畢竟是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古典終究是“皮相”。詩人對“古典”的征用只是一種設想:像過去的名士反抗過去的日常那樣,今天的名士要反抗今天的日常。然而,真正的名士又是自由的,他可以用名士來反抗日常,可以用古典反抗現代,但反之亦成立。因此,在《偽古典》的世界,不存在真正的古典,所有的古典都是征用的,是“偽古典”,各種舊有意象、詞令按需分配,隨物賦形。一切的現在、當下,也未必就是“現代”的,它們身上保存有詩人喜愛的舊日氣息。
古典意象,現代情懷,煙火氣息,自省意識,名士形象,這是《偽古典》的幾個關鍵詞。但它們跨次元的組合,最終告訴我們的是:在詩人眼里,壓根就不存在什么真正的古典或現代,也不存在什么真正的名士或知識分子,有的只是自由和對自由生活的向往。
張巖松:
孫啟放這本詩集是要尋找我們民族的詩意如何在現代漢語中浮現。通過句子的拉長和縮短,使古典詩意在句子中自由穿行。這里沒有離題的話語,他是通過螞蚱蹦跳的樣子把詩意拉扯到一起,形成現代漢語的詩性敘述。現代漢語具有邏輯性,這邏輯是詩歌的敵人,孫啟放想通過詩意來沖垮邏輯的堤岸,自由和泛濫是這本詩集的模樣。詩意存在于我們民族的文字中,只是在當代,漢語經過翻譯文字的重新洗禮,排列方式影響詩意,于是,詩意干脆就睡眠了。孫啟放想通過這本詩集將其喚醒。
木葉:
一幅幅言語的“剩山水圖”,古意盎然,孫啟放作“偽”手段果然高超,痕跡全無。但浸潤其中的,仍然是當代之“渴”——無論是“將飲茶”還是“將進酒”,風景固然暗換,追問始終唯一 : 生生不息的“美”此刻究竟在何方?因此,這同時也是一本追問的書,是回眸、凝視與瞻望,在“今之視昔”與“后之視今”的、悵然若失的兩相糾纏之中。
石玉坤:
借用古典詩歌的體式,抒發現代詩性之幽思;賦予傳統詩歌意象以全新的美學意義,又把自己的生命體驗融入其中,使詩集《偽古典》別具一格。筆力馳騁,氣象崢嶸,讀孫啟放的詩,有無數不可期遇的喜悅。意外帶來意味,這種具有發現性的,對事物有透徹理解的智性寫作,打開了孫啟放詩歌的開闊澄明之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