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2-17 來源:安徽作家網 作者:安徽作家網
編者按:為實施好"文學強基"行動,引領和動員“文學皖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文學的方式書寫新時代鄉村變遷,反映江淮大地上鄉村全面振興的生動實踐,為中國式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貢獻文學力量,省文聯、省作協主辦了“和美的魅力——鄉村全面振興中的安徽故事”系列采風創作活動,現陸續推送走進蕪湖灣沚區的采風作品,以饗讀者。
水抱灣沚(三章)
劉鵬程
鳩茲灣
我從遠古走來,撐一葉小舟,趟過水草的荒蕪。我的目光,先在水波之上蕩漾,后隨成群的鳩鳥,劃過天空。我身披古詩的斜陽,一路走來……
沿途,我看見了昔日的煙火,有雞鳴犬吠之聲,有花草嘉禾的香氣。我的思緒,在這片古老的灣地里瘋長……
曾幾何時,這一泊灣地,卻載不動時間的巨輪。
仿佛就在昨天,村莊里,陸續有人把門鎖上,舉家遠走了;有人只身離鄉,留下老人和小孩,守護千年的家園。就像一個人面對故鄉一樣,年輕的時候想逃離,年老的時候想回。
就在今天,我卻看見,有人幫他們打開銹跡斑斑的大鎖,打開布滿青苔與落葉的院落,老屋和村莊,思想的蘆葦,似乎一夜之間鋪滿了這片古老的土地。
我在一顆古老的藤樹下,尋一座嶄新的凳椅坐下,要上一杯咖啡,目光拂過起伏的丘崗,拂過豐收的阡陌,看湖塘縱橫,鷗鳥翔集。對面,有舊屋改造的民宿里,傳出懷鄉的音樂,有人打開寬大的窗簾,透過落地的玻璃墻,看我,看村莊里柏油路彎曲的流線,和遠處的鄉村市集。
大地呈現豐收的景象,有外來的陌生人,像我們一樣,三五成群,端坐在鄉村會客廳里,高談闊論,談論鳩茲灣藝創,談論新時代的共富鄉村。
西河古鎮
我想回到舊時,回到一百年以前,三百年以前,甚至回到“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那更好。
此時我是一名行商,水港埠頭上,停泊著我的舟帆。我像青弋江的水一樣,來自皖南的山里,來到西河的老街,泊此歇宿。
夕陽的余輝,照在青石板街巷,有身著旗袍的女子,點著細碎的步履,背影一扭一扭,漸漸沒入巷道的深處。這繁華的街巷,這絲綢一樣的青弋江,寧靜而祥和。往來的商賈,在沿街的商埠里進進出出。吱吱呀呀的門,精巧的木格窗,古老的天井深宅,像極了我內心的繁華。我在臨街的酒肆或茶庵里坐下,想想明天的好生意。夜晚降臨的時候,最好去徽音堂里,看一場戲……
其實,現在我是來這里觀光的,而我卻更愿意留在古代,不愿醒來。
漫無目的地行走在彎彎曲曲的老街,有舊宅子飛檐上的風鈴,偶在微風里發出細碎的脆響,那是來自哪一次兵亂的烽煙里?沿河的街巷,多有半截門窗露出街面,那又是曾經的哪一次水患的見證?
河邊的渡口,船埠,沒見浣衣的女子,卻有似曾相識的笑容,成為績墨堂里的丹青……
此時,我只想借這悠悠青弋江水,洗濯一下我落滿塵埃的歲月;只想置身在西河這張水墨浸染的宣紙上,作一次短暫的修行……
枕水官巷
官巷是古老的官巷,青弋江是古老的青弋江。但我不是從江水而來,我是隨高鐵來到這里。火車快速地穿過大半個安徽,我的過往太快了,光陰也太潦草。到這里來,是我需要慢下來的理由。
時序正是初冬,正是十月的小陽春的季節,陽光和暖,安謐的村莊、田園,親切和美。這里是一大片圩田水鄉。這村莊,就像是漂在水上的村莊。村莊里水網縱橫,條條清溪穿村而過,小橋流水。人們傍水而居,青瓦白墻的房前,精致的院落里,出墻的柿樹正掛滿紅燈籠一樣的柿子。這個官巷村,因舊時小村里曾有十三人同朝為官,建有十三條巷道,而得名。據說歷來就有崇文尚教、明德重禮的風氣。村莊至今還保留著當年的格局。有人說,從天山看,官巷村就像一條鯉魚,這是風水極好的征兆。
附近的小陶村,也是枕水而居。當地的朋友說,從天上看小陶村,村莊的水面像一只飛翔的蝙蝠,所以小陶村主打一個“福”字,是一個幸福村。我們在村莊里漫步,不時有小狗跟在我們身后。它們沒有陌生,沒有吠叫,只是搖著可愛的尾巴,像是陪著我等游客。我坐下來,在村莊的咖啡屋里,要了一杯咖啡。有小孩主動來到我的身邊,親切地同我交談。此時我有了感動,久居浮泛的城市,也走過遠遠近近的村莊,卻不知道,究竟有多久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場合,仿佛就在往日的故鄉。
村莊的外圍,是古老安謐的田園,現代化的創業園,以及休閑設施、“隱居”民宿、農家樂、休閑小吃等。不遠處,有古老的木榨坊,現代化的休閑采摘農業,藝創市集。放眼望去,我們可以想到,春季楊柳依依,夏季瓜果滿架、蓮荷綻放,秋季桂花飄香。而此時,正是冬季魚蝦豐產的季節,正好,我們可以嘗到鮮美的“水八仙”了。
在枕水官巷,今夜,我將隨鄉入俗,慢下來,停下來,枕水而居。
劉鵬程,安徽宿松人,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第六屆安徽省作家協會理事。著有長篇非虛構《東風泊》、散文集《泊湖的密碼》、詩集《風在傳說》、散文詩集《水的微笑》等作品多部。曾獲安徽省“五個一工程”獎、安徽散文獎、曹植詩歌獎、安徽廣播電視(紀錄片)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