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13 來源:安徽作家網 作者:安徽作家網
作品欣賞
散步聽詩到壇頭
孫仁歌
一提到散步,我就會不由地想到盧梭。
曾經十分羨慕孤獨散步者盧梭,以為他的孤獨散步是浪漫而愜意的;可讀完了他的《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夢》之后,我立即就自覺不自覺地產生了想糾正主觀上錯覺的顯意識,一個孤獨的散步者并不是正能量,而是一種遠離友誼的煉獄抑或煎熬,正如培根斷言,“孤獨是可悲的”;“沒有真正的朋友,則世界不過是一片荒原”;而“與友誼格格不入”的孤獨,在人性的意義上,是“來自獸性,而不是人性”。培根強調,“友誼的一個主要果實,就是使心中的郁結和壅塞得到解脫和宣泄?!?
培根的《論友誼》之論友誼,簡直就是在搧盧梭的《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夢》耳光,我也深受影響,一個需要得到解脫和宣泄的人,最需要的就是朋友,就是合群,就是友誼,人一旦擁有了友誼,似乎就擁有了果香。
從此,我就比較渴望這種飽含人性也不乏詩意的果香。兔年值得一提的就是端午節小長假,與一群鄉親文友結伴乘大巴直奔江南一個叫壇頭的好玩的地方,共同參與一系列說詩聽詩活動,于我就是一個充滿友誼與果香的散步之旅。
位于浙江武義江畔的那個壇頭古村落很小,卻氤氳著濃厚的文化底蘊,看上去古色古香,方圓尺幅之間渾然一體,一片微派建筑意象,高聳,起伏多變,都像會說話的。馬頭墻鱗次櫛比、錯落有致,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很溫馨,很藝術,也很詩意,加之一下去了幾十位愛詩的人融入其中,壇頭驀然之間也就升格了似的,一時間羽化成了詩的壇頭、群樂共享的壇頭、友誼的壇頭。
活動的組織者牧村等君很用心用力,而且注意力專一,把活動打造得就像一盤棋,又像演示一套24式太極拳,始終井井有條,步步嚴密,可以說,世上最接地氣的活動在民間,而不在什么名頭大的豪華殿堂,寧肯要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也不要那種高大上的視覺盛宴乃至虛與委蛇的喧嘩與狂歡。
端午節當天,上午看了別處十里荷花之美,眼福滿滿,之后還見縫插針式的參觀了當地皖籍詩人雪鷹等君協同壇頭師友共同苦心經營的“中國當代詩人檔案館”,創意不俗。下午座談壽縣青年詩人許之格的詩集《花間集》,場地安排也別具一格,一個半露天的屋頂高高的老式廳堂,一半玻璃鋪就的天花板上,夏雨淅淅瀝瀝,廳堂里的談詩議詩聽詩活動,在緊湊的空間中有序進行。
在當今詩壇,許之格雖然名不見經傳,可她的《花間集》所收錄的幾組新詩,可圈可點,諸如《春天的稅務巷》《徽州往事》《陽光的暗角》《大雪是春天的伏筆》《寫給父親的散文詩》《鄉愁是一種病》《虛構一場雪》《我們用最美的圖像和優美的文字歌頌》等,不乏出彩的句式和值得關注的形式創造,其中《大雪,是春天的伏筆》就頗耐人尋味:
下雪了,自己也像一片雪花
飄忽的身影,對迎面而來的寒風
沒有絲毫怯意
一只小鳥落在不遠處
沒等我走過去,就獨自飛去
需要一場雪來善待人間
及一個避風的屋檐
大雪,像寒風中矜持的村姑
映照蒼老的山體
和石頭的沉默
大家有針對性的發言都很坦誠,尤其后起之秀楊若兮的發言,就像一股清泉叮咚響,這個即將踏進大學校門的00后一代之詩歌觀,清新單純,也能扣住詩歌的純美之魂臨場發揮,不禁讓人眼前一亮。
在大家充分肯定的基礎上,我也給出了一些錦上添花的表述,對以上許之格詩歌代表作的總體印象是:有歷史,有文化,有敘事,有抒情,接地氣,不玩花招,不矯情,有實有虛,虛實相得益彰。我也無意去刻意拔高許之格及其《花間集》,《花間集》固然還存在一些不足,但我覺得《花間集》很純真,很親切,詩的初心很清潔,這些美質出自底層一個詩歌愛好者的原創,就值得以肯定為上了。我一向看不起那種面對名家美言連篇,面對基層作者就吹毛求疵的勢利之人。多年來,我也寫了不少文學評論,然而,對名家的批評質疑可能要遠遠多于褒獎;相反,對基層作者往往會多栽花少栽刺,多予以呵護與鼓勵。本著詩無止境的實際,那天,我也和許之格以及在座的各位詩家交流了詩學一二,詩要寫好,妙在何處。這里不宜過多談詩論學,座談研討《花間集》的詳情只能割愛。
談詩某種意義上就是聽詩,那天談詩聽詩的高潮不是妙語連珠的本身,而是詩起詩落間、一只美麗的白蝴蝶的突然慕名而來,讓座談會頓時蓬蓽生輝,光芒萬丈,一片眉開眼笑,全場滿懷好奇與驚慕,那是繆斯女神青睞這個清純、自在、隨興而又充滿人間煙火味的詩會顯靈示好乎?還是壽縣珍珠泉已故詩魂被召喚歸來參與聽詩行吟?會場上爆發出一種驚訝的尖叫之聲,這一在舉世各種詩會十分罕見的現象,給詩歌座談會平添了一抹艷影,堪稱奇異,恍如夢境由詩而生,也給晚間詩歌朗誦活動注入了一道詩歌是靈魂的表達者之生機。
晚間聆聽詩歌朗誦,也頻頻出彩,幾位美女朗誦者風姿婉約,幾位男士朗誦者陽剛挺拔,一首又一首、一句又一句詩言妙語,如行云流水般脫口而出,灑向廳堂皆是情,參與朗誦的每一位朗誦愛好者都十分投入,神色莊嚴,音色節奏狀態或溫婉,或鏗鏘,或清水出芙蓉,或高山流水皆知音,整個廳堂之下,有仰視,有互動,詩歌成為了兔年端午節的主旋律,聽詩成了大家過節的一道大餐,其中有一首詩讓我們很來電,那就是壽縣已故詩人游子雪松的《異鄉的油菜花》節選——
油菜花開在時光深處
開在夢囈中,開在我涂鴉的
詩頁間。每年三月或者四月
它會把顫巍巍的心事
像鄰家妹妹一樣
對我一股腦合盤托出
先在老家的河坡,灘涂,或者是母親生前
精心打理的菜園旁
或者父親臨別時扎的竹籬笆下
小心翼翼伸伸頭,吐吐舌
接著在田墑地壟,在我的想象里
不管不顧地點燃一大片金黃的火焰
這些年,常常遠離故土奔走異鄉
潛意識里早把老家一草一木
鳥語花香烙在骨子里
每當寂寞啃咬我的思想
看見滿山遍野的油菜花
心中便豁然開朗……
朗誦者王詩柔感情飽滿,聲情并茂,讓“異鄉的油菜花”流芳壇頭,滲透詩會,詩情濃濃,也讓激勵機制得以發揚光大,所以人人揚眉吐氣,不惜一醉壇頭,樂不思歸。雖然送走了端午節,天不作美,壇頭內外雨淋淋,歸來途中大家還是興致勃勃地冒雨游覽了千島湖釣魚島一線,雨中的千島湖釣魚島一線朦朧如水墨山水,風情萬種,同行的鄉親文友一路入詩入畫,果香四溢,這幾日似乎與人世間的一切煩惱絕緣了似的,動輒笑逐顏開,談笑風生,把聽詩的余韻發揮到了極致。
我作為一個舞文弄墨的專業人士,這些年南來北往參加的各種全國級、高規格的研討會不算少,可如果要讓我打分,我會三七開,那些名頭很大、殿堂很高的這會那會,只夠三分;而像壇頭這種純粹來自民間的甚至還要主辦者自己掏腰包的詩會,最寶貴的是給與會者帶來了友誼,告別了孤獨,而那些高大上的所謂學術研討會,往往都會很空洞,多滿足于紙上談兵,虛與委蛇。故此,能結下的友誼也寥寥不計,而被夯實的孤獨可能會加劇,盧梭《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夢》也會成為那些天馬行空者的夢。
還是壇頭一聚有詩意,接地氣,友誼的果香有如荷花十里。謝謝壇頭文脈底氣!謝謝詩歌的魅力把我們的靈魂高高舉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