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1-28 來源:安徽作家網 作者:安徽作家網
11月19日,由《作品》雜志社主辦的我省作家阮德勝長篇軍旅小說《長纓在手》作品研討會在線上舉行。研討會由著名評刊員王世虎擔任主持,聶怡穎等來自全國的16位評論家在線進行了研討發言。
會議首先由王世虎向與會評論家和文學愛好者介紹了阮德勝創作簡歷和《長纓在手》內容概要,隨后進入研討階段,聶怡穎、陳典鋒、冉令香、徐青青、李麗蘋、李洪永、宋詞、石凌、程向陽、胡嵐、陳德軒、崔克敏、洪艷、張勇飛、李濤、方樂、孟祥瑞等16位評論家先后踴躍發言,分別從不同視角對作品進行了深入細微的研究與解讀,大家一致認為,《長纓在手》是一部呈現火箭軍踐行中國“強軍夢”的揚威之作,是書寫新時代、奮進新征程的獻禮之作,也是近年來難得的一部致力于“四個謳歌”的軍事優秀長篇之作。在互動環節,阮德勝重點就 “創作本部長篇小說的初心” “小說人物原型背后的故事” “作品如何呈現火箭兵的日常訓練和生活”等問題回答了讀者的提問。研討會精彩紛呈,持續近三個小時。最后,王世虎總結道:“著名作家王蒙曾說,真正好的故事不是編出來的。我想,《長纓在手》即是這般。”
《長纓在手》是阮德勝長篇小說《東風擘》的“雜志版”,刊發于《作品》雜志2022年第7期。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單行本,江山文學網全文連載,中國作家網首頁節選推介。先后榮登2022月度文藝聯合書單、A.P.G月好書單、漯河書香好書單等。
部隊里的鮮活群像劇——評《長纓在手》
聶怡穎
阮德勝的小說《長纓在手》,講述了第二炮兵部隊里,圍繞著某次人才選拔作為敘事主線,刻畫了一群愛國敬業的新時代軍人的群像。
故事發生在軍營,且在保密的二炮部隊,主線并不復雜。“長纓在手,敢縛蒼龍。”新時代的中國軍人,最不缺的就是這么一股子精氣神。明知道路難行,偏向難處行,為了進入高度現代化保密的新隊伍里,以華強軍、向愛蓮夫妻為首的部隊骨干以部隊大家為先,以自己小家為后,開始了激烈的“競爭上崗”。
群像的描摹一向都是小說創作中的難點,如果說小說開頭的布局簡單直白的話,那么后面的步步展開,華強軍、向愛蓮、夏雪,乃至老一輩的戴雷老首長等人物形象進一步立體豐滿,隨著每一個章節的展開,作者就有了更多的細節填充進去,短短數萬字的篇幅里,人物就立體鮮活起來。
對主人公華強軍,作者無疑是最偏愛的,不但在開頭用了大篇幅來白描他的人生履歷,而且賦予了他美滿的家庭,無疑是人生贏家。但是,“文似看山不喜平”,妻子向愛蓮也是個有事業追求的人,甚至為了完成自己事業上的夢想,違背了當初照顧家庭的承諾。夫妻二人成為競逐崗位的競爭對手,矛盾頓時尖銳起來。在步步遞進的矛盾處理中,更多更復雜的人物線索編進了故事中,讓小說有了進一步的可讀性。在故事的結尾,矛盾集中爆發,且處理的非常體面,體現出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
和其他更富有文學性的作品相比較而言,《長纓在手》的敘事方式傾向單線。行文中為了豐富角色細節,盡管摻雜了不少回憶片段,然而也無法改變單一的敘事框架這一事實。就中篇小說而言,故事性略顯單薄,幸而故事中填充了扎實的第二炮兵部隊的行業細節,行文間重分體現作者對部隊生活的了解,幾乎沒有邏輯上的錯誤,也極少行業知識紕漏,讓小說體現出極為鮮明的行業特色。強國強軍的主題貫穿始終,賦予了小說積極向上的精氣神。一定程度上彌補故事性匱乏的不足。
一闕時代的青春之歌——評阮德勝長篇小說《長纓在手》
胡嵐
近些年軍事題材的影視劇及小說很多,但所涉戰爭大多是歷史上發生過的節點。軍旅題材的小說《長纓在手》(原載《作品》2022年第7期)卻讓人耳目一新,為我們展現了新時代軍旅生活的圖景。
小說中塑造了一批新時期知識型軍人形象,上至將軍、司令、政委,下至中層干部,人物個性鮮明,生活氣息飽滿。
爭強好勝的華強軍。在軍事作戰,帶兵訓練上,他追求完美、逢戰必要爭第一。華強軍身上既有有情有義的一面,又有鐵面無私的一面。他與盛國富、賀民義、向愛蓮是同學、戰友,工作上又是同事、上下級。盛國富談戀愛,遇難而止時,他推心置腹地指出癥結,讓其拋棄顧慮勇敢追求幸福。但,在盛國富參加評選先進時,華強軍又只唯成績,為了集體榮譽,力薦厲東方評優,不講情面、而不顧同學私誼。行軍途中同事軒轅致和病危,他果斷給當將軍的岳父打電話,請求救援,為搶救贏得了時間。在幫助軒轅致和安置家屬就業上,他也表現了足夠的仗義執言,軍人的正直、威嚴及在維護軍屬的利益上錙銖必較。
濃郁的生活和時代氣息。書中有一幕讓人難忘。一營將士在坑道中實戰訓練,如果不是小說中描述,現代生活中很難想象,生活在不見日月的環境中,吃喝拉撒都要受限,甚至連呼吸空氣都成了奢侈。受訓的新兵因此抑郁,后在心理醫生的干擾下,迅速恢復,其中的治愈細節充滿了生活氣息。
傳統與革新的挑戰。主要體現在高學歷知識型人才融入軍營,對現代化軍事的助推。北大年輕的學子士兵,高明亮借助計算機將導彈原理三路圖開發成軍事訓練游戲。以新入營的王玲為首的大學生新兵,在用電腦記錄還是用手書筆記,在學員中引發爭議。現代科技對傳統工作方式之間競爭、挑戰、沖突,意味著革新,不僅是武器裝備,還有思想意識。這些鮮活的人物與書中隱姓埋名的“家庭哨所”,一起構成了和平年代的英雄,他們的生活既活潑、幽默,又緊張嚴肅。
人物個性化的語言。比如,同是看著向愛蓮長大的首長來視察工作,戴雷和“黑叔叔”的形象和語言就各不一樣,同樣是喜愛,同樣是上下級身份,性格不同,表現方式也不一樣。“‘哈哈哈!’‘黑叔叔’齜著大板牙笑著仰頭在看天,突然扭頭對程厚德說,‘程政委,她叫我‘首長’,‘哈哈哈!再叫一聲‘首長’!”這是作為上級的‘黑叔叔’在軍營里見到他從小看著的長大的蓮丫頭時的語言。簡單的語言構畫了一個性格耿直、爽朗的人物形象,既符合人物的身份,也顯示出兩個家庭之間不同尋常的私交。
生活在人群中難免會有人情,軍營也不例。優秀的人聯姻,上層領導之間的私誼、淵源,阮德勝寫的隱晦卻又活靈活現。軍營里他們之間是同學、戰友、上下級,藕斷絲連的情誼,構成了人與人之間微妙的關系。在裁員轉業大勢所趨下,華強軍留在了部隊,其中未嘗沒有人情關系的順理成章。小說在不動聲色,中寫出了中國式的人情社會、階層屬性。看破不說破,就這樣,阮德勝為我們展現了,當今社會下的人情往來,在復雜的人際關系中,勾勒出一幅幅俗世生活中的世態人情。
以向愛蓮為代表的新時代女軍官,身上既有女兒的柔情也有軍人的剛烈。她們集美貌、智慧、才華于一身,她們出眾的風采,是軍營里一道動人的風景。不輸須眉的斗志、吃苦啃硬與擔當的精神,是新時代知識女兵的形象。
生活在和平年代,一直以為戰爭離我們很遠,殊不知正是因為身后有了大國軍隊的護衛。同在藍天下,他們的衣食住行,他們的青春活力、思想情感,為現代化的軍營注入了勃勃生機。小說中沒有波瀾起伏的故事情節,沒有血染的戰場,但隨著每次備戰的深入,依然讓人心驚動魄。年青的軍人們以頑強的意志力接受新時代、現代化的備戰訓練,展現了新時代軍人們的理想、信仰和情懷,他們以青春熱血演繹著一闕關乎家國情懷、關乎國之大者的使命與青春之歌。
大國重器間流淌的情感支流——長篇小說《長纓在手》簡評
冉令香
血染沙場,馬革裹尸,硝煙彌漫的冷兵器戰爭,一次次把軍人的生命凝固成歷史血腥的記憶。和平年代,我們身邊的軍人犧牲的多是消防戰士、警察、飛行員和維和官兵。長篇小說《長纓在手》則以鋒利輕快的筆調,圍繞華強軍和向愛蓮夫妻的軍旅生活這條主線,輕舒廣袖,縱橫二炮,勾勒了一群中國軍事科技尖端的官兵無私奉獻的群像圖。執干戈以衛社稷,他們上到中將向天鼎、少將戴雷,下到東方基地核一旅的普通士兵王玲、年大維,還有為導彈陣地守護一方安寧的沒有哨位的哨兵、東風Ⅳ第一次實驗發射時因車禍犧牲的國防科工委的29歲技術員,他們無不兢兢業業,忠于職守,甘愿以生命捍衛使命。服從命令是軍人的天職,“犧牲”與軍人形象也密切聯系在了一起。《長纓在手》中有多少奉獻和犧牲就有多少感動和血淚,正是一代代軍人舍小家為大家,把“小我”融入“大我”,續寫強軍興軍的新輝煌,鑄就人民軍隊的不朽豐碑,撐起國家和民族挺拔的脊梁。
整部小說十五章的篇幅,一百零六頁的鴻篇巨制,展示了帶裝訓練、核戰模擬、核戰演練、女子發射營訓練考核、東風Ⅳ發射、改編轉業等寬闊深厚的部隊生活。部隊生活是直線加方塊,小說人物出場也常施以簡筆素描,三言兩語,將人物的性格、身份交代清楚,敘事則在華強軍和向愛蓮所帶領的兩個營之間來回切換。語言干凈利落,行文硬朗,起落見風。
如此繁多的人物,出場井然有序。作者以全視角,由一個人物的行為目的帶出另一個人物,從而展開敘事,推動故事進展。作者以簡明洗練的文字為不同的人物設定了符合人物性格的口頭禪和行動標志,故而人物形象鮮明,各具風采。其中,華強軍的性格最具特色,作為核一旅一營營長,他兼具向天鼎的女婿、向愛蓮的丈夫、夏盛福的同學等多重身份,他嚴肅不乏開朗,嚴謹而充滿睿智,果干而堅定篤行,完全是新一代知識型科學型實踐型理論型指導型于一體的中國軍隊的中堅力量,也是經歷了軍隊改革浪潮鍛打的軍人形象代表。他也有柔腸繾綣的一面,父親因病早逝,這個堂堂的軍營漢子淚血染襟;兒子的成長、妻子艱巨的重擔,他既有深深的牽掛,又竭盡全力支持幫扶。對于患病戰友妻子繁瑣的工作落實,他又舉起軍人的利刃,有理有據步步推進層層剖解癰疽,最終落實。這是一個軍人的風骨,在戰場之外最精彩的一筆。他給核一旅機關干部當考官,推選“礪劍”尖兵,他的鐵面無私和唯賢是舉令讀者嘆服。
在核發射基地,那些細膩柔軟的文字讓人動容。那里有面對轉型或換代之際,一代軍人的沉重思考;有荒涼孤寂的沙漠,凝聚了一代代核彈研發者的心血;有導彈家族最老的壽星道別這個世界的依依惜別情,有珍貴的合影、帶有“八一”花紋的石頭、沒有沾染輻射源的“安全件”、被稱為戈壁“流浪漢”的風滾草,這些密存于大國重器間的情感小漩渦,更顯人間真性情。第十二章也是整部小說的高潮部分,作為一個導彈兵的理想實施的最高境地。借用那位撿石頭的導彈技術員的話,“二營打的射程是‘老馬識途’,三營打的精度是‘老驥伏櫪’,一營打的‘窗口’是‘老蠶作繭’,難度最大、風險最高,完成的最漂亮。”也是對這一代軍人的最高評價。
小說關于軍旅愛情的文字,風趣幽默,簡潔明亮,儼然整飭的軍風中一道暖色。
革命軍人的這種犧牲,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也是一種強大的道德力量,將鼓舞和激勵一代代革命軍人以舍小家為大家、把“小我”融入“大我”的行動,續寫強軍興軍新的輝煌,鑄就人民軍隊不朽豐碑,也撐起一個國家和民族挺拔的精神脊梁。
“鋼鐵長城”是這樣鑄就的
李洪永
這是一篇揚國威、振軍威的軍旅題材的長篇小說,尤其在當今世界急劇動蕩、俄烏之戰激戰正酣的關鍵時期,品讀這樣一篇涉及軍營信息量頗大的小說格外振奮人心。這是近期我通讀阮德勝先生發表在2022年第7期《作品》雜志的長篇小說《長纓在手》,給我的切身感受。
整部小說成功刻畫了以向天鼎、戴雷等為代表的老將軍形象,以華強軍、盛國富、向愛蓮等為代表的新一代軍人形象。其中,刻畫最為成功也是著墨最多的人物形象,我認為就是華強軍、向愛蓮夫婦。
從小說描寫中可以看出,華強軍無疑各方面綜合素質一流,天資聰穎讀書是學霸,老是拿“第一”;進入部隊后,各項技能也老是拿“第一”。“如果真有人天生就是帶兵打仗的料,那么華強軍數得上!”這是第二炮兵東方基地司令員戴雷少將對他的評價。和當代許多優秀青年一樣,他的身上具有敢于拼搏善于拼搏,不怕犧牲敢于當先,敢于擔當的精神,這些優秀品格使他的成長之路平步青云,也使他成為了老將軍向天鼎的乘龍快婿。他嚴格要求自己,帶兵治軍也同樣身先士卒,“時刻都要對柴米油鹽的小事做到細致入微,又要對家風繼承發揚和家業的前程命運豪邁把向”……
將門虎女向愛蓮是刻畫比較成功的又一成功人物形象。她和丈夫華強軍一樣,也是一位當代青年的佼佼者,她的身上一系列令人稱贊叫人艷羨的諸多優點。令讀者感動的是,他們夫婦最為令人稱道的優點就是他們身上的濃濃的人情味,我認為這是當代青年應該學習的榜樣:他們都熱衷于追求事業的進步,他們又都十分熱愛自己的小家,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在他們身上體現得比較突出。這從第九章,向天鼎下部隊視察結束后,與女兒單獨聊天中“理解母親替自己帶孩不容易”“勸父親按時吃藥”等聊聊數語、以及向愛蓮送別目送父親“雙眼涌上了淚水”等細節描寫中可以看出;還有十五章最后一個章節,華強軍的母親去世,他們夫妻倆回到華強軍的老家志丹縣送別母親、向愛蓮的母親帶著孫兒黨黨為奶奶送行等諸多細節描寫中都深深地感染著讀者。
再者從本部長篇小說中,我們可以了解大量平常一般小說中所不能看到的諸多軍事知識和軍事信息,比如軍改、比如東風系列導彈等,讓讀者從不同側面了解到我軍不斷進步從而成為世界一流軍隊的過程,了解到我們得人民軍隊正是由于擁有一批像向天鼎、華強軍等老將軍和新一代能征慣戰得新一代虎將,才鑄就成讓人民信任、讓人民放心、“能打仗”、“打勝仗”的“鋼鐵長城”。
同時,也可以讓讀者通過小說的諸多描述,感受到中國近年來所發生的滄桑巨變和取得的輝煌成就。
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軍事題材長篇小說。
當代軍人群像的浮雕——讀阮德勝長篇小說《長纓在手》
石凌
閱讀長篇小說《長纓在手》(發表在《作品》雜志2022.7),我是當電視劇腳本看的。毫無疑義,這是作家阮德勝向現代軍人獻禮的作品,小說只是這部作品的雛形,電視劇才是作品的終端模式。《長纓在手》以飽滿的激情謳歌了當代軍人善于鉆研,勇于進取的精神,通過真實可信的細節塑造了兩代軍人為國防科技現代化所做的艱苦卓絕的努力,為當代軍人群像塑造了一座浮雕。與其說是高科技背景下軍旅生活的微窺,毋寧說是新時代強軍建設的紀實。作品既有對國際形勢的宏觀分析,又有對軍營訓練的縱深描述;既有對軍人工作的熱情禮贊,又有對軍人情感的微觀寫真。
作為電視劇腳本,這部小說情節集中,基調穩健,作者緊緊把握三好原則(好題材、好故事、好形象)展開敘述,塑造了一批思想純正,性格鮮明,重視保家衛國,看淡兒女情長;既有學識,又有遠見的軍人形象。
形象化場面感是電視劇帶給觀眾的視角沖擊。阮德勝顯然深諳此理。《長纓在手》中每一場戲都有很強的場面感,或是緊張有序的訓練場,或是風云突變的軍演場,或是軍人之間針鋒相對的辯論場,或是軍人親屬之間短暫相聚的家庭場,每一場都有很強的戲份,每個場都圍繞如何加強國防科技現代化展開,時而太空,時而洲際,時而訓練場上……好看的場面加上純正的人物形象,使這部軍旅題材的作品充滿了鼓舞人心的力量。
故事好是電視劇抓住觀眾的關鍵。《長纓在手》的故事緊扣軍旅,又不限于軍旅。軍人成長是貫穿作品的主線,軍人家庭婚戀是聯結人物的副線。為此,作品設計的軍人關系以夫妻、同事、父子出現。男一號華強軍與女一號向愛蓮,一個是來自陜北農民家庭,上過高校且技能過硬的男軍官;一個是出身軍人世家,基本功過硬的女軍官;一個是一營營長,一個是三營營長。這樣兩個人組成家庭,應該是兩強相遇,處理不好會矛盾重重。作品重在展示他們作為軍人忠于國家、恪盡職守、積極進取、頑強拼搏的一面,對他們作為夫妻之間的兒女情長盡量略寫。情節集中,便于展示當代軍人集體形象。他們的戰友盛國富、賀民義、郝春陽、夏雪等也以同學、戀人、上下級關系出現,這樣既節省了筆墨,也體現了軍人之間相互關懷,互相幫助的好風尚。作品在集中展示軍人訓練與軍演場景的同時,穿插了軍人與地方政府、軍人與家庭之間的戲份,增強了可信度與觀賞性。華強軍為爭取讓地方給戰友軒轅致和的妻子安置工作,與副市長據理力爭,顯示了軍人耿直敦厚的品質。華強軍接到母親病危的消息后,與向愛蓮雙雙請假回家,送埋母親,表明了“忠孝不能兩全”。作為軍人,他們顧大家,舍小家,我們大多數人才有了和平的生存環境。
形象好是電視劇吸引觀眾眼球的另一個關鍵要素。《長纓在手》塑造了以向天鼎、戴雷為代表的老將軍形象,以華強軍、向愛蓮、盛國富等為代表的新時代軍人形象,側重點是當代軍人成長成材的過程。這代軍人與父輩不同,他們來自高校,有扎實的文化課功底知識,有情趣高雅的追求,在軍營中接受訓練后,很快就成長為能勝任高科技戰的軍人。從學生到軍人——這樣的軍人形象在以往的軍旅題材的電視劇中很少出現。《長纓在手》彌補了新時代軍旅題材文學作品的一個空白。華強軍、向愛蓮、盛國富、郝春陽等作為新時代的軍人,都有緊迫的使命感和強烈的愛國心。以向愛蓮為代表的女軍人則努力克服女性身體上的嬌弱,和男軍人一樣在戰場上摸爬滾打,這群英姿颯爽果敢頑強的女兵使這部戲更能吸引女性的關注。
為了增強作品的辨識度,作者給男軍人取的名字都富含保家衛國之意:向天鼎、戴雷、華強軍、盛國富、賀民義、袁崇高、高明亮……這些軍人從名字到個性都富有鮮明的軍旅色彩。
影視劇本的重頭在對話。《長纓大手》把重點放在軍事訓練中的職業對話,把他們的私生活作為高難度訓練間隙里的花絮來處理。這樣就顯得張弛有度,有主有次,也能突出主題。
一部看似無懈可擊的作品往往有失真實性。讀后掩卷沉思,《長纓在手》注重了展示強軍建設的過程與成績,忽視了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格式化,幾乎沒有懸念;人物臉譜化,主要人物從始至終性格扁平,缺乏發展。對話專業化,缺乏親和力。
位卑未敢忘憂國——讀阮德勝的長篇小說《長纓在手》有感
崔克敏
我在讀阮德勝的長篇軍旅小說《長纓在手》時,理解了加西亞.馬爾克斯說的“真實永遠是文學的最佳模式。”這句話的含義,該小說揭開了中國火箭兵的神秘面紗,將“長纓在手,職責在肩”的中國當代軍人形象真實地展現出來,語言簡潔,敘述密度大,時代感強,主題宏大,真實可信。
“這是要打仗呢?”是主人公核一旅一營營長華強軍的口頭語,在小說中多次出現,表達出軍人心裝國家,準備打仗的心態,反映出軍人的職責。“服從命令,聽從指揮”,“首戰用我,用我必勝”是軍人的情懷與職責,脫下軍裝,在各行各業中起著抬頭兵的作用,也是軍人的職責所在。軍人職責貫穿小說全部,感染力頗深。
“為戰爭而生,為和平而戰!”是軍人的信念,這信念,讓不同生活背景的向愛蓮和華強軍走到一起,并收獲愛的結晶;這信念,讓華強軍理解妻子向愛蓮競爭常規導彈第三旅第三營長,當他們的兒子華向黨爬窗戶險些喪命,保姆錢春梅辭職后,他們也面臨著普通人所面臨的矛盾,也有一地雞毛的時候,他們為誰去送黨黨去北京姥姥家而爭吵,軍人沒有自己的時間,屨行職責就意味著犧牲,軍人的犧牲是多種多樣的,第二炮兵東方基地司令員戴雷之子戴小雷在抗洪搶險中獻上生命是一種犧牲;華強軍和向愛蓮作為一線營長,為“隨時能戰”,不懼生死的訓練是一種犧牲;優秀連長、陣地偽裝專家軒轅致和敢于擔當,帶兵押“準時發射,有效毀傷”的導彈而昏迷,是一種犧牲;為守護導彈的一方平安,隱姓埋名,一輩子不為人所知的‘老農民’是一種犧牲;基層政工部郝春陽愛崗敬業,不畏勞累做思想工作而流產是一種犧牲;戴小雷之妻夏雪為建設一支強大的軍隊,在軍改中不計個人得失,復員轉業也是一種犧牲……
“戰爭沒有預案,打仗沒有腳本。”“不戰而屈人之兵。”敢于亮劍,靠的是高素質的軍人和現代化的武器裝備,大學生走向部隊是時代發展的需不要,也是當代青年的選擇,北大學子“高明亮”和帶刺的玫瑰“王玲”這兩個人物塑造緊跟時代,匠心獨到。北大學子“高明亮”在退役之際,帶著團隊夜以繼日地將過去研發的東風IV導彈軍事訓練進行升級,形成模板;追求個性獨立的王玲則在軍隊的大熔爐中受到教育,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觀,和高明亮一起聯名向北大黨委建議和火箭軍總部建立雙向基地并得以實現,這充分說明軍隊能使人才在思想上得以升華,為國家所用。
通訊員年大維和趙艷青,這兩個人的塑造也有其匠心獨到之處,他倆同為通訊兵,文化水平不同,家境不同,思想層次也不同,當兵的目的也不同,農民兵年大維雖然只有初中文化,但能吃苦,積極要求上進,想留在部隊,終如愿以償。趙艷青當兵是為了混資歷,得過且過,在向愛蓮的嚴格要求下,成為一名合格的軍人,退伍后成為上市公司的副老總的她回饋部隊。這說明軍隊是培養人才的地方,能使人盡其才,為國所用。
此小說雖表現在主題宏大,但并不空洞,對眾多人物的描寫細節滿滿,真實可信,讀后讓人心朝澎湃,難以入眠,“位卑未敢忘憂國”浮現在腦海中,揮之不去,這就是小說的呼喚作用吧,也是文學的意義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