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高建國
辛夷樹,是哪一種樹?
不讀侯金波先生的散文《青溪盡是辛夷樹》,我很茫然?,F在知道了,就是玉蘭。玉蘭品種很多,多為白色。但辛夷偏紫,花苞似筆,俗稱“木筆”。我過去的蘇州居所,西窗外有一株桂花,南窗外有一株白玉蘭,開出的花,通體雪白,但花頭缺少辛夷(紫玉蘭)神奇的“墨痕”。侯先生寫辛夷,寓意當然不在文化內涵,而是為了記錄生命進程中的一段情感,主角是年輕時愛戀的一位姑娘,名字就叫玉蘭。故事的結局,并非“有情人終成眷屬”。但“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所以,凄凄切切,落筆動情。這樣的情感文字,出現在侯先生散文中,是新元素。侯金波先生囑我,為他新出版的散文集《辛夷樹》寫序,我首先要強調這一突破。
身為作家,侯金波本性嚴謹。讀史使人明智,侯先生上大學,學的就是文科。所以我認為,他是冷峻的智者。比如,面對一個人、一處景、一件事,既能生動描繪其外形、動態、過程,也能將其揉碎打散,條分縷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考證出它的出處和來源,抽象出它的本質與意義。在侯先生的文字里,處處閃爍著思辨火花,讀后十分受益。
不過,這部散文集,突出了作家的感性元素。多篇作品涉及感恩,成為作品的一抹亮色。在事業上,侯先生感恩老領導陸子修;在人生中,侯先生感恩母親;在寫作上,侯先生感恩媒體(蚌埠日報)的編輯老師。這些編輯,也曾梳理過我的文字,糾正過我的筆誤,所以讀到這里,內心涌動溫暖。在《心目中的星光大道》一文中,侯先生回憶:“給《珠城周末》送稿時,蘇偉強主編說,稿子不要太長,越短越好。江錫鈺編輯的案牘前寫著:‘謝絕敬煙,歡迎好稿’(大意)。劉彬彬編輯對頭條往往會寫上幾句編后,這實際上是一種文藝短評,對作者、讀者啟發很大。齊躍生編輯連續好幾年在《世界水日》幫我在《中國水利報》上精心制作專版,受到好評。”為了感恩編輯,身為作者的侯金波,當然也會“認真地負責任地在寫。所以有不少文章一經在《淮河晨刊》發表,馬上就有省以上的媒體轉載,如《野渡口的變遷》被《中國水利報》轉發;《藍色威尼斯》、《寶島行》等被《安徽日報》和《大江文藝》重發?!辈⑶?,“參加中國作家金秋筆會的文章《藝術巴黎》榮獲一等獎。”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我一向認為,感性是作家觸摸世界的神經,感恩是作家體現胸懷的標志。侯先生在事業上,已經是成功人士(領導干部),不被身份所囿,依然持念感恩,這是胸容天地、落筆成趣、寫作成果不斷的源泉。這樣的人生經驗,值得其他作家借鑒。
但這并不代表,侯金波先生沒有個性與原則。在他軟軟的心房中,還保留著一種叫做“疾惡如仇”的性情。侯金波中學時代,就讀于全椒中學。母校110年校慶,侯先生應邀參加活動。本來很高興,卻看到“主席臺上坐著省、市、縣方方面面的頭頭腦腦多達百名以上”,侯先生感慨萬千。他寫道:“是校慶嗎?主持人為什么不是校方而是官方?為什么那么多大大小小的官員上了主席臺,而我們親愛的老師們不能上主席臺?既然是校慶,為什么還夾雜著招商引資、貿易洽談?”侯先生認為,“校慶的主體應該是老師和學生。校慶的初衷很簡單,就是一次校友回家,重溫記憶的聚會,而不是其它。說實話,在校慶時我最想見的是代過我們課的老師及同班同學,特別是今天仍然在家種有幾畝地,被稱為‘老農民’的同學??墒恰娎飳にО俣取?,也沒出現‘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令我長嘆不已?!保ā缎c歸來》)這樣的文字,于官場磨礪多年之后,更顯彌足珍貴。如今許多作家,筆下難覓鋒芒。侯金波的散文,讓文壇徒增幾分陽剛之氣,值得倡導。
侯金波先生的筆端,也有不少自然題材,特別愛寫植物和動物。蠶豆、銀杏、木蘭、薔薇、野柳、燕子、駿馬、祥龍、羊、蛇……都能涉筆生趣,獨立成章,這還不包括穿插在其他散文中的相關內容。侯先生寫自然,能走進去,也能出得來。比如寫銀杏,他能圍繞銀杏的產地、特征、功能、形象、文人贊辭、歷史傳說,娓娓道來。也能筆鋒一轉,點出銀杏的社會意義:“銀杏雖然尊貴,但也隨和忍讓,不擇土地。它最喜愛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在中性、酸性、石灰性的土壤里也能健壯生長。結果期也很遲,常常是公公種下的樹苗,孫子才能收到果實,所以人們又叫它公孫樹?!倪@種庇蔭人類不圖回報的精神,不正是中華名族所要傳承和發揚光大的嗎?”這樣的概括,可謂點石成金。
閱讀《辛夷樹》,我覺得侯金波先生還會寫更多作品。豐富的社會閱歷,厚重的文史積淀,敏銳的洞察能力,豐滿的情感世界,是其觸發靈感的基礎,也是他重要的創作資源。所以他的筆下,內容會越來越多,題材會越來越廣。新中國建立17年間,中國有一個散文家秦牧,用知識構建了他的散文王國,風格自成一家,受到讀者喜愛。我就特別愛讀他的《藝海拾貝》。希望侯金波先生,能成為第二個秦牧。
小跋
侯金波
辛夷者,即紫玉蘭也。這種與白玉蘭一樣的喬木卻叫著花樣的名字,當然是因為它的花的高貴和亮麗。紫玉蘭原名木蘭,因其花苞如夷,味辛,故得名為辛夷。又因其開始萌芽的時候酷似筆頭,所以又叫木筆花,有“書客”之稱。
本書有一篇文章《青溪盡是辛夷樹》,道出了“青溪盡是辛夷樹,勝過東風桃李花”的心境,所以要以《辛夷樹》為書名。
本書的內容:一是對親人的思念;二是歷史文化的鉤玄;三是謳歌美麗;四是境外篇章等等。
我的散文創作竭力遵循一個重要元素,即以我為中心的敘事活動,講究把故事、歷史、知識、性情于一爐,追求情真感實,以真面貌對待讀者,弘揚正能量。
愿《辛夷樹》如是也。
作者簡介
侯金波,安徽省全椒人,中國世界華人作家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協水利分會會員,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著有《野渡》《行跡》《兩河悠悠》《辛夷樹》等書。有作品入選《中國當代作家大辭典》《世界名人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