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作家羅光成散文新作《三河的時光》刊于《散文選刊·下半月》2020年3期。
精彩閱讀
三河的時光
羅光成
走過江南塞北,頗見過幾處謂之“三河”的地方。不用問,都與水有關,與河有淵源。只是,有的,如今依然水之湯湯,波之粼粼;有的,流水早已見異思遷,遠遁他鄉,被時光的塵埃堙滅的河床,只能從老人們口中,斷續復活,給人留下些絲模糊的憶念,或猜想。
此刻,我來到了三河,安徽肥西的三河,歷經千年時光,至今依然水之湯湯、波之粼粼的古鎮三河。
數千年前的那段日子,三河古鎮還是一塊高高的丘地。近水而無水,干澀而貧脊,人跡稀少,鳥鵲群集,那時被叫做“鵲渚”,也就是最恰切不過的啦。慢慢,在時光之手看不見的布局謀篇下,鵲渚的地貌,開始了滄海桑田:從浩淼的巢湖,第一道溪,在鵲渚上流淌了;又一道溪,在鵲渚上流淌了。借助巢湖浪濤不舍晝夜地拍擊,以及流水鍥而不舍地舔抵,兩條溪水,漸至豐滿,漸成氣候,漸而成河。兩條柔情的臂膀,把鵲渚攬在了巢湖的胸口。后來,時光之手再一次按捺不住創作的沖動,摁下魔指,攔腰在兩河之間只輕輕一劃,又一條河流,就在兩河之間唱響了生命之歌。貧脊的丘地,一下了呈A字排布的三條河流,一下有了最宜人居的豐流活水,鵲渚的先民們,內心的感奮、感激、驚喜、感恩,是多么注定地不可抑制啊。他們奔走著,蹦跳著,歡喜著,呼告著:我們的鵲渚有河啦,對,我們的鵲渚有三條河啦!……這樣的喜訊,搭載風的翅膀,還有鵲渚上遍地稻花無法掩遮的芬香,一下子回響大地,傳遍天下。“我們的鵲渚有河啦,對,我們的鵲渚有三條河啦!” 大地上逐水草而居的先民們,不啻看見一座生存的路標,不啻聽見一聲召喚的春雷,不啻面對一席免費的美味大餐!他們心里念著:去鵲渚,去三河!口中喊著:去鵲渚,去三河!揣著夢想,攜家帶口,從四面八方,高舉希望,直奔鵲渚,直奔三河!
就這樣,“三河”正式替代“鵲渚”,成為這塊水草豐美、魚肥稻香的土地最具誘惑的標簽。這樣的標簽,雖同樣因了三條河,但卻已從河的數量概念本身,上升為人類與水、與河流、與自然,與生俱來的相依相偎。這樣的三河,從先民們口中,一開始,就帶上了強烈而真摯的感恩色彩,從數千年前那個名叫“鵲渚”的高高丘地上,一喊成名,一路流傳。
米餃,還有老街,應是三河物性與精神的恰切表征。
廬江也是有米餃的。廬江也因米餃而讓我心生好感,時常念想。而三河的米餃,相比廬江,皆為上品,但做工上似乎更加用心,可能從一開始就是想讓你看著喜歡,吃著不忘的。上好的糯米粉,經過一系列繁雜的工序,被揉捏成一個個美妙的餃坯。一雙長長又長長的筷子,夾起一個又一個美妙的餃坯,放進滾沸的油鍋,不時稍加抄動,任其翻滾沉浮。等到火候恰好,用笊籬撈起,外表焦黃酥脆,內質玉白粘糯,加上葷素搭配到十二分好處的香餡,三河米餃,在我眼里,就足可以一敵滿桌的珍饈啦。在三河古鎮,一杯太平猴魁,三五只三河米餃,對我來說,有時,就已是足夠而好極了。
在三河老街行走,我選在了清晨。在這個本是暑氣熏蒸的季節,老街竟有微涼的晨風,一拂一拂地,迎面而來;竟有潮潤的水膜,讓街心一塊塊青石,映漾著天光,也仿佛隱現著古鎮遙遠的過往。河水,從老街身后靜靜地流過;石橋,在河上貓拱起時光的脊梁。細量老街,腳步在潮濕的青石板上一路拍踏,油然心生滿滿的敬意與歡喜。感覺,三河的老街,與嘉興的烏鎮,還有魯迅的外婆家——紹興安橋頭,一時竟有了氣韻上的疊印。所有臨街的門房,都是古老的槽門,上面是原木開槽,下面是青石條開槽,原木與青石條上下相望,平行相對。一塊一塊厚實的門板,沿著槽道,順次推進,緊密擠挨,立地頂天。木質的柔和親切,與整體的凜然神圣,折射出古人生存的智慧,和人生的格局來。這樣的槽門,在實用上是多么地靈活——下幾塊門板?門臉開多大?一切根據條件,適應需要。日常的經營交往,下三五塊門板,也就顯露寬敞了。遠朋來了呢?至交來了呢?三河里隨著一串槳聲欸乃,或小火輪的突突突,從遠方訂購的成批貨物運達了呢?門面后院作坊里,積日累月生產的貨物需要搬到河岸運往他鄉呢?生意大鱷來了呢?達官貴人來了呢?這樣平日只下幾塊門板的門臉,就顯得有些雍塞倉促了。這時按照來人的名頭、生意的大小,一塊一塊,多下幾塊門板,擴展成適合的門臉,甚或把所有的門板都下下來,讓闊大到極致的門臉,顯出主人的熱誠與敬意,也隱顯著主人的殷實與底氣——瞧,我都把槽門全部打開了,我都把家底全部亮給你看了!這是一種多么讓賓主雙方自由暢然、互尊顏面、彼此深信、盡享風光的物態呈現啊。……這樣的三河老街,隨時都能讓人進入對往事的追憶,隨時都能讓人收住塵世間無法不浮躁的心。以手心,輕撫門前的石獅 ,感知蹲守千年的石獅,不茍言笑的嚴肅中,掩藏的歷史的溫度;用手指,輕扣一塊塊厚實的槽門,問一聲,你閱盡千年歲月,過盡滾滾紅塵,請告訴我,我們究竟從哪里來,又要向哪里走?
老街邊的青石馬槽,赫然置地,仿佛那些馬兒,剛離開不久。凝神屏息,似乎還能隱隱聽見不遠的嘶鳴。半槽水面,嘀嘀噠噠,忽然盛開朵朵璨然水花。抬頭,一片雨做的云,晨風里,正從老街的樹梢上,悠然而過,仙袂飄飄……我全部的身心密碼,瞬時被誰全部打開——在三河古鎮,在清晨的老街,與萬千世界,疑似實現了信息的互譯。
作家簡介
羅光成,中國作協會員、安徽省作協理事、蕪湖市作協副主席、南陵縣文聯主席。作散見于《人民文學》《小說選刊》《雨花》《安徽文學》《散文選刊》《人民日報》《經濟日報》等。曾獲《人民文學》征文三等獎、《雨花》年度精品短篇文學獎。入圍第六屆魯迅文學獎。出版《那些曾經花開的地方》《少年之水》《我的扶貧日記》等文學專著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