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3-06 來源:安徽作家網 作者:安徽作家網
承 包
丁迎新
這次的會開得有點特殊,也有點別扭。
每個人都戴著口罩,一張臉捂了大半,相互之間看不出表情。圍繞著長方形的會議桌,一個個人之間,隔著至少一臂遠,伸手都碰不到。平時開會前的嘻嘻哈哈相互調笑,全沒了,都一本正經地坐著,比部隊還部隊。
這會本來是不想開的,可必須得開,不開就沒辦法布置任務,當前最緊急的任務。
社區書記簡要說了目前的嚴峻形勢和上面的要求,直奔主題,措施是統一的,關鍵是執行,讓各小區物業當場確定上報二十四小時嚴防死守工作人員名單,就是只蚊子,也不允許進出。沒人出聲,一會,有人說要回去商議,征求大家意見。老姜在角落里說話了:我們平安小區由我負責。
姜書記,您退休的人了,身體也不好,還是讓……社區書記的話還沒說完,被老姜打斷了:沒事,暫時還死不了。哈哈!那聲哈哈是本次會議唯一的笑,有點干巴。
在老姜的帶動下,會議圓滿結束,立即散會投入行動,防護物資同時肩扛手拎帶了回去。
老姜把家里的被子等生活用品搬到了小區大門口的值班室,幾個人楞住了,不知道老姜要干嘛。老姜說,從現在開始,這值班室我承包了,你們都回家,手機別關就行。這不行吧?老書記。大家立馬反對。怎么不行?我不夠格?放心,死不了,死了也不要你們送花圈。面對老姜的玩笑,誰都樂不起來,更拗不過他。
標語掛好,幾個防護知識提示牌撐在大門口兩邊,疫情防控員的紅袖章套上,一把靠背木椅騎在伸縮門軌道上,老姜戴上老花鏡,往上一坐,手捧著從物業辦公室要來的住戶花名冊開始打電話。
老姜的手機本來只是收音機,聽廣播里的新聞,聽戲,聽評書,很少接聽和打。全家人要建家庭微信群,孫子直接操作,開通了微信,可老姜也只是看看家人發的照片、視頻和文字,自己從來不發。不會發,也懶得動那個腦筋。昨天晚上請教了孫子,輔導了一大晚上,專門建了個平安小區住戶群。老伴在旁邊陰一句陽一句,管閑事,還在當兵,保安比書記還大,死了才安心,等等,全當耳邊風。這不,開始一個個打電話,要大家加到群里。
幸虧有這高科技的東西,省得一家家地跑,一家家地敲門了。老姜就是老姜,雖是新手,但辣。亂七八糟的內容一概不理會,特意關注了新華社、人民日報等權威新聞媒體,把與新型冠狀病毒防范有關的內容一一轉發到住戶群,當然,還有家庭群。上面的通知和宣傳內容也在第一時間發布,絕不含糊。
本來是退休后閑得慌,求著物業,在住家的小區當個保安打發時間,沒想到,這回擔上了重任。老姜比當社區書記時還用心。老姜不再回家,白天晚上都不回。理由很充分:自己在大門口接觸的人多,那病毒潛伏期會傳染,值班的同時也是隔離,盡可能地避免。飯菜讓家人送,擱到一丈開外,自己再去拿。要進的人一律阻止,小區里的人要出來,就勸,有事可代勞。老姜成了鎖,鎖死了小區。
幾天過去,聽說賓館飯店都關了,公交車也只留下了幾條路線,大街上幾乎不見人。小區門口很冷清,平常聚在這里閑嘮的老頭老太都自覺不再出門,偶爾幾個進出的,口罩嚴嚴實實。唉!這該死的病毒。
一個不熟悉的老太太拄著拐杖向門口走來,站在門口,向周邊望來望去。老姜問,大姐,您有什么事?老太太從口罩里悶聲悶氣地擠出話來:賣菜的呢?咋一個都沒有了?平時,這小區門口有不少農村來的老農賣菜,也有是販子,城管有時會趕,可幾天一過又來了。
老姜明白了,老人這是要買菜。
讓兒女去買呀。
兒子在省城,回不來呢。
老姜略一思忖,讓老人坐下等會,打了個電話,請同事來頂一下,自己按照老人的要求跑了趟超市。老姜想到了一個問題,這么些天了,其他人家呢?問題一出來,主意也就出來了,立即在群里發了條通知。
不到一個小時,老姜忙開了,統計,歸類,開單,購買,特意借了輛三輪車來來回回地跑。每個袋子里放上小紙條,菜名、金額、樓號門號,放到一個個樓道口,再在群里說一聲:某樓某戶菜已到位。讓各家自己拿上去。
時而有幾個領導模樣的人過來,問幾句,撐開黨旗,像模像樣拍幾張照片,呼啦又走了。老姜搖搖頭,也不去理,照樣做自己的事。消毒、散發口罩、買菜、送菜、埋頭在手機上轉發宣傳內容。
這回是老伴親自送飯來了,非要靠近,老姜見靠近一步,就后退一步,非保持在安全距離不可。老伴罵:你是包工頭呀,當個保安也要承包?
老姜嘿嘿地笑,回道:我要是能承包危險倒好了。沒當過老板,過個包工頭的癮不行呀。老伴把裝飯菜的保溫桶重重地一放,轉身就走,老姜的心里暖暖的。
嘀,微信又響了——
作家簡介
丁迎新,筆名曉曉,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已在《人民日報》《人民文學》《清明》《西部》等百余家報刊發表作品,多篇作品被《小說選刊》《讀者》《青年文摘》等轉載,作品入選《中國年度雜文》《中國微型小說年選》《中國年度小小說精選》等選集。出版小小說集《咖啡加鹽》《找·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