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非虛構《東風泊》寫作創意
劉鵬程
這里是古老的雷池,千萬年動蕩著不竭的雷水。這是一塊波瀾壯闊的土地,一些人,他們曾經越過雷池。赤壁大戰前,吳國大將周瑜和程普在這里訓練水師;元朝末年,這里是朱元璋和陳友諒爭奪南中國的戰場前沿;明代王陽明在這里與以江西為根據地叛亂的朱宸濠作戰;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在這里與湘軍逐鹿;解放前夕,這里又是偉大的渡江戰役西線主戰場……
皖鄂贛三省交界處,這塊神秘的湖區濕地,是我國內地少有的、極富地域特色的淡水湖群,與長江濱江地區連為一體,包括皖西南宿松、望江、太湖三縣,鄂東黃梅,贛北彭澤、九江等連片濕地區域,是本書故事的發生地。
20世紀上半葉,兵亂匪患給這里的人民帶來深重災難。長期的邊緣狀態,形成了無序而獨有的社會生態,鄉保證權、地主豪紳、土匪湖霸、幫會勢力、日偽軍政、地方武裝、桂系部隊、川軍流兵……各種勢力交錯,殘酷壓榨湖區人民。代表社會最底層利益、從人民中誕生的共產黨,在這塊土地的夾縫里頑強地生長——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湖邊小村嚴家小屋,年輕的私塾小先生嚴仲懷,在進步思想的影響下,在湖區秘密發展共產黨組織,建立湖區農民武裝,發起湖區暴動,受到國民黨政府的追捕。1931年,上海地下黨派遣大夏大學青年學生、中共黨員楊學源,回到故鄉,在湖區繼續開展革命活動,建立湖區蘇維埃,發動群眾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白色恐怖下,他被迫異地流亡。抗戰爆發,詹大金、商群等在湖區成立人民自衛隊、抗日游擊隊,創建敵后抗日根據地,與日偽頑展開殊死斗爭。到解放戰爭,這里又成為偉大的渡江戰役西線主戰場。他們以巨大的犧牲,為渡江戰役鋪開了一條血染的道路……
在近半個世紀的動蕩里,這里發生過無數的生死傳奇,但是沒有多少人知道。我是這塊土地的子民,這塊土地上發生的壯美傳奇,該告訴給這塊土地的后生。在這個自由移民的大時代,迫切需要我們挖掘本土歷史文化,傳承本土人文精神,激發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熱愛并擁抱這塊溫暖而充滿精神的母地。
作品通過一批土生土長的傳奇式人物、一代理想主義者們跌宕起伏的命運,真實地再現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風云。通過對一個地方社會最底層傳奇的敘述,凸顯歷史唯物主義的宏大主題。
本書以非虛構手法展開寫作,是故事本身的需要。因為我不這樣去寫,就無法容納它的豐富性和多面性,只要我的寫法與我的故事本身是契合的,它就是成立的。所以,我堅持史實至上的原則,并堅持自己對那個時代精神的理解,實現我的表達。之所以選擇這個寫法,堅持這個原則,是因為其中有些東西無法虛構,虛構了就失去了原來的形狀。它本來就是真實的存在,真實的傳奇;它本來就是透明的,發光的。這樣的構成,會使作品在歷史的長河里,特別是在本土的未來,生成更長久的力量。
長篇非虛構《東風泊》引子
這里是古老的雷池,千萬年動蕩不息的雷水。仿佛有一天,它突然對我開口說話。
一場暴雨后,我兄弟在老家門口撿到一個鐵疙瘩。我們都沒見過,不認識這東西,他就拿給屋場南頭的癟嘴老人看。癟嘴老人曾經參加過詹大金的自衛隊。老人拿著這個鐵疙瘩,在手上掂了掂,咧著只有兩顆門牙的癟嘴,笑著說:“這是手榴彈,以前新四軍和游擊隊用的,你家北邊房子當年住過新四軍。”我兄弟就怕,手上像握了個燙手的山芋,擔心這個鐵家伙突然爆炸,拿回去很快就扔到門前的大塘中間去了。剛扔下去他就后悔,好長時間夜不能寐。他想,不該扔到塘里,該埋掉。但是埋到哪里去呢?埋掉也不是個辦法,擔心這東西危及村里后人。但扔出去了沒有辦法。這一直是他心里的一個結。
從此,我心里也扎了一個結。從此,我父親在我童年里講述的那些人、那些事,一樁樁、一件件……在我的心里漸漸復活;那些戰場遺跡,那些生死傳奇……在我的心里愈來愈清晰——
那是一個波瀾壯闊的江湖。那些人他們曾經越過雷池……
作者簡介

劉鵬程,第六屆安徽省作家協會理事。迄今已在《詩刊》、《詩選刊》、《散文》、《散文選刊》、《散文詩》、《清明》等刊發表作品100多萬字。著有散文集《泊湖的密碼》、《湖殤》,詩集《風在傳說》,散文詩集《水的微笑》、《純潔》、《在人與天堂之間》等。《東風泊》是他泊湖系列作品的第三部,作為紀念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出版物隆重推出,是安慶市長篇小說精品工程入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