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安徽作家網  |  設為首頁
安徽作家網

安徽省作協主辦

當前位置: 首頁  >   短篇  >   佇望校園的背影

佇望校園的背影

發布時間:2018-03-28  來源:安徽作家網  作者:趙克明

當曾經的校園漸行漸遠,淡進一張黑白的老照片,而它在我的心底卻定格為永恒而鮮活的記憶,且融匯成深長憂思的暗流。

——題記

1.溫暖的歌聲


課間,我正在辦公室里批閱作文,忽聞窗外飄來陣陣歌聲。凝神細聽,歌聲來自對面樓上的教室。雖然辨不出歌詞的內容,但是那旋律激昂,抒情,悅耳,動聽,如同一群白鴿閃動著輕靈的翅膀,在我的心頭盤旋,盤旋,繼而融入校園高樓間的藍天白云。

我的思緒也隨著它飄蕩,飄蕩——

記憶中的校園是與歌聲相伴的。從早晨到晚上,只要你踏進校門,迎接你的就是歌聲;無論是課間還是集會,你總能被那高亢嘹亮的歌聲陶醉。

小預備鐘聲響過,各班文娛委員便帶領大家唱歌,這班唱起來了,那班唱起來了,整個校園唱起來了。“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國家人民地位高”“勤儉是咱們的傳家寶,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離不了”“我愛那藍色的海洋”……歌聲此起彼伏,像海浪般,一波蓋過一波。

最熱鬧的是集會,會前的定點節目是拉歌子。先是各班自主唱,算是練嗓子;接著是班與班對唱,比試誰的歌唱得最整齊,最響亮;就在大家的情感逐漸被調動起來的時候,真正的拉歌開始了。“某某班,來一個!”有同學站起來高聲喊道,全班同學齊聲響應,“某某班,來一個!”緊跟著便是“啪啪啪”的掌聲。某某班的同學也并不推辭,應聲便響起了本班最拿手的歌。這班的歌聲剛一落音,就有人趕緊騰地站起回敬對方。不只是班與班之間拉歌,時常還會把老師也拉進去。“某老師,來一個!”“某老師,來一個!”一人高呼,全場響應,掌聲雷動。請出來唱歌的都是同學們熟知的音樂“高手”,他們也樂得在全校場合露一手,雖然沒有麥克風,也沒有樂器伴奏,他們只是微笑著站起來清清嗓子,給大家來一段原生態的清唱。有時候某班級或某老師一曲唱罷,同學們并不罷休。“唱得好不好?”“好!”“唱得妙不妙?”“妙!”“再來一個好不好?”“好——!”此時,集會拉歌真正達到了高潮,全場的氣氛空前高漲,眼前是一片歡騰的海洋,是孩子們歡悅而沉醉的海洋。

最令我難忘的一次,是我們代表村校到公社農中參加慶“六一”活動。那一天云淡風輕,陽光明媚,我們戴著紅領巾,打著少先隊旗,排著整齊的隊伍,向農中走去。一路上,我們邊走便練歌,重點練的是《六一兒童節歌》:

六月好陽光,

六月花兒香,

六一兒童節,

歌兒到處唱。

歌唱我們的祖國,

歌唱民族的富強。

歌唱,歌唱,歌唱和平,

歌唱我們的未來和希望……

慶祝會場設在幾棟教室前的大操場上,四周都是垂掛著青青果實的梨樹和桃樹,頭頂上淡淡的白云在藍藍的天幕上悠悠飄動。我正以新奇的眼光左顧右盼,忽然間歌聲乍起。“六月好陽光,六月花兒香……”歌聲像清泉,激蕩在山澗溝壑;像飛瀑,跳躍在松石斷崖;像流云,蕩漾在碧空之上。不知怎的,我有一種想寫詩的沖動,雖然那時候還不甚明白到底什么是詩。

那次集會唱歌時的感覺久久氤氳在我的心頭,后來到底借一次作文的機會描述了出來,那篇文章還被老師當做范文讀給班上同學聽,讓我感到很美氣,更讓我領悟到了作文的真諦。

我真的嘆服歌唱的魅力!

后來在一本書上讀到阮籍拜見孫登大師。阮籍上山后,詢問孫登大師一系列重大的歷史和哲學問題,但孫登大師卻一動不動,一言不發,連眼珠都不動一下。于是阮籍就用口哨吹了一段樂曲,這種方式叫“嘯”。吹完之后他發現孫登大師正注視著他,笑瞇瞇地說:“再來一遍。”于是,阮籍對著蘇門山又吹了一遍,回頭再看,孫登大師又回到了原來安靜的狀態。最后,阮籍有些高興也有些茫然地下山了。走到半山腰,突然奇跡發生了,如天月開奏,一種難以想象的音樂彌漫了山谷,這正是孫登大師的“嘯”聲,它如此輝煌和圣潔,回答了阮籍所問的歷史和哲學的重大問題,比任何語言都更能感染人,更能穿透人的內心。

我并不懷疑這個傳說,因為我深信音樂或歌聲都是關乎人的心靈的,它會給予人的靈魂莫大的溫暖與撫慰,會讓人的精神蔥郁地成長起來。

可惜,久違了,校園的歌聲!

依稀回到那早已遠去的與歌聲相伴的校園,心頭氤氳著溫暖的歌聲……


2.雪冬暖陽


那一年冬天,雪下得特別大,我和莊子上的小伙伴用稻草裹了腿,沿著大人用雙腳或木锨開辟的“小路”去上學。

說是學校,其實是生產隊里的牛棚,墻是土坯壘成的,屋頂是稻草鋪蓋的;課桌很特別,是用軋稻的石磙架支撐起幾塊長長短短的木板搭建的;凳子也很特別,是將稻草編成的蒲凳放在大大小小的土坯上。教師也只有一個,唐顯禮先生,據說他高中畢業考大學成績很出眾,因為家庭成分未過政審關,后來就在幾個生產隊聯合辦的“牛棚小學”當了教師。就是在這樣的學校,聽著這位唐先生洪鐘般的聲音,我開始讀書了。

其時正大“革文化命”,家里僅有的幾本線裝書都被付之一炬了,全國人民只讀一本書,那就是“紅寶書”。唐先生可能不忍心看我們這群孩子天天張著大嘴巴讀那幾句“語錄”,就用舊報紙寫了許多“字丁”(將舊報紙裁成一個個小方塊,上面寫上毛筆字),每人發給一小疊,讓我們一邊讀一邊用手比畫。唐先生的毛筆字寫得工整而又美觀,我總是且玩賞且珍惜,生怕把它弄壞了,有時不小心翻破了邊角,就趕緊用稀飯或漿糊把它粘好。現在想想那些“書”可能就相當于今天書市上很精致的識字圖片。

由于風雪阻隔,小孩子們往返很困難,唐先生便決定臨時將全天的課改在半天上完。課程已經進行完但還沒到放學時間,唐先生拿出一本書,書名記不真切了,好像是《歐陽海之歌》,他清了清嗓子,用那渾厚的男高音抑揚頓挫地讀道:“老北風呼呼地刮著,村頭的老槐樹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音……”先生讀得很投入,我們聽得也很投入。不知怎的,我的眼前就隨著那讀書聲閃出一幅幅畫面,與外面的皚皚白雪一樣令人陶醉的畫面,早已忘卻了肚子嘰里咕嚕的叫聲……

那年冬天的雪,那風雪中渾厚的讀書聲,如暖陽般照徹我幼小的心房。

正是在這暖陽的照撫下,一個孩子的心被書的魔力撩撥著,強烈得像是得了單相思,時常我都會在睡夢中因得到了唐先生朗讀的那樣的書而驚喜得笑出聲來。后來有了一個機會,說起來還真有些“竊書”之嫌。大約是小學四年級的暑假,我奉祖母之命去看望在外地工作的父親,吃飯的時候發現食堂拐角有一卷落滿蛛網的紙,打開一瞧,竟是一本書!那頓飯我沒有好好吃,心思都在那本書上,經過一番思想斗爭,最后我還是斗膽把它“偷”走了。那本書已沒有封皮,前幾頁也已脫落,不知道書名叫什么(后來才知道它是劉流的《烈火金剛》),只知道那個暑假最開心,整天都埋在那書上。開始為書中曲折離奇驚心動魄的抗日故事所迷醉,后來對書中田耕、肖飛、丁尚武、何大拿、高鐵桿兒、豬頭小隊長、毛驢太君等人物萌生強烈的愛恨情感,再后來玩味著書中描寫的段子禁不住浮想聯翩……就這樣夜以繼日地讀、翻來覆去地讀,讀了不下二十遍,甚至連某個細節在書的哪一頁都已了然于心。現在想想,那個癡情的勁兒還真是很感動人的。

那年雪冬的記憶在我的心底定格成了永恒,后來我也成了唐先生那樣的語文教師,在生活上可以很低調,不住寬敞的房子,不用華麗的家具,甚至可以把斷腿的椅子捆綁一下繼續坐,但是對書的欲望卻永遠不滿足,逛書市,買書,讀書成為我生活的必需,雖不能像古人楊子云那樣“年年歲歲一床書”,但“年年歲歲半床書”并不是虛夸。

我熱切地希望續寫那冬雪暖陽的故事,師范畢業在一所鄉村中學任教時,發現學校訂的書報放在那兒少有人問津,便毛遂自薦擔任義務管理員,于是有了一大“特權”——優先閱覽學校的書報,并推薦給班上的學生閱讀。我還在班上建立圖書角,把自己的藏書拿出來與大家分享,并發動學生每人贈一本書,把教室打造成讀書的天堂。然而時隔不久,我卻發現學生一個個漸漸地疏遠了圖書角。探問原因,學生答道:“數學老師催著交作業呢!”“物理老師說我這次考差了,要補課。”“俺爸不讓俺讀閑書,說讀閑書沒用。”……學生無奈,我這個語文教師兼班主任也無奈,——畢竟學生要過“獨木橋”啊!

后來,我調到了一所省級示范中學,又開始重啟“名著伴讀”計劃,可是總找不回少時那雪冬的感覺,我所做的一切在“應試教育”夾縫的生存空間里只能是微弱的呼吸。每當看到堆放在課桌上足以埋住一個個圓腦袋的《教材詳解》《精講精練》《考試大全》《滿分作文秘訣》,想到學生們就是在這些所謂的“書”中耗費寶貴的年華,焚膏繼晷,目不窺園,我的心頭禁不住隱隱作痛……

我時時徘徊在學校空曠的閱覽室里,打量著寂寞地躺在書架上的書們,悲涼之情油然而生。此時,腦海里總會閃出一幅詩意的圖畫:窗外雪花婆娑,室內悄然無聲,師生手把書卷,忘情地漫步于美妙絕倫的世界,心中翩然著婆娑的雪影,升騰著冬日的暖陽……


3.鄉中“老校長”


常常想起在家鄉學校任教時的余朝寶老校長。

稱呼他“老校長”,一是因為他其時已是年逾五旬的長者;二是因為他曾治理過家鄉的幾所學校,成為聞名遐邇的“明星校長”;三是因為他德高望重,平易近人,很讓教師和學生敬佩。

說他是“老校長”,其實他最不像校長。常見他肩扛著一把大掃帚,緩慢地在校園里踱來踱去,時而彎腰撿起廊道上的紙片,時而伸手扶扶被風刮歪的樹苗,時而和過往的師生聊上幾句話……有時候學校里小修小補,他常常和工人們混在一起,搬磚頭,遞水泥,被工人師傅笑稱為“工頭”。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教師們會親切地喊他一聲“老校長”,內心油然產生敬意,——是啊,“老校長”就這樣把學校當作自己的家來經營!

“老校長”其貌不揚,個子不高,身體稍胖,慈眉善眼,活脫脫的一尊彌勒佛。他不只是形似菩薩,更有一副菩薩心腸。他有一個絕招,就是幾乎能記住全校十幾個班級數百個學生的名字,在學校集會時隨口表揚學生從未將姓名點錯。“XX學習又進步了”,“XX又做了好事”,“XX家遭不幸卻樂觀面對”……似乎學生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他的視線之下,都存檔在他的心中。他時常會把那些特殊的學生叫到身邊,和藹地和他們聊敘家常,還把自己的辦公室騰出一半給遠道的學生住,把錯過食堂打飯時間的學生領到自己家里。他從不把“師愛”掛在嘴上,而他和學生的關系總讓我們看出不是師生而是祖孫。很多學生畢業許多年都成家立業了,還時常攜家帶口來“老校長”家走“親戚”。

“老校長”像對待孩子一樣關愛學生,也像對待親人一樣關愛教師。記得我師范畢業到那所鄉村學校報道,“老校長”親自到校門口來迎接,安排好我的辦公室和寢室,又仔仔細細地察看好幾遍,離開時還反復叮囑我缺少什么只管說,學校能做到的都會想辦法。工作之初,我一邊在職進修一邊著手教研,“老校長”堅定地支持我,我每有教學心得見諸報刊,哪怕是小小的“豆腐塊”,他也總是第一個給我賀喜。有一次我組織學生參加“文心杯”作文大賽獲獎得了一面錦旗,他高興得像個孩子,竟讓人到集市上買來一掛鞭炮燃放,那一天,學校里鬧騰得像過節一般。

有件事讓我至今憶起仍感動不已,那就是他親自為我操辦婚禮。婚期擇定了,我的父親因公出差不能回來,“老校長”自告奮勇做主婚人,那些天他忙前忙后,精心布置,周到安排,還親自指揮食堂的炊事員備辦酒席。那場在教室里舉行的婚禮,我一人的喜事成為全校的喜事,而“老校長”儼然成了“喜東家”,至今回憶起來我的心里還感到非常溫暖。

還有一件事,我也一直銘刻在心上。我這個人也許是天性愚拙,從未動過“為官”之念,即使是學校里不是官的“官”,而當時的老校長卻讓我很為難。他要我擔任教務主任,我明確地拒絕了。誰料想,他每天晚飯后就自帶一包煙、一杯水來做我的思想工作,最后竟和我攤牌:“克明,我這個人就是這脾氣,想干的我偏不讓他干,不想干的我偏要他干。”出于無奈,抑或被他的誠心感動,我只好接受了這個“官”。后來想想,“老校長”之所以這樣做,其實是真心地關愛我,也是真心為了學校。

后來,組織上要調我到城里省級示范高中工作,“老校長”沉思了好一會兒,說:“為了大局,為了你的前途,我不留你。”

離開家鄉學校,離開余朝寶老校長,彈指已20個年頭了,老校長也已屆古稀之年,但是我時時想起他。

真想在眼下物質化了的校園里,溫習他肩扛大掃帚在校園里踱來踱去的身影……


4.逝去的老樹 


每當徜徉于校園的時候,我總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些蓊蓊郁郁的老樹。

那時,我剛從鄉下調到這所學校,校園里只有一幢四層的教學樓,其余的教室都是小平房,一色的青磚青瓦,一色的紅木廊柱,四周全立著蒼郁古樸的老樹。這些樹大都是槐樹,干約兩三丈,粗可合抱,樹冠呈蘑菇狀,編織成一大片綠云般的濃陰,將一座座房屋攏在自己的懷里。

據說,這些樹是學校創建之初就栽種的,已經有70多年的樹齡了。在那個硝煙彌漫的戰亂之年,鐘潤先、謝麟書、馬維岳等有志青年為了報效國家、造福桑梓,創辦霍邱中學,后來成為著名學者的王冶秋、李何林等也欣然應邀前來任教。辦學初期,篳路藍縷,困難重重可想而知,但這些創業者務實求真,追求高遠,所開創的良好的風氣如同他們親手植下的小樹苗一樣旺盛地生長。

如今,樹雖然已老,但是一年四季總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春天,新葉萌發,由鵝黃而翠綠,黃鶯囀鳴,雛燕翩舞;夏日,槐花飄香,落蕊鋪成柔軟的地毯,蜜蜂嚶嚶,蟬聲相和;秋風中,落葉簌簌,跳起優美的舞蹈,喜鵲登枝,賣弄風騷;冬天里,雪花飄飛,枝頭掛滿梨花,少男少女游戲其間,倩影閃動,笑語陣陣。置身老樹之間,你會感到涼爽,感到溫馨,感到舒心,即使再心浮氣躁的人也會沉靜下來,即使再粗鄙世俗的人也會心靈澄澈。

老樹撐起的綠傘或搭起的廊道連接了各棟房屋,連接著教室、教師休息室和校領導辦公室,讓它們彼此挨得很近,老師找學生談話,校長找教師聊天,就像鄰里間串門一樣,來來往往,隨隨便便,抬抬腳就是了。有時不期而遇,干脆就在露天,老樹之下,石凳之上,或立或坐,說說笑笑。時常可見老校長手持大掃帚,邊掃落蕊邊和師生打招呼,或天南地北地海聊一通,領導、教師與學生之間少有禮節,無拘無束。

其時,教研組集體辦公,老師們依窗擺放辦公桌,工具書共用,書報資料共享,教學心得隨時交流,疑難問題全員參與討論。老師們之間有交心的習慣,家中煩惱,不平之氣,可相互傾吐,彼此慰安。無論是年長的,還是年少的,大家都同室為友。一家的難事,也是大家的難事,誰都愿意伸手幫一把;一家的喜事,也是大家的喜事,誰都愿意湊上一份熱鬧。那種和諧共生的情份,真的如那枝葉相接的老槐樹……

不知從何時起,校園里的小平房拆除了,老槐樹砍倒了,一幢幢大樓拔地而起,歷史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

新大樓輝煌而氣派,讓學校的面貌煥然一新;新教室寬敞明亮,讓學生們享受了改革的成果;新辦公室設施先進,讓老師們體驗了現代化的氣息;新的文化長廊很有文化味兒,讓學校得到嶄新的文化“包裝”;新的校園在高樓的層疊中充滿迷幻色彩,讓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彼此分隔在狹小的空間……每當我們走進眩目的多媒體室的時候,每當我們足不出戶就可以通過手機收到學校群發信息的時候,每當我們打開電腦就可以和同教研組老師網上聊天的時候,每當我們像進衙門一樣進校領導辦公室匯報教學情況的時候,每當我們看到整個校園都變成鋼筋水泥的時候,每當我們意識到校園文化乃至人際關系物質化媚俗化的時候,我們真正感受到社會進步了,進步得日新月異,進步得一日千里,但卻又失去了很多,尤其是生活的本真!

也許人生來就是懷舊的動物。不知為什么,腦海里時常冒出一個念頭:假如那些逝去的老槐樹還在呢?


5.寂寞冶秋亭


冶秋亭位于校園教學區與運動區之間,是為了紀念老校友、國家文物館原館長、著名的魯迅研究專家王冶秋先生而建的。

亭子是木質結構的,沒有炫目的彩繪,沒有名人的題額,只有本色的實木架構,只有暗黃色的琉璃瓦,只有翹起的飛檐,只有高高的尖頂。

亭子的四周,稀稀疏疏地生長著幾桿竹子,高高低低地站立著幾棵柏樹,有一株老刺槐被去年的一場大雪壓斷了,剩下一根劈了一半的樹樁。

兩三只麻雀飛來了,唧喳幾聲又飛走了;一群鴿子落在翹檐上,扇扇翅膀又飛走了;一兩個學生在圍廊上小坐一會兒,便在鈴聲的催促下離開了。

冶秋亭就在那兒靜靜地立著。

有一回,我打那兒散步,聽兩個學生邊走邊交談。

“聽說這亭子是為了紀念一個名人建的呢!”

“是的,聽說他叫王冶秋,是我們的校友。”

“那王冶秋是干什么的?一定給學校捐了不少錢吧?”

“也許吧。不然咋會給他建亭子!”……

我想笑,可是卻笑不出來,心里只有悲涼。

作為霍邱一中人,不知道王冶秋為何人,實在是不能用“無知”來搪塞的。

王冶秋簡介如下:

王冶秋,又名野秋。安徽霍邱人。1924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曾任共青團北京市委秘書、霍邱縣委書記。1932年參加左聯。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后在馮玉祥處任教員兼秘書。1947年后任北方大學、華北大學研究員。建國后,歷任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長、局長,國家文物局局長、顧問。是中共十一大代表,第三至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著有《民元前的魯迅先生》、《琉璃廠史話》等。

對于霍邱一中來說,王冶秋是不可多得的文化教育資源。且不說他在烽火連天的抗戰時期曾參與創建霍邱中學(霍邱一中前身)并擔任國文教員,單是他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也會給予我們足夠的精神滋養。追蹤這位大師,我們的眼前可以閃過他光彩照人的足跡——

民國10 年,王冶秋在縣城高小讀書時,因參加“鬧學潮”,被記大過一次。高小畢業后曾到南京美術專科學校附中、成城中學讀書。民國12 年隨哥哥王青士到北京考入志城中學,并結識韋素園、瞿云白(瞿秋白之弟),參加李大釗領導下的國民黨左派,加入反帝大同盟。民國14 年在北京西山學校上學時加入共青團,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16 年秋受到偵緝隊追捕返鄉,參與霍邱中學創建工作。民國17 年初,王冶秋參與中共霍邱縣委的籌建工作,當選為團縣委書記。不久,他和戴鑄九赴阜陽,接受皖北特委書記魏野疇關于響應阜陽暴動的指示。回來后和縣委一起,于同年夏組織發動了全縣“文字暴動”。暴動失敗后,軍警進行大搜捕,他不顧個人安危潛回縣城,趕到“地下”縣委機關,把一份放在夾壁墻中的全縣黨團員名單燒毀,并將擔任交通的外省同志送出縣城。離開霍邱后,輾轉上海再到北京在未名社避難,并幫助工作。他在北京很快找到了黨組織,離開了未名社,參加景山支部工作。他兩次被捕入獄,遭敵人嚴刑拷打和威脅利誘,始終堅貞不屈。從民國19 年起,王冶秋與魯迅保持聯系,并書信往來,是魯迅晚年摯友之一。民國29 年春至民國35 年秋,王冶秋在重慶任馮玉祥將軍的國文教員兼秘書。在周恩來和董必武的領導下從事黨的軍政情報工作。抗戰勝利后,他隨馮玉祥到南京。民國35 年秋,他受黨的派遣,到國民黨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部任少將參議,繼續為共產黨作軍事情報工作。次年9 月黨在北平的地下電臺為敵破獲,他在吳晗的幫助下經天津進入華北解放區。民國37 年在解放區北方大學和華北大學研究部任研究員,同年底在河北良鄉籌備北平文物接管工作。北平解放后,任軍事管制委員會文管會的文物部副部長。建國后,王冶秋任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長、局長。1958 年,他任籌建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辦公室主任。先后倡辦文物出版社、《文物》月刊和文物博物館研究所等。“文化大革命”中,王冶秋遭受殘酷迫害,一度失去自由遣送武漢。1970 年回京任國務院圖博口副組長,1973 年重新擔任國家文物局局長。他根據周恩來指示,組織了多起出土文物展覽,并到英、法、美、日、加等國展出,為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弘揚民族文化做出卓越貢獻……

就是這樣一位杰出的校友,卻被遺忘在冷落的一角。可是,反過來想一想,也沒有理由責備這些孩子們。如今,更多的人向往遠處的風景,誰來關注自家院子里的一花一草呢;更多的人把景仰的目光投向遠方,總認為遠道的和尚能夠念好經,誰來關注身邊這些熟悉的面孔呢;更多的人都把“校園文化”掛在嘴上,不惜花大把的銀子立標牌,蓋場館,可誰去參悟校園文化的真正內涵呢?

一個高品位的學校不只是體現在物質化的層面上,更是體現在人的精神的層面上。郁達夫說:“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一個學校何嘗不是如此呢!

我又把目光投向冶秋亭。

冶秋亭靜靜地立在荒蕪中,孤獨而又寂寞。 


6.真正的天籟


搬到陽光水岸小區,我真正地享受了自然,享受了天籟。

當時選這套房子,一是它的出路好,小區門前就是一條寬敞整潔的城北大道,車流量并不大,行人也很稀少;二是它的位置不錯,西傍波光瀲滟的城西湖,東臨綠樹掩映的原農墾部隊師部宿舍區,東北是一片蔥蔥蘢蘢的田疇;三是它有南、北、東三個陽臺,足不出戶就可盡賞到自然美景,呼吸到純天然的空氣。

事實證明我的選擇是非常英明,非常正確的。

駐足北陽臺,西湖美景盡收眼底:那微風吹拂下的粼粼波紋,那翩然飛動的各色水鳥,那悠然緩移的捕魚小船。是一幅畫?不,再高明的畫家也畫不出如此十足的動感。這分明是一個巨幅熒屏,播放著清新淡雅生意盎然的自然風景片。佇立東陽臺,景物層次分明:近處可見城北大道的景觀綠化帶,遠處能望見稻苗如茵的農田,再遠處還可隱隱看到煙籠綠樹,那是頗有文化內涵的古代水門塘——今天的水門公園。你的目光由近而遠,愈遠愈開闊,愈遠愈寫意,愈遠愈朦朧,愈遠也愈讓你心馳神往,充滿神奇的幻想與想像。來到南陽臺,城市文明撲面而來:高高低低鱗次櫛比的樓房,高懸著明星頭像的巨型廣告牌,五彩斑斕閃爍迷離的霓虹燈……。料想這是設計者的匠心所在。也許是添加一種誘惑?也許是為了驅走居者的寂寞?也許是擔心居室主人會丟失在自然中遁身為隱士?總之,這里似乎成了自然風景與城市文明的聯接點。

向來對燈紅酒綠、絲竹亂耳不感興趣的我,自然不為南陽臺的熱鬧與誘惑所吸引,我很欣賞北陽臺和東陽臺的水色與綠樹,更陶醉于那如歌的鳥鳴和如鼓的蛙聲。

樓下有一棟小舊樓,不知誰家主人喜歡養鳥。第一天入住剛到北陽臺,我就聽到“喂,喂,喂……”的聲音,開始還以為是誰在打招呼,細聽才知道是鳥叫,也許是八哥,也許是鸚鵡。這“喂喂”聲好像是領唱或者試音響,接著便是“嘁喳”、“啁啾”、“嘁嘁喳喳”、“啁啁啾啾”的百鳥大合唱,音量不高,聲調和諧,婉轉悠揚。一群鴿子也來加入合唱團,扇動著翅膀,盤旋著,落在小樓的房檐邊,“咕咕”“咕咕”“咕咕咕咕”,高一聲,低一聲,可能是在適應著大合唱的節拍。幾只叫不上名字的小鳥雀,不知從哪兒趕來湊熱鬧,一邊“嘰嘰嘰嘰”地叫著,一邊忽而掠過院墻,忽而竄向高空,姿勢很優美,動態很輕捷,也許它們是在伴舞,也許它們覺得自己就是主角。其實不只是這家主人養鳥,這一片天地本來就是鳥的世界,只要你凝神諦聽,盈耳的便是鳥聲——大自然的精靈歌唱的聲音。有一天早上我打城北大道上班,不禁陶醉在美妙的鳥歌中,停下腳步觀望,又不見一只鳥兒的影子。循聲尋覓,原來那些鳥雀全在師部宿舍區的樹叢中。我輕邁腳步,緩緩而行,生怕驚擾了群歌的鳥兒們。盡情享受這銷魂樂曲開始一天新的生活,真感到神清氣爽。

與鳥鳴相比,蛙聲雖然變化不足,但是一樣的令人陶醉。入夜時分,四野寂寂,突然一聲“呱呱”打破寂靜,隨之便是百蛙相和,“呱呱呱呱”、“呱呱呱呱”……聲音有遠有近,有高有低,而且頗有節奏感,好像是有人在手持指揮棒,指揮著這支龐大的合唱隊伍。蛙聲是從西湖邊的圍堰傳來的,或是從不遠處的農田傳來的。聽著這清亮的“呱呱”聲,你的心會變得十分沉靜,你會感到十分安然,你會把思緒放飛到旖旎的意境中。“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吟著古人的詩句,你似乎聞到了稻花香,你似乎看到了農人粲然的微笑……

人到知命之年,得以遠離喧囂,親近自然,盡享天籟,樂乎哉,樂也!

然而不知為什么,在盡情享受天籟的時候,有一種失落感潛滋暗長,有一種揮之不去的聲音在心底縈繞。

從教四十年來,我幾乎一直居住在學校,無論是在鄉鎮,還是在城里,無論是春夏,還是秋冬,每天清晨推窗而入的便是學生的瑯瑯讀書聲。在鄉下,早晨一步出戶外,就見到滿田野的手捧書本的孩子,聽到像戲劇演員吊嗓子一樣的誦讀聲;在縣城中學,我居住的房子正對著教學樓,晨風中總會從對面各樓層陽臺飄來“大江東去,浪淘盡……”,晨曦中總會晃動一個個瀟灑而飄逸的身影。——這一切,四十多個春秋,已經看慣了,聽慣了,已經成了生命樂章中跳動的音符。

而今,我享受了天籟,卻遠離了天籟!

天籟源自自然,而真正的天籟卻源自內心最柔軟處曾彈撥過自己人生夢想的最美好最深沉的記憶……



此組文發于《華夏散文》2017年7月號

作者趙克明

趙克明,安徽洪集人,自號守拙齋主,網絡昵稱古蓼耕夫,從事語文教育42年,安徽省語文特級教師,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享受安徽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貼。教育教學之余,樂于文學創作,除在《中學語文教學》《語文教學通訊》《中學語文教學參考》《新課程研究》等近百家國內教育報刊公開發表語文教學研究文章800余篇外,還有散文(隨筆)、詩歌、文學評論等作品散見于《中國校園文學》《文學校園》《寫作》《語文學習》《教師博覽》《散文選刊》《西部散文選刊》《淠河》《映山紅》《東莞文藝》《南飛燕》等文學刊物或文學專欄,獲省級、國家級獎2次,策劃主編《取法美文寫佳作》等4部,出版專著《趙克明教寫作》等3部。有教研文集《“語文養成教育”行思錄》、隨筆集《拾穗》待出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女玩鸭子一级毛片| 欧美性另类高清极品| 国邦征服雪婷第二篇| 亚洲午夜久久久影院伊人| 久碰人澡人澡人澡人澡人视频| 日韩一级免费视频| 四虎a456tncom| aaaa级毛片| 欧美人与动牲交a欧美精品| 国产成人女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热久久久久久久| 男生和女生一起差差的视频30分| 国色天香社区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亚洲一级免费视频| 蜜桃AV无码免费看永久| 女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精品小说| 韩国18videos极品| 娇bbb搡bbb擦bbb| 亚洲国产成a人v在线观看| 青娱乐精品在线| 女人被躁免费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色妞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天天综合亚洲色在线精品| 亚洲人在线视频| 美女视频黄.免费网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 一边摸一边桶一边脱免费视频| 漂亮华裔美眉跪着吃大洋全集| 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无码不卡| 久久99国产这里有精品视| 狍和女人一级毛片免费的| 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 一卡二卡三卡四卡在线| 欧美亚洲第一页| 啊好深好硬快点用力视频| 2020国语对白露脸| 成年女人色毛片|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中文!!!| 草草影院最新发布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