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2-21 來源:安徽作家網 作者:安徽作家網
當下文學演講的興起,是新的媒介語境中文學發展的一個新變化和新動向。這些演講借助新媒體平臺以視聽的形式呈現,進行文學傳播與思想交流,頗能重新激起人們的文學熱情,讓文學理念和文學價值得到更廣泛、更深入的認同。其實,當下的文學演講與其說是一種關于文學的“演講”,不如說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文學形態,有機會成為獨立的文學存在,有不斷從“文學周邊”走向“演講文學”的可能性。
文學演講并非只是“文學周邊”
??文學演講的內容更像是文學作品某個方面的“延伸”,通過即時的有聲延伸,對作品進行某些補充與完善。因此,文學演講常常被認為是一種“文學周邊”。一般而言,文學演講涉及這幾個方面的內容:關于文學與文本的理念,文學創作的背景和創作過程的分享,文學經典的內在魅力,文學與現實、文學與歷史之間的關系等。這些話題看似“周邊”,其實分別指向“什么是文學”“文學從何而來”與“文學何為”等文學領域的基本問題。
??文學演講常見的內容,就是演講者從各個角度表達自己對“文學”概念本質與具體作品意義的看法。這兩者往往是一體的。比如,作家曹文軒在名為《四個成語——我理解的“真文學”》的演講中,結合各種作品,通過“無中生有”“故弄玄虛”“坐井觀天”和“無所事事”四個成語,生動地講述自己對“文學”的看法。他說:“什么是文學?文學就是一種書寫個人經驗的形式。”通過充滿氛圍感的文學演講,聽眾基本可以理解他對文學是“四種方式下的個人經驗呈現”的觀點。當然,通過聆聽各種關于文學理念的演講,人們也會逐漸形成自己對文學的認知。
??文學演講還經常涉及文學的現實經驗與歷史維度。文學是溝通現實與歷史的橋梁,而文學演講讓這座橋變得更加暢通。不管是涉及虛構作品還是非虛構作品,演講者都力求對現實境遇給予真切的回應,而對歷史敘事的講述,也讓聽眾能撥開迷霧,更好地認識當前亟待直面的問題。1927年,魯迅先生在演講時認為那種“將文章當作古董”的文風是不行的。這就是說,文學必須根植于當下生活,必須對現實問題進行及時回應,此時此地最廣泛普通人的生活,才是文學的意義源泉。作為一種有聲的文學,文學演講除了公共性、互動性、與作品的互文性之外,更重要的在于試圖重建文學與現實的即時聯系,增強當下文學整體的“現實感”。
??總體上看,文學演講善于帶動聽眾的情感波動,激發他們對文學的感知與共情,讓聽眾更近距離地感受文學,更深切地認識文學。文學演講雖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作品”,卻關切文學的基本問題和核心問題,通過快速的傳播途徑,在網絡時代開啟對文學嚴肅性、深刻性的重建,并非只是可有可無、若隱若現的“文學周邊”。
文學演講重塑“作者”和“讀者”
??就傳播方式而言,文學演講是一種有聲的情感傳遞和思想交流,通過新媒體的有效傳播,重新建立起文學與普通民眾之間的關系,也改變文學的閱讀方式。隨著新媒體的興起,近些年來一些作家、評論家的文學演講逐漸進入公眾視野。通過直播、短視頻等方式,文學演講往往比紙本文學作品更快速地與“讀者”建立起互動關系,讓嚴肅而深刻的文學思考與表達得到更廣泛、更有效的傳播。在新媒體時代,文學演講讓文學與公眾之間的關系變得更為親近,而公眾的參與,也使得聆聽文學演講逐漸變成一種普遍的有聲“閱讀”。
??目前看來,文學演講正在以自己獨特的形態和機制,逐漸彌合文學創作與文學閱讀以前被拉大的距離,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創作者和閱讀者的角色。與傳統的文學創作不同,文學演講以視頻或音頻形式,通過網絡與不同地方的人們構建起一個即時的互動氛圍,甚至通過留言的方式與不同時空的人們形成對話關系。也就是說,有聲的文學演講讓當代文學可以跨越時空重構與讀者緊密而有效的聯系。比如,一些知名作家經常在網絡平臺的演講中提及自己當初遭遇無數次退稿的故事,往往能引發網絡用戶的強烈共鳴,紛紛在留言中分享自己生活中“屢敗屢戰”“越挫越勇”的真實經歷。他們以這種方式參與文學活動之中,建立起“在場”的情感鏈接。
??文學演講的現場,一般都要設置互動環節,及時獲得聽眾反饋,了解他們的關注點或疑問處,從而進一步解釋與深化演講的內容。演講者的即時回應也是文學演講的一部分,甚至是易于出彩的一個部分。北京大學陳平原先生在《“文學”如何“教育”》一文中認為,文學講述“單有演講者的‘談吐自如’還不夠,還必須有聽講者的‘莫逆于心’,這才是理想的狀態”。實際上,很多演講過程中,聽眾是愿意發表不同意見甚至辯駁的,作家通過聽眾的建設性意見,完善作品本身,知悉自己的創作誤區。批評者通過對不同看法的吸收,也可以深化自己的認知。文學演講中,由于演講者與“讀者”之間有良好的交流與反饋,“文學”意義得以建構,通過這種良性的對話機制和反饋機制,文學演講成為作家和文學評論家完善自我的途徑,也重塑了“作者”和“讀者”。
文體自覺讓“演講文學”成為可能
??現在,文學演講逐漸有了文體上的自覺。隨著作家、文學評論家們越來越多以有聲演講的方式,包括整理出版的演講稿等落在紙面上的“聲音”參與文學活動,文學演講也就逐漸成為一種區別于傳統文學作品的有聲文學。
??任何事物成熟的標志,在于這個事物有了某種自覺。文學演講以視頻、音頻的方式流傳,以文字的方式集中出現,以及對作家作品本身的超越與反思,都顯示出文學演講的“自覺”意識。文學演講“自覺”的邏輯結果是“演講文學”不管是通過視聽的方式存在,還是轉換為文字出版,當下似乎可以被定位為一種相對獨立的文學形態。
??文學演講的“自覺”,也體現在其存在方式與表達上。文學演講主要以有聲視頻的方式存在。這種存在方式,使得人們在聆聽與觀看文學演講時,產生與閱讀其他紙質作品完全不同的體驗,相對更加直觀,也更富有現場感——演講者的語氣語調、各種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的變化等,都可以讓聽眾或觀眾產生代入感與參與感。文學演講的視聽存在方式,賦予自身一種新的呈現形式與傳播形態。有一些文學演講或有機會結集出版,但究其本質,依然是一種紙上的“文學聲音”。作家的演講稿雖然已經轉化為文字,但往往仍然大量保留著口語化的表達,是一種忠實的“現場實錄”,透過字里行間似乎還能聽到作家或樸實或親切或激昂或幽默的聲音,尤其是特別精彩之處以括號專門標注的“笑聲”“掌聲”“長時間熱烈掌聲”等字樣,讓人讀來有身臨其境之感。此時,閱讀乃是一種聆聽。
??作為一種視聽形式的即時性傳遞,文學演講與傳統上固定的文學文本存在一定的區別。很多文學演講往往展現的是基于作家的作品又超越作品的狀態,與作品保持一定的距離,并在作品之外重審作品、詮釋作品、升華作品。另外,文學評論家的文學演講與作品的距離,相對來說比作家還要遠一些。這也是文學評論與研究的前提。這些演講大體是對文學的各個方面展開理論分析與研究,又與專門的研究著作不同,要更為自由和隨性。無論是作家的演講還是文學評論家的演講,在一定程度上越來越擁有自己的主體性,有一套可以說相對自洽而完整的生產體系、傳播體系和評價體系。
??文學演講有成長為“演講文學”的可能,不僅是新媒介語境下文學形態的重新定位與確認,也是當代文學在發展進程中尋求的一次自我突破。當然,文學演講還在不斷演進的路上,其文學表現形式和存在形態還不太穩固并有一定的模糊性,發展態勢還有待繼續觀察和辨析。
??(《光明日報》2025年2月19日第14版,原標題:文學演講也是一種文學創作,作者系安慶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