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1-17 來源:安徽作家網 作者:安徽作家網
近期,我省作家王鈞宴兒童文學《雛鷹總會飛翔》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發行。
充滿愛與夢想的勵志之作
扎米爾·賽都拉
《雛鷹總會飛翔》是一部深情描繪塔吉克族人民生活以及主人公阿布都心理成長歷程的作品。在這片遼闊而充滿人情味的土地上,阿布都自小就沐浴在濃厚的愛與傳統文化氛圍中。他的家庭充滿著對國家和民族深深的熱愛,這種情感深深地烙印在阿布都的心靈深處。
阿布都的童年,是在塔吉克族世代相傳的忠誠信念中成長的。他的父親和爺爺,兩位堅韌不拔的塔吉克族男子,用他們的行動和教誨,將這種責任感和使命感深深植入阿布都的心中。作為護邊員的他們一直以來駐守邊疆,與軍隊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誼,這種情感也影響到了阿布都。同爺爺在山上放牧的日子,雖然看似平淡無奇,但卻成為了阿布都成長的關鍵時刻。那些與大自然親近的時光,讓他有機會深入了解這個世界的每一個生命,也讓他更加明白自己肩負的使命。
作家王鈞宴以其對塔吉克族生活的深入體察和細膩描繪,在創作過程中獨具匠心地交織著豐富多樣的塔吉克族風土人情。他的作品不僅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更是通過對日常生活的點滴再現,生動展現了塔吉克族人民獨特的精神風貌和深厚的人文底蘊。他在處理故事情節時,巧妙地將塔吉克族的傳統文化、生活方式以及民間傳說等元素糅合其中,使得作品在保持引人入勝的敘事性的同時,更增添了深厚的地方色彩和文化內涵。例如作品中提到了播種節和引水節等傳統節日和叼羊比賽的細節,描繪了鷹舞的形體動作、民族傳統服飾,引用了塔吉克諺語以及各種流傳于塔什庫爾干縣的傳統民間故事,這些元素的融入不僅豐富了故事背景,更使得作品具有深邃的文化底蘊。此外,故事中也描繪了塔什庫爾干縣的自然風光。塔什庫爾干縣位于帕米爾高原之下,擁有壯麗的高原風光和獨特的地理環境。這些元素為作品增添了更多的視覺沖擊力,讓讀者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高原的壯美和神秘。
在《雛鷹總會飛翔》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充滿愛與夢想的故事。阿布都及其家人的故事告訴人們,無論面臨多少挑戰和困難,只要心中有對家鄉和祖國的熱愛,就一定可以克服困難,獲得成長。因此,這部作品不僅是一部描繪塔吉克族人民生活的佳作,更是一部激勵人們勇敢追求夢想的勵志之作。
就像雛鷹總有一天會飛翔一樣,阿布都也懷揣著樂觀的心態,堅定地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前進。他知道,他的路雖然充滿挑戰,但只要心中有愛,有對家鄉和祖國的深厚感情,那么他終有一天能夠像雄鷹一樣,翱翔在屬于他自己的天空。
后記 帕米爾,那片神奇的高原
已經記不清第一次知道帕米爾高原,是什么時候從什么地方了,大概是小時候看老電影《冰山上的來客》知道的吧。這部老電影講述了駐守在帕米爾高原邊防的塔吉克族戰士阿米爾,和戰友們與敵人斗智斗勇,最終挫敗敵人的陰謀取得勝利,保衛了祖國邊疆的故事。每次電視上重播這部電影,我和一些小玩伴常常都要哼唱主題曲《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好幾天。還記得小學有位女音樂老師也特別喜歡這首歌,上課時不僅教我們唱,還學著電影里的古蘭丹姆跳舞,引得同學們拍紅了手掌。這應該是童年時的我對這片高原,生活在高原上的人們,以及當地自然風土最初的印象了。
長大后,讀到一些邊塞詩,這時的帕米爾,帶給我的想象則是曠遠、風沙飛雪、荒涼的邊塞和餐風露宿戍守邊關的將士。這與兒時的印象,是完全不同的感受了。
在古人的詩句里,出現的并不是“帕米爾”這個地名,而是一個很特別的稱呼——蔥嶺。如唐朝大詩人李賀在《嘲雪》詩里說“昨日發蔥嶺,今朝下蘭渚”,宋朝大詩人楊萬里也在詩里說“蔥嶺書如積,銀鉤墨尚新”。甚至唐太宗李世民也寫過有關“蔥嶺”的詩句,作詩說“花銷蔥嶺雪,縠盡流沙霧”。
看到“蔥嶺”這個詞,同學們首先冒出的想法是這個地方的山嶺上肯定生長著許多蔥,所以才叫這個地名。同學們都猜對了。唐朝著名的歷史學家、語言學家顏師古在注釋《漢書·西域傳》中就指出,帕米爾高原的山勢高聳,高原上漫山遍野都生長著一種蔥,故而得名。帕米爾高原上野生的蔥,是一種在高寒山坡地帶野生的沙蔥,為了適應嚴酷的氣候莖葉很小,葉圓筒中空,形似雜草。這種野生沙蔥風味別致,腌漬后味道很可口,至今仍是當地人冬季常采挖、腌漬的佐餐小菜。
不僅古時候的許多詩人到過帕米爾高原,寫過相關的詩句,一些遠古的神話傳說也與之有關,例如共工一怒之下撞倒不周山、女媧煉五色石補蒼天的故事,據專家們考證,就發生在帕米爾高原上。在歷史典籍中,帕米爾高原在先秦時期和戰國時期稱為“不周山”,到了漢代則稱之為“蔥嶺”了。
小說里阿布都聽爺爺講的唐僧路過帕米爾高原的故事,歷史上也是有記載的。同學們肯定都知道,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故事,取材于唐朝的高僧玄奘西行游記。1300多年前,高僧玄奘在他所著的《大唐西域記》中曾記載,他路過帕米爾高原時,到過當地人建立的一個名叫“朅盤陀國”的古城,根據現代專家學者的考證研究,這座古城所在地就在塔什庫爾干地區,而生活在這座古城中的古人,就是現在我國塔吉克族的祖先。
此外,這座古城也是大名鼎鼎的絲綢之路上的一座重要驛站,它在歷史上連接起了我國與中亞、西亞及南亞各國的陸上交通,一直到清代還在發揮著作用。
幾年前的一天,閑翻詩集的時候,又讀到有關蔥嶺的詩句,從這些詩句中,我的腦海里浮現出古時候那些長年累月面對漫漫風沙、漫天飛雪餐風露宿的戍邊將士,又聯想到現在日日夜夜守護、巡邏在漫長邊防線上的邊防戰士、被稱作“帕米爾雄鷹”的塔吉克族護邊員們,從那時起,寫作這部作品的種子就在我的心里萌芽、生根了。
現在生活在帕米爾高原上的塔吉克族是我國五十六個民族大家庭中,一朵散發著獨特魅力的“民族之花”,他們人口雖然不多,根據國家最新的人口統計人口數約為50000余人,但生活的帕米爾高原地理位置卻十分重要,與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國有漫長的邊境線,塔縣域內的紅其拉甫口岸更是通往中東各國的一個重要陸上通道。在歷史長河中,世代定居此地的塔吉克族人民有著悠久的護衛國家邊疆的英勇傳統。
時間轉眼到了2021年的冬季,在一個特別寒冷的日子,"帕米爾雄鷹"的杰出代表——拉齊尼·巴依卡同志為了營救一個落水兒童,英勇犧牲了。他的英雄事跡在凜冽的寒風中傳遍了神州大地,感動了無數的人,也深深感動著我。我很快確定了構思很久的小說大綱——從一名塔吉克族兒童阿布都的視角,來展現邊疆護邊員這個特殊、英雄的群體,以及塔吉克族人們日常的生活和風土人情。
在寫作這部小說的過程中,要特別感謝鄭校長提供的熱情、無私的幫助。鄭校長是塔什庫爾干當地一所鄉鎮小學的校長,他生于斯長于斯,熱愛著家鄉的一方熱土,是一名常年勤奮工作在三尺講臺的園丁。鄭校長和他的同事們,就像帕米爾高原上的一棵棵沙蔥,普普通通卻有著異常堅韌、蓬勃的生命力,用自己并不艷麗的“知識之花”裝點著腳下的故土,同時把用汗水、知識精心培育出的一粒粒“智慧的種子”,播撒在家鄉的土地上,等待他們生根、發芽,讓家鄉變得更加美麗、繁華。
記得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周末上午,在鍵盤上敲出這部小說的最后一個符號時,像是心有靈犀似的,客廳的電視里忽傳來一陣深情、嘹亮的歌聲:
花兒為什么這樣紅?
為什么這樣紅?
哎——紅得好像,
紅得好像燃燒的火,
它象征著純潔的友誼和愛情。
……
在優美的歌聲里,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阿布都、阿布都的爸爸、爺爺……他們正站在帕米爾高原的晴空、雪峰之下,在向我微笑致意,而威風的山鷹,在向我友好地搖晃著大尾巴呢……
王鈞宴,本名王軍,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雛鷹總會飛翔》獲得第二屆“陳伯吹新兒童文學創作大賽”佳作獎,《星駿馬》獲得第三屆“曹文軒兒童文學獎”長篇佳作獎,《鸕鶿河》獲得第四屆“青銅葵花兒童小說獎”銀葵花獎,《金雕獵狼》獲得第七屆“信誼圖畫書獎”,《遠去的鹿鳴聲》獲得首屆“愛心杯”華文原創兒童文學優秀作品征集活動銀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