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4-02 來源:安徽作家網 作者:安徽作家網
近期,我省作家賈鴻彬紀實文學《一支人馬強又壯》由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
序
淮南抗日民主根據地(前身為皖東抗日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創建的19塊根據地之一,根據地位于長江淮河之間,地跨蘇皖兩省,包括津浦路東和津浦路西兩部分,主體部分在安徽滁州,曾是中共中央中原局、華中局、新四軍軍部所在地。抗戰期間,南京是日本侵華派遣軍的大本營,又是汪精衛漢奸政府所在地,我淮南抗日民主根據地隔江與南京對峙,猶如對準其心臟部位的鋼刀。同時,根據地控制著津浦路南端兩側,直接威脅津浦鐵路這一運輸大動脈,使日偽孤立于南京、合肥、蚌埠等主要城鎮,自然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格局。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這塊根據地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高瞻遠矚,早在抗戰之初就提出“發展華中”、“向東發展”。從1937年起,多次電令新四軍四支隊“向皖東發展”,并派張云逸、鄧子恢、賴傳珠等過江到皖東組建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派胡服(劉少奇)同志及中原局機關同志和延安部分干部到皖東領導、開辟、創建淮南抗日根據地。除此之外,還給淮南抗日根據地配備了鄧子恢、鄭位三、譚震林、劉順元、方毅、張勁夫等政治領導干部和張云逸、羅炳輝、徐海東、高敬亭等紅軍名將,顯示了黨中央深謀遠慮的戰略胸懷。
人民軍隊建立伊始,就十分重視軍隊文化教育和人才培養。井岡山時期開始設立培訓基層軍官的紅軍教導隊,到延安后又建立中國工農紅軍大學,后改名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抗大堅持“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風,強調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注重以思想政治教育為特色的教育內容來培養抗日干部,并在各主要根據地先后創辦12所分校,其中抗大八分校就位于淮南抗日民主根據地的龍崗(今屬于滁州市的天長市銅城鎮),抗大九分校也一度轉移至龍崗辦學,使龍崗成為培養抗日干部的重要搖籃。本書尋蹤抗大學員,通過一個個英雄故事,真實藝術再現皖東這片紅色沃土上英勇的新四軍將士創造的輝煌歷史,生動展現了在抗大文化滋養下人民軍隊的茁壯成長。戰旗獵獵、號角聲聲、軍馬嘶嘶的生動場面,把我們帶回了那硝煙彌漫的戰斗年代,讓我們真切地體驗到革命先輩追求民族解放的悲壯與豪邁。他們的英雄業績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將永遠彪炳于偉大的黨史軍史,鐫刻在人民的口碑心碑,融入我們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文化中。
書中還寫到了皖東各縣、市、區的很多抗戰遺址,這些遺址和天長龍崗抗大紀念館一樣,都是革命先輩留給我們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我們要保護和運用好這些遺產,將紅色歷史文化打造成永不磨滅的精神家園,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以昂揚姿態踏上新征程,以優異成績邁向第二個一百年。
賈鴻彬,筆名白希。自1986年以來,先后在《青年文學》《清明》《中國作家》《百花洲》《安徽文學》《西湖》等報刊雜志發表中短篇小說數十部(篇);出版過長篇小說、紀實文學《開國大鎮反》《陳其美》《上海教父》《天津教父》《東北教父》《寧波商幫》《小崗村40年》《朱元璋與淮西集團》等10余部,作品總計500余萬字。有多部(篇)作品被《中外書摘》《散文學刊》《海外文摘》等報刊選載。有數部作品在喜馬拉雅等網絡平臺連播。《開國大鎮反》榮獲2004——2008年度安徽省社科獎二等獎;長篇小說《辛亥梟雄》(《陳其美》,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年9月版)入選中國作家協會2010年重點扶持作品;《小崗村40年》榮獲2016——2018年度安徽省社科獎二等獎、華東六省優秀文藝圖書獎三等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