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3-27 來源:安徽作家網 作者:安徽作家網
面對花窗
陳興玲
《花窗》這部書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全國發行。各大媒體都在爭向報道,報道其書其人。
洪振秋老師是安徽黃山市歙南三陽坑人,筆名梅溪,隱將坑后生,徽州員外郎。洪老師家學淵源,自幼承家學,隨祖父學習先秦散文,唐詩宋詞,后師從鄭逸梅,陸文夫,陸彥周,謝冕,石楠,阮文生,程英,黃立華諸先生。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黃山市作家協會主席。作品長發表于《人民日報》《人民文學》《美文》等刊。又常被《中學生閱讀》<高中版>,《寫作》等雜質轉載,一些作品被浙江,江蘇,江西等十幾個省市作為初中,高中考題,并編進多種文學選本和教材。洪老師尤以散文,小說見長,已出版《人間四月天》《憶起徽州》《杏 花春雨江南》《雪落無痕》《陌上花開》等散文集,以及中篇小說集《宋街墨客》等文學著作,其中《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入圍第七屆魯迅文學獎。還有這部首部全面展示徽文化的長篇小說《花窗》。洪振秋的《花窗》卓越誕生,填補了我國徽州文化地域長篇小說的空白。
推開花窗看世界,打開花窗見徽州。
《花窗》以清代民國的徽州為背景,述說了以鹽商、木商、典當商、茶商為業的洪程孫三大家族,祖孫三代的興與衰,生動展現博大精深的徽文化,深刻詮釋矢志進取徽駱駝精神。圈內文藝界人士譽之為徽文化的百科全書,是三大地域文化徽文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花窗》是一部展示徽州近二百年變遷的史詩,一軸皖南鄉村五彩斑斕、蔚為大觀的長篇畫卷。書中三大家族,三代子孫,在煙雨江南中,他們上演了一幕幕驚心動魄或耐人尋味的話劇:接靈牌、建會館、設書院、拜朱子、重科舉、奔商海、豎牌坊、做女祠、創百窗樓……
《花窗》以嫻熟的藝術創作手段,塑造了眾多的富有典型意義的文學形象。并通過他們的矛盾糾葛,悲歡離合,展示了他們內面世界、個性特征和各自的命運。上至儒商顯貴,下至草民百姓,盡在花窗內外演繹著各自的悲歡離合。
《花窗》顯示了哲學的虛無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矛盾,封建主義與科學民主思想的沖突,鄉土觀念和戰爭毀滅的矛盾等。看完這部作品我沉浸在那些故事中,被一個個鮮活人物所吸引,他們的風尚,他們的愛恨,及交織著扯不斷理還亂的情感,體現著人物的天性,及徽州人特有的包容大度,因為太感動,不由得我為之寫了一首歌詞:
天下徽商
一個徽字閃耀光芒
清風拂不去肩頭的滄桑
坎坎坷坷不曾低頭
人文山水中挺直脊梁
雕刻里轉化,徽墨中沉默
一路走來,回首馬頭墻
一只船駛出新安江
船里裝滿了親人的守望
沉沉浮浮春秋幾度
古老碼頭上多少過往
歙硯上磨礪,宣紙里暗藏
夜深抬頭,月兒在天上
徽商,天下徽商
“誠信”腳下走,抱團向遠方
人字大寫在風中
歸來,一盞祁門香
《花窗》是一部徽州的文化史詩,是一部厚重的徽風徽韻長卷,是徽商“徽駱駝”們的一部堅韌創業史,血汗史。是吃苦耐勞而打不垮精神的真實寫照。封面上一扇花窗,我推開這扇花窗想再次走進古徽州,走進徽州山水,走進那些走遠的故事和傳說,走近洪振秋老師。
洪振秋老師派人開車帶我們去了許村。許村人杰地靈,歷來重視教育,由宋及清,共出進士25人,舉人二十人,一百三十八出任各級官員。其中有正一品的許國和正二品的許仕達,為古徽州罕見,民國的“一門五博士”,如今的“一村五院士”乃為教育佳話,聲名遠揚。目前許村學校共有三格教育基金,文風之盛。
之后我們又來到雄村,這個父子宰相<曹振庸和曹文植>,沿著新安江邊一道道石條路往前走,路旁怕最顯眼的就是那些幾百年枝繁葉茂的香樟樹,哪一棵樹都遮蔽一片云天,那些幾個人都摟不過來的樹干,樹皮龜裂,像歲月的風劃過,留下不規則的傷痕。雄村地屬于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歙縣,是一座教育發達、人才輩出的古村落。景區位于安徽歙縣城郊,被譽為“新安第一島,徽州最雄村”。
我們來到桃花壩,但沒看到桃花,只看到一千多棵桃樹,聽說春天的時候各色桃花掙向開放,人在花中走,花臨清江照。新安江兩岸人相呼應,飛來飛去的蝴蝶,飛進一個個美麗的故事。我們深呼吸幾下好像聞到了桃花的香味,瞬間好像春風拂面。桃花壩旁的竹山書院,這兒培養了很多才子,王陽明,朱熹在此曾經教學授課。因為天已將晚,我們沒有進去竹山書院,也沒有時間再去看其它,就轉身遺憾離開,等到明年陽春三月再來看桃花。
通過許村,雄村,及徽州古城,我們領會了這兒文化的深厚,和人文在山水間的謙卑。也懂得了什么是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土地和莊園。
第二天洪振秋老師在百忙中抽時間帶我游覽漁梁壩,讓我們驚詫徽州人的智慧,一塊塊石頭被石釘牢牢錨在一起一千多年,那些青石已被流水沖刷得油光水滑,可以照出人影,而每一塊石頭被死死錨著,就像錨著徽州漫長的歲月。我們又參觀了歙縣博物館與陶行知學校,之后依依不舍離去。
洪振秋老師笑著說,我們洪家以前是徽商,民國后期到現在從政從教育的人多,就只有他和小姑姑,就是演京劇阿慶嫂的那位,他們兩個是洪家最浪漫的人,總是對藝術癡情不改。
他收了二三十流浪貓,他很開心地說,我的貓們,一見我回來總是喜歡的蹦來跳去的,愛吃米飯的排一對,愛吃饅頭的排一隊,愛吃魚的排一隊,愛吃骨頭的排一隊,各就各位在等著我。每晚寫作,我腿上,肩頭,書桌上一個個小貓都在陪著我,有的瞇著眼睛打呼嚕,有的瞪大眼睛傻傻的看著我。我感覺自己簡直貓媽媽一樣,深夜領著自己的孩子默默在書房。我夫人說你的《花窗》也有貓的一份功勞,是它們給與你靈感,并每天陪你到深夜。是啊,貓是我的靈感,是它們每天晚上陪著我一直到夜深。
《花窗》是徽州的花窗,是我們安徽的花窗,是我們中國永恒的花窗,一個個傳說在花窗內,在推開窗子的一剎那,又被風吹到窗外,在時代的空氣中彌漫著墨香。又一個個人從花窗內走出,沿著徽州八川出海的八條古道,走出紅商巨賈,走出徽州人特有的風采。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窗內窗外的故事如煙云飄然而過,在新安江上蕩起一朵多浪花。
那些山山水水,那些書院,那些古村古井古樹古橋,那些古道,那些文房四寶,都在《花窗》里,沿著新安江水遠遠流淌,一首歌傳來:
《那扇花窗》
推開一扇花窗
看不透鏤空里的時光
往事歷歷,風一樣拂過了牌坊
揮筆篇章,在徽墨里悠長
誰栽下的桂花樹
又在秋風里飄香
透過那扇花窗
徽劇一幕幕精彩亮相
悲歡離合,演繹在古老碼頭上
是非迂回,在新安江流淌
問一問這老戲臺
下一幕誰又登場
花窗,那扇花窗
雕花掩去若思的臉龐
揉青房一葉清純
隔著花窗,夢一樣
在面前,也在遠方
歌聲飄過飄過綠水青山,飄過碼頭墻,飄過古城,飄過耳畔。洪辰秋老師站在花窗前,一本書《花窗》被風一頁頁打開······
作者簡介
陳興玲,安徽潁上縣人,現居余杭侮區。系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有作品發表于《安徽文學》《散文詩》《詞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