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3-18 來源:安徽作家網 作者:安徽作家網
近期,孫啟放第五部詩集《灰瞳》已由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
感召與破壁
陳先發
薩義德在《知識分子論》一書中有段話深得我心。他說:真正的知識分子,被“形而上之熱情”和“正義、真理之超然無私的原則”所感召。當然,我在這里談論的知識分子是個詩人,他還應當被“內生于萬事萬物體內的美”所感召。一個寫作者的內在驅動力,如果并非源于這個“超然無私”,而是一些功利的、渙散的、囿于一己的需求,那么,其作品的生命力定然孱弱,定然不會長久。詩人以其語言實踐,深刻地響應著這種靈魂層面的感召。這與杜甫“文章千古事”所欲闡發的,本質上并無二致。
杜甫宏觀縱論價值觀的上句,與單刀直入方法論的下句“得失寸心知”,構成了渾然天成的佳聯。但寸心,何以能知?何以知己,又何以知物?我想每個詩人,都曾在此踟躅良久……或許每個詩人最基礎的愿望是,他作品之生命,要遠遠突破時間與空間對其物理生命的限制。為了達成這個愿望,他渴望在其詩中真正擁有一種對話能力——與自然的對話:什么樣的萬物和天時,在啟示與哺育著這個人;與自我的對話:什么樣的豐沛多維的個體生命體驗,在推動與改寫著這個人;與時代的對話:什么樣的一種獨立生命意志,在與他置身其中的復雜人世關系處于永不停歇的沖突、糾纏與和解之中……當然,這三類粗略分類的對話關系并非是彼此孤立,有時,它們交織在一個簡短的句子中。如果此時此地一個詩人的心跳,能精確地傳遞到千百年后另一個人的心里,此“寸心”何謂?此“得失”何來?
是的,詩其實是個體生命最深長的呼吸。這呼吸,在歷史的塵埃拂面中仍有力量醒來。正如,無盡后世的稚童們,每讀一次李白,李白的生命都會再度蘇醒一回。
每一個有著清晰的自省意識的詩人,都會竭盡力量地去達成這樣一種區分:把自身的寫作,與無限的他者區分開來,形成醒目的個人標識。這對每個詩人來說,都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因為最深刻的個人印記,一定是寄托在語言工具中,同時又遠遠超越修辭本身。詩人確應是語言工匠,但超越工匠的努力似乎永不能枯歇,才能匹配得起世間對詩的期待。
具體到一首詩的寫作進程,我們往往有這樣的體會:語言向自身索取動力的機制是神秘的,時而全然不為作者所控。總有一些詞、一些段落,仿佛是墨水中自動涌出的,是超越性的力量在渾然不覺中到來。仿似我們勤苦的、意志明確的寫作只是一種等待、預備,只是伏地埋首的迎接。而它的到來,依然是一種意外。沒有了這危險的意外,寫作又將寡味幾許?我們會著迷于詩與詞的關系。很自然的一個結論:詩的力量,遠不止是詞的力量。詩,不是止息于詞的邊界,而是凝神于自我的呼吸。但一首詩的形體和其中每一次精微的脈動,對構成它的詞語,又難道不是一種最神秘的回報?
在一首詩中,詞與詞的裂隙,充滿了詞的余響。如果僅僅迷戀詞之余響而非詞之緘默,便無法理會詩的真正玄機。好的詩人,一定會在詩中構建出大塊的“林間空地”,讓緊裹著這些詞的大片空白開口說話,讓詩中的無邊緘默開口說話。這才是詩最耐人尋味之處:詩中的空白,必須迎來它最深沉的閱讀。
上述這些片斷之思,似乎涉及六個維度,這是我近期集中閱讀孫啟放新作時,冒出來的一些想法。觸動我作這些思考的線索,都在那些詩中。這些線索,只有讀者親手去捕捉,才會充滿機趣。本為一些短詩寫了點闡釋文字,想了想,又盡數刪了去。啟放兄是多年好友,我來引讀,難免多有性情之語,對他人的閱讀,其實是個障礙。何如這樣,索性來個天馬行空,我寫得自在,別人也讀得自在。
與同在合肥的詩人們,常聚在一起喝茶打牌,小飲論詩。近年,尤為感慨于啟放兄的毫不懈怠。似乎,積蓄力量、以圖破壁的愿望,比年輕時,比他人生的任何時刻都來得更為灼熱、強悍。對每一個詩人而言,時代劇變與個體遭遇,及其附帶的不同時期的心理演進,是重要的寫作資源,又何嘗不是寫作者需去破除的束縛?惟有一次次的破壁,才能迎來內心的自由。或許,破壁不僅是詩人之愿,更是一切寫作行為的本質,它呼應了一個人所曾蒙受的深切感召,也定然標明了一顆心迫切而往的明白去向。
借此序,表達一下對啟放新著的祝賀。期待他精進不息的寫作,給世間的閱讀帶來更多驚奇和愉悅。
(陳先發,詩人,安徽省文聯主席)
后記
孫啟放
未盡之意能為詩歌張目。現代詩歌寫作者不乏追求意蘊多重、多向甚或“不確定性”。或許,將近十年的重歸詩歌寫作就是朝向這個目標前行。然而,這個“目標”非射擊場上可以近前觸摸帶有靶心的靶面,它迷糊、飄忽,甚至你找不到它存在的任何證據。但它確實又是一個“存在”,是無形之線牽引的紙鳶,是夢魂無可斷舍的拘檢。
常得朋友的褒揚:勤奮,創作之源不絕。這確實是某種意義上的自覺,是尋求心靈慰藉和對不甘的補償。我得感謝阿羽和大湄頭兩個小古怪精靈對腦磁場的時時擾亂,我接受先發兄贈予的就創作愿望而言的“灼熱”和“強悍”這兩個充滿力量的詞,但我又深切遺憾于許多作品之于詩性的無效。
一直喜歡詩人陳先發的文字,這個“序”,價值在于“論”部分是一篇可以獨立存在的精彩詩話,也讓我為這部詩集的出版多了些辯解的理由。我似乎說過“好詩人的背后都有強大的詩歌美學體系支撐。”果然。
廢止篇
冷漠滋養黑暗,需要養護的
落日是死亡之美
其繁復,約等于“π”的無盡尾數
空白具有的彈性;空白中
第三只眼睜開
時間猶如中軸線上的亂石
“除夕”成為物。正點停靠
高背椅止住搖擺
在一個古名“居巢”的小城邊
反向的列車呼嘯而過——
日復一日
這毫無新意的迭加不可盡廢!
致默溫①
漆黑的夜晚,原野背著天的黑鍋
“老來的疼痛是黑色的”
但是,親愛的,并沒有糟透
請捉住我的手,四周
“環繞我的未知重重”
但是,親愛的,那些被你喚起的感覺——
暗含了今天擁有的全部詩意
我聽到森林深處一棵樹倒下的聲音
注:
①M·S·默溫(1927——2019),美國詩人。
低徊帖
——致顧準
人世會有傳奇嗎?
一枚粒子沿既定的線路運行
無數個交匯點
相遇,卻不會改變
他的身后
有試圖改變而散亂的人群
中年時遭遇才情的埋伏
忘了年輕時的韻腳
卻無礙于修建
語言和信念的玲瓏塔尖
至此尚無定論——
他確信,暗黑的煎熬
仍可將光亮消耗直至深埋
盡頭的低徊
思想是思想者的牢籠
死胡同。垂首
是一個人向一個整體的默哀
衍生物
從未將崇高作為一種疑慮
那些指引將我導向東方哲學的內部
追趕,因終點的流放戛然而止
或者,終點從未存在
只能拒絕。逃離枯萎
小人物的抗爭
只能將悲傷發酵,衍生成
疲憊和輕慢——
它們將再次衍生成消磨和洞察
慢于落日的移影
卻,快于夏夜的閃電!
白云深處
我有無救的愚頑
找不到白云的缺口
我只見識過
恣意的白云生出更多的白云
未知的白云看不到深處
我曾經著迷的是
未知的深處,當比深處更深
在被白云虛抱的黃山
難見陽光的背面
一個嗜睡的人無有悲喜
敘述是眼前不遠處的斷崖式
“深處是虛構”
他似乎是一位超驗者
揮一揮一片出岫的白云
“萬物的私奔之心
也是虛構”
孫啟放,安徽含山人,現居合肥。畢業于安徽師范大學數學系,長期從事高教工作。曾獲安徽省政府文學獎。著有詩集五部、隨筆集一部。
轉自:詩歌月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