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07 來源:安徽作家網 作者:安徽作家網
編者按:9月1日至2日,安徽省作協組織開展安徽文學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暨“作家回家寫安徽”活動,會上,6位作家代表和2位基層文聯主席代表結合工作實際先后作交流發言,現推出發言摘編以饗讀者。
發言摘編:
老 井:創造比肉身更明亮、更高貴的東西
我是來自淮河能源集團潘二煤礦的井下工人,下井31年,寫詩33年,從事過井下多個工種。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的大多數詩歌都是煤炭詩。我想說,其實煤炭詩很難寫,八百米的地下,可以入詩的意象本來就不多,而煤炭、巖層、采掘機等物象,更是不像地面的風景那樣天然具備抒情性。
也許與遼闊壯麗的地表世界相比,地下的詩歌元素真的是太少了。但是我記得本雅明說過這么一句話,“讓記憶保持鮮活,是要去更新我們凝視事物的目光”。由此我領悟到,地底深處的粗獷之美和力量之美如果要轉換為詩歌之美,必須要睜大詩人的第三只眼,更新自己“凝視事物的目光”。內心沉寂下來,傾聽地心萬物細膩的訴說,再打開自己的想象力,于是我看見,每一塊煤、每一根鋼梁鐵柱、每一臺防爆電器甚至連工作面上怒吼的采煤機,它們的表面都開始閃爍靈氣,那是詩性的光輝。辛勤勞作、甘于奉獻的煤礦工人,是我謳歌和贊嘆的對象。
以礦工的身份寫礦工,用悲憫的情懷、內心的美好和浪漫,在烏黑的地下尋覓內心的田園詩。兩百年前,世界上并沒有大型煤礦;兩百年以后,地球上也許又會沒有了大型煤礦,從我個人的理解來說,礦工因此是人類文明進程中獨特的歷史時期出現的獨特群體。我珍惜這歷史機遇,更愿意為人類的勞動、明亮、尊嚴和高貴,用我手中的筆,做出一個詩人的深澈見證。
李松:寫作與生活
從本質上說,網絡文學是大時代下通俗文學的一種演變,與過去紙媒發達的時代相比,不過載體變化了而已。網絡小說要的是每天更新,動輒幾千字上萬字,與此同時要盡可能保持故事的連貫和精彩。由此可見,網絡小說作家的壓力相當之大。
魯院歸來后,我有幸參加了省文聯和省作協的幾次會議,省文聯和省作協的幾位老師多次強調,現實主義題材創作是安徽文學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作為一名人民教師,作為一名兼職網絡作家,你應該把創作重心朝現實主義題材轉移。于是我在創作一本純商業小說的同時,寫了在很多人看來經濟效益不佳的小說,這就是《我的1938》。這部小說入圍鶴鳴杯年度軍事作品,被阜陽市委宣傳部定為重點文藝項目,入選安徽省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榮譽激勵獎,爾后更名《爺爺的小田莊》出版。我壓抑著激動無比平靜地遞給孩子,告訴他這是我寫的小說,有時間可以讀一下。看著兒子極力掩飾的興奮,那一刻我覺得付出是值得的。2023年,我創作的網絡小說《飛翔在茨淮新河》入選了中國作協網絡文學重點扶持項目。在此,我想向指點幫助我的老師們道一聲感謝,是他們提醒我要挖掘本土特色、弘揚安徽精神,才有了這樣一個選題。
安徽文學要高質量發展,網絡文學又是安徽文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認為,只有秉承一顆初心,銘記作家是社會的良心,才會清晰明白究竟該寫什么,寫出來的作品,才會既是網絡的、更是文學的。
謝鑫:新時代兒童文學的創作
我創作的主要方向是兒童文學。兒童文學是當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文藝中不可或缺的內容,黨和國家歷來重視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強調文藝作品對人的感染力、影響力,“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因此寫好兒童文學事關重大。我在20多年的文學創作中,堅持“真善美”的創作原則,堅持“兒童本位”的創作理念,發表和出版了數百萬字的兒童文學作品,出版圖書超過100本,總印數超過500萬冊,多次榮獲各級獎項,比如入選新聞出版總署“三個一百”原創出版工程、榮獲中國桂冠童書獎、全國偵探推理小說大賽三等獎,以及兩次榮獲六安市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兩次榮登“當當影響力作家”排行榜,我個人被六安市委宣傳部授予“宣傳文化領域拔尖人才”榮譽稱號等等,作品受到廣大青少年讀者的喜愛。我認為,這正是因為我踐行了“創作是中心任務,作品是立身之本”,20多年靜下心來、精益求精搞創作,才有了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小讀者。
習近平總書記說藝術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這就是說,無論我們的創作多么天馬行空,總歸要以現實生活作為靈感來源,為人民群眾寫作,寫他們的喜怒哀樂。同樣,兒童文學要以廣大青少年的思想和生活為藍本進行創作,孩子們有自己的情感和煩惱,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幫助;孩子們有傾訴表達的權利,他們更應該有展示自己的舞臺。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在滿足他們要求的同時展現出人性的真、善、美,引領青少年健康成長。
以中國“文學之鄉”創建發展為抓手,全面提升基層文學工作水平
桐城市文聯
桐城市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發源地,文化底蘊深厚。近年來,市委提出以中國文學之鄉創建發展為總抓手,打造人文勝地。目前,我市擁有文學創作性質的協會、學會和詩院等社團十余個,會員500多人,其中本地中國作協會員7人、省作協會員50多人。
一、以創建文學之鄉品牌為抓手,加強陣地和平臺建設
一是創建中國文學之鄉。我市從2020年開始啟動此項工作,目的在于賡續文脈,振興當代桐城文學,進一步擦亮桐城文化品牌底色。2022年12月已正式獲批。今年7月8日舉行了隆重的授牌儀式。
二是掛牌成立安徽省首家縣級文學藝術院。在當前機構改革精簡整編的情況下,我市還特批成立了全額撥款事業單位桐城文學藝術院,并給予人員編制和經費保障。首批簽約作家12人,實行年度考核、動態管理,政策扶持。
三是設立安徽文學名家工作室和《安徽文學》創研基地,積極發揮陣地平臺引導作用。省作協于2022年3月設立了安徽文學名家工作室,聘請陳先發、石楠、許春樵等知名作家不定期來工作室對重點作家和重點作品進行創作指導和改稿。《安徽文學》雜志社今年把桐城作為創研基地,今年7月主辦了新時期文學發展研討會,來自省內外10余家知名文學期刊主編及40多位文學名家與我市20多位重點作家進行了面對面交流。
二、加大扶持力度,強化精品創作
一是我市先后出臺了激勵作家創作和文學工作發展的扶持政策,舉辦兩年一屆的政府文藝獎,今年成功舉辦了第四屆;隆重舉行了中國文學之鄉授牌暨《安徽文學》年度獎、桐城市第四屆文藝獎頒獎典禮。二是文聯、文學藝術院和作協制定了《關于鼓勵作家開展“深扎”活動精品扶持獎勵辦法》。三是市文聯積極爭取桐城文化教育發展基金會和企業等社會資金,加大對重點作家作品出版、新書發布的支持力度。
三、全方位開展“深扎”活動,豐富作家創作素材
一是結合重大主題開展“深扎”活動。近年來,圍繞脫貧攻堅、建黨一百周年、喜迎二十大等重大主題,組織作家深入農村、廠礦企業,采訪抗美援朝老兵、老村支書、社區老黨員等,創作了一大批謳歌黨和偉大的祖國、謳歌人民和新時代的文學作品。
二是圍繞中心工作開展“深扎”活動。圍繞市委市政府“進軍全省十強、實現千億桐城”目標,主動投身火熱的經濟主戰場和重大建設工程現場,組織作家搜集來自第一線的第一手寶貴素材,一批以桐城地方歷史文化元素和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為背景和素材的長篇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與非虛構作品應運而生。
三是拓寬采風渠道開展“深扎”活動。設立文藝創作采風基地,利用不同季節自然風光、傳統農業節氣、和傳統節日,組織作家開展“命題”采風活動,在《桐城文學》《桐城詩詞》和文聯公眾號、作協公眾號、出版專題作品集等推出作品。同時邀請省內外文學名家借助已有的六個采風創作基地,舉辦改稿會和作品研討會。今年我們又在成都設立了桐城文化西南傳播交流中心,還將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設立文價交流窗口,不斷擴大桐城文化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四、發揮文學助推力量,放大文學之鄉品牌效應
文學之鄉的創建和發展,極大提升了作家和文學新人的創作水平,推出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國有一定影響的精品力作,江覺遲、程綠葉、陳俊、吳旦、光其中等一大批重點作家進入創作旺盛期。僅去年以來桐城作家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作品300多篇(首),新增兩人加入中國作協,十多人獲得省級以上各類文學大獎。
激活一池春水 文藝滿庭芳菲
長豐縣文聯
一、強化政治引領,筑牢思想根基
長豐縣文聯始終把旗幟鮮明講政治作為工作第一導向,堅持把政治理論與時事政策學習作為第一要求和長期任務,采取專人領學、專題研討、集中培訓和主題實踐等多種形式,把思想武裝工作落深落細,不斷提升全縣文藝戰線的政治素養。強化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文聯系統做到政治立場堅定、政治方向鮮明、政治生態清正。
二、用足獎勵政策,推動精品創作
為了充分調動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創作激情,培育文藝精英人才,推動文藝精品創作,進一步繁榮發展長豐文藝事業,為建設“文化長豐”“共富長豐”提供強大思想動力和文化支撐,長豐縣自2014年出臺《長豐縣文學藝術獎勵辦法》以來,經不斷修改完善,2021年出臺的《長豐縣文學藝術精品和文藝人才獎勵扶持辦法(試行)》,對國家級、省級獲獎、入展、發表、展演的文藝作品大幅提高獎勵標準。2021年長豐共獎勵扶持創作的文藝精品598件,其中國家級61件,省級223件,市級千余件,比2014年的92件有了數倍增長。“豐翼”文藝人才培養計劃每人每年扶持進修培訓資金3萬元,讓有培養潛力的文藝骨干“走出去”。
近幾年,縣委宣傳部與縣文聯共同推出年度重大題材主題創作激勵機制,每年拿出25萬元對優秀主題創作作品實行獎勵。比如,今年出臺了《長豐縣2023年“奮進新時代 決戰雙千億”重大主題文藝創作方案》,分七個選題開展作品征集活動。在激勵機制引導下,一批批具有時代氣息、思想深刻、藝術精湛、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數量和質量都不斷上升,國家級和省級會員人數不斷得到新的突破,有效推動了長豐文藝繁榮發展。
三、拓展激勵平臺,帶動隊伍建設
在高素質文藝人才培養上,長豐縣持續開辦“長豐文藝大講堂”公益講座,舉辦文藝人才骨干培訓班和“豐翼”人才培養計劃等措施,著力構筑文藝人才成長梯隊,不斷壯大文藝人才隊伍。為做到文學性與時代性的統一,縣文聯將內部刊物《楚風》雜志更名為《長豐文藝》,擴大版面,優化和調整雜志欄目設置,刊登縣內文藝愛好者的作品,予以豐厚稿酬。
四、開展主題活動,吸引參與其中
緊扣近年重大時代主題和宣傳主題,組織策劃了“全面小康奮斗有我”、“藝心向黨·文藝為民”、“喜迎二十大奮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 決戰雙千億”、“全國知名作家看安徽(長豐站)”、“新視界新長豐”全國攝影大賽等主題文藝采風、創作活動。
五、扎根生活沃土,志愿服務惠民
長豐縣文聯以“文藝進萬家 健康你我他”新時代文明實踐文藝志愿服務為抓手,整合各方資源,深入基層、服務群眾,采取了“送文化+種文化”、“陣地服務+流動服務”等方式,讓文藝惠及百姓,不斷提高群眾文化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