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7-07 來源:安徽作家網 作者:安徽作家網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促進安徽文藝界不斷出精品、出人才,進一步創品牌、樹形象,為增強安徽文化歸屬感和軟實力,加快建設創新型文化強省作出新的貢獻,安徽省文聯聯合中國藝術報社,并在國元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特別支持下,于2022年啟動首屆“國元證券杯”安徽文藝創作年度推優活動,面向安徽全省公開征集、遴選近年來優秀原創文藝作品。安徽廣大文學藝術工作者積極參與、踴躍投稿,作品涵蓋文學、美術、書法、攝影、音樂、戲劇、舞蹈、民間文藝、曲藝、電影、電視、雜技、文藝評論共13個文藝類別,經評選,共有45件優秀作品入選。今日精選首屆“國元證券杯”安徽文藝創作年度推優活動部分優秀作品及介紹,以饗讀者。
作品簡介
作品節選
月城城區,從地圖上看,形似彎月,面積不大,也無甚顯要特征,但四方殘留的殘垣斷壁和一條干了的護城河為證,它是有過幾百上千年歷史的。斗轉星移,如今城里城外分界模糊,或以稻田和公路為界。城里總共兩個有湖的公園,一到周末,人滿為患;二十層以上的建筑寥寥可數,狹小的巷子倒是隨處可見。余文真全家生活在其中的一個——清涼寺巷。這個巷子既不清涼,也沒見著寺。不過這城里名不副實的地方多——“魚磯”,無魚,無磯,無石,就是一個土丘,現在做垃圾集散地;“明府巷”,不明亮,也無府邸。月城人亦很少較真。這城里有許多的東西失了出路,沒了蹤跡,像一幅龜兔賽跑圖——兔子溜了,烏龜還沒到,畫面上只有幾棵不相干的草。
散文集《回不去的故鄉》
作者/江少賓
作品簡介
作品節選
在長年累月的閑置里,父親的老屋成了一座廢墟。形同虛設的大門,勉強遮風擋雨。這次回來,父親甚至連鑰匙都沒有帶,他示意我把手伸進門框的最下面,向上托。我有些疑惑,父親胸有成竹,嗓門大了起來,“行哦,你托!”我只好躬身俯首,將信將疑地向門框下面探進一只手,“咿呀”一聲,在我的托舉里,門框上的榫頭果然離開了基石,左邊的半邊門,瞬間就從門框上塌了下來,支開的縫隙,足以進出一個人。我啞然,多少有些吃驚,父親卻很坦然,仿佛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我頓時明白了過來,兒時的記憶瞬間復活了。
兒時,牌樓家家戶戶都是這樣的木門,簡潔而美觀,溫暖而安寧。不過,在歲月的流逝以及時代的變遷里,木門逐漸消失了,整個牌樓,像我家這樣的老房子只剩下三棟。另兩戶舉家遷到了城里,許多年了,再也沒有回來過,包括春節、清明和冬至。好端端的老房子,被主人白白廢棄了,房前屋后雜草叢生,蚊蠅肆虐。其中一棟老房子還是朱家的祖業,朱家人自己說,始建于民國年間。那棟老房子,我們叫它“朱家大屋”,像熟悉自己家一樣熟悉它的結構——進門是一間敞亮的堂屋,左右連著四間廂房。小時候,我們喜歡在最大的一間廂房里“躲貓貓”。廂房里立著兩根水桶粗的柱子,柱子上架著一根立柱形的橫梁,橫梁南端雕著一只鳥,北端雕著一頭獸。走出牌樓之后我才知道,那是一只神鳥和一頭瑞獸,神鳥名“朱雀”,瑞獸名“玄武”。
在牌樓,朱家這樣的祖屋絕無僅有,它幸運地躲過了一次次浩劫,但朱家人卻毫不痛惜,說丟就丟了,像隨手扔掉一塊臟兮兮的舊抹布。有一年清明,我撥開齊腰深的芭茅草,走近朱家大屋,想再看一眼記憶中的朱雀和玄武。那個午后淫雨霏霏,朱家的屋檐下掛著一面面亮晶晶的蜘蛛網,每一面都有篩子大,像羅盤,也像八卦。大屋正面,兩扇菱形的木雕花窗不見了,只剩下兩個黑黝黝的洞口。那兩扇花窗真是稀罕,鏤空雕刻著一枝老梅,老梅的右上方,還停著一只振翅欲飛的灰喜鵲。灰喜鵲,寓意吉祥,是江淮地區常見的留鳥。我慢慢靠近那扇塵封的大門,大門上耷拉著一把銹跡斑斑的鐵鎖。猛然間,從黑黝黝的洞口里飛出幾只灰褐色的鳥,噗嚕嚕,噗嚕嚕,還沒等我回過神來,它們已經消失了。
作品簡介
作品節選
從匡河到天鵝湖(外二首)
青陽腔
晚安,長江西路
中國畫《鄉村振興路》
作者/周順桃
作品簡介
作品簡介
作品刻畫、并置了不同時期的人民軍隊群像,以精湛的水墨技法塑造出立體飽滿的人物形象,彰顯了中國軍人永不褪色的理想信念。戰士們面對挑戰時英勇堅定的神態,在作品中得到了生動展現。作品曾參加“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5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暨第15屆全軍美術作品展覽”,在中國美術館展出。
作品簡介
作品簡介
作者以《光明日報》所刊發評論文章《吃改革飯走創新路》為內容進行創作,謳歌安徽近年來始終堅持改革開放,堅持高質量發展,在加快建設現代化美好安徽上所取得的成就。
作品簡介
作品簡介
歌曲《家在中國》
作曲/錢媛媛
作詞/陳善友
演唱/吳雨濛
作品簡介
作品簡介
這部原創黃梅戲除序幕外,分設《流離草》《寶刀行》《天地孤》《歸去來》四幕,劇情層層推進,高潮迭起。在尊重歷史真實的前提下,該劇以豐沛而浪漫的想象力,以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別開生面地塑造了一代學人方以智感人至深的藝術形象,展現了他堅貞不屈的高尚氣節、一腔孤勇的家國情懷、會通中外的學術追求。整部劇目綜合運用多種藝術表現手段,熔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于一爐。作品入選2022年度戲劇創作孵化計劃項目,2022年12月12日在桐城劇院首演。
泗州戲小戲《閃亮的黨徽》
編劇/孫晶 段媛媛 劉兆豐
導演/李秀峰 王懷斌
作曲/孫庭棟
主演/馬利 謝其寶
制演單位/固鎮縣文化館
作品簡介
該劇取材于安徽省優秀共產黨員朱建波同志的感人事跡。朱建波同志生前系安徽省固鎮縣仲興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二級主任科員。2020年3月13日,朱建波同志在疫情防控一線連續奮戰47天后,因勞累過度,突發腦溢血,經搶救無效不幸去世,年僅45歲。《閃亮的黨徽》是一臺彰顯泗州戲特色的舞臺正劇,以舞臺音樂、唱腔與舞臺畫面的深度契合,表達了人們對于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深切緬懷。
舞蹈《大灣春歌》
編導/吳梅 羅陽
作曲/徐興民
創排單位/合肥演藝集團、合肥市歌舞團
作品簡介
地處革命老區的金寨縣大灣村,在鄉村振興道路上蒸蒸日上,紅紅火火。舞蹈《大灣春歌》反映的正是金寨大灣村脫貧攻堅奔小康、鄉村振興繪藍圖的奮斗故事,作品提煉安徽花鼓燈民間舞蹈語匯為動作素材,在表現現實題材的創作中探索民間舞蹈的傳承與發展,力爭借用地域文化的優勢呈現,體現出新時代藝術創作的精神新貌和藝術水準。
作品簡介
一盞老油燈,見證了十八位莊稼漢“敢為天下先”的故事。如今,那盞老油燈繼續激勵著新時代的小崗人沿著前人的腳步,不遺余力地走下去。舞蹈《難忘那盞燈》生動刻畫了新時代小崗人不忘初心,接續奮斗,創造更加美好生活的精神風貌。
刻銅《扶貧系列》(部分)
作品簡介
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作品《扶貧系列》包括《脫貧路上喜洋洋》《鄉村大舞臺》《修路》《扶貧車間》等一組內容,聚焦打贏脫貧攻堅戰,注重深挖脫貧地當地獨特的地域特征和文化風貌,注重生活質感和細節打磨,在敘事角度上,注重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題、以小人物反映大時代、以小故事反映大道理。
作品簡介
相聲《選對了》以一名杭州投資商與一名蕪湖出租車司機在高鐵站偶遇為表演場景,以投資商請出租車司機幫助在蕪湖選房購房為情節主線,巧妙地將蕪湖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美不勝收的景點名勝、花樣繁多的名點美食以及賓至如歸的營商環境等融入節目,運用相聲藝術所特有的妙趣橫生的語言形式,讓觀眾在歡笑中感受到蕪湖這座城市的魅力。
作品簡介
本劇講述了一個柔弱的女子要捍衛做媽媽的權利,一個好強的鄉長要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一個倔強的老頭要兌現七十年前的承諾。三個人的“頭等大事”,在特定的節點上發生了沖突,他們各自的愿望如何達成?本劇從一個側面反映精準扶貧工作及其成就,具有極強的時效性和現實意義,體現了不僅要在物質上扶貧,還要在精神上扶貧的理念。
作品簡介
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邊區的蘆花村里,調皮搗蛋的雨來和他的小伙伴們,面對日本鬼子的欺壓,立志參加八路軍打鬼子。他們在尋找八路軍主力部隊的路上,學會了團結友愛,互幫互助,并在夜校老師韓梅的帶領下成立兒童團,經歷了站崗、放哨、送雞毛信等一系列鍛煉。八路軍攻打鬼子據點時,他們勇敢無畏地配合八路軍戰斗,最終成長為真正的八路軍戰士。
雜技《渡江第一船》
創排單位/安徽省雜技團
作品簡介
雜技《渡江第一船》以英雄馬毛姐為創作原型,藝術再現和重溫了渡江戰役這一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為精彩詮釋、表現主題,作品選用了高空雜技,調集了高空攀躍、翻騰特技等多種傳統雜技藝術手段,重現渡江戰役中偵察布防、迎著炮火渡過長江的過程,并配合恢弘壯麗的音樂,緊緊圍繞故事的發展演繹情景、人物,立意高遠,令觀眾深感震撼。該雜技參加了安徽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文藝演出《百年正風華》等。
戲劇評論《黃梅戲的跨文化互動與傳播》
作者/馮冬
作品簡介
《黃梅戲的跨文化互動與傳播》于2022年9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本論著立足中國黃梅戲,從黃梅戲的跨文化演出與交流、黃梅戲劇目的跨文化演繹,黃梅戲的跨文化翻譯和黃梅戲音樂的跨文化發展四個維度,以國際視野系統地綜述黃梅戲的跨文化互動與傳播現象,呈現其傳播過程、演出積累、適應時代與受眾衍變的規律,伴隨社會歷史的發展而逐步壯大并形成國際影響的全貌,也揭示該劇種發展的薄弱環節和面臨的問題,并提出應對之策。因此,本論著對中國戲曲,尤其是黃梅戲的發展、傳播及“走出去”具有積極的影響和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品節選
黃梅戲“屬于近代史的產物”。作為較為晚出的地方性劇種,黃梅戲相對于昆曲、京劇而言,沒有輝煌壯闊的歷史和幾近完美而嚴謹的表演程式,但它產生于花部亂彈百花齊放的繁盛時代,深受吳楚文化的滋養,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不斷吸收歌舞、說唱等藝術精華,向更為古老的、成熟的劇種學習,從兄弟劇種中借鑒,以率真、質樸、自信的文化精神和實踐品格在積極順應時勢中發展壯大,在南征北戰中不斷拓展著自身的影響力,甚至在全球范圍內傳播流布,不但為異域文化提供了新的藝術借鑒,還能從中提取有利信息為自身開拓新的發展途徑。特別是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到來,黃梅戲豐厚的情感凝結及藝術特質彰顯了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成為中華文化在“走出去”的戰略背景下,增強自身競爭力與國際影響力的有利資源。
作品簡介
作品節選
安徽一直是中國詩歌的重鎮,僅就現代安徽詩歌而言,就出現了群星璀璨的局面。陳獨秀擅寫舊體詩,胡適的白話詩嘗試,湖畔詩社的汪靜之出版《蕙的風》時才年僅20歲,新月派代表詩人朱湘被認為“代表了中國十年來詩歌的一個方向”,方令孺、方瑋德出身桐城名門,詩作意境不俗,還有“時代的鼓手”田間。當代安徽詩人也是名家輩出,影響深遠。韓瀚、劉祖慈的詩歌振聾發聵,梁小斌的朦朧詩享譽中國,海子的詩歌朝向神性的高度,還能數出很多有影響的詩人詩作:沈天鴻、楊鍵、陳所巨等。
文學評論
《理想與詩意——江飛文學評論集》
作者/江飛
作品簡介
本論著基于文學史的立場,以文本細讀的方式,對當代中國文壇尤其是安徽本土作家(如魯彥周、石楠、潘軍、洪放、胡竹峰等)作品進行了廣泛掃描和細致觀察,力求多角度、多層次地揭示出新世紀以來中國文學張揚個體精神、抒寫底層情懷、尋找理想詩意、重建精神信仰的內在特性和獨特價值。觀點突出,學理清晰,個性鮮明,切實踐行了“在場”“對話”“求真”的批評觀念和方法,體現出一位“80后”批評家為重建文學批評的“文學”本體所做出的努力。
作品節選
酒旗風暖少年狂——胡竹峰散文論
胡竹峰熟諳“賦比興”的傳統,尤其善于用“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詩集傳》)或以甲作家與乙作家相比,或以有形之物比無形之物,均形象妥帖,各得其妙。比如,“從文體上說,魯迅簡練如刀,一刀見血,三拳兩腳擊倒對手。周作人剛柔如鞭,看起來舒徐自在,鞭力過去,如秋風掃葉”。又如,“汪曾祺是泉眼無聲惜細流,一江春水向東流。孫犁是半江瑟瑟半江紅,無邊落木蕭蕭下。汪曾祺是紛亂塵世中的清清簫音與緩緩笛聲。孫犁則是離群索居時的幽幽塤咽和淡淡琴韻”。如此等等,幾乎每篇之中皆有。朱光潛曾說,“一切價值都由比較得來”,誠哉斯言!借此,我也試有一比:胡竹峰的散文是電影里的文藝片,是繪畫里的文人畫,是音樂里的抒情民謠,是建筑里的中國園林。
文學評論
《底層敘述、人民性與文學良知
——許春樵長篇小說論》
作者/彭正生
作品簡介
許春樵是一位入世色彩濃厚的當代小說家。他的長篇小說以當代社會的歷史轉折和時代變化為對象,聚焦底層人物的悲歡離合和喜樂哀愁,呈現出社會轉型過程中人的生存狀態和精神處境,具有強烈的現實精神和當下意識。許春樵以切近體驗和主動介入的方式進入小說世界,對底層人物的命運給予凝神注視和深度關切,顯示出鮮明的人民性價值立場。在許春樵的長篇小說中,他似乎刻意放大和泛化小人物的精神亮點和優良品性,彰顯出知識分子的文學良知。
作品節選
百年中國新文學,以民間、底層為表現對象的人民性敘事在價值取向、情感態度上主要可分為啟蒙主義和浪漫主義——以魯迅為代表的啟蒙主義作家傾向于以審視、批判和否定的態度揭示底層社會與民間世界,以沈從文為代表的浪漫主義作家則以欣賞、認同和肯定的態度對底層社會與民間世界予以美化。由于時代和文化語境的變化,許春樵長篇小說的人民性既有繼承性,也有突破性。許春樵延續了浪漫主義人民性對底層(民間)道德的認同,但削減了它的牧歌似的幻想性,更具有現實性;他改變了啟蒙主義人民性對底層(民間)的審判和反思,卻保留了它的人道主義的同情態度。《放下武器》中悲憫地寫出了作為普通人的鄭天良在官場的掙扎,以及人性面對權力和金錢擠壓而逐步淪陷的過程;《男人立正》則展示了消費時代卑微人群的生活情態,極大地彰顯了底層人物的道德力量;《屋頂上空的愛情》則書寫出底層知識分子在商品社會里艱難生存,且頑強抵抗沉淪、守護良知的境遇。在此,許春樵似乎希望“借助于人民性重新喚醒消費社會中知識分子的道德良知,喚醒他們內心中的人道主義同情,喚醒他們作為社會的精英所應該具有的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