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安徽作家網  |  設為首頁
安徽作家網

安徽省作協主辦

新作速遞|作家許含章散文刊發《美文》

發布時間:2023-07-05  來源:安徽作家網  作者:安徽作家網

日前,我省作家許含章散文《下揚州》發表于《美文》2023年第5期。

作品欣賞


下揚州

許含章


聽說下揚州正中我心頭

打起包袱我就跟你走

一下揚州我再也不回頭


——五河民歌《摘石榴》 

五河民歌


第一次聽說揚州,是因為五河民歌《摘石榴》。

我的家鄉安徽懷遠盛產石榴,“懷遠的石榴碭山的梨,蕭縣的葡萄不吐皮”,這在我們那里,是可以當唱唱的。這第一個“唱”字是動詞名用,“歌子”的意思,我很喜歡類似的表達,有一種俚俗的味道。但歌里的小姐姐,為什么挨了打就要下揚州呢?揚州是在什么地方啊?離我們這里遠不遠?這些我都不知道。

我更不知道的是,《摘石榴》是一個私奔的故事,故事里的小姐姐趁著在南園里摘石榴,和小哥哥打情罵俏:

昨個天我為你挨了一頓打

今個天我為你又挨了一頓罵

挨打受罵都為你小冤家喲

……

我爸爸說不要在家里唱這個,對小孩子影響不好!

這當然是指我,我那時大約六七歲,才剛上小學,不能理解我爸爸的氣憤,更不理解他所說的“打情罵俏”。不過今天看來,《摘石榴》里的小哥哥和小姐姐,確實是在打情罵俏:

姐在南園摘(呀么)摘石榴

哪一個砍頭鬼隔墻砸磚頭

剛剛巧巧砸在了小奴家的頭喲

……

這就是民歌吧,大膽、熱烈、潑辣、直白,還有那么一點點輕佻。少男少女,陽光榴園,遠處是奔騰的淮水,多么美好。“小冤家”的說法十分普遍,《紅樓夢》里的賈母老祖宗,不是說賈寶玉和林黛玉是一對小冤家嗎?“砍頭鬼”的說法別處有沒有,就不知道了。這是我們那里,大人對頑劣孩童充滿愛意責罵,不過更多的是婚外關系中的女人,對心愛男人才有的稱呼:“你個小砍頭的!”說起來那叫一個咬牙切齒,又愛又恨呀,情緒復雜極了!我也有些奇怪,為什么不是“妹在園子里摘石榴”,而是自稱“姐”呢?難道那時就已經開始流行姐弟戀了?錯!這里的姐,是今天“大姐大”的意思,豪橫,仗義,大包大攬,這是淮河女兒的氣魄!扭扭捏捏,羞羞答答,小鳥依人什么的,那是江南女子,淮河中游一段十年九澇,年年要出去“跑水反”,一路上七災八難,風吹雨淋的,得靠“姐”罩著!

所以南園里摘石榴的小姐姐,未必真比那個“小砍頭的”小哥哥大,而是完全有可能比他小。懷遠縣和五河縣,都是在淮河邊上,風俗民情接近,若是下揚州,走的也是同一條水道。“五河五條河,淮澮漴潼沱”,和懷遠一樣,淮河是五河縣境內最大的河流,流經五河境內89.2公里,有沫河口、淝河口、欄橋溝、三沖溝、張家溝、黃家溝、五河口、潼河口等等多個入淮口。每逢汛期,五河交匯,水災頻發,十年九澇。所以“下揚州”不光是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情感選擇,也是大水之年饑饉百姓的一條逃生之路。大荒之年的五河災民,順著“澮漴潼沱”諸水進入淮河以后,再順流而下從三江營入江,然后輾轉再輾轉,最終進入揚州。“寧往南走一千,不往北走一磚”,揚州膏腴繁華之地,總能混上一口吃喝 

《摘石榴》源于五河縣的民歌之鄉小溪鎮小溪村現在不知怎么樣,據說過去村前屋后,漫山遍野都是石榴樹。青年男女在石榴園子里打枝、掐朵、除草、施肥,而勞動總是能夠產生愛情,產生美好小溪村地處淮河南岸,為沿淮沖積平原,東部和南部多低山,屬丘陵地貌。歷史上,小溪曾屬鳳陽和盱眙,是淮南淮北、皖北蘇北的交界,所以小溪民歌旋律中有那么一點點侉腔侉調。關于五河民歌的文字記載,最早見于明朝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所修《五河縣志》,在“風俗”條中有這樣的記載:“除夕前二三日,小兒打腰鼓唱山歌來往各村,謂之迎年”;“民間插柳于門,斷葷腥茹素,小兒作泥龍舁之作商羊舞而歌于村市”;“三月建辰……清明民間祭祀掃墓官祭歷壇,請城隍出巡百戲競作舉國若狂,歌舞燈采三日而畢”,由此可知五河民歌在明代,從題材、體裁、內容和形式上,都已經有了豐富的內涵,從那時起,五河民間燈歌、山歌就已遍及村市了 

21世紀初年,文化部門曾對五河民歌作過一個普查,共搜集了有70余首,勞動號子秧歌小調三大類其中以小調類民歌最多,也最具地方特色。五河民歌的表現以演唱和白口為主,兼有獨唱、對唱、說唱等多種方式,比如《摘石榴》就是男女對唱。“白口”指戲曲中的說白,不同于“京白”和“韻白”的戲曲腔調,而是和我們日常說話差不多。1956年,受新社會新風氣感染,小溪村老藝人霍錦堂,將當地一首流傳了一百多年的民間小調,改編成三人小戲《摘石榴》,由大嫂子、小姑子和后生子三人表演,在華東地區民間文藝匯演中獲得一等獎。但也有資料說,《摘石榴》是小溪街藝人霍孝九所創作,有可能是他將《摘石榴》由三人小戲簡化成二人對唱,也未可知。總之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起,《摘石榴》在淮河中游地區就已廣泛流傳,前些年蚌埠籍著名歌手祖海,還唱進了維也納金色大廳。

在五河民歌中,很多都是表現男歡女愛的小調,《四季探妹》《五更疼郎》等等,小波浪式的旋律線條,短短的拖腔,形成抒情性很強的曲調。有些驚詫于專家們關于“小波浪式旋律線條”的描述,是因為淮河,因為淮水的流淌與蕩漾,才有了“旋律線條”這樣的表達嗎?淮河全長1000公里,流經河南、湖北、安徽、江蘇4省,其中430公里在安徽段,也是最奔騰跌蕩、多災多難的河段,塑造了淮河兒女熱烈奔放、敢愛敢恨的區域人格。淮河最大的支流沙潁河,又稱潁河,在五河縣的沫河口注入淮河,而沫河口距離淮河上最著名的關口正陽關,不過一步之遙。自古就有“七十二水歸正陽”之說,若在汛期,淮潁兩水洪峰相迭,無風三尺浪,在淮河上最是險要。其實歸于正陽的又何止七十二水?這一帶匯集的大小河流有160條之多。清人王肇奎《過正陽河》:“立馬過津口,教人喚渡船。舟輕渾似葉,水漲欲連天。老屋露檐脊,游魚浮樹顛。茫茫生百感,落日下蒼煙。”淮河至此,來水眾多,水勢陡長,濁浪滔天,水面遼闊。五河民歌中七度音程的大跳,在《送郎》《長談》《十二月調情》等小調中不時出現,其熱烈張揚、變幻莫測的旋律,形成了五河民歌柔中有剛,剛柔兼濟的獨特風格,也造就了淮河女兒“打起包袱就跟你走,一去揚州再也不回頭”的大膽與決絕。


懷遠石榴


五河在懷遠的下游,雖然人人都知道《摘石榴》是五河民歌,但以石榴揚名于世的是懷遠,而不是五河。

懷遠在淮河北岸,渦水入淮口,古人的表述是“荊涂二山對峙,渦淮二水環繞”。荊山和涂山都很有名,荊山是因為春秋時期楚國價值連城的“和氏璧”;涂山是因為大禹治水,于此劈山導淮,都是古老的中國典籍中閃閃發光的地名。

涂山上的禹王廟,在唐至清光緒十四年的1200多年間,一直是淮河流域最有影響的宮觀,正確的叫法應該是禹王宮,而不是禹王廟。我上去過兩次,不像有些廟宇,金光閃閃,而是青磚灰瓦,比較簡樸,也可以說比較簡陋。好在踞高懷遠,與萬丈紅塵隔絕,登殿后高臺,可見荊涂對峙,渦淮交匯,淮河滾滾東去,一瀉千里,尤其壯闊。以慶祝大禹治水大功告成的驚蛟大會,俗稱涂山廟會,在每年的農歷三月二十八舉行,屆時沿淮百姓十萬余人敲鑼打鼓,載歌載舞,從數十里甚至數百里外涌向涂山,參加這一盛典。有文獻記載,唐代著名的政治家狄仁杰,在任江南巡撫時曾“毀吳楚淫祠2700余座”,但各地“禹廟巍然獨存”,由此可知大禹在中國民眾心目中的不可動搖。 

懷遠因年復一年的禹王廟會,享譽整個淮河流域,不過今天,卻是以盛產石榴而膾炙人口。

據《安徽大辭典》“懷遠石榴”條:安徽著名特產,產于荊涂二山。漢時代已有種植……”然而漢代的這個資料我沒有查到。真正見諸于文字的是《禹王宮廟史》:“唐天授三年,禹王宮道長李慎羽(又)從京城長安引進石榴,植于(涂山)象嶺。唐天授三年是公元692年,武則天登上大寶的第三年,年代也很久遠了。禹王宮據說始建于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但無考。從漢代開始,涂山禹王宮歷任道長不知凡幾,唯有這位名叫李慎羽的道長,因為從長安引進石榴,把名字留下來了。

后來的懷遠石榴,集中種植于荊山的白乳泉而不是古稱“象嶺”的涂山一帶。前些年,縣里組織專家普查和測量,發現在白乳泉下的老石榴園中,百年以上的古石榴樹有577棵,其中200年以上的有400余棵,300年以上的有10余棵。小時候回老家,跟在我媽媽身后,去到我親外婆的墳上,途中要穿過這片石榴林子。我媽媽三四歲的時候,我親外婆就去世了,先是葬在淮河的灘地上,后因屢遭大水浸漫,遷到了白乳泉后的山坡。白乳泉背依荊山,面臨淮河東與涂山禹王廟隔河相望,泉側有望淮樓,景色頗為壯闊:

片帆從天外飛來,劈開兩岸青山,好趁長風沖巨浪

亂石自云中錯落,釀得一甌白乳,合邀明月飲高樓

都說這副楹聯是蘇東坡所撰寫實際是以訛傳訛蘇東坡乎確曾帶著他的兒子,到過懷遠的白乳泉,寫有《游涂山荊山記所見》,詩中有“牛乳石池漫”之句,詩后自注:“泉在荊山下,色白而甘”,但這個記載我在文獻里也沒有查到。因渦淮交匯,古代的很多大詩人都到過懷遠,起碼也是路過,所以歷來文風昌郁,清代曾有“懷詩壽字桐文章”的稱譽,流傳很廣。

懷遠石榴皮薄、粒大、味甘甜,單果重量平均500克以上,最大達1250克,百粒重、可食率和含糖量均很高。懷遠最好的石榴當數玉石籽、瑪瑙籽和大笨籽,籽粒晶瑩,如珍珠玉石,肉肥核細,汁多味甘,口味醇厚。懷遠地處北亞熱帶至暖溫帶的過渡帶上,兼有南北方氣候特點,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農業氣候區,四季分明,雨量適中,土壤類型為麻石棕壤、麻石棕土和棕壤性麻石土,非常適宜石榴的生長。每年的5月,是指農歷五月,滿山遍野的石榴花灼灼盛開,所謂“五月榴花紅似火”,真的如火一樣。明嘉靖年間,時任巡按御史的河南上蔡人張惟恕,游懷遠時有《九日登山》詩:“泉水細潤玻璃碧,榴子新披瑪瑙紅。落日半山弦管發,百年此會信難逢”,聽他的語氣,似乎是第一次看到。到了清代,懷遠石榴已是蜚聲南北,清嘉慶年《懷遠縣志》土產卷中載:“榴,邑中以此果為最,曹州貢榴所不及也。紅花紅實,白花白實,玉籽榴尤佳。”據說當時荊山、涂山、大洪山、平阿山一帶,榴園遍布,面積在5000千畝以上。

想來那一時期,五河民歌《摘石榴》,在懷遠地區就已經開始傳唱。 

我外公的家,緊挨著淮河大堤,一走出院門,迎頭就是一大片石榴林。我跟在我媽媽的身后,經過石榴樹下,她說別說話!沒聽見石榴在開花嗎?看嚇著它們了!我很生氣,我說我沒有說話!是你自己在說!

那是我小時候,傍晚,她帶我翻過大堤,去往淮河上的老渡口。老渡口名叫上洪或是下洪,都是淮河荊山峽一段的古渡,也是村名,據說都與大禹治水有關。澎湃的淮水流進荊涂大峽谷,突然受阻,洪峰在谷口和谷尾之間形成巨大的落差,于是以洪流進入的先后,渡口和村莊就得名上洪與下洪。我媽媽為什么要帶我到那里去呢?她是要向我痛說革命家史。文革期間她十二三歲,常常在夜間渡過淮河,返回懷遠縣城。她說她每次穿過上洪村時,身后都追著一片狗吠聲,一直跟到渡口。那時我外公作為“走資派”,給關在了新馬橋“五七干校”,我媽媽的奶奶,我的曾外祖母,帶著我三四歲的五舅,住在涂山腳下的四隊,我媽媽每個星期天都要步行十幾里路,去給他們挑水。要挑滿滿一缸,整整十擔,當她返回縣城時往往已是深夜,路過石榴園的時候,聽見一朵一朵的石榴花,一朵一朵地開了。

我站下腳步,仔細聽,沒有聽見石榴開花的聲音,有很多蟲子在叫,覆蓋了暮色中的石榴樹,火紅的石榴花也暗下來了。不過真的美好,風是長風,從淮河上蕩漾而過,晚霞火一樣燃燒,把天邊染紅了。邊上的荊山,河對岸的涂山,都浸染在含情脈脈的夕照中,我站在高高的淮河大堤上,有一種陶醉的感覺。

懷遠現在,是無可挽回地衰落了,但在河流是交通和文明大通道的古代,那可是繁華得不得了。再早不說,只說南宋時期,小朝廷偏安杭州,與金隔淮河對峙,寶佑五年,公元1257年,丞相賈似道上疏:“渦口上環荊山,下連淮岸,險要可據”,要求在“荊山縣”設置“懷遠軍”。折子遞上去后,宋理宗趙昀御筆親批“荊山為城,意在懷遠”八個大字,寓意終將收復黃淮流域的大好河山。

然而此后,趙氏王朝不堪言,也不忍言了。

南北朝時期的荊山古城,沿荊山山勢起伏以巨石砌筑,城墻基寬4米,東起白乳泉后山,西至鳳凰池,城垛全長3.5公里,依崖跨澗,蜿蜒曲折,直到今天,城垛的殘跡仍依稀可辨。南宋的荊山城,由首任懷遠知軍夏貴,在荊山城舊基之上擴修加固而成,“自上洪循山之麓,迤邐而西,至老西門止,長十五里,皆截山腰筑之;其東面濱渦淮,長十三里,地皆洼下”,臨水七十二炮臺綿延錯峙。“高固荊阜,深阻渦淮”,作為南宋的邊關要塞,還是有險可據的。到了明清之際,因為渦淮二水交匯,懷遠很快就撫平了元末的戰爭創傷,迅速發展成為一個水陸大碼頭,與南宋時期的蕭條邊關相比,又是一番景象。


順河街


我爺爺的老屋,坐落在渦河大堤下面,俗稱“北門口”。他是很小的時候,從徽州的橫水、率水或是徽水乘竹筏進入青弋江的,而后進入長江,再而后從洪澤湖進入淮河。他從渦河口上了岸,來到懷遠北門口,站下來四處看了看,看到一個竹木店,一個胖子捧著小小的紫砂壺,站在店門口。他后來知道了,胖子姓廖,他隨即就聞到了熟悉的氣味,那是山里竹木的味道。他那時不過十一二歲,孤孤單單一個人,該有多么害怕,多么凄惶啊,好在姓廖的胖子收留了他,可以有口飯吃了。因為實誠、勤勉,又寫得一手好字,他后來做了這家的倒插門女婿,他生前似乎從沒和他的兒女們提起過這一段,我說的這些,還是從他鄰居的口中知道。

據說過去廖胖子的竹木店里,全都是徽州學徒,徽州盛產竹木。

他為什么從不和自己的兒女,提起自己的身世呢?是因為上門女婿的身份,讓他感到屈辱嗎?

直到今天,如果你到懷遠北門口去打聽我爸爸,人家仍然會說是“廖家”的老二,而不會說是許家的老二,雖然除了我大姑仍然姓廖外,我爸爸的兄弟姐妹,早已經全部姓許了。舊時徽州山多地少,人煙稠密,“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加田園”,為了生存,人們蜂擁而出,求食于四方,徽諺所謂“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我爺爺應該就是這么著,被他的家人“丟”出來的吧?他從此再沒回過徽州。

他來到懷遠北門口時,懷遠還是一個水陸大碼頭。清朝末年,官府曾在渦口設立征稅大關,凡中原至兩江的船只進出,必經北門口外的渦河口。我小時候,曾隨我爺爺到過他工作的地方,懷遠縣國營竹木商店,商店貨場的后門直通渦河,不斷有堆滿毛竹木材的船筏靠岸,躉船上搭著長長的跳板。都是從徽州大山里下來的竹木,經過了無數激流險灘。我媽媽說,她剛認識我爸爸時,我奶奶還在給貨場扛毛竹,當時她已經60多歲了,還能扛著一大捆毛竹,一顫一顫從跳板上大步流星地走下來。那是上世紀70年代初期,扛一天毛竹,能掙一塊錢,當天結算。第二天一大早,我奶奶就攥著這一塊錢,去渦河大壩上買私糧,大米9分錢一斤,一塊錢買11斤,夠全家吃一天。

不知為什么,我爸爸也從未和我說過這些。

懷遠縣城所處的渦淮交匯口,是八百里長淮一個天然良港,上世紀初年,津浦鐵路才剛開通不久,蚌埠還沒來得及從一個小漁村,徹底脫胎換骨。而懷遠因水運發達,交通便利,商業繁榮,流動人口多,在淮河中游的地位遠超蚌埠。當時沿渦河而建的東順河街一帶,商行林立,客商云集,名噪一時的娛樂歡場“東河灘”就在渦口上,翻過壩子就是北門口。東河灘上,常有一些京劇、河南梆子、淮北花鼓戲、泗州拉魂腔等小戲班子演出,引得木偶、雜技、皮影、洋片、打彩、套圈、算命、看相、押寶,還有各種風味小吃、零食攤點蜂擁而至,熱鬧極了。民國后不久,懷遠大關撤銷,商業鬧市逐漸從東順河街向西順河街轉移,游樂場也由東河灘移至老西門外的西河灘,東順河街再不復往日的繁囂。

五河也有一條順河街,沿淮的縣城幾乎都有一條順河街,也都建在河堤下頭。1894年光緒年《五河縣志》:“順河街在東橋口,迤南,每日逢集。”農耕時代,鄉村集市或三日一逢,或五日一逢,“每日逢集”,那該有多熱鬧。舊時五河八景,有一景叫“東溝漁唱”,澮水挾沱水在此入淮,潼漴水系也在此匯合。也是一個天然的漁港,最早是漁民上岸賣魚賣蝦,然后買米買面,買油買鹽,自然形成了集市,到了清末,從淮水、澮水過來的不僅是漁船,還有很多商船,甚至小火輪也在這里停靠。糧食、木材、毛竹、柴草、日用百貨,都在這里裝卸,上船下船,運進運出,從早到晚。和懷遠一樣,木材和毛竹也是大宗,在那個時代,除了起梁架屋需要竹木外,很多生活日用品:暖瓶殼子、蒸饃列子、打酒打油的端子、鏤草的鈀子、買菜的籃子、竹床子、竹椅子等等,也都是以竹子為原料。民國初年,受歐洲工業革命的影響,電力、機械進入兩淮地區,五河水路四通八達,是皖東北主要的糧食集散地,所以迅速成為上海、廣州、天津等外地資本進入的首選目標。面粉廠、榨油廠、米行、糧行多數都集中在順河街一帶,陸路過來需從水路運出的糧食,也都要通過順河街碼頭上船。也因此五河民歌在淮河中下游兩省十多個縣市,流傳十分廣泛,甚至連山東的有些縣市,也會唱《摘石榴》。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計劃經濟時期,順河街仍是五河縣城主要商業街,建筑和民風都深受徽州和揚州的影響。房屋都是青磚、小瓦、重梁、掛柱,檐口瓦紋飾精美,風火墻磚雕別致,一如徽州的馬頭墻。當然也和懷遠的東河灘、西河灘一樣,常有戲班子在順河街演出,不時傳出街上誰誰誰家的女孩兒,偷偷跟著班子里的俊俏后生,下了揚州。


汴水流、泗水流


我讀大三那年,第一次去了揚州。

應該是三月,當然是農歷三月,細雨蒙蒙,花開似霧,柳漾如煙。“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李白的千古絕唱,為揚州城做了全球最大的一幅廣告。走的是滬陜高速,大約3個小時的車程,而舊時走水路,最快最快也要半個多月,有時甚至是一月,還得是風平浪靜的時候。“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從淮北地區往揚州去,一般都是沿汴水和泗水,當然,是說古時候。

古汴水流經我的出生地淮北市,再往下50公里,流經我媽媽的出生地宿州。說汴水,現在很多人不知道了,實際是隋唐大運河通濟渠的一段,唐宋時期稱汴河。1999年的春夏之交,淮北市濉溪縣泗永公路柳孜段拓寬改造,當推土機推開土層時,泥土中精美的古瓷殘片出現了。在隨后的大規模考古挖掘中,發現了8艘唐代大型木質沉船和1000多件精美瓷器,古老的運河柳孜碼頭,穿越1400年歷史煙云,露出神秘的微笑。

那時我早已離開淮北,但消息還是第一時間傳過來了。經古建專家認定,這是一座宋代貨運碼頭,更重要的是,這是我國大運河遺址的首次發掘。通濟渠流經地點和流經路線,一直是一個歷史懸案,所以柳孜碼頭的發現,淮北人可興奮了。中國的大運河有兩個系統,一為京杭大運河,一為隋唐大運河。隋唐大運河全長約2700公里,包括永濟渠、漕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五段,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是隋、唐、宋三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通濟渠是隋唐大運河黃河連接淮河的一段,“渠廣四十步,河畔筑御道,道旁栽柳樹”。通濟渠出河南后,經安徽濉溪、宿州、靈壁、泗縣,由江蘇盱眙入淮河。由于歷史上通濟渠多次淤塞改道,加上黃河多次泛濫,沿線地貌變化很大,歷史文獻中關于通濟渠的走向以及流經地,一直眾說紛紜。柳孜大運河遺址的發掘,證實了通濟渠的確切走向和流經地點,它也因此成為隋唐大運河上一個顯著坐標。

柳孜又叫柳江口,位于今濉溪縣城西南25公里處,自通濟渠經由此處后,柳孜即成為運河岸邊的商貿重鎮,兩岸因河而建的鐵佛、柳孜、百善、三舖、四舖、五舖六個集鎮,自隋唐興盛至今,河上檣桅如林、舳櫓相接,兩岸人家密集,柳色如煙。據清光緒《宿州志》記載,明代柳孜有“廟宇九十九座,井百眼”,而當地百姓口口相傳,說是有“七十二口井,七十二座廟”。柳孜碼頭出土的大量瓷器,囊括了隋、唐、五代、宋、遼、金、西夏、元八個朝代上百個窯口,美侖美奐,異彩紛呈,我國著名古瓷專家毛小滬面對它們,連“看明清瓷到故宮,看高古瓷到淮北”這樣的煌煌大言,都脫口而出了。

通濟渠流經宿州段全長141.5公里,其中94.5公里河道遺址埋于地下,有47公里為有水河道。民間野史,說隋煬帝修建大運河是為了滿足一己私欲,是為了“揚州一日看瓊花”,但實際上他是為了結束南北朝分裂局面,完成隋朝的一統天下。當時的政治軍事中心在北方,而經濟文化中心卻在南方,為了溝通南北,實現大一統,急需要一條交通大通道。開挖通濟渠是在大業元年,隋煬帝剛剛登上大寶,100多萬民工在沿線同時展開,僅僅用了152天時間,夠瘋狂的了。不知有多少家庭、多少生命、多少血肉、多少白骨,被埋進了這條河道。但隋唐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航程最長、最雄偉的人工運河,它不僅成全了大唐盛世,還是隋、唐、宋三代王朝的命脈,有專家認為,其作用甚至超過了絲綢之路。

千秋功罪,又有誰能評說。

而且沒有大運河,那來的運河沿線繁華城市?哪來的揚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和杭州?

牽住你的手

相別在黃鶴樓

波濤萬里長江水

送你下揚州

真情伴你走

春色為你留

二十四橋明月夜

牽掛在揚州

問題是“無運河,不揚州”,如果沒有大運河,我家鄉那“昨天挨了一頓打,今天又挨了一頓罵”的小姐姐,跟上那“砍頭鬼”的小哥哥,該往哪里走?





作者簡介

許含章,女,1984年出生,2007年畢業于安徽建筑大學,藝術設計專業。曾供職于安徽文藝出版社,現為《清明》雜志社編輯、辦公室主任,中國作協會員。出版有散文集《家在大江東復東》,作品散見于《紅豆》《飛天》《莽原》《時代文學》《西部》《青島文學》《滇池》《廣西文學》《南方文學》《青年文學》《湖南文學》《大家》等雜志,散文《或許因為白天、或許因為夜晚》《那一年你到我家》《江南有苦櫧》《唐老師》《龐大的歲月》《客從何處來》《天水碧》等被散文選刊《散文海外版》《海外文摘》等轉載,作品入選《2017年度精短散文》《2018中國精短散文選萃》《2018中國散文年度佳作》。長篇報告文學《一條大河波浪寬》(合作)獲安徽省第十五屆“五個一工程獎”。

主站蜘蛛池模板: 7777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 日韩免费视频播播| 国产精品久久福利网站| 亚洲日韩亚洲另类激情文学 | 美女隐私尿口视频网站| 无码超乳爆乳中文字幕久久| 日本a级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h视频| 久久九九精品国产av片国产| 视频二区中文字幕| 日批视频在线看| 四虎永久精品免费网址大全|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 无人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欧美大片全黄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人| 亚洲av福利天堂一区二区三| 国产极品粉嫩交性大片| 日本高清视频在线www色下载| 国产伦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 美女扒开尿口让男人桶进| 妖精的尾巴ova|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图片| 91成人免费观看| 模特冰漪丰硕之美1|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中文字幕66页| 猫咪www免费人成网站| 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亚洲午夜电影在线观看高清|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动漫| 无限资源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内蒙大叔打桩机| 91精品久久国产青草|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大全免费版视频| 国产伦精品一区三区视频| 中午字幕在线观看| 污污视频在线免费看| 大战bbw丰满肥女tub|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