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4-03 來源:中國作家網 作者:安徽作家網
近期,我省作家張遵勇(筆名張彎)微型小說《急送》發表于《小說選刊》2023年第4期;小說《玩具和詩人》發表于《微型小說選刊》2022年第24期;短篇小說《黃金廣場賣黃金嗎》發表于《延河》下半月刊2022年10期。
玩具和詩人
“無論去往哪里,請別回這個你出生的小城,帶著我的目光,帶著我的指紋,帶著我的夢,帶著消毒清潔液的淡淡清香……”
大許將熱焊機臺面上最后一只玩具熊的塑料眼睛固定好,忍不住朝玩具熊親上一口,隨后優雅地來上幾句。
“真好,多么深情,不愧是詩人?!?
“一個被廠長耽誤了的詩人?!?
“一個被玩具耽誤了的詩人。”
不遠處手頭上忙碌的女工們紛紛接上話頭,應和起來。
妻子小萍手里挑著針線,在女工堆里微微地笑。
女工們是廠子四圍的街坊鄰居。廠子是一個三十幾平米的沿街一樓大房間。大房間里常年代加工著南方某個玩具廠的外包訂單。嚴格來說,營業許可證上,廠長是大許的老婆。大許老婆做姑娘時在南方電子玩具廠上班,嫁給大許后懷孕生子,幾年后一雙兒女繞膝,遂打消再往他鄉打拼的念頭,憑著當初留給廠里人的聰慧手巧印象,及性格溫和的好人緣,接到廠里分包到外地的代工活。沒想到這一干就將近二十年。早前大許在建筑工地打工,他老婆帶鄰居中有空閑的家庭婦女與附近學校的陪讀媽媽們干。加工玩具,手工活居多,工作時間可自由調節,雖說工資不高,但在小城,堅持做下來,也夠貼補部分家用了。幾年后,工廠的派單量多了些,大許單身在外面做事心中不踏實,便不再出門,加入到妻子的玩具廠,給妻子做幫手,做一些對應的體力活。如今兩孩子一個讀大學,一個念高中,正是用錢的節口,妻子和他商量,趁著疫情好轉,我們是不是再多接點活,多請些幫手,趁著還能干得動,多掙幾個,這日子老是“一個荷包兩個口,東手來西手走”,也太緊了。
大許無法不同意。妻子的腰椎不好,按理說應減少工作量才對??伤秊榱诉@個家拼到這份上,他一個大老爺們不幫著攢勁,于心何忍。但這也意味著以后時間里,他那有限的、晚上找幾個哥們喝一杯的愜意時光更要受控制了。
之前,他曾無數次在妻子那里灌輸“漲不死餓不壞,便是神仙在凡界”的處世理念,勸她心放寬,不與別人攀比。但現下,他也擋不住妻子溫情、堅韌的眼神,敵不過七處冒火八處冒煙、處處要錢的持家境況。
他已好多年不寫詩歌了。但小城里一班詩友們都沒忘記他。不知從何時起,家里幫忙的女工們也知道了他曾寫過詩這事,對他的稱呼有了改變并隨口切換,可以喊“許廠長”,也可以喊“大詩人”,全憑開口時的心情。
大許今天從早上五點開始就站到焊機前,為最后一道工序的幾百個玩具熊“畫熊點睛”。果然,這個早沒白起,一切在預料中,時間剛過下午四點,所有的“熊眼睛”焊完了。
剛才那幾句有感而發的詩,是他那點殘存詩情的即興發揮,是他愉快心境的外露,也是他對妻子小萍的一個暗示:咱講話算數,活,我干完了,一會我就要去參加之前說好的、在附近王老二土菜館、幾個老友的聚會哦。
“瞧你們一個個文縐縐的都成詩人了,我也跟你們后面謅一句,我們大許,一個為妻兒、為家庭操勞忙碌所耽誤的詩人。”妻子小萍忽然悠悠地吐出一句。
他愣了一愣。放開正在往下拉的工作服拉鏈。他知道她的話沒有完。
“詩人,我這手機里剛才一直叫著不停,我也騰不出手,你來看看都是些什么。”小萍的眼里和臉上依然滿是笑意,一只手將自己的手機往他這方向遞。
他伸手接過,點開。
“芳嬸和小慧媽在微信里說,要歇個幾天才能來?!彼櫚櫭颊f。
“后天中考了,她們兩家孩子都初三,看考場、安排吃喝還要送陪考,有空過來才怪呢。”有個女工接上話。
“好像工廠群里還有一條群發消息,你看看說的啥,是不是廣州那邊有新通知?!毙∑继嵝阉?
“是的,工廠說,這批貨要出口到海外,集裝箱尚未滿,要我們提前一周完工,盡快發貨到工廠接受質檢?!贝笤S的神情變得有些失落:“提前一周,我們這邊因為中考,不湊巧又歇了幾人,這要加班幾晚上才能完成?”
“你是廠長,你拿主見唄。姐妹們,從今天開始,晚上可能要占用大家一些時間,幫忙加班啦。”小萍依然說得不緊不慢。
大許忽然明白,這一切好像早就在妻子的預設或拿捏中。
有那么短暫一瞬,他心頭有了氣,氣妻子像用一根無形的繩索把他捆得緊緊的。但隨即,他釋然了,握住這繩索的人并不是妻子,而是生活那無形的手。
他是這個作坊工廠里女工們眼里的詩人。他要表現出詩人的度量與激情。
“就讓我做你懷里的玩具吧,請珍惜,我踏過千山萬水,風塵仆仆而來,只為與你化解,那每一次憂愁;只為與你歡慶,那每一場快樂……不行,我一定要出門,一定要去王老二土菜館?!贝笤S冒出幾句詩后,忽然斬釘截鐵地說。
小萍和女工齊刷刷地投來驚愕的目光。
“你們有沒有什么忌口的跟我說下,我到王老二家給你們訂晚上的菜飯,順便跟那幾個老哥們解釋一下?!贝笤S不再賣關子。
張遵勇,筆名張彎,本省合肥市廬江縣農民,現工作于合肥。安徽省作協會員,中國微型小說學會會員,中國民俗學會會員。2012年重拾文字愛好,業余寫作,迄今在《小說選刊》《小說月報》《小說月刊》《安徽文學》《延河》等發表各類體裁作品百萬余字,出版作品集兩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