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安徽作家網  |  設為首頁
安徽作家網

安徽省作協主辦

“皖軍方陣”抒寫新時代 · 六安篇

發布時間:2022-12-13  來源:安徽作家網  作者:安徽作家網

編者的話





文學是時代的“底稿”,是歷史的見證。廣大作家應從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中提煉主題、萃取題材,展現歷史、山河、文化之美和時代新氣象。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學皖軍”與黨同心同德、與人民同向同行,以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書寫一方沃土上歷史和生活的變遷。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安徽日報》推出“‘皖軍方陣’抒寫新時代”專題巡禮,呈現江淮兒女創造歷史進程中的妙筆書寫、藝術創造,展現各地人民群眾在新時代的奮斗壯志、創造偉力、發展成果。特此轉載,以饗讀者。

大別山風光劉正祥攝

作品欣賞

小溪河的歡歌

伍鳳麟





在單龍寺鎮的雙龍村,小溪河蜿蜒而過,清澈的河水唱著歡歌,常有飛鳥在河中飛翔、覓食,與河畔綠樹掩映的村莊構成一幅流動的鄉村畫卷。

小溪河是雙龍村的母親河,村民臨河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悠然滋潤。

雙龍村的村民說,曾經的小溪河“晴天像水溝,雨天像黃河”,兩岸被山洪水沖刷得參差不齊,河床幾乎要高出路面,河邊村民習慣將垃圾倒進河中,河水污濁不堪。小溪河是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腳步而變得清亮起來的,也見證了兩岸村莊的滄桑巨變。

希望的種子





上世紀八十年代,小溪河兩岸的村莊大多是土磚壘的老房子,一條泥濘的土路是進村的唯一通道,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大山里的人們,日子過得很清貧。

一個偶然的機會,村民蔣立云掌握了種植黑木耳的技術,在他的帶動下,村子幾乎家家戶戶都種起了黑木耳。由于質量好無污染,來這里買黑木耳的人絡繹不絕,一時之間,小溪河熱鬧起來,中央電視臺專門來拍攝了新聞專題片《小溪河之路》,讓這個深山小村落走進全國人民的視野。如今,小溪河人回憶起那段歲月,依然充滿了自豪和懷念。

“靠著種植黑木耳我們解決了溫飽問題,人人有使不完的勁。小溪河里流淌不息的河水,就是我們當年辛苦干活時的樣子!”70歲的石灰沖村民組村民張友根感慨萬千,他當年也是村里種植黑木耳的領軍人物。

傳統的黑木耳種植需要大量砍伐椴木,毀壞植被破壞生態,隨著封山育林的推進,黑木耳種植走進塵封的歷史,有人選擇了外出務工,有人重又陷入貧困。2015年,雙龍村被確定為貧困村。

何時才能徹底拔掉“窮根子”、過上“好日子”?窮則思變、敢闖敢干的種子根植在小溪河人的心田,只待春風一吹,又會生根發芽、枝繁葉茂。

致富新路徑





“這茶顏色好!”

“除了搖青、炒青,發酵的時間也要把握好……”

在雙龍村貧困戶儲著權家,一場關于如何將山野茶制作成烏龍茶的討論熱火朝天地進行。

“聽說你自制搖青機,制成了烏龍茶,我今天特意給你請來了茶葉專家,給你的烏龍茶‘把把脈’!”老儲的烏龍茶試制成功,霍山縣主要領導帶著茶藝專家再次登門。

儲著權本是當地小有名氣的能人,上世紀八十年代曾自費到安徽農學院學習菌種養殖種植,回來后發展黑木耳。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后來小兒子患重病,先后到上海合肥等地各大醫院救治,不久愛人又患上了糖尿病,雪上加霜。一家兩個常年吃藥的病人,老儲債臺高筑,成了建檔立卡貧困戶。

縣委領導得知情況后,專門結對幫扶。不安于現狀的老儲盯上了漫山遍野的山野茶,如果能夠制作成烏龍茶,打造特色品牌,一定能在市場中占得一席之地。

鎮村和有關部門開辟綠色通道,老儲爭取到發展資金,流轉50畝土地建成茶葉基地,申請注冊了“林中音”商標,霍山縣蒲公英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免費為其線上銷售。如今,老儲的茶葉成為“零距離”電商平臺的主要銷售產品之一,今年還走進了快手直播間,成功搭上網絡銷售的快車道。老儲自己脫了貧,還帶動群眾一起發展茶產業。漫山的茶園變成源源不斷的綠色銀行。

同時,村“兩委”引進鼎萃山鄉康養農業有限公司,成立了生態養豬合作社,專養黑毛豬。公司提供仔豬,貧困戶采用傳統生態方式喂養,公司不低于同期市場價回收豬肉,然后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及供應鏈運營管理,將豬肉銷往市場。

夕陽西下,家家戶戶飄起了炊煙,村民吳海浚還在豬欄里忙活,為100多頭黑毛豬喂食。他患有嚴重哮喘,經常住院,2014年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大部分藥費得以報銷,才大大緩解了家庭壓力。2017年,他申請2萬元小額信貸,擴大養殖規模,又種了5畝中藥材。“這些豬都是黑壽淮豬,肉質鮮美,不愁銷路,農業公司提供豬苗、養殖技術,統一回收,價格比市場高出不少!”如今,吳海浚家光母豬就養了11頭,肥豬存欄也保持在100頭左右,年銷售近200頭。像吳海浚這樣的養殖貧困戶,雙龍村生態養豬合作社有近30戶,每戶年均增收萬元以上。

一群追夢人





王磊是雙龍村扶貧第一書記,臨近退休年齡的他,2018年來到村里,一頭扎進扶貧事業,“就圖讓大家都能脫貧過上好日子”。他帶著扶貧工作隊,用腳步丈量這里的每一寸土地,細細摸排村情和貧困戶情況,和村“兩委”一道因地制宜地研究制定脫貧方案,發展脫貧產業。

一場疫情,讓當地農產品生產銷售受到極大影響。為減少損失,王磊發動扶貧工作隊和村“兩委”成員,通過網絡和親朋好友幫助村民銷售農產品。他的汽車后備廂,裝滿了幫朋友訂購的蜂蜜、葛根粉、茶葉、干豆角等。他到農戶家把產品收上來,再給買家郵寄或親自送去。一次,甚至連夜送到50公里以外的市區,費時費力不說,自己倒貼的汽油費、郵費算不清。“不能算個人的經濟賬,而要算群眾產業脫貧致富的大帳。”王磊說。

60多歲的彭光東是五保戶,無兒無女無親人,身患嚴重肺結核。扶貧隊和村干部常到他家里送米送油。后來,老彭病情加重生活不能自理,王磊多方協調,將他送往縣醫院治療,并請護工精心護理,直至病愈。雙龍村有19戶貧困戶缺技術缺資金,無法發展產業,村里就開發護林員、養路工等公益崗位,想方設法為他們增加穩定收入。如今,村里的163戶439名貧困人口已全部脫貧。

2017年以來,雙龍村新建了美麗鄉村中心村,實施了小溪河治理項目,新修了文化廣場,安裝了健身器材,自來水通到家家戶戶,寬闊的公路四通八達。小溪河一改昔日長滿荒草、河壩破舊不堪的場景,如今整潔亮麗,河水清澈,魚蝦成群,夾岸綠樹成蔭。山外的游人慕名而來,溯溪而上,陶醉于這里的美景,小溪村的鄉村旅游日益興旺。

脫貧攻堅戰勝利了,但那不是奮斗的終點,扶貧工作隊員回到各自的工作崗位,他們的事跡化作老百姓的口碑,化作小溪河接續發展的新標桿、幸福生活的新起點。

新的一群追夢人,帶著鄉村振興的使命,來到這片熱土。黨支部第一書記、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戴文俊,從辦公室走進田間地頭,帶著工作隊和村“兩委”一班人,謀項目、促發展、強志氣。養羊基地、黃精種植基地、茭白基地、蔬菜基地相繼建起,脫貧戶成了產業帶頭人。生態經濟、農旅融合點亮了鄉村振興的發展之路,黨建引領、大戶帶動、群眾參與,小溪河畔的山林、田園變成了百姓脫貧致富的“聚寶盆”,小溪河的河水和著人們的幸福歡歌,一路向前!

作者簡介





伍鳳麟,筆名秋水,公務員,六安市作家協會理事,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以散文、詩歌創作為主,在《安徽文學》《清明》《安徽日報》等報刊雜志發表作品,出版個人散文集《且聽風吟》,獲得“安徽江淮散文大獎”“安徽金穗文學獎”“六安淠河文學獎”等獎項。

作品欣賞

遇見

王太貴





遇見這片紅色熱土,放緩腳步

用寫意手法詮釋坡上農人、青青茶谷

杜鵑紅了,漫山遍野的炭火在嗶剝炸響

立夏起義的槍聲,清脆地穿透顫動的心房

八月村口桂花的清香

灑入當年戰斗的月光

今天,陽光催熟的江淮果嶺

空氣中能擠出糖分

獼猴桃、桑葚、火龍果和葡萄

彩色小燈籠在枝頭密密照耀

賽道追著果園跑,

各地騎手們從鼻子眼睛一直甜到心扉嘴角

喝一盞石斛美酒,

與星星交換一個喧嘩的夜晚

落葉搖金是湛藍晴空的回信

在仙人沖繪畫,去月亮灣采風

用紅紙剪出歡喜的臉龐,

用泥巴捏出快樂的形狀

聽竹海流出夜籟的清響,

聽山風述說綠色的近況

淮河大堤上,一只只蝴蝶左顧右盼

滿眼的濃綠植被拉長了焦距

老屋變身工作室,返鄉年輕人筑巢于此

輕輕推開故鄉的門扉

鄉愁是田園草葉上滴落的新鮮露水

愛與被愛萌生間的皖西真叫人沉醉

作者簡介





王太貴,1983年生于安徽金寨,現居霍邱。作品見于《詩刊》《星星》《詩歌月刊》《詩潮》《安徽文學》《中華文學》等刊,入選多種選本。

作品欣賞

永遠的趙大塘

趙延文





(一)


秋收時候回到家鄉

大哥在鐵道旁等我

一列動車風馳電掣駛過

大哥說這車快得像一顆子彈

那顆子彈

他在戰場險些遭遇過

嘭,一聲清脆劃破南方的山林


(二)


鐵路一側

是松柏掩映的公墓

石碑林立,莊嚴,肅穆

大哥說像他列隊的戰友

說他們的魂魄會回到家鄉

大哥開車帶我經過公墓

像出征前的最后一次檢閱

我看到,風在幫他系上風紀扣


(三)


嫂子準備了許多酒菜

把秋天所有的色彩都盛入盤中

嫂子問,你還記得趙大塘么

我說我就是趙大塘的一片柳絮

春天來柳絮在飄

秋天來游子歸巢

我們老了

趙大塘越來越年輕了


(四)


我想去看看趙大塘

大哥說你怕是認不出了

鄉村就像城市

到處是高樓和廠房

大塘已成為垂釣中心

那顆老榆樹枝葉繁茂

樹干上貼的二維碼告訴人們

這里是,趙大塘


(五)


我的家鄉叫趙大塘

那里曾住著許多男女老少

長著許多椿樹和柳樹

春天飛揚起一串串柳絮

落在無風的大地

像長大了的我們

飛向無悔的前方

作者簡介





趙延文,男,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安徽省網絡作家協會會員,安徽省詩詞學會會員,六安市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散文詩協會會員。在《皖西日報》《新安晚報》《六安晚報》發表散文、詩歌、小品近40篇。2019至2022年,在《散文選刊》《安徽日報》《寶安文學》《合肥文藝》《安徽法治報》《皖西日報》《淠河》《分水嶺》《映山紅》發表散文、詩歌近30篇。

作品欣賞

到鄉下上班

丁迎新





走上街時,路面清爽干凈,早點攤已熱氣騰騰。我步行到公司班車停靠點,坐上車,向著東方剛露出的紅盈盈笑臉出發,暖意漸生。

沒錯,這是到鄉下上班!

目的地是距離縣城十來公里的一個叫千人橋的鄉鎮。我上班的地方叫鵬翔小鎮,就位于有“魚米之鄉”美稱的千人橋近郊農村。一路是快速通道,毫不亞于高速公路,兩側還多了如畫的風光。

一路陽光燦爛,側首車窗外,城市的高樓悄然遁去,蔥郁的樹木躍入眼簾。遠處,是遼闊無邊的田野,是一座座農家別墅。

以收獲著稱的秋季,只能在鄉村兌現。春之花紅、夏之絢爛、冬之雪寒,都可以在城里找到,唯獨秋天的收獲必須與泥土相關聯,那是筋與血的牽連,不能分割。

田野里一望無際的金黃,是令世間生命崇拜的輝煌,把渾厚樸實的大地母性展現無遺。點綴其間的農家最幸福,常年浸泡在稻花香里,他們永遠是精神飽滿的狀態。

道路兩邊,盡顯秋天色彩斑斕的魅力。早上七八點鐘,陽光斜射,晨霧仍在屋舍和阡陌間流連,道邊樹、堤上林、陌間草、屋前蔭、溝沿枝、渠側植,一一洗盡慵懶灰暗,清新明亮,嫵媚至極。許是哪一位畫家隨意扔出的顏料筆落地生了根,見風長,毫無約束地長,盡顯真性情。

時光倒推,向城市進發曾是幾乎所有農村人的夢想。考學、當兵、外嫁、務工,方式方法不同,卻都圍繞著脫離農村、過城市生活的心聲。

小時候,我最羨慕的就是在城里上班的人,不沾一點泥土味,坐在窗明幾凈的屋里,定時拿工資,吃穿不用愁。鄉下人把那叫作鐵飯碗,那生活里的每一樣都讓我們羨慕。

改革開放打開閘門,數以億計的鄉村人來到城市,實現了曾經夢寐以求的種種,城里工作、買房和生活,已是尋常。時代變遷,已無所謂鐵飯碗,只要努力,人人都有回報。

城市沒有忘記鄉村,發展的洪流聚焦于鄉村。從新農村到鄉村振興,都是為了共享富足和幸福。越來越多和我一樣的城里人,改變了上班的方向,在農村扎下了根,越來越享受這鄉間的生活。

合安高鐵,穿越舒城而過,舒城東站又落在了千人橋,高鐵小鎮的名號已經叫響。固有的天然優勢,加上四通八達的交通,把這片鄉野之地托舉為江淮土地的亮點。

又何止此地?放眼全國,城市與鄉村界線不再明晰已是大勢所趨,相互融合,共同發展,同享改革開放的成果。

到鄉下上班,將成為再正常不過的現象,我,只不過趕了個早,提前嘗了鮮而已。

作者簡介





丁迎新,筆名曉曉,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魯迅文學院作家研修班學員,六安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在《人民日報》《人民文學》《清明》《西部》等報刊發表作品,百余篇被《小說選刊》《讀者》《青年文摘》《特別關注》《雜文選刊》《微型小說選刊》《小小說選刊》等轉載,入選多年度各版本《中國微型小說年選》《中國年度小小說精選》《中國最好看的微型小說》《中國微型小說年度排行榜》《中國精短美文精選》《中國年度雜文》等選集,獲中國作協第二屆志愿文學小說一等獎以及《小說選刊》《人民文學》等主辦全國小說及散文大賽等級獎百余次。出版小小說集《咖啡加鹽》《找·寂寞》和散文集《家有帥哥》《就想做個大反派》。

作品欣賞

置身這九十里畫圖

陳斌先





大別山在綠蔭的簇擁下逶迤而來,回旋的地帶托舉出金安;山巒疊嶂中,扯出一片斑斕沃土;襟江攬淮,連接四通八達處,展現一派生機盎然的畫卷長軸。

若把大別山比作江淮之間的一道脊梁,她的臂膀便是淠河和田疇。老街、鐘聲、煙火、松濤、竹喧,以及聲聲不息的鳥鳴、絢麗多姿的花朵,匯聚成了大別山“別有天地”的人間氣息。

金安人習慣把轄區內景色稱作九十里山水畫廊,其中含著些許自豪,更帶有深情的依戀。九十里,強調的是空間上的長度,流露的卻是情不自禁的喜愛。想呀,丘壑直去九十里,山水之間有真意,置身長作畫中人。

沿著東石筍一直向北,古鎮老街、千年禪院、山巖和洞穴,還有數不清的花草植物,匯聚成小橋流水情思悠悠的世外桃源。春天,人們習慣尋找竹筍的足跡,也愛煮茶推盞,去消那心底年年劃不盡的一抹鄉愁。大自然許是為了饋贈人們的這一番情意,便把一座山石塑成竹筍的形狀,攜山夾水,雋然獨立,千百年來仿佛手搭涼棚似地相思守望著每一位游人。人們走進東石筍,都喜歡坐在亭閣下,亦或山腳旁,仰頭遠眺那石筍,心底漸漸清澈寧靜、消欲知足。

從東石筍歸來,便到了毛坦廠老街。老街上的民宿夾雜著明清時代的印記,走入院落,品一壺六安瓜片,渾圓的鵝卵石、古拙典雅的店鋪、朵朵花兒一般的油紙傘、千姿百態的針線和剪紙,林林總總,匯成老街的一番渾厚古樸的滋味。

老街不遠處有一座大華山,與九華山一字之差,韻致卻相合,也似每一處都蘊含塵世之外的清靜。沿大華山的云峰寺向北,分布了一線穿珠似的大小景點:嵩寮巖繚繞丹霞之氣,大裂谷、大別山石窟展現奇異地質地貌,風情谷則柔情似水。從太平橋畫廊人家走出,沿著柏油馬路,很快到了一片田園,每到開春,桃花夭夭、菜花灼灼、映山紅搖曳多姿,一路陪伴你,直到皋城的南湖。走到平坦的一汪水面前,你才真實感受到“一步一景”的魅力。

九十里的山水畫廊,魅力并不在于其中的某個片段或細節,而在于一種連綴不斷和互為襯托。你可以領略悠然南溪不夜城的“鬧中取靜”,也可以見到龍熙莊園“靜中求鬧”,到了夢幻海洋大世界,走過數不清、道不盡的美麗鎮村,你能切身感受到動靜之間的“養心樂道”,體悟世間行走“無執無著、無滯無留”的要義。

游完九十里山水畫廊,見到最多的還是山水和綠植。“屏障東南水陸通,六安不與別州同”,這種不同,成就了一種獨特的魅力。暮色滿山,最愛蒼茫。漫山瘦樹,恰容獨處。有個聲音一直在呼喚:來吧,赴一場金安之約;來吧,把濃濃游興置入這滿眼人間煙云的古樸畫圖。

作者簡介





陳斌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安徽文學院第二、三屆簽約作家。自1986年以來,出版、發表文學作品近500萬字。主要作品:長篇紀實文學《鐵血雄關》《遙聽風鈴》《中原沉浮》、長篇小說《響郢》《憩園》、中篇小說集《吹不響的哨子》《知命何憂》《寒腔》、中短篇小說集《蝴蝶飛舞》等。多篇小說被《小說選刊》《小說月報》《中篇小說選刊》《中華文學選刊》《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作品與爭鳴》選載,入選各種文學選本二十余次。曾連續五次獲得安徽省政府文學獎、第二屆魯彥周文學獎、第二屆《飛天》十年文學獎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清一级淫片a级中文字幕 | 欧美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三级生活片| 国产美女一级特黄毛片| 又黄又爽又色的视频在线看| 亚洲av无码久久寂寞少妇| zzzzzzz中国美女| 青草热在线精品视频99app| 毛片在线观看网站| 性色欲情网站iwww| 国产公开免费人成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 日本熟妇色熟妇在线视频播放| 无码人妻熟妇AV又粗又大| 国产精品成久久久久三级| 国产乡下三级全黄三级bd|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青青免费在线视频|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图片区小说区欧洲区| 国产成人8X视频网站入口|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两性色午夜视频免费网| 香蕉视频免费在线播放| 欧美人和黑人牲交网站上线|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网| 卡一卡二卡三精品| 中文精品北条麻妃中文| 麻豆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欧美三级在线播放|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先锋影音av资源网|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高清 | 亚洲aⅴ在线无码播放毛片一线天 亚洲aⅴ在线无码播放毛片一线天 | 理论片在线观看免费| 极度另类极品另类| 国产精品精品自在线拍| 人人玩人人添人人| www激情com| 真实乱l仑全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