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1-19 來源:安徽作家網 作者:安徽作家網
近期,《小說選刊》2022年第12期以安徽省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小輯的形式選載了安徽作家許春樵、李鳳群、楊小凡、余同友、李國彬的精品佳作,魯迅文學獎得主、著名評論家劉大先對五位作家作精彩點評。
江淮風流 貞下起元
劉大先
從地域文化來說,安徽橫跨皖北、江淮之間與江南三大板塊,既孕育魚米之鄉的靈動與秀勁,也富含丘陵起伏的剽悍與狂野,還囊括了坦蕩平原的開闊與豁達。在這多樣性之中,卻有一主流文脈縱貫古今,那就是自建安風骨的曹氏父子到主文譎諫的吳敬梓,再到領一世文宗的桐城諸子所構成的載道言志古典傳統。近現代以來,南來之風席卷老大帝國,新文化運動的兩位領袖人物陳獨秀、胡適俱由中江北上,同皖南的汪靜之,皖西的蔣光慈、臺靜農,形成了廣義革命文學傳統。
古典與現代的兩大傳統融匯到現實主義之中,構成了新中國安徽文學與時代同行的主潮。小說有魯彥周、張弦、戴厚英、潘軍,詩歌有田間、公劉、嚴陣、梁小斌,他們的作品如同最初從小崗村興起的經濟制度改革一樣,總是呼應著社會的變革、折射了人心的變遷、體現出美學的創新。
從“新中國”到“新時期”,從“新世紀”到“新時代”,安徽文學在經歷起承轉合之后,煥發出時代的風華。本期的五篇作品,或立足于具有全民性質的大事件背景,或注目于個體的人生史,或采用經典的寫實手法,或借取了類型文本的敘述技巧,風格與形式未必盡同,卻都秉持了現實主義的精神。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情不知所終,一往而殆”,近代以來我們在文學中所受的情感教育往往是強調個人主義的浪漫話語,但是現實情形可能要復雜的多。許春樵《紫色口罩》通過特殊時期一對男女關于情感的追求與試探,將我們時代的情感命題提了出來。是發自本能、不假外物的心靈中的愛情,還是精明考量后的頭腦中的愛情,小說并沒有給出答案,但是它呈現出一種認知:人性無需考驗,煩惱多由自生,本乎天然也許才是正道。這種認知讓這個帶著通俗外殼的故事超出了其時代與社會特征,抵達到一種關于普遍共通性的層面。
李鳳群《月下》盡管看上去性別意味特別明顯,但它的真正內核在于一個普通人如何在經歷中成長并找到自我。在日光下無新事的情節推進中,我們看到了迷茫、困惑、覺醒和自主,這不僅僅是一個平常女人微不足道的生命經驗,同時也是無數平凡人共有的人生歷程。
楊小凡《在希望的田野上》聚焦于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脫貧攻堅,以倒敘的筆法將猝然離世的扶貧“第一書記”所經歷的一切具體而微的展示出來。這篇作品帶有濃烈的見證色彩,在如同電影的不斷閃回中,基層農村的微觀政治、經濟生態、人情世故和道德倫理悉數呈現,在不含褒貶的客觀敘述中,顯現出現實主義的恒久力量。
余同友《狗獾不是果子貍》通過少年的視角懵懂,敘述引人入勝,一波三折的反轉引君入甕,計白當黑促人遐思,戛然而止留有余味,用漫畫式的筆法勾勒時代風氣、社會暗角之一端,在好讀好懂中寓教于樂,頗有明清筆記的韻味。
李國彬《向我開槍》將白描的筆法運用在扣人心弦的抗戰斗爭中,別有一番形式張力,同小說要表達的大歷史中個體抉擇的偶然性問題達成了和諧,歷史與形式之間的平衡顯示出作者觀念上的超越感,越是平淡也就越是讓讀者對個體無奈的命運充滿同情,因為那是所有人的命運。
是的,讓文學超出于個人的一己之私、爾汝恩怨,關心所有人的命運,是安徽文學千載以來的遺風,也是懷抱理想又直面現實的新文學精神。這江淮子弟的風流云集,在歲末之際推出,更有一陽來復、欣欣向榮之意。“去去陵陽東,行行芳桂叢。回溪十六度,碧嶂盡晴空。”新春將至,萬象更新,祝愿安徽文學走向更為高廣的遠方。
作者簡介
劉大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文學理論批評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著有《貞下起元》《八旗心象》《從后文學到新人文》等十余種,曾獲魯迅文學獎、丁玲文學獎、汪曾祺文學獎、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