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安徽作家禹茜茜創作的短篇小說集《紫鳳凰》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發行。
作品簡介
《紫鳳凰》收錄了禹茜茜于2015年至2020年五年來創作的15篇短篇小說,共二十二萬余字,分為科幻篇,現實篇,奇幻篇,古風篇。作者以雋永舒暢的文風,奇幻、科幻的想象,勾勒百科全書式的社會奇景,體現了作者對現實社會的思考與鞭笞。目前《紫鳳凰》有聲書簽約喜馬拉雅,已啟動錄制。
后 記
棲居在蔚藍色的星星上
禹茜茜
莫言老師說過:用嘴說出的話隨風而散,用筆寫出的話永不磨滅。
文學創作能讓一個人更清晰地洞悉周圍存在的一切,成為一個有心之人。
短篇小說集《紫鳳凰》收錄了我于2015年至2020年五年來創作的15篇短篇小說,分為四個篇章:科幻篇、現實篇、奇幻篇、古風篇。
奇幻篇里的《長風破浪的美食》用魔幻的手法,講述被人類浪費的美食菜肴擁有了生命和獨特個性,與不愛惜糧食的人類展開大戰的故事。倡導節約糧食,富有教育意義。小說名字中的“破浪”,有破除浪費的寄寓。《魔蚌》用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倡導孩子們體諒父母之愛、不追求物質不攀比。
《紫鳳凰》源于我的一個夢境,夢見一個女孩騎著紫鳳凰從天空中飛過,在天幕中留下難以描述的美妙與夢幻,不僅是保護瀕危動物的社會寄托,也隱喻著我對夢想的執著。
2017年秋,我跨越半個安徽省,來到皖西大別山革命老區金寨縣工作,這座英雄的將軍縣將我的筆墨新嵌入了紅色基因的墨彩,入圍“感動中國人物”的周火生老人和中國好人、國家一級古箏演奏家俞曉冬老師等人物的事跡深深感染了我。
來到金寨的第一篇作品,是將八旬老人、退休教師周火生百余次跨省為希望小學捐款而義賣圖書的故事改編成小說《希望之旅》,在2018年浙江省文學院、浙江省作協主辦的全國青年作家高研班的改稿會上,專業作家和同學們對它提出了寶貴的改進建議。“寫得很有現場感,人物事跡也頗感人。”著名作家、《安徽文學》副主編、安徽省網絡作協主席余同友這樣評價《希望之旅》。
2020年,通過多次采訪俞曉冬老師改編創作出《古箏媽媽》,她不畏死神的威脅,不辭勞苦奔波,五年間義務支教大山留守兒童,她讓毫無基礎的山娃娃們一個個通過古箏十級考試,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的大愛神話,她無私奉獻的文化扶貧事跡,值得每一個文藝家學習。《古箏媽媽》電影劇本故事發表在《中國作家》影視版。
著名音樂家、上海歌劇院副院長李瑞祥評價道:《古箏媽媽》題材很好,人世間總有一些默默奉獻者,以一己之力改變著身邊的世界,幫助貧弱者提升生命的品質,從而也實現了人之為人的崇高。愛,人人禮贊與渴望,但是需要有人一點一滴去付出、去踐行,向平凡的“圣行”致敬。
現實篇中的《沙漠魚》講述了命運的轉折與波瀾,曾獲得全國首屆掌閱文學創作大賽短篇小說獎,在讀者投票環節獲得文學類人氣排行榜第二名。古風篇中的《天賜嫁衣》是唯美的古代愛情故事,古風創作一直是我喜愛的,大學時候特別愛畫仕女圖,也會在石頭上畫西施、林黛玉等古典美人。小說中的女子,是一枝千年睡蓮,六世輪轉,只為與心愛的人再度相遇。
無論是現實樸素的表達,還是奇幻、科幻的想象,都離不開對現實社會的思考與鞭笞。蘇聯作家肖洛霍夫說:假如你的文學作品沒有為社會的底層疾苦流過淚,沒有給社會的不公不義幾個響亮的耳光,沒有為追求廣大民眾的福祉吶喊,那么你的作品再好,也只是一記橫在時代中的疤痕!
我將它抄寫后貼在電腦前,時刻警醒自己創作的意義。高層次的文學作品始終寓于時代之中,并超越時代的力量,不受時空的限制,以一種“超能力”穿梭在人類社會之間。它看不見,摸不著,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
創作優秀的文學作品,需要常年的刻苦積累,創作者不能放棄,不能間斷,惜時每一分每一秒。創作者不能重復自己,不做時間的循環物。
文學也是博物學,一個創作者的理解力、想象力在有生之年是無法窮盡的,學無止境,不能停下學習的腳步。
曾有位大學教授采訪我:在當下社會利益結構多元化,很多人瘋狂追逐經濟的時刻,成為作家這個夢想已經不再是很多人的理想了,您是如何堅持這條創作道路到今天的?
我這樣回答:
“文學作品帶來的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上不可估量的寶庫。它對人類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作家是有自己獨立思想和思考能力的人。真正的作家,是用獨特的審美活動去觀察、研究這個世界,發出自己獨有的吶喊。偉大的作家為時代立書,為人民立身,遠遠超越了單一的經濟逐利的價值。
狹義的經濟利益追逐,并不能使人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類,人是有自己的文化價值信仰的。寫作是一種思考的方式,作家可能不會從表層次的經濟上帶來多么巨大的財富,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深層次的財富創造者。
作家的優秀作品不但介入了經濟發展,更進入了廣闊的社會世界,單從文學理論形態上看,文學就與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符號學、價值學、文化學等學科產生著密切聯系。好的作家是思想家、博學家,他們產生的文化價值滲透著社會的方方面面,影響力和作用力也是無價的。
從世界廣義經濟的發展來看,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不能缺席,作家更是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諸多文化產業的發展是以作家的原著作品為藍本的,是產生了直接和間接經濟價值的。于個人而言,我是熱愛文學創作的,是一種快樂,一種幸福,慢慢地把堅持變成了習慣。”
文學創作,不單是對個人情懷的抒發,它是包羅萬象、關心世界的。它可以成為一種人生追求的理想。成為創作者,首先要有良好的品德、生活作風,傳承紅色基因,愛惜糧食,這是舉國所倡導和亟需的。作為創作者,用作品引導和啟發讀者,是應當履行的責任。
我們都是棲居在地球這顆蔚藍色星星上的居民,當珍愛一粥一飯,惜時一分一秒。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學習上,我們都應當勤以修身,儉以養德,只爭朝夕,不負韶華。
祝愿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長風破浪,實現理想,直掛云帆,舟濟滄海。
作者簡介
禹茜茜,90后,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作品刊于《中國作家》《星星》《散文詩》《安徽文學》《詩歌月刊》《詩潮》《中華文學》《新大陸》《小小說月刊》《意林》等百余家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