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8-01-29 來源:《長江文藝》2017年第12期 作者:武稚
一
我爸對電視有感情,在如今多媒體的時代,我爸堅持看電視,他的信息來源主要就是依賴電視。
我爸看電視,不是像年輕人專看韓劇、宮殿劇,而是專找新聞看。但幾個重要新聞節(jié)目,總是卡在我家吃飯的時間,比如晚上七點整的新聞連播,中午十二點整的國際新聞等。這個時候,我媽已把飯做好端上桌子了,我爸還坐在沙發(fā)上,伸長脖子在看新聞。
我媽先是小聲喊兩遍,吃飯,我爸充耳不聞,最后惹得我媽怒喝一聲,吃飯!我爸好不容易才起身,坐到桌邊了,但吃著吃著不見了,他端著一碗飯又回到了電視機前。我媽總是說,你看能有什么辦法,還怪我態(tài)度不好嗎?
夜里,我爸看到很晚才上床,我媽就會諷刺地問:“電視臺下班了嗎?”
我爸就會麻木地說:“沒下班,是我關(guān)了。”
自從我弟弟生了一個女孩后,我爸就盼著政策松動放開二胎。我爸盯著電視悲一年喜一年地看,有幾年覺得有希望了,可后來政策又不動了。我們常常笑話他是在癡心妄想,獨生子女是國家的政策,能隨意改變嗎?但二胎政策還真的放開了。那天電視里播這條新聞時,我爸樂得蹦了起來,硬把我媽拖到電視前,看得我媽心服口服。在我們家,這成了我爸看電視的成功案例。我爸說只要心誠,沒有盼不到的事情。
我爸還有一個愿望,就是盼海峽兩岸統(tǒng)一。平時我爸一說到兩岸關(guān)系,立馬就來了精神,能滔滔不絕地跟你講一天,仿佛他就是“國臺辦”的。
電視臺有個海峽兩岸的節(jié)目,我爸早上一遍看,中午一遍看,晚上一遍看。即使是重播的,我爸也看得津津有味。我媽就埋怨說:“你要是有子女在臺灣,你這么掙命似的看也行,你家一輩子窮得要飯,上輩子海都沒見過,你關(guān)注個啥海峽兩岸?”
我爸撓著短短的白發(fā),嗯嗯地笑著說:“二胎政策不是盼到了嗎,兩岸統(tǒng)一有什么盼不到?”
我媽仍不開笑臉,說:“你不能死,你一定要盼到兩岸統(tǒng)一,兩岸這個事離不了你。”
二胎政策給我爸盼到了,但兩岸統(tǒng)一這個事我們心里還真沒有譜,我爸卻胸有成竹地說:“你們不懂,中國已經(jīng)有行動了!”
生活就這么平靜地進行著,波瀾不驚。前幾年,我爸退休了,有一天,他決定要寫家譜。我爸在黨史辦工作,一輩子寫了無數(shù)的志和傳,他了解史志類的東西在歷史上的重要作用,他對編寫這類東西得心應(yīng)手,國此他有信心能寫好家譜。因為我們姓武,我爸就把家譜叫《武家紀(jì)事》。
我爸上午去買菜,中午吃過飯后,就在向南的陽臺上擺開了攤子寫家譜。一張高木椅是寫字臺,他坐在小板凳上,地下都擺滿了資料,天天拿著放大鏡在故紙堆里尋找“墳塋遺址”等。
我媽從來不到陽臺上去,兩人相安無事。
我爸寫家譜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每天晚上看完了七點整的新聞連播后,準(zhǔn)時離開電視,坐到書桌前。有一次,我媽生病住院了,我爸去陪護,他帶著一個小板凳,把稿紙攤在病床上,就開始寫起來。我媽喊他一次,他喊護士一次。我媽睡著了,藥瓶里的水吊完了,紅色的血液順著細管向上爬,快要摸到瓶子了,我爸還沒發(fā)現(xiàn)。護士發(fā)現(xiàn)了,驚乍乍地沖過來,說:“你這老爺子是怎么看護病人的,這里是醫(yī)院,要寫你回家去寫。”
我爸這才從文字堆中驚醒過來,我媽無奈地苦笑笑,自知他的無可救藥。
我爸對寫家譜的態(tài)度十分嚴謹,有時寫著寫著對過去的事有點模糊了,就讓我們陪著他去老家榮家渡考察。
我爸自從離開榮家渡后,已有二十多年沒有回去過了。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榮家渡村,與過去已不一樣了,村后原來有一口池塘,里面長滿了荷葉、雞頭菱和青萍,我奶每天趴在這里洗衣服,洗喂豬的青草。我媽則在這里挑水澆地,一天得挑三十多擔(dān)水。如今池塘不見了,已平整成了一塊麥地。
在我家老屋的宅基上,那時,我媽花了兩個月時間,在村里蓋了三間新瓦房。在家門口的西邊,有一棵齊著屋檐的老棗樹,成串的棗子全垂掛在瓦片上。門東邊是一棵歪著身子的老槐樹,那是我們的秋千樹,樹身是被我們一個又一個秋千蕩歪的。夜晚,在煤油燈下,我媽總是在燈影里,糊鞋幫、納鞋底,床上我們五個孩子在熟睡,身子上壓著舊棉襖、舊棉褲。空氣里有股異味,火爐上的棉褲要不時地翻一翻。后來,我們家回了城里,這老屋連同宅基地都賣給村里一戶同宗的人家了。現(xiàn)在,那座老房子已被拆著無影無蹤,上面矗立著一座二層小樓,院子里一片清靜。
在村頭,我又看到那座小學(xué)校了,那時我媽在這里當(dāng)老師。我媽上課的時候,孩子們坐在屋里聽,村民站在屋外聽。我媽教語文,教數(shù)學(xué),教音樂,我媽還吹哨子教體育,還兼打上下課的鈴。我媽課講得好,市里、縣里的領(lǐng)導(dǎo)都來觀摩,全村的人都稱我媽為“張先生”。
我們來到村外的祖墳上,幾個突起的土堆里埋葬著我們的祖先,我爸給我們介紹著,但我們對其他墳地里的人都沒有記憶,唯有對奶奶的墳有一種親切感,奶奶在那些艱難的日子,與我們共患難,還沒等到我們長大就去世了。
一位老人看見了我們,老遠就從村里跑了過來。在鄉(xiāng)下,從誰家的老墳地上就可以確定是誰家的人了。老人看到我爸很欣喜,拉著我爸的手,邀請我爸回家去坐坐,我爸沉默了一下,說不去了。兩個滿頭白發(fā)的人就在田埂上坐了下來,拉起了家常。
老人問:“你這次回來有啥事嗎”
我爸說:“這次回來,是為了修家譜的。”
老人說:“你還不忘祖哩,有的人一到城里就把祖宗忘了。”
從老家回來,我們更支持了我爸寫家譜的決心,在我們的內(nèi)心里,那個家榮家渡的家已回不去了,它與我們城里的家是平行的,相互不能代替的。
有一天,我在家的對面樓開會,我站在會議室碩大的玻璃窗前,很快就找到了我家的樓層。在陽光的折射下,陽臺的深處是黑暗的,我看到我爸在陽臺上的身影,我知道他在寫家譜,但他并不知道我在對面的樓里看他。我凝望著,我爸滿頭的白發(fā)是那么分明,如發(fā)著光的燈盞。隔著這么遠的距離,透過來的是一種寧靜和安詳。我是第一次這么遠地觀察他,我太熟悉的爸爸,卻給了我一個嶄新的形象。他的背后,是一顆沸騰的世界,并不是一座死亡的火山。我想張開口喊一聲爸爸,但會議室的窗戶玻璃是封閉的。
我爸寫完家譜的最后一篇是在一個秋天的下午,外面是寧靜的,遠處有一兩聲汽車的鳴笛,樓上的一戶人家不知在弄啥,發(fā)出沉悶的拖動聲音,我爸把筆往桌上一拋,想站起身來,但沒想到腰酸疼了一下,他躬著身子在屋子里走了幾步,才站直了腰。然后大大地伸了一個懶腰,無比的暢快。
我爸終于完成了家譜的初級版,我爸不會電腦,這些稿子都是他一筆一畫地在稿紙上寫的,他喜滋滋地把一疊厚厚的稿子搬來給我媽看。
我媽不愿看,我媽寧愿看太陽落山也不想看我爸寫的家譜。我媽不看,我爸就覺得不能印。在我爸的一再動員下,我媽就開始看了,這一看就看出了風(fēng)波。
二
我媽費了幾天的工夫,把我爸的蠅頭小字看完。
那天,我爸爸坐在沙發(fā)的一頭,我媽坐在沙發(fā)的另一頭,我爸原認為,我媽看完家譜會夸贊幾句的,畢竟這每一個字里都凝聚著自己的心血,而且我爸把家譜反復(fù)修改了兩次,條理清晰,事件充實,是一本不錯的家譜。
電視里在放著我爸愛看的新聞,我媽一抬手用遙控器把電視關(guān)了,我爸抬頭看了一眼我媽,只見我媽冷若冰霜,面目扭曲。
我媽把書稿朝茶幾上一摔,指著我爸說:“我問你幾個問題!”我爸心悸了一下,木然地沒動。
第一個問題是關(guān)于安葬我外婆的五千塊錢之事。我媽年輕時在縣城的建設(shè)小學(xué)任教,那時候“建設(shè)小學(xué)”是多么響亮的名字,只有“紅旗小學(xué)”能和它媲美。接著教師隊伍出現(xiàn)了問題,所謂“叛徒”、“特務(wù)”、“沒有改造好的地富反右分子”,以及“頑固不化的走資派”相繼在教師隊伍中出現(xiàn),國家要清理階級隊伍。我媽是屬于不好也不壞的那一部分,但還是被派去“到貧下中農(nóng)的家門口任教”,我們家的命運從此改變了。
那一年,我媽牽著一個孩子,用被子包著一個孩子,和我外婆一起西出陽關(guān),回到了父親的原籍榮家渡教書。我媽在這里又相繼生下了三個孩子。我外婆的任務(wù)是一日三餐,縫補漿洗。我奶的任務(wù)是在地里,耕田耙地充當(dāng)一個男勞力。我媽的任務(wù)是懷孕生子和當(dāng)小學(xué)教師。我媽當(dāng)小學(xué)教師是綽綽有余,但生子卻不大靠譜,總是事與愿違地生出了幾個女兒。
十多年后,我們一大家子返城。孩子們在長大,老人們在變老。先是我奶奶病逝,接著是我外婆病重,我外婆病一次,我家的氣氛就沉悶一次。據(jù)我媽說,我外婆辦后事時,我爸只愿給兩千。我媽說,不夠,至少得五千。我媽想把外婆的后事辦到體面一點,給舅家人看,我爸就想節(jié)約一點,因為家里困難。兩人為此吵了一場,最后,還是我爸屈服了,拿了五千元。
現(xiàn)在,我媽問我爸:“你媽去世的時候花多少錢?”
我爸像個小學(xué)生答:“不記得了。”
我媽敲著茶幾說:“看到了吧,你媽去世的時候花多少錢你不記得了,我媽去世的時候,花五千塊錢你還記在家譜上,你的用意是什么?”
我媽說完就哭了一氣,后悔不該讓自己的媽來武家作保姆,無償?shù)夭賱趲资辏谋M了身上所有血汗,死后因五千元錢還留下話柄,被記在家譜上。
應(yīng)該不應(yīng)該記到家譜上?爸爸認為修志要尊重事實,我媽認為是別有用心。
我媽又問:“如果尊重事實,那些年我生了四個女孩子,你過年都不回家,怎么不寫呢?”我爸撓著白頭發(fā),沒了聲音。這個事情我媽一提起來就心痛,也是我爸一輩子的污點。
我們姐妹四個來到人世,所受到的禮遇是不一樣的。我姐出生時,我爸當(dāng)時也是欣喜的,初為人父嘛。接著我出生了,我爸看了我一眼,就沖著我微微一笑,說真是個干凈、漂亮的娃。這一笑也可能是我媽十年生育中唯一值得回眸的,也是我爸平生兩笑當(dāng)中,最值得我媽懷念的。兩年后,我大妹出生了,我爸不但沒有笑,而且正值過年,也不回家了。這讓我媽很傷心,我媽說,她在縣醫(yī)院生下第三個女孩子,出院后,就要過春節(jié)了,我們兩個大孩子都盼著我爸回家,可一家人等到年三十上午我爸仍沒回來。我媽很著急,冒著小雪跑到同事家,借了一塊豬肉回家燒燒,一家人才算過了這個年。
又一年后,我小妹出生了,還是一個女孩。媽媽一連生了四個女孩子,讓一心盼著有個男孩的爸絕望了。爸爸沉默了數(shù)天,忽生了一個臭主意,想用四妹跟人家換一個男孩子養(yǎng)。村民聽說后,給我媽找了個叫黑四的男孩子來換我四妹。我媽連尋死的心都有了,每個孩子都是我媽心頭上的肉,我媽堅決不同意。四妹留了下來,后來成了有名的醫(yī)生。
直到我小弟來到人世,我爸的心態(tài)才平和下來。
我們多次問過我爸,為什么一定要生男孩,我爸當(dāng)然不肯在我們面前提絕戶的事。我爸講,家里要是有四個男孩那拳頭就硬,一莊子沒有人敢欺負,就有人把山一樣的麥子稻子拉回家……
我爸對生女兒的態(tài)度,《武家紀(jì)事》里當(dāng)然不能記載。
我媽斬釘截鐵地說:“你不記載,我就不能讓你印。”
三
我爸這一輩子做任何事都要得到我媽的同意,如果沒有我媽的同意,他再有能耐也不敢做。為了讓家譜得到我媽的通過,隨后我爸進入了漫長而痛苦的改稿期。
因為我媽有了怨言,我爸又不愿全按照我媽的意思修改,兩個人開始陷入了持久戰(zhàn)。我爸把改好的稿子讓我媽看,我媽一看就生氣撕了。我媽先是大把的從中間一撕兩半,我爸就趁媽離開了,撿起來粘在一起,再改。后來我媽就把撕稿升級了,撕得碎碎的,讓我爸無法粘了,看著我爸辛苦寫的東西,瞬間付之東流,我們的心里都很難過,但我爸并不惱。我爸偷偷地告訴我說,他用復(fù)寫紙多寫了一份,我媽不知道。我一聽卻笑了,覺得兩個人就是老玩童了。
我爸邊寫我媽邊撕,這樣啥時才是個頭,為了創(chuàng)造條件讓我爸安心改稿,我們讓三妹以要媽帶孩子為借口,把我媽喊到三妹家去住。三妹家住在寧波,離家里有上千公里路遠,我媽中計去了。這樣三兩天是回不來了,待我媽再回來時,我爸的家譜應(yīng)當(dāng)改完了。
我媽一走,我爸一個人在家沉浸在自己的家譜中,可謂不亦樂哉。可是半個月后,我爸就頭暈惡心生病了。我想這下我媽可解氣了,一時半會不會回來,我爸就要受苦了。可第二天天剛亮,我媽就背著個包袱,吐著熱氣站在家門口了,讓我們嚇了一跳。我媽說:“你爸的事別人弄不好,只有我知道,他是吃飯馬虎加上熬夜,把那點底子熬干了,哪能不生病。”媽說的還真對,我們當(dāng)時都非常感動。原來我媽知道我爸生病后,不顧三妹的阻攔,連夜就乘火車從寧波往家趕,千山萬水也擋不住他們彼此的牽掛哩。
到了夏天,我爸家譜修改稿完工了。那天,我媽把我們姊妹幾個人召集到一起,討論我爸修改后的稿子。
我們四個人圍著桌子坐成一圈,我爸坐在沙發(fā)上,我媽倚著墻坐在凳子上。空調(diào)在呼呼地吹著冷風(fēng),屋子里十分安靜。我們看到原本媽不同意的地方都修改了,應(yīng)當(dāng)沒有什么問題了。三妹抬頭看了一下我們,說,我沒有意見了,你們可有意見。我們都跟著附和說,沒有意見,大家說完都瞅了瞅媽。
我媽手搭在膝蓋上,說:“這稿子該寫的沒有寫到,比如我在榮家渡十年的生活狀況沒有寫出來,我受的罪一條沒有寫出來,生四個女兒你爸的態(tài)度也沒寫出來。既然是家譜就要全面公正地寫,不能避重就輕。”
這些事都是老生常談了,我們耳朵都聽出老繭了。爸如果要是愿意寫,早就寫上了,哪還能等到今天。
三妹伸了一下舌頭,沒有話了,她還以為行了,準(zhǔn)備向我們邀功。
爸自知理虧,半天訥訥地說:“這是寫家譜,又不是寫檢討。再說,那樣一寫話不就長了嘛,到什么時候才能寫完。流水賬似的記那些事情,又有什么意思。”爸說的話,有點討?zhàn)埩恕?/span>
我媽皺著眉頭,厲聲地問我爸:“那你說什么才有意思?”
我們都不敢吱聲了。我扭頭看了一下坐在沙發(fā)上的爸,他的頭上像下了一場雪,全是雪白,真是“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這樣下去,我爸不會累死也會拖死。
我說:“這家譜不能再拖了,就這樣印吧。”
妹妹也附和地說:“媽,可以通過了。”
我媽并沒松口,我勸我媽說:“一切事情都要向前看,爸年輕時雖然犯過一些錯,但哪個人能不犯錯誤?我們這個大家庭現(xiàn)在過得多么幸福,我們不能總是陷在往事里和自己過不去。爸寫家譜也不是為了他個人的私利,而是想把我們這個家庭記錄下來,有了這本家譜,我們就知道這個家庭的來龍去脈了。再說里面也寫了不少你對這個家庭的貢獻。”
我媽瞥了我一眼,不滿地說:“我知道你什么意思,你早都站在你爸那邊了,巴不得把家譜印出來,家里什么時候出了你這只白眼狼!”
我媽過去就曾對我說過,我知道你和你爸好,動不動還在一起談文學(xué),就他,家里來人都快要認不出來了,還談文學(xué),長得跟文學(xué)一樣。
姐聽到這話,放聲大笑起來,說:“就你家離媽近,一天到晚想著往媽這跑,居然是只白眼狼,還敢跟我們混在一起。”
這快樂竟有點躲閃不及,印家譜還上升到“階級斗爭了”?
我媽沒笑,站起了身,嚴厲地說:“你們的討論一點都不公平,是想馬馬虎虎、渾水摸魚把家譜印出來。但事情沒這么簡單,那些受苦的事情,這么多年,如果你爸不提我也就算了,既然他非要說,那么我們就要實事求是!”
我媽說得慷慨激昂,我偷看了媽一眼,我媽的身體已臃腫了,再沒有年輕時站在講臺上的風(fēng)采。我媽的背也馱了,一個大家庭全靠她的操勞,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的艱難,她吃過的苦比腰深。
我媽停了一下,對我和三妹說:“你們倆是證人吧,你爸是不是在你們面前保證過?保證過的事怎么不執(zhí)行?難道非要簽字畫押嗎?”
我媽看破了我們的心思,她說得有理有據(jù),看來形勢對我爸越來越不利了,我和三妹低著腦袋看著腳尖,能有什么說的呢。
我們都感到失望的時候,我媽又坐下來,語重心長地說:“一邊是你爸,一邊是你媽,我也知道你們?yōu)殡y。要印家譜也可以,但不能出現(xiàn)我姓張的名字,你寫你武家的事,和我姓張的沒有什么關(guān)系,全家福中也不能有我的照片。”
我媽的這個觀點讓我們措手不及,我們都愣了。
三妹問我爸:“可行?”
我爸沒說話,他還在權(quán)衡是增呢還是刪呢?現(xiàn)在我媽這么一說,終于開了綠燈,就毫不猶豫地同意了。
第二天,我爸一天也沒離開桌子,耳朵上耷拉著一副老花鏡,手里拿著一把長木尺,他在一行一行地劃,把寫到我媽的那部分劃掉。如果是幾個字,就涂成三個墨點,如果是長的段落,就規(guī)規(guī)矩矩畫一個長框,在對角線上打上叉。
兩天后,我們又召開一次討論會,稿子在每個人手里輪番轉(zhuǎn)了一遍。
三妹把身子伸問我媽,問:“可行?”
我媽說:“你們倆作證,不許改了,就這樣印。”媽這話里明顯帶著氣。
三妹說:“好,不許多一個字,不許少一個字,就這樣印了,定稿!”
這次會議過后,我們都松了一口氣,心想終于成全我爸了,就等著看家譜了,但過了很長時間,家譜卻遲遲沒有印出來。
今年春節(jié),我們姐妹幾個都回家過年。我爸趁我媽在廚房里忙碌,壓低聲音對我們說:“你們能不能勸勸你媽,再商量一下家譜的事,我想來想去,家譜上少了你媽,少了這個重要的家庭成員,怎么能合適呢?這家譜不能印,說什么也不能印。”
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我們一聽頭就大了,這不是捅馬蜂窩嗎?我們臉上的笑容馬上凍結(jié),表情僵硬。
背地里我和姐商量,干脆把這事給媽挑明,講你要是不同意,女兒們怨你,女婿們怨你,孫子孫女怨你,你就是公眾的敵人。你就是心眼小,活在陳年舊事當(dāng)中不愿自拔,現(xiàn)在的好日子過不好都是因為你。
姐張大著嘴巴,哆嗦地說:“你這不是讓媽發(fā)瘋嗎?我不敢說,你去說吧。”
讓我媽發(fā)瘋的事我也不敢干。我腦洞大開地說:“印兩本家譜,一本只給媽看,一本是正譜,是我們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