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1-24 來源:中國作家網 作者:黃尚恩
1月20日,由中國文化譯研網國家工程平臺、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北京語言大學、“一帶一路”中國文化教育與國際交流基金聯合舉辦的“少數民族作家書架、中外作家交流營啟動儀式暨多民族文學外語傳播座談會”在京舉行。中國作協副主席吉狄馬加、北京語言大學校長劉利、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進口管理司副司長趙海云出席并講話。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常務副會長葉梅、中國作家出版集團管委會副主任徐忠志,以及鳳玲、古育斯、李玲、韓靜慧等與會研討。活動由中國文化譯研網國家工程平臺負責人徐寶鋒和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秘書長趙晏彪主持。
吉狄馬加在講話說,中國現在正從文化大國向文化強國邁進,我們要更加樹立文化自信。這種文化自信一方面來源于我們五千年的文明史,它代表了一個民族的心靈建構。當前,我們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充分發揮文化、文學在其中的作用。舉辦此次活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北京語言大學是從事語言翻譯、交流的重鎮,加上我們譯研網和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共同合作,特別是有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單位和部門的大力支持,少數民族文學的對外翻譯和傳播,一定會呈現出新的面貌,其意義和價值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凸顯。
劉利說,感謝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協會對北語贈送少數民族作家圖書,為北語學子打開了解中國少數民族學者的窗口;中外作家交流營的啟動,更是為海外漢學家、翻譯家提供了與中國少數民族作家相互認識、相互熟悉、相互了解的機會。中國文化部外聯局和北京語言大學共建的中國文化譯研網一直致力于中國文化作品的海外譯介和推廣工作。通過此次活動,要積極推動少數民族文學作品在海外的傳播。
據介紹,“少數民族作家書架、中外作家交流營啟動儀式暨多民族文學外語傳播座談會”是在國家絲路書香工程“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框架下采取的一項創新性的舉措,通過為中外作家提供永久性的交流和創作基地,增進中外作家間的溝通和理解,加強國外民眾對中國文化的深刻理解,進一步面向世界講好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趙海云說,“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是“十三五”時期新聞出版“走出去”的一項重點工程,自2017年3月起,該“計劃”面向全球征集作品,最終評定出38部中國主題內容的圖書,進行稿酬補助和出版補貼。主要目的是希望有更多的外國友人參與到中國內容的國際傳播和國際創作當中來。當前,更多的中國內容正在走向國際,但是外國人創作的、或者外國友人創作中國主題,更適合國外的市場,更符合國際的心理,更能夠被所在國接受和傳播。
在活動中,“中外作家交流營”啟動。吉狄馬加、劉利、趙海云向第一期交流營承辦單位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管委會授旗。交流營將邀請“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涉及的海外作家來華進行中國主題內容的發現、選擇和創作,與中國作家、出版人進行合作選題、文學交流,架起理解橋梁,加深外國作者對中國的正確理解。
此次活動還有另外一項議程,就是在大學建立“少數民族作家書架”。為進一步深化少數民族作家文學作品的傳播和推廣,吉狄馬加、葉梅、趙晏彪、興安、韓靜慧、楊玉梅等向北京語言大學贈送圖書,贈送的圖書既有他們個人的作品,也有《民族文學》漢文版、蒙文版、藏文版、維吾爾文版、哈薩克文版和朝鮮文版等期刊雜志。建立書架之后,通過中國文化譯研網,實現優秀少數民族作家作品的遴選、翻譯和推廣。吉狄馬加、劉利、葉梅共同為“少數民族作家書架”進行揭牌。
與會專家還就多民族文學對外傳播的現狀和新可能展開了深入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