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12-16 來源:澎湃新聞 作者:徐美超
近日,由《詩刊》社與長江文藝出版社聯合推出的“第36屆青春詩會詩叢”問世,這套書集中呈現了15位青年詩人的美學追求和個性化的詩意表達。12月13日下午,“第36屆青春詩會詩叢”首發式在北京外研書店舉辦。
《詩刊》社主編李少君出席并致辭,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楊慶祥對話王二冬、蘇笑嫣、王家銘、蔣在四位“青春詩會”詩人,暢談各自的新詩集并分享“青春詩會”的收獲,往屆優秀學員代表段若兮、劉汀、呂達、林珊、馬澤平、徐曉、周衛民也到現場,朗讀了他們的代表作。
楊慶祥、王二東、蘇笑嫣、王家銘、蔣在
“青春詩會”是中國詩歌界首屈一指的詩歌品牌活動,被譽為中國當代詩壇的“黃埔軍校”。一代又一代青年詩人從這里走出,并成長為中國詩壇的代表人物。今年10月,“詩歌海岸·青春霞浦”第36屆青春詩會啟動儀式在福建舉行,隨后《詩刊》社與長江文藝出版社合作推出“第36屆青春詩會詩叢”,包括王二冬《東河西營》、葉丹《方言》、吳小蟲《花期》、亮子《黃昏里種滿玫瑰》、陳小蝦《可遇》、王家銘《神像的刨花》、蘇笑嫣《時間附耳輕傳》、一度《瞭望燈塔》、韋廷信《土方法》、徐蕭《萬物法則》、芒原《煙柳記》、李松山《羊群放牧者》、瓊瑛卓瑪《野燕麥塬》、樸耳《云頭雨》、蔣在《又一個春天》。
李少君在致辭中表示,今天是國家公祭日,在這個特殊的時刻舉辦第36屆青春詩會詩叢首發式具有特別的意義,馮友蘭在抗日戰爭勝利之后所寫《西南聯大紀念碑文》中說:“我國家以世界之古國,居東亞之天府,本應紹漢唐之遺烈,作并世之先進,將來建國完成,必于世界歷史居獨特之地位。蓋并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家,亙古亙今,亦新亦舊,斯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者也!”列強雖新但沒有古老的傳統,希臘羅馬雖有古老文明但如今落后,唯有中國,歷經劫難,卻如鳳凰涅槃般,總是浴火重生,既古又新。創新對于詩歌來說非常重要,新詩是創新的產物。有了新詩就有了新文化,有了新文化就有了新思想,有了新思想才有新中國,有了新中國才有新時期,有了新時期才有新時代。
“青春詩會”為何能在短短40年間產生如此巨大影響、成為詩壇的某種象征?這正是出于中國文化對創新和創造性新鮮力量的認同和肯定,年輕人永遠代表著創新和未來,“青春詩會”象征著詩歌新的出發點。這一屆青春詩會詩叢首次推出精裝本,也是第一次舉辦首發儀式,隨后還將在全國各地舉辦系列分享會,以表示對詩歌創新和探索的大力推動。黨的“十四五”規劃中把“創新”作為未來發展動力,創新是中國詩歌、中國文化的使命,也是中華文化不斷傳承弘揚下去的源泉和活力所在。希望“青春詩會”學員以創新為使命,繼續努力,引領詩歌走向新的征程。
1994年出生的蔣在是本屆青春詩會年紀最小的參會者,但實際上她已經有15年以上的寫作經驗了。《又一個春天》是其第一本個人詩集,在此之前,她更以小說為人熟知。詩集名取自她一首詩的名字,有感于時間和季節的更替,又有海德格爾向死而生的意味。在蔣在看來,詩歌于她像是“日記”,記錄心境的變化,閱讀她的詩,可以細膩地感受過去發生的點滴。《時間附耳輕傳》是蘇笑嫣的第二本詩集,但等待的過程依然興奮不已,這源于“青春詩會”這個向往已久的盛會。“距離我的第一本詩集,已經過去了六年,這期間生活發生了很多變化。這本詩集記錄了我對自由的向往、對愛的渴望、對虛無的抵抗。”和蔣在相似,蘇笑嫣也同樣具備徜徉于多種文體的能力,但對她來說,最喜歡的還是詩歌,“它是我的堡壘,是我的尊嚴。”
王家銘是典型的學院派詩人,從武大本科到清華博士,加上讀博前的詩歌網站工作經歷,他一直都在詩歌和文學的語境當中,詩集《神像的刨花》正是這種變化和語境的體現。
與王家銘相反,王二冬一直扎根于基層,自稱是“中國200萬快遞從業者當中的一員”,他也一直希望通過自己的詩歌講述“快遞小哥”的情感與生活。詩集名“東河西營”是其出生的村莊,他說,自己的創作源自兩種力量,“一種力量催促我們去遠方,一種力量帶領我們回到原鄉”。
作為前輩學員,楊慶祥為新一屆學員的蓬勃朝氣和出精裝本的優待表示艷羨之情,同時他認為,“青春詩會”眼界開闊,從第一屆推出顧城、舒婷開始,這些年持續向詩壇輸送了最杰出的詩人,為當代詩壇開拓了巨大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