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動起來,去看那些生動的場面
許輝
文學作品,愈把它當作自己的事情,就愈有獨創性,愈把它當成別人的事情,就愈缺少獨創性。
《子在川上悅》重點記敘的是一種河流文化。也想顯示我屬意的一種生活方式。
有所得就會有所失,有所取就得有所棄,做人和做事,莫不如此。
但雖然有所側重,其實所謂的生活方式和河流文化,都是相互交錯、融合的。
為寫這本書,我重新進行了原野行走。雖然對江淮、黃淮地區的許多地區我已十分熟悉,但我還是在近半年的時間里數進大別山,重溫徽州地,神游黃河灘,再行古淮口。
澮河水結香澗湖上新建了一座跨湖大橋,遠鄉偏地,深秋冷雨中嶄新宏偉的大橋上空無一人,只有一小堆一小堆村人在橋面上曬水稻遺棄的稻草。這時卻從橋外村莊一處普通的農舍中跑上來兩位故意不打雨傘的年輕女孩,她們雖然膚色略黑,但卻個子高挑,面容俊俏,年輕無忌,邊在雨中快意地跑向新橋的最高處,邊開心地向車里的我揮手。在城市中這樣自信明麗的女孩并不鮮見,這樣的情形也常會出現,但這是在交通閉塞慣了的遠鄉僻地呀!
還有一次,我把車停在路邊,下車走進一片青蔥欲滴的茼蒿地,彎下身去觀察這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植物。這時附近一戶農家里的一位中年男子立刻快步走過來和我說話,當我說我只是想看看這到底是什么植物時,我感覺他微微有些失望,可能他此前以為我是一個來收購這種蔬菜的客商了。
我們都有權力追求我們認為美好的生活,而不應該在乎別人怎樣看我們、說我們、要求我們。
我們只有走動起來,才能得見我們想象不到的那些生動場面。
或者,我們的精神只有走動起來,才能閃現我們懶惰時無法顯現的精彩。
我們還要從內心深處平等、和善地對待所有的人、事、物,我們才會更有氣質,更有教養,更能影響他人,更能接近我們自己的優質的生活。
這本書,《子在川上悅》,雖然打算通過一系列文字和畫面,展示一條河流從源頭經上中下游到入海口的地理和人文面貌與特征,但它暗含的,其實還是一種生活方式,即,我們可以在任意一條河流邊,獲得我們行走和感覺的滿足。
這就是我提倡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本文為許輝最新散文集《子在川上悅》后記)
作 家 簡 介
許輝,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全國散文委員會委員,安徽作家協會第五屆主席團主席,茅盾文學獎評委,曾率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日本、美國、加拿大,已出版文學專著50余種。許輝先生為著名學者型作家,他釋讀《論語》《老子》《中庸》《大學》等傳統經典的專著在讀書界產生廣泛影響,并被臺灣出版社出版繁體版。作品獲多種文學大獎,短篇小說《碑》是全國高考大試題、高校研究生入學考試大試題,中篇小說《夏天的公事》等入選北京大學等高校教材,收入“中國新文學大系”等權威選本,并翻譯成英、日等文字出版發行,被評論界評論為“獨樹一幟的作家”、“非經典時代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