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網絡文學作家的快速反應在情感爆發和創作收獲上,有令人意外之喜。閱文集團通過起點中文網發布“我們的力量”征文大賽公告,短短數日后臺涌入4000多位作者報名。目前,數以萬計的網絡作家正參與創作,全國40多家重點文學網絡上線的抗疫題材作品已達萬余部。在近日揭曉的第四屆全國現實題材網絡文學征文大賽中,根據疫情期間真實事件改編的《國家戰疫》獲特別獎。網絡作家身份的大眾化和網絡文學的通俗性,已成為抗疫題材創作的優勢,不俗的實績也顯現了其可以有更多收獲的可能。
生活的網絡性和民間性,讓網絡作家就生活在創作素材之中
在網絡時代,抗疫一線以及全民抗疫的微觀場景和宏大敘事,更多的是通過各種新媒介得以快捷而廣泛傳播。因抗疫所需的居家生活,人們與外界的聯系和知曉信息,又加劇了這樣的傳播態勢。現實生活與網上生活的互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主流視野與民間聲音、全景實況與碎片細節的全時空呈現,強化了抗疫和疫情期間生活的現場感及立體感。網絡作家生活和交際更具網絡性,與廣大讀者的網上交互行為已成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疫情期間,他們的這一優勢在感知抗疫、情感交流、素材獲取、創作行為等諸多方面得到更廣泛更充分的展現和實踐。正因為此,許多網絡作家在疫情開始不久就啟動了抗疫主題的創作,并保持每日更新。四川網絡作家流浪耶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為背景創作的新書《一起戰疫》在起點中文網連載,目前第一階段故事已經結束。
網絡作家來自各行各業,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在疫情期間,他們中的許多人或直接參與抗疫,或在崗位上持續工作。如甘肅省網絡作協會員龍巧玲是一名護士,主動請纓加入馳援武漢的隊伍;重慶市網絡作協會員劉萍萍既是網絡作家,也是一名醫務工作者,一直堅守在抗疫第一線。網絡作家夢風在一家快遞公司管理層工作,每天會聽到很多疫情之下快遞員運送物資的故事,這都是關于使命、大愛的故事。他以寫一部網絡小說的方式來記錄這些故事,反映抗疫一線快遞員無私奉獻精神。這部近26萬字的小說《一諾必達》,自今年2月13日在起點中文網上線連載,目前已經完書。
對許多網絡作家來說,這一段極特殊的生活,讓他們重新審視自己,主動直面現實。網上與現實形成的全情境,尤其是網絡中所獨有的“共情時刻”,可以使他們不需要專門的創作性體驗生活,就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快速反應之后,當是持續挖掘。在此基礎上,網絡作家進一步發揮網絡性和民間性的優勢,更深入了解和感受生活,使素材更厚實。這是寫好抗疫題材網絡文學的情感動力和創作資源,會在好作品的路上越走越遠。
關注普通人,接地氣的作品充滿正能量
寫普通人,以小見大,善于將小人物置身于特殊情境中,是網絡作家創作抗疫主題作品的強項和第一反應。流浪耶的《一起戰疫》,講述了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同是退役軍人的陳松和楊曉倩夫婦積極參與抗擊疫情的故事,展現“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中國力量。山東網絡作家包子二爺的《你好普通人》中的主要人物是一個剛入職半年而一個月后就要舉行婚禮的小護士,一個飯館老板,一個十字路口的交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患者,這其實是濃縮了抗疫中群像人物。他們是點,經由這幾個點,結構了大眾的網。小說的時間設置在24小時,從一天這極短、又極富象征意味的時間,呼應無數個日日夜夜。這些以普通人親歷為視角的作品,書寫普通人的生活、精神質感,互動典型事件與日常生活,參與架構新時代力量的宏大敘事。網絡文學的抗疫主題創作,正在步步推進的路上。
與此同時,以疫情為中心的輻射性作品風生水起。山西網絡作家手握寸關尺創作現實題材網絡小說《當醫生開了外掛》,書寫醫生的工作生活。黑龍江網絡作家一紙虛妄的最新連載作品《青山幾重》以主人公守護山林、拒吃野味作為主線。關注醫療題材,呼喚健康的生活方式,網絡文學在抗疫和后疫情時代日常生活這兩個方面,都在持續發力。一些主戰玄幻、仙俠等類型化小說的作家,在新的創作中或加入人與自然相處、瘟疫等疾病橫行之下的人性等情節及背景,或在作品中注入中國抗疫精神元素。網絡作家的創作理念正在發生變化,網絡文學也將會因參與抗疫主題的創作而在多個層面積極影響自身生態,使網絡文學得到更豐富、更長足的發展。
非虛構寫作,網絡文學的新軍在突起
廣義概念上,大量出現在網絡自媒體、論壇、博客、專欄中的散文、評論、游記、記敘文等大大小小的“真實寫作”,都是網絡文學。這些文本,也是網絡文學中起步最早、原生性的非虛構寫作。在這一次疫情中,這些文本也是海量的。
在抗疫主題的網絡文學中,非虛構的寫作范式和行為,更具文學性。一大批真人真事的非虛構作品,成為網絡文學新的亮點。既在寫“我”也在寫“他”,既寫抗疫一線也寫日常性的居家生活。網絡作家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懷著文學照亮人生的理想,真誠面對生活,真實可信地敘述,彰顯人的力量,參與書寫全民抗疫的偉大壯舉。網絡文學的通俗性和大眾化,讓讀者閱讀這樣的作品感覺是在聽朋友講身邊的故事,彼此的交流像“取暖”一樣。可以說,網絡文學的非虛構性寫作,正在被喚醒,并初顯其快速進入生活現場、快速與讀者產生共情的景觀。這些作品,拓展和豐富了網絡文學的題材。而非虛構性寫作,這被網絡文學日漸重視的新創作向度,也得到了更多的嘗試,取得了可以助力前行的成績。
就目前的創作行為與可以期待的預期而言,網絡文學抗疫主題的非虛構寫作具備三個特質。
一是網絡作家生活話語式的講述,代入感強。他們是生活中一員,也是讀者中一員的寫作姿勢,消除了作者與受眾者的不對稱關系。這樣的親切感,讓作品的原生性真實得以充分保留,讀者在不知不覺間被引導進真實的生活,閱讀真正成為“感受之旅”。
二是網絡作家與粉絲的親密相處,使素材更全面,寫作往往可以集眾人之生活。于讀者而言,是看講別人的生活,又在回想自己的故事。這樣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極具閱讀感染力。
三是網絡作家在講故事方面的技法更貼近大眾的審美情趣和閱讀需求,最大可能地實現“保真”和“好看”于一體。
總體而言,這樣的非虛構寫作如實還原和再現生活,有普遍性的情感共鳴和溫暖。網絡文學巨大的體量,又可以更密實、更豐富地記錄抗疫的宏闊圖景。現今,網絡文學這樣的優勢和表現,正在漸漸被關注。
網絡作家主動積極地開展抗疫主題的創作,是為人民寫作,為新時代寫作的具體行動。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是90后00后,這讓人們看到年輕一代陽光般的精神,也對網絡文學未來充滿更美好的期待。這些與現實生活保持血脈相連關系的作品,讀來既親切又感人。以網絡文學的方式匯聚的普通人的大愛和奉獻所傳遞的正能量,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和稱贊。為普通人立傳,在為時代記錄。網絡文學抗疫主題的作品,是整個抗疫主題文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具備了自身應有的獨特價值,在強大文學現實主義精神觀照的創造領域能夠有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