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于繼勇創作的散文集《城市里的莊稼》由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
《城市里的莊稼》推薦導讀
《唯有文字,恒常如新》
安徽大學 魯燕
于繼勇出了一本新書《城市里的莊稼》,書名我喜歡,有一種被擊中的感覺。雖然離開鄉村在城市生活了幾十年,自己何嘗不也是生長在城市的一株莊稼呢?
這是一個萬事萬物都能拿來變現的時代。打著讀書和寫字的幌子去賺錢的也不少,倒不是說讀書人寫作者就活該受清貧,而是在這個事情當中總有那么一些虛晃和欺瞞以及收割的味道。說著違心的話干著見不得陽光的勾當,發餿的雞湯連自己都不喝,卻聲嘶力竭地販賣不休,真的是就連臉面都不要了。看了太多這樣的人和事,所以當我看到老于說:“我愛惜自己的臉面,更愛惜自己的文字”時,我不禁要對他脫帽致敬。
寫字讀書的理由千萬種,每一個人都會羅列一串獨屬于自己的理由。趙焰說:讀書是為了和有趣的人相遇,寫作是自我需要,文字是我們和這個社會交流的方式之一。于繼勇說他贊同這樣的話。而在我看來,閱讀不僅僅是為了和有趣的人相遇,閱讀更是一種對荒誕現實的一種抵抗,以及是在喧囂的浮躁時代安頓靈魂的一種方式。從本質上來說,每個人都是孤獨的,閱讀雖然不能改變這種孤獨的狀態,但是閱讀能給人的孤獨確定方向,甚至能夠把孤獨挖空,挖出一個窩來。有書籍和文字陪伴的人生,不管外在的世界如何的動蕩不安不懷好意,他的心靈都會是安然的,靈魂是篤定的。而寫作,是表達自己的一個方式,是對世界,對人生,甚至是對自己重新認識的一個過程。“我手寫我心。”我覺得寫作不僅僅是給別人看,更是給自己看,是給自己的一個交待。
老于說:“文字是作者的臉面,不能為了流量不要臉。”他說一個珍視自己文字的人,一個對文字有潔癖的人,對于自己文字的讀者也是挑剔的。所以老于說:“我希望我的文章,是給對文字認真的讀者看。”
《城市里的莊稼》是于繼勇從他發表過的一千多篇文章里精心篩選的幾十篇文字結集而成,共分四輯:關于地理歷史方面的思考與回味的“地理有道”;他行走于城市與鄉村之間有所感悟的“城鄉走讀”;專欄文字集結而成生香活潑的“人間煙火”;讀書筆記形式的“文本之余”。和老于認識有近十余年的時間了吧,雖然彼此并不算是非常熟稔,但在諸多同時期認識的寫作者當中,老于是我頗有認同感的一個人。這種認同感不僅僅是彼此頗為相近的出生背景和成長經歷,還有對世事的相似相近的認識和看法,就像他在這本書中所說到的那樣,判斷一個人能否合得來的標準就是聽聽他和自己有沒有共同的認識和看法。通讀這本書,我覺得我不僅僅是看到了一個有趣的人,還看到了一個有著良知和風骨的人,他不僅僅說:“每一種莊稼都曾經與我親如兄弟。”他還說:“洪水淹死百姓的時候,皇帝沒怒,淹了祖墳他怒了!”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