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以IP為首的男頻改編劇大多不溫不火,而近日的一部網絡劇《慶余年》卻成功出圈。目前,該劇在網絡上被熱議,且收獲了諸多原著粉的肯定,成為當前市場男頻IP劇的一匹“黑馬”。
一般來說,男頻IP劇的創作關鍵在于小說合理化的影視改編、演員由內到外的氣質合理化、劇集敘事要引人入勝等。事實上,此前諸多男頻IP劇的敗北也往往因為在這些方面做的不夠至善至美,遭到觀眾詬病,結果難以獲得市場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那么,為何在當前男頻IP劇改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慶余年》卻能夠成功出圈?究其原因,無非以下三點:首先,該劇巧妙的將原著小說中塑造的龐大世界觀保存完好;其次,該劇“去蕪存精”的創作手法大大提升了劇集質量。比如在“澹州城篇”的敘事中,編劇王倦只用了一集就交代清楚了人物關系和故事背景。這與市場上其他男頻IP劇的“先導片”、說明文模式有著本質的區別;第三,趣味性也是《慶余年》敘事的一大亮點。該劇采用了“輕喜劇+宏大價值觀傳播”的講故事方式,觀眾不僅能在該劇中找到人物與現實之間的有趣聯系,而且還能從相關的情節中體會到中華傳統文化之美。因此,可以說《慶余年》作為男頻IP劇的成功典范,為此后的同類型劇集拍攝和制作提供了成功的經驗。
作為一部2019年爆火的網絡劇,《慶余年》劇情中還蘊含了豐富的中華優秀文化。在目前已播出的劇集里,男主人公范閑朝堂斗詩的情節可謂該劇的“高光時刻”。有人認為,詩詞是中國人的精神故鄉,而在該劇中,北齊文學大家莊墨韓先生構陷范閑抄襲他師傅的詩句,范閑不以為然,后故意裝作吃醉酒狀,然后開始個人表演秀,前后默出了幾百多首經典之詩,驚呆眾人,被人譽為“詩中之仙”。無論是李白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還是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庇只蚴顷愖影旱摹扒安灰姽湃?,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等,該劇通過吟誦詩詞的情節設定,把主人公在異世界的悲憤、孤獨與寂寥表現的淋漓盡致。
作為一部有廣泛影響力的影視作品,該劇把觀眾帶入了擁有千百年歷史底蘊的中國詩詞塑造的意象世界中,為觀眾展現了中華詩詞之美。在網絡社交媒體,有網友直呼“共鳴呀共鳴……五千年的華夏文明洶涌澎湃,豈能不自豪,太精彩了!”“我也要去讀詩了,我的唐詩三百首呢?”“或悲壯或婉約,或豪邁或淺唱,無不顯示中華文明的博大與精深”……從純粹的傳統文化世界出發,該劇契合了當代觀眾審美,傳播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新賦予了傳統文化以鮮活生命力,弘揚了中華文化中蘊含的民族精神和氣節,激發了觀眾的民族自豪感的同時,讓眾多青年觀眾對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該劇不僅讓觀眾感受到了中國詩詞深厚的歷史底蘊,而且也借助詩詞致敬了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追尋了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在這個“媒介即訊息”的時代,無論是文藝作品本身,還是作品中承載著的深厚的文化涵養,都具有營造良好積極時代風氣、引領社會精神文化方向的重要作用。因此,這就要求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要扎根群眾、扎根泥土、扎根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從中汲取有益的養料,進而為時代貢獻出更多的精品之作,尤其在當前互聯網內容生產良莠不齊的狀況下,文藝工作者更要堅持“內容為王”的創作思路,制作出更多的優質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