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壇前輩吳泰昌先生,不僅以文章名世,更與諸多大家密切往還,親歷和見證了當代文學史乃至文化史上的種種韻事勝景。吳泰昌文學館亦應成為一處勝景,保存文化記憶,傳播文學精神。” 2019年11月10日,吳泰昌文學館開館。中國作協(xié)主席鐵凝的題詞給予文學館極高評價并寄予厚望。
吳泰昌與中國當代文學同行六十多年,他的寫作和親歷也是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一個存照。
11月10日,吳泰昌文學館開館。紅光滿面、滿頭銀發(fā)、身穿大紅毛衣的著名散文家、文學評論家吳泰昌精神矍鑠地向來賓介紹著一件件展品。那天,81歲的泰昌老和他的家鄉(xiāng)——詩圣李白的終歸之地安徽當涂,一并成為中國文學界矚目的亮點。
這是重量級的文學館,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鐵凝親筆為文學館寄語祝賀;北京大學資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袁行霈題寫?zhàn)^名;當今眾多文學名家王蒙、蔣子龍、梁曉聲、張抗抗、謝冕、熊召政、季宇等為文學館題詞。“文章樸簡透學養(yǎng),眼界宏闊見修為。”文學館大門上,鐫刻著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吉狄馬加的題聯(lián);進門右手,泰昌老的半身雕塑頭像栩栩如生。展館由“故鄉(xiāng)歲月”、“北大求學”、“在《文藝報》的日子里”、“青春長駐”、“與大家同行”五部分組成,數百幅珍貴的圖片和文字資料以及書籍、信件等實物,清晰地呈現(xiàn)了吳泰昌的文學旅程,也從一個側面記錄了當代文學的發(fā)展歷程。
在吳泰昌與錢鍾書、楊絳夫婦的合影前駐足,吳泰昌眼前又浮現(xiàn)了1977年初次見到錢鍾書、楊絳夫婦的情景。第一次與他們合影是在1980年,最后一次合影是1994年2月4日下午。四個月后,錢鍾書住院,再沒有回到三里河家里。吳泰昌說,初見錢先生之后一年多里與他們沒有聯(lián)系,沒想到體衰多病的鍾書先生還惦記著他這個晚輩朋友。1978年12月,自己突然接到鍾書先生的來信:“去秋承惠過快晤,后來,聽說您身體不好,極念。我年老多病,漸漸體會到生病的味道,不像年輕時缺乏切身境界,對朋友健康不甚關心。奉勸注意勞逸結合,雖然是句空話,心情是鄭重的。”錢先生的這句“空話”,沉甸甸地流入他的心底。雖然讀到信時自己已經康愈,但這遲到的問候卻給了他持久的溫暖。
吳泰昌文學館面積五百多平方米。步入圖書館三樓,遠遠就能看見文學館大門側墻上的七個大字:“親歷文壇六十年。”這或許可以視作文學館獨特的鎮(zhèn)館之寶。
圖案中間,是吳泰昌先生的相片(見上圖),四周印著眾多現(xiàn)當代著名作家的彩色相片和名字:劉白羽、艾青、郭小川、周立波、楊絳、周揚、沈從文、葉圣陶、柯靈、吳組緗、孫犁、唐弢、張光年、陳白塵、陳學昭、錢鍾書、任繼愈、臧克家、趙樸初、王任叔、郭沫若、張?zhí)煲怼⒈摹⒉茇㈥柡搀稀ⅠT牧、茅盾、夏衍、楊晦、姚雪垠、王瑤、陳荒煤、李一氓、阿英、李健吾、巴金、田間、張恨水、朱光潛、嚴文井。
這張文學“聯(lián)絡圖”穿越時光,讓人一目了然,吳泰昌與這些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家,有著深入的交往和深厚的友誼。張抗抗給文學館的題詞成為這幅圖案的最好詮釋:“吳泰昌先生是前輩作家與當代作家之間的橋梁,文學批評及文學史研究兼得,可謂當代文學的文字地圖。他重情重義,善待文學友人。于我而言,他是老師,更像兄長。”難怪吳泰昌先生有著“當代文學活化石”之美譽。
吳泰昌說:“文學館內的圖書和資料,是我與中國當代文學同行六十多年來,讀書、寫作和交往的縮影與見證,也是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一個存照。能夠將這些圖片、圖書和資料妥善藏放并讓更多的人見到讀到,我感到無比欣慰和心安。此時此刻,我分外懷念那些遠去的時光和文壇前輩。”
泰昌老將珍藏多年的照片、手稿、著作、各種資料等悉數捐出。這么多資料,泰昌老是如何從那些堆積如山的資料中翻揀出來的?耗費了多少時間、精力和心血?別人也許無法想象,而我卻是明白的。每次去泰昌老的家,從進門就得小心翼翼抬腳揀空,偌大的屋子已經快被書籍報刊淹沒。他就像生活在一個偌大的資料庫里。
吳泰昌1938年生于安徽省馬鞍山市當涂縣。1964年北大研究生畢業(yè),長期從事文藝報刊編輯工作,1984年至1998年任《文藝報》副總編、第一副總編,編審,后為報社顧問。已出版散文、評論集30余部,代表作品有《藝文軼話》《文苑隨筆》《有星和無星的夜》《夢里滄桑》等。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1977-2000年)散文卷》等多種圖書。從工作崗位退下后,堅持“親歷大家”系列寫作,近年陸續(xù)出版了《我親歷的巴金往事》《我認識的朱光潛》《我知道的冰心》《我了解的葉圣陶》《我認識的錢鍾書》。
吳泰昌的作品,受到廣泛贊譽。孫犁說:“我很喜歡讀泰昌的這類文章,短小精悍,文字流暢,考訂詳明,耐人尋味。”錢鍾書贊譽他:“你是‘文學世家’又有輕靈的手筆,所以兼有史料價值和軼事筆記的趣味。”吳組緗說:“我把《論語》《孟子》都看做散文。泰昌的散文,正是這樣一路的散文。我喜歡這樣的散文,它們的特色,是隨隨便便、毫不作態(tài)的稱心而道,注重日常生活和人情事理的描述,讀來非常親切、明白,又非常自然而有意味。”
早在十幾年前,吳泰昌就將自己多年精心收藏的近萬冊圖書捐給了馬鞍山市圖書館,其中五六千冊是茅盾、巴金、冰心、葉圣陶、夏衍、朱光潛等當代文豪以及現(xiàn)當代老中青三代中有重要影響作家的簽名著作。
我一直想收藏吳泰昌早年獲獎的散文集《藝文軼話》,可喜且巧的是,安徽文藝出版社近日出版發(fā)行了吳泰昌文集三卷:《藝文軼話》《親歷文壇》《心如朗月》。泰昌老在第一時間簽名題贈,令我感動。隨手翻開厚重的《親歷文壇》,便看見巴金在茅盾逝世當天寫給吳泰昌的手跡:“火不滅,心不死,永不擱筆。”
巴金的贈言,是對吳泰昌的勉勵,也成了泰昌老的追求。他會繼續(xù)書寫,永不擱筆,書寫時代的文學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