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12-12 來源:安徽作家網 作者:安徽作家網
安徽作家高建國的代表作《陸文夫作品的海外傳播與影響》(原載《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8年第10期),獲得第八屆“長江杯”江蘇文學評論獎一等獎。
精彩閱讀
陸文夫作品的海外傳播與影響
高建國
陸文夫是中國當代重要作家,曾任中國作協副主席、江蘇省作協主席,五次榮膺全國文學獎,法國文化部為其頒發“法蘭西文化藝術騎士勛章”,在國際上具有很大影響。陸文夫并非高產作家,但作品質量很高,尤其是他的小說《美食家》,在海外連續多年長銷不衰。作家畢飛宇說,“中國有一個作家在西方影響很大,那便是陸文夫。《美食家》不僅暢銷,而且長銷。這是很少作家能做到的。”中國文學作品能否走向世界并產生影響,一般取決于這樣幾個要素:一是被譯成外文的作品數量多不多,二是作品傳播的范圍(國家和地區)廣不廣,三是在國際上流傳的時間是否長久,四是能否受到不同國家的認可與好評。陸文夫被成外文的作品并不多,但具備其他三個優勢:首先,他的作品已譯介到德、法、英、日、俄、美、芬蘭、捷克、伊朗等許多國家,區域范圍廣泛;其次,小說代表作《美食家》在海外既是暢銷書,也是德、法、俄、日等國家多年受歡迎的長銷書,從上世紀80年代一直銷到現在;再次,不同國家漢學家對陸文夫作品均有較高評價。說明陸文夫作品已產生了國際影響,是中國文學走向海外的一個典型,值得文壇及學界關注研究。本文梳理與總結陸文夫作品的海外傳播及影響,正是基于這一動機。
(一)陸文夫作品的國內輸出
中國文學作品傳播海外,一般分三個步驟:一是國內輸出;二是海外譯介;三是產生影響。陸文夫作品走向世界,也經歷了這三步。
所謂“國內輸出”,即中國文學作品由中國人自己譯成外文,通過國內出版的外文媒介,向世界各國營銷或贈送,以此推介中國文壇的作家和作品。陸文夫作品走向海外,也始于“國內輸出”這個渠道。最早譯介到海外的陸文夫小說,是發表于1978年第4期《人民文學》的短篇小說《獻身》。它被收入白哲明、李孟平選編、翻譯的英文版小說集《傷痕:文革的新小說1977-1978》,由香港聯合出版公司與倫敦Gwanghwa Cobuwg 聯合出版發行。之后,陸文夫作品的“國內輸出”主要依托三個平臺:一是中國文學出版社及所屬的《中國文學》雜志;二是外文出版社;三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其中經《中國文學》雜志和中國文學出版社譯介、發表和出版的作品最多。中國文學出版社創辦的《中國文學》英文版雜志1951年問世,法文版《中國文學》1964年問世。陸文夫的新時期小說《圍墻》(1984年)、《門鈴》(1986年)、《臨街的窗》《井》(1987年)、《清高》(1988年)等,都是通過《中國文學》雜志譯介到海外的?!吨袊膶W》對國內文學新作譯介十分重視,比如1987年第3期法文版《中國文學》,發表陸文夫等作家的同題小說《臨街的窗》時,封面專門印上小說標題和作者姓名:“《Fenetre Sur Rue》:Wang Meng,Lu Wenfu,DengYoumei,Feng Jicai,Zhang Xian”,以期能夠引起讀者的特別關注。不過受雜志版面的限制,《中國文學》以往刊登中篇小說數量有限,1984年英文版由月刊改成季刊擴充篇幅,這才大量選載中篇小說。陸文夫的中篇名作《美食家》(1983年發表于《收獲》),就是由《中國文學》率先譯介到海外,在國際上引起的強烈反響。
陸文夫作品的海外傳播,也得益于“熊貓叢書”出版。1981年《中國文學》開始推出英文版與法文版的“熊貓叢書”,由中國文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到150個國家和地區。陸文夫《美食家》也被列入其中,出版了英、法兩種外文的單行本。此外,中國文學出版社還翻譯出版了陸文夫的個人作品專集。熊貓叢書使陸文夫在海外迅速成名,以致在國際上還出現了盜版書。比如他的一本作品集《A World of Dreams》(《夢想的天地》。內收《微弱的光》、《小巷深處》、《唐巧娣》、《小販世家》、《圍墻》、《美食家》、《門鈴》、《夢中的天地》等8篇作品)問世后,“英國也出版了一本類似的文集,書名叫《美食家及其他中國當代小說》(The Gourmet and OtherStories of Modern China)。這個譯本讀起來更順暢,似乎是未經授權而對無版權的熊貓譯文的潤色?!绷硪环矫?,海外更多商業出版社看見有利可圖,紛紛重譯出版《美食家》等中國作家作品?!?977年后,英譯中國當代小說的商業出版社逐漸增多,分布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印度和新加坡?!薄瓣懳姆虻摹睹朗臣摇罚▊惗貒H讀者出版公司London Readers International)……等作品得到譯介?!薄巴瑫r也重譯了一些‘熊貓叢書’中受到歡迎的作品,如……《美食家》(國際讀者出版公司London Readers International)等?!?/span>
陸文夫等中國作家的作品在海外市場產生的反響,也激發了國內出版機構的再版熱情。外文出版社過去曾編譯出版過陸文夫作品的英、法、德文版。 2009年,外文出版社再版了一批有影響的“熊貓叢書”,最終“選擇了其中影響力最大,最有代表性的現當代作家作品作為第一輯出版?!痹侔娴摹靶茇垍矔钡谝惠?0種英文版作品中,就包括陸文夫的《美食家——陸文夫作品選》,這個譯本收入了陸文夫的8篇作品,譯者是喻藩琴等人?!靶茇垍矔痹侔娴倪^程中,中國文學出版社也傾注了熱情,他們推出的法文版《Le Puits》(《井——陸文夫小說選》。內收《小巷深處》、《小販世家》、《井》、《圍墻》、《門鈴》、《美食家》、《微弱的光》等7篇作品),1988年面世后引起反響,1990年又應海外需求第二次印刷。
除了這些譯本,中國文學出版社和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年還聯合出版了《陸文夫小說選》英漢對照版,這本書收入了《小販世家》、《圍墻》、《美食家》等3篇作品,供中外大學生學習閱讀,這也擴大了陸文夫作品在國際青年讀者中的影響。
(二)陸文夫作品的海外引進
所謂“海外引進”,就是外國出版機構翻譯、出版、發行中國文學作品,意味著這些作品已受海外出版界與漢學家的關注,愿意向自己國家乃至全球推介它們,而外國讀者也很樂意閱讀和接受這些來自神秘東方的文學作品。在“海外引進”的中國文學作品中,陸文夫小說《美食家》十分受寵。
1、德國?!睹朗臣摇返牡伦g本有兩個版本比較出名,譯者分別是哈澤貝爾根(StefanHase-Bergen,中文名“韓北山”)和烏里?!た即模║lrich Kautz,中文名“高立?!保?。前一種版本1992年由布洛克邁耶爾學術出版社(Brockmeyer)出版。
譯者哈澤貝爾根說,“《美食家》的這第一個德譯本早就于我1987年在上海求學時便寫好了。瑞士出版社Die Waage 1988年同我簽訂合同,準備出版此書,但付印一再拖延。1992年出版商Wiesner通知我,因為蘇黎世的Diogenes出版社也正打算發行一個自己的譯本,所以Waage出版社決定放棄此書的出版。于是我決定與Helmut Martin教授合作,將這部《美食家》的德譯本作為Chinathemen系列叢書的學術專著出版。”早在1990年,哈澤貝爾根曾撰寫過研究陸文夫的學術專著《蘇州刺繡:作家陸文夫的生平與作品》,這為他翻譯《美食家》奠定了基礎。
《美食家》德譯本的第二個版本,1993年由第歐根尼出版社(Diogenes)出版。譯者烏里希·考茨為該書撰寫了后記。他是德國美因茲大學漢學家,酷愛中國文化,曾任德國漢學協會(DVCS)創始主席,多年來譯介過包括《美食家》在內的大量中國當代小說。烏里希·考茨說,“現在依舊在重印的陸文夫的《美食家》,德國讀者特別喜歡它。我原本不想翻譯這本書,瑞士一家很有名的出版社找到我,后來發現,這個小說真不錯,而且翻譯的過程很愉悅,完全符合我個人的偏愛?!?/span>
比較《美食家》上述兩個德譯本,烏里希·考茨的譯本“為德語讀者接受更廣泛”,影響也更大。柏林《世界報》發表Alfons Schuhbeck的文章稱,“終于有一部著作是以吃飯作主角了——雖然這并非一本食譜。小說《美食家》我讀起來簡直就是珍饈美味、大快朵頤——當然是對于腦袋。作家陸文夫端上的是一道生活哲學的中國大餐。”《新蘇黎世報》發表Ruth Keen的文章評價,“陸文夫以其世界知名的作品《美食家》創作了一幅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風俗畫。小說的主題‘吃飯’是作為人們基本需求的一個代表,作者寫來饒有意味、引人入勝。出色的翻譯讓語言也美味起來,如同小說中端上來的珍饈一樣。”德國電視一臺“每日新聞”節目主持人烏爾里?!ぞS克特讀過此書贊嘆說,“一本薄薄的、精致的小說,陸文夫在《美食家》里書寫了一個人生的重大問題:吃是為了干好活,還是干活是為了吃好?!庇捎跒趵锵!た即牡淖g本質量較高,中國德語專家宋健飛教授在他的專著《德譯中國文學名著研究》里,有一章專門論述這個《美食家》譯本。
除了《美食家》,陸文夫的其他作品也受到德國社會關注,時有作品收入各種中國文學作品集的德語版本。其中有一本由16篇小說組成的中國文學作品集,便收入了陸文夫的《小販世家》。“16篇短篇小說譯成后即由柏林人民和世界出版社列入該社在1984年出版的《探求》叢書的中國短篇小說選專輯。這本小說選集一經問世,幾天內立即銷售一空。”除此以外,譯成德文的陸文夫作品還包括《井》、《小巷深處》等,它們和《小販世家》一起,被收入尹虹、葛柳南、梅薏華等德國學者譯編的《考察:16位中國小說家》一書?;陉懳姆蛟诘抡Z國家的影響,當地媒介也樂于刊登陸文夫撰寫的文章,比如1985年第2期文學雜志《Akzente》,便發表了陸文夫《中年以后還會提高嗎?》一文。
2、法國。法國從1987年開始翻譯出版陸文夫作品。法國讀者對陸文夫作品的興趣,似乎比德國人更大。旅法翻譯家陳豐(Chen Feng )是譯介陸文夫作品的始作俑者。她和安妮·居里安(AnnicCurien)女士共同將《美食家》譯成法文,書名改成《Vie et passion d'ungastronome chinois》(一位中國美食家的生活與激清),以與19世紀法國美食家布里亞·薩瓦蘭的名著《美食家的生活與激清》相呼應。法文版《美食家》1987年由比基埃出版社(Philippe picquier)推出,一經問世便受到歡迎。《人民日報》報道說,“《美食家》……僅在巴黎就銷售十萬冊,十幾年來法國各城市仍有許多讀者,每年都在加印。”這部法文版《美食家》,后來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各國代表作品叢書”。《美食家》譯者之一的安妮·居里安是法國漢學家,她還翻譯過陸文夫的中篇小說《井》。為了宣傳銷售《美食家》等中國文學作品,出版社及巴黎的書店使用了多種公關手段。首先,頻繁舉辦作家和巴黎讀者見面簽售活動?!?巴黎)友豐書店多次舉辦類似活動,不失時機地組織訪法的中國作家與當地讀者見面交流?!懳姆?、張辛欣等作家曾先后在該店舉辦的交流會上與法國讀者見過面,其活動十分熱鬧,有的曾被巴黎電視六臺、‘哥倫比亞’等報社采訪報道?!逼浯?,在報刊上進行文字推廣?!?988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法國文化交流部等邀請中國作家……陸文夫、張賢亮、張抗抗、張辛欣等訪法,《當代外國文學精萃·中國??穼ι鲜鍪挥杏绊懙淖骷壹捌渥髌愤M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專號在對1976年以來用法文出版(包括中國國內)的主要文學譯著進行分類報導的同時,還發表了平帕諾撰寫的專文和編輯部的評介文章?!痹俅危瑢ⅰ睹朗臣摇芳{入“袖珍本”出版系列進行普及性傳播。“畢基耶出版社開始自行出版袖珍本,以降低售價,如陸文夫、王朔等的作品再版時都出了袖珍版?!痹诜▏?,“譯作是否能被收入袖珍本,直接意味著中國當代文學是否有可能問津低價的普及性傳播,有朝一日落入普通讀者或者學生們的手中?!袊敶膶W陸續收入袖珍本,從某種角度來說,畢竟意味著它開始融入法國文學系統,意味著它將有可能贏得較大的讀者市場。
此外,陸文夫唯一的長篇小說《人之窩》也被譯成法文,受到法國讀者喜愛。譯者陳豐說,“《人之窩》在2003年由法國門檻出版社出版后銷路又不錯。出版社本來希望他訪問法國,還期待著《人之窩》的下部……”然而,就在法國讀者期待《人之窩》下部早日問世的時候,陸文夫先生于2005年不幸逝世,成為中法文學交流的一個無法彌補的遺憾。
3、日本。日本對陸文夫小說的譯介也早。日本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2007年12月出版的《中國新時期文學日譯一覽》一書里,便有陸文夫日譯作品的相關資料。該書“收集了1976-2007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其中小說條目有1430項(譯成日語的作品數目)。”里面有陸文夫11篇(部)作品的條目,數量相對較多。學者陶振孝說,他從日本《中國現代小說》雜志上,就讀到過陸文夫的日譯小說。1980年創辦的《中國現代小說》“是一本同人雜志。是一群專門研究中國文學的日本朋友向日本讀者翻譯介紹中國小說的窗口。”上面刊載過陸文夫的日譯小說《道に面した窓》(臨街的窗)。學者李冬木稱,1987-1990年的日本東京徳間書店,曾出版過“現代中國文學選集”叢書共13種,這些書由市川宏(ほか)編集,其中包括1990年9月出版的陸文夫《美食家·他》(松井博光翻譯)。
在《美食家》日譯本中,華裔日本龍谷大學教授陳謙臣翻譯、松籟社出版的版本(1987年)很有特色。陳謙臣是華裔日本作家陳舜臣的弟弟,陳舜臣在本書中擔任了監譯并撰寫序言。這個譯本的最大特點是致力于文化溝通。比如小說正文前附有兩張地圖:蘇州地理方位圖和蘇州城市簡圖。城市簡圖上標有怡園、拙政園、獅子林、網師園、虎丘、留園、西園、寒山寺、滄浪亭、石路、觀前街、司前街的位置;也注明了松鶴樓、新聚豐、義福昌、蘇州飯店等所在地。這些景點和飯店大都與小說情節有關,既能幫助讀者形象地理解小說內容,也能方便日本讀者到蘇州旅游,可以準確找到《美食家》情節中寫到的那些地方。小說正文后面還附有18條“譯注”,詮釋了“鲃肺湯”、“叫花子雞”、“金圓券”、“玄妙觀”、“荊軻與高漸離”、“淮海戰役”、“鎮反、三反·五反運動”、“五毒”、“大觀園”、“老正興”、“鳴放”、“反右派斗爭”、“陰陽頭”、“破四舊”、“士別三日”、“家伙”、“紹興加飯·陳年花雕”、“五糧液”這些特殊詞匯的內涵,更有助于讀者理解《美食家》故事的文化背景。此外,日本漢學家釜屋修也翻譯過陸文夫的小說集,陸文夫為這個日譯本寫過序言,喜悅之情溢于言表。他說,“通過釜屋修君的翻譯,我筆下的人物又漫游到日本來了,我作為這幾個人物的領隊,有幸能結識日本的讀者諸君,是十分高興的。如果你曾經到蘇州來旅游過的話,我們在馬路上、在園林里也許曾經見過面,可惜的是你不認識我,我也不認識你?!薄拔易约阂矝]有想到,我寫出來的有些人物比我還要逍遙自在,他們可以借助于各種文字在世界上漫游,不需要護照,也不買機票,只要你肯關照,他們就會來到你們的身邊,向你傾敘他和她的歡樂、痛苦、追求、幻滅、各種生活的狀況和人生的經歷。他們沒有什么功利的目的,只是求得你的了解和理解而已?!边@篇序言還談到中國文學作品傳播海外的作用:“人和人之間要相互了解和溝通的話,文學倒是個可靠的途徑,雖然文學中的人物都是虛構的,可是虛構的人物有時比真實的人物還要坦率點,即使他想戴上面具的話,那面具也是一眼就能看穿的?!备菪逕嵝淖g介陸文夫小說,主要是因為他很“欣賞(中國)江南水鄉的委婉,生活和文學的情趣都很開闊?!?/span>
對中國文學作品的翻譯和研究,日本漢學家與歐洲漢學家有所不同。歐洲漢學家相對獨立一些,開展的組織活動也不多;而日本漢學家的組織活動要相對頻繁。比如日本的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是以東京駒澤大學為據點的學術組織,“每年竟能開研討會5-7次之多。釜屋教授報告了一個統計數字:6年間,他們開了43次研討會,共有282人次到會。沒有固定的會場,有時候在咖啡店舉行,沒有固定的方式,自由參加,各抒己見?!懳姆?、張辛欣、張賢亮、馮驥才、莫言,是他們近期研究的重點。到會人數也由起初的4-5個人發展到10個人,最多達到30人,真是越辦越紅火?!贝送?,“該研究會每個月舉行一次研究發表例會和精讀作品的讀書會。讀書會以閱讀80年代的作品為主,現在正閱讀的是陸文夫的《圍墻》。之后會結集出版一年一度的研究報告成果的《會報》?!备菪奘侨毡尽爸袊敶膶W研究會”骨干成員,他透露:該會“除暑、寒兩假之外,每月開研究會。到現在已有八十次。此外還有一些對外交流活動:例如曾與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訪日小組、德國漢學家、美籍華人研究家等進行座談。研究會所討論的作家已超過七十人,都是當代作家、作品,包括一部分長、中篇在內,已達一百五十篇之多。有時連續幾個月集中研究一個作家,例如陸文夫、馮驥才、莫言、殘雪、李銳等。有時集中研究一些獲獎作品。”由此可見,陸文夫作品已成為“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的研究重點。除了座談、評論、翻譯,這個研究會在資料的收集編撰方面也取得不少成績,曾編撰過一部《日本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論著索引(一九一九-一九八九)》,可視為日本漢學界對中國20世紀文學研究之成果大觀。該書“以資料性編纂的方式呈列了日本學者對中國當代文學的積極闡釋,據一九八○-一九八九年的研究資料索引,可以看到它涉及了中國八十年代文學中重要的小說家及其作品,如王蒙、劉紹棠、鄧友梅、陸文夫……等五十余位作家?!痹谌毡緷h學家的研究視野中,總能找到陸文夫的姓名,說明陸文夫作品在日本還是頗具影響的。
4、俄語國家。陸文夫作品的俄語譯本,大都與其他作家合集出版。根據年代不同,有這樣幾部中國當代文學俄譯本中,收入了陸文夫的作品:(1)1995年出版的《正在起飛的鳳凰》。這本292頁的中國作品選集由扎哈羅娃、謝馬諾夫編譯,莫斯科大學出版社出版,共收入12篇中國大陸當代作家的小說,包括中篇2部,短篇10部。陸文夫的《美食家》收入其中,由扎哈羅娃翻譯。(2)1996年出版的《生前死后》,書名取自書中諶容短篇小說《生前死后》。這個譯本由P·卡舒巴編譯,紅星出版公司印行,收錄了陸文夫、汪曾棋、蘇叔陽、張潔、莫言、馮德英、王愿堅等18位作家的20篇作品。此外還有幾則古代寓言和笑話。屬于白俄羅斯出版的第一本中國文學作品集。(3)2002年出版的《中國二十世紀詩歌與小說:談過去看未來》。由扎哈羅娃、雅羅斯拉夫采夫編選,莫斯科Centerpo ligraph出版社出版。其中9篇是當代短篇小說,包括陸文夫《美食家》等。陸文夫小說依然選用了扎哈羅娃的譯本。(4)2007年出版的《命若琴弦:中國當代中短篇小說選集》由中國作協編選,兩家俄國出版社(莫斯科AST出版社;圣彼得堡Astrel-SPb出版社)同時推出。這本選集有4部中篇小說、7個短篇小說。陸文夫小說《美食家》采用的是扎哈羅娃的譯本。
5、其他國家。陸文夫作品在歐美亞其他國家也有一些譯本,其中包括芬蘭、捷克、伊朗等。芬蘭譯介中國當代文學作品數量不多。1994年,芬蘭出版了三本中國文學作品,其中有芬蘭語言學家瑪利亞·派樂托馬(MarjaPeltomaa)翻譯的陸文夫《美食家》(Herkkusuu)、鄧蓉《我的父親鄧小平》(Ls?ni Deng Xiaoping),和另一位語言學家艾娃斯卡拉(EvaSiikarla)翻譯的蘇童《妻妾成群》(Punainen lyhty,芬語意為“紅燈籠”)。這三本書開啟了中國作品走進芬蘭的大門。《美食家》1994年在芬蘭出版后大受歡迎,次年又推出第二版。捷克翻譯陸文夫作品要早一些,1976年、1979年、1984年,捷克斯洛伐克漢學家安娜·朵萊扎洛娃博士主編的《亞洲當代短篇小說選》三輯(第一輯《日輪》、第二輯《日珥》、第三輯《日晷》)先后出版,譯者是安娜·朵萊扎洛娃和馬立安·加利克。這三本書“譯介了我國許多著名作家的作品,并附有作家簡介”,其中就有陸文夫的《小巷深處》。不過中國作品進入捷克,大都不是由中文原著譯成捷克語,“最近二十五年內(1989年至2014年),據羅然教授(OlgaLomova)的統計,在捷克出版的五十來部中國作家作品當中,一半多是從英法文轉譯的。而且更要緊的是,其中只有十部,也就是五分之一才是中國大陸當代作家的作品”。這10部作品中就有陸文夫《美食家》(Dharma Gaia出版社,2010年)。伊朗譯介陸文夫作品,應歸功于伊朗翻譯家阿姆羅伊,“陸文夫、汪曾祺等諸多中國作家的作品都是通過他的筆,翻譯成當地語言推介給伊朗人民的。需要指出的是,他并不懂中文,中國的文學作品都是他借助英文譯本翻譯的。他不僅把許多中國優秀的文學作品翻譯介紹到伊朗,而且還寫過不少文章介紹中國文學和文化,為中國文學和文化在中東地區的傳播做出很大貢獻。”陸文夫看到自己的作品被譯成各國文字行銷世界,他認為這是國家改革開放帶來的必然結果,“文學的河流長期被大壩攔阻,一旦開閘以后就會產生沖擊,這也是很自然的。”體現出一個中國作家的文化自信。
(三)陸文夫作品的國際影響
1、市場營銷。
陸文夫作品的譯本在各國市場,一直有良好的營銷業績。在德國,Kautz的譯作具有很高的銷售量。2007年8月29日Kautz在北京接受第十四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時表示,他的所有中國小說的翻譯作品中,要數《美食家》賣得最好,因為德國人也同樣“很喜歡吃”。這當然是一種幽默的表達,真實原因如Leithner所說,“《美食家》是一部成功的、極為有趣的書,給予讀者以關于中國、中國的政策、那里的人以及美味的展示。”研究者也說,“《美食家》一書的德譯本無論是在德國學術領域,還是在德國文學市場都取得了不錯的口碑。此書在德國一經出版便引起強烈反響,多次再版,成為德國文學市場上少有的中國文學暢銷作品?!边@幾句話描述了兩種現象:一是“在德國一經出版便引起強烈反響”,說明德語版《美食家》首先是暢銷書;二是“多次再版,成為德國文學市場上少有的中國文學暢銷作品”,說明它又是長銷書,其市場效果在中國文學譯本中極為罕見。這種現象也發生在俄語國家。俄國漢學家羅季奧諾夫說,“蘇聯解體后發表次數最多的單個作品應該算是陸文夫的《美食家》,它被收入了3個文集。”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法國和芬蘭?!睹朗臣摇贩ㄎ陌孀g者之一陳豐女士說:《美食家》“1987年著作出版,在法國長銷至今?!薄睹朗臣摇烦晒M入法國市場,意義深遠。由于法譯本《美食家》的熱賣,使得剛剛成立的畢基埃出版社在市場上有了立足之地,獲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聲譽?!爱吇3霭嫔缤ㄟ^選擇符合法國讀者閱讀期待的文學精品進入市場,陸文夫的《美食家》就為拓展市場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薄睹朗臣摇吩诜▏臓I銷經驗,也為江蘇作家后續進入法國市場提供了借鑒。畢基埃先生(畢基埃出版社老板)坦言,自己慶幸在出版社剛剛成立時就遇到了江蘇作家陸文夫,《美食家》“這部書的翻譯也開啟了中國當代作家與法國文學文化界的交流大門,陸文夫先生先后三次訪問法國,有機會與法國作家界和文化界進行廣泛的接觸?!倍诜姨m的圖書市場,陸文夫受歡迎的程度不比上述國家差?!睹朗臣摇返摹胺姨m語版是在歐洲翻譯較早的,在芬蘭很暢銷,1995年再版?!?/span>
2、社會影響。
這種影響主要來自三方面:讀者、餐飲界和漢學界。
(1)讀者——《美食家》最初在海外讀者中引起反響,始于《中國文學》雜志對《美食家》的譯介。1984年改為季刊的《中國文學》春季號,發表了陸文夫的《美食家》。這本《中國文學》推向海外市場后,日本一位讀者“接到書后一口氣把全書讀完……”,并對改刊后的《中國文學》大加贊揚。澳大利亞讀者德懷特認為,之前《中國文學》譯介的作品,基調很乏味,讀起來千篇一律。而《美食家》等小說能夠在新版《中國文學》發表,標志著“80年代以來它有了很大的改進,尤其改版后的1984年春季號達到了其輝煌的頂峰?!?/span>
讀者對《美食家》的喜愛,不只表現在閱讀的快樂中,也表現在他們的生活行為中,尤其是《美食家》描寫的蘇州美食,引起了他們高度興趣。為此,“陸文夫在法國的知名度相當高,他們(讀者)常從法國到蘇州找陸文夫先生吃飯,還三次邀請陸文夫先生到法國。”“許多國際友人到蘇州都要見見這位名為美食家的大作家。他們看到了中國通過改革之后的巨大變化,用近乎崇拜的態度和語言品嘗、評論中國菜。感慨地對(陸文夫)老先生講,你們什么都能改,就是吃別改?!庇捎谧x者對《美食家》的興趣常年不減,海外書店在營銷中有意加入美食體驗元素。由于《美食家》在法國產生廣泛影響,法國文化界將陸文夫視為貴賓?!案痈挥幸饬x的是,這部書的翻譯也開啟了中國當代作家與法國文學文化界的交流大門。”受陸文夫的影響,一批江蘇文學作品陸續被譯介到法國?!疤K童、畢飛宇、陸文夫、黃蓓佳等近十位江蘇作家均有作品被譯為法文,在法國刮起了‘江蘇風’,僅畢飛宇一人就有七部作品得以在法國出版?!?/span>
(2)餐飲界——陸文夫《美食家》在法國餐飲界引起的反響更大。譯者陳豐回憶,“在法國波爾多市舉行的一次介紹中國文學的活動中,一位中國廚師按照《美食家》中的菜譜炮制的一桌菜肴把活動推向高峰,與會者狼吞虎咽地吃光了菜,買光了展臺上的《美食家》。”因為小說的影響,法國還邀請陸文夫參加國際美食節。比如為紀念19世紀法國著名美食家布里亞·薩瓦蘭,以及二戰期間留下許多美食佳話的美國女作家及其伴侶阿麗絲·道格拉斯,法國1990年在西南小城布萊斯城舉辦了名為“饞之罪”美食節活動中,陸文夫成了受邀嘉賓之一,“被邀請的人當中有一些寫過飲食文化的作家、食品人類學家和歷史學家,還有法國特級廚師?!睹朗臣摇返闹魅斯熳砸标P于宴席最后一道湯不該放鹽的那席話被挑出來朗讀,給聽眾們留下深刻印象?!弊鳛樾≌f《美食家》作者,“法國有許多有名的小餐館也知道他”,紛紛邀請陸文夫前來作客,以至于導致他“厭食”。媒體報道說,“一家(法國)餐館的老板好說歹說總算說服了已‘厭食’的陸老先生,請他共進午餐,但第二天早上六點就來接人了,陸文夫納悶。原來老板要他一同去選擇新鮮的菜和魚肉類食品。他親眼看著殺鵝取肝,親眼看他選擇價格高出養殖雞五倍的鄉村雞,因為他們希望陸先生知道法國餐館的用料都是鮮活的,決不吃冰箱和超市的食品?!背诉M餐,陸文夫還會被邀請參加各種旅游活動。“一次法國邀請各個國家懂吃的藝術家和作家共二十幾位到法國各地旅游,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品嘗法國各地名吃風味,……吃得本就不愛吃西餐的陸文夫先生大倒胃口,”陸文夫之所以參加這樣的美食活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朗讀《美食家》片斷也是活動的一項內容。
(3)漢學家——各國漢學家對陸文夫及其作品也充滿熱情。江蘇記者采訪俄國漢學家艾德林時問:“我們江蘇省有位文筆具有民族風格,并且帶有濃郁的地方色彩的著名作家陸文夫……您知道他的作品嗎?例如《美食家》《圍墻》等等。”艾德林立刻答道:“陸文夫,蘇州人。美麗的城市,美好的作家,我們到上海后,可以去蘇州,我很想見到他?!钡聡鴿h學家烏爾里?!ぱ拍未幕榻B他對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的印象時,這樣推薦《美食家》:“還有一本書我認為也是成就巨大,那就是陸文夫的《美食家》。如果你讀過這本書的話,口水會嘩嘩直流。我來中國六次,每次都受到中國人的友好接待,并不是每個德國人都有這種口福。這本書和政治內容無關,反映的就是老百姓的生活?!标懳姆蛐≌f在德國受歡迎,與漢學家們對陸文夫作品的追捧不無關系。德國漢學家顧彬說,中國“小說家當中還有那么一批人,我非常重視他們。格非有一些作品我也喜歡,陸文夫也是?!碑斨袊鴮W者要求顧彬為中國當代作家排序的時候,顧彬說,“好像還是八九十年代的王蒙、九十年代的王安憶、蘇州寫《美食家》的陸文夫,這部小說不錯。”顧彬對中國當代文學的研究判斷,曾受到一部分中國學者的爭議。北大著名學者嚴家炎先生卻坦言,自己“特別欣賞顧彬對《李順大造屋》那種不同評價間的開放性處理,這不僅涉及高曉聲一個作家,也牽連到王蒙、陸文夫等其他作家作品的如何對待,它顯示了評論者的智慧?!?987年12月25日,日本漢學家萩野脩二、辻田正雄與中國訪問學者夏剛,有過一次關于中國當代文學的交流對話。辻田正雄認為,中國上世紀50年代的文學作品是“有不少佳作的?!薄敖裉炜磥硪廊痪哂袕娏业氖姑泻兔軟_突?!逼渲刑岬疥懳姆蚝屯粼鳌Hc野脩二認為,“到他們的境地是需要一定年齡?!碑斚膭倖栟y田正雄:“辻田先生方才提到‘文’與‘道’兼備的作家不多,那么您心目中有哪兒位呢?”辻田正雄一口氣提到了包括陸文夫在內的11位中國作家。各國漢學家們對陸文夫的青睞,從專業視角印證了陸文夫作品產生國際影響是名副其實的。
3、學術評價。
1988年,聯合國公布了一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各國代表作品叢書”名錄,1991年第2期《中國翻譯》雜志譯錄了其中被譯成英法文的中國作品名單,其中就有1988年由Curien(居里安)和Feng Chen(陳豐)共同譯成法文的陸文夫小說《美食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各國代表作品叢書于1948年創辦,為本組織永久性活動項目之一。目的在促進翻譯出版較不通用語種的作品(主要譯為英、法文),以利國際廣泛了解欣賞全世界的文學遺產?!蹦軌蛄腥肼摵蠂案鲊碜鲄矔?,說明陸文夫作品已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
(1)西方讀者喜愛陸文夫作品,首先是文化因素在起作用。研究者認為:“從譯本再版次數來看,比較受歡迎的一是反映中國特色的民俗小說,如金受申的《北京的傳說》、鄧友梅的《鼻煙壺和其他》和陸文夫的《美食家》,”此外“女性作家的小說”、“改革小說”、“文學性較強的小說”、“反映社會現實的小說”等也比較受歡迎。從市場營銷的角度看,包括《美食家》在內的上述小說,“再版都在兩次以上,有一些還在英美國家重譯出版,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薄睹朗臣摇分允軞g迎,與其展現中國美食文化有關?!啊睹朗臣摇芬驗槠鋾袑γ朗车募氈旅枋龊蛯χ袊鴤鹘y文化的回歸而在海外備受推崇。《美食家》能夠在法國出版熱銷,翻譯家許鈞這樣總結:“‘人以食為天’,小說圍繞著‘食’而展現的中國的文化,特別是食文化的傳統和魅力,以及由‘食’而展示的當代中國四十年的特殊歷史和真實生活,無疑是為法國讀者打開了一條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的有效途徑。”《美食家》法文譯者陳豐也說:“我覺得像中國人一樣崇尚食文化的法國人,最能體會書中的酸甜苦辣?!闭绫然3霭嫔缲撠熑苏f:出版《美食家》這樣的中國小說,“我只是出于對東方文化,特別是對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神秘的文化的好奇。我好像總是被一種不可抵擋的力量左右著,被中國文化神奇的魅力吸引著,我想接近她、靠近她?!币舱驗槲幕蛩仄鸬搅俗饔茫睹朗臣摇吠度敕▏鴪D書市場大受歡迎,它也影響了比基埃出版社,使其從此開始大量譯介出版中國文學和中國文化書籍,迄今已有近120種中國譯本,“從南方小城阿爾不斷傳向整個法蘭西,傳向法語國家和地區,為樹立中國文學的真實形象,擴大中國文學在法蘭西和廣大的法語國家的影響,增進法中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美食家》在德國受到歡迎,也與作品濃郁的中國文化特色不無關系?!靶聲r期文學在德國的傳播與接受,不同程度地繼承延續了原有的中國形象。具體而言,這種延續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于中國風物的持續興趣,馮驥才《神鞭》里的市井生活、鄧友梅《煙壺》里的民間技藝、陸文夫《美食家》里的中國飲食文化……對德國讀者散發著永恒魅力?!本唧w地說,“《美食家》一書中包含類別豐富的文化專有項元素,從中國名吃、名菜到諺語、俗語,再到民歌、古詩詞。豐富的語料確保了分析的全面性、系統性,進而提高了研究的理論價值。”俄國讀者喜愛閱讀陸文夫作品,同樣歸功于《美食家》深厚的文化內涵。俄國漢學家羅季奧諾夫說,“《美食家》受歡迎的原因主要源自該小說的歷史感和文化底蘊。其實這兩個因素,即歷史性和文化底蘊是中國文學在俄羅斯成功傳播的不可缺少的條件。那種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當代中國文學創作(比如,先鋒文學、美女文學等)對俄羅斯讀者難以有大的吸引力,或者說它們要想在俄羅斯受歡迎,就必須在某些方面超越西方的文學傳統。”
(2)陸文夫作品在海外受歡迎,也與其現實主義風格有關。法國翻譯家安妮·居里安認為:陸文夫作品“以蘇州為其精心描繪的背景,借談論美食及各種文化,展示著幾十年政治斗爭的風風雨雨?!谶@些從50年代就遭受批判的作家身上,現實主義文學的影響,及俄蘇小說家諸如岡察洛夫、艾特瑪托夫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狈▏霭娴摹懂敶鈬膶W精萃·中國專號》上,曾經發表過類似觀點的評論文章,其中一篇文章談到中國作品的現實主義、現代主義、民族主義等流派時說:“如果冒昧地加以概括,我們可以把陸文夫、張辛欣和劉賓雁劃入現實主義流派……”國外研究者認為,這種忠于生活的現實主義能夠賦予作品以個性,因此才會活躍在文學史中。安妮·居里安說:從1978年-1998年的“20年里,中國文學產生了一批又一批作家,他們經常影響時間較短,往往只存在于批判為其歸納的特定的文學潮流之內。因為一定程度上文學期刊支配了文學生活,作品在未能正式成書出版之前,大多在那里發表,而很快就消失了。盡管如此,20年里,一些極具個性的作家依然赫然顯示其獨特的存在,而法國的出版界也給予了注意,他們中有:陸文夫、莫言、韓少功、蘇童、余華、阿城、高行健等。”當然與其他作家相比,陸文夫的現實主義特點有其自身個性。日本漢學家釜屋修說陸文夫的作品具有“江南水鄉的委婉,生活和文學的情趣都很開闊。“開闊”一詞就比較貼近陸文夫的創作理念。陸文夫特別欣賞用“現代意識+民族特點”的組合方式來進行文學創作,曾經這樣說,“我希望外來的影響能使得我們的文學傳統有所變化或發展,主要的是用現代意識來審視我們民族的特點,用多種方式來加以表現。意識是現代的,使得各國人民都可以理解;特點是中國的,使得各國人民都感到新穎,有趣,得到教益?!敝詫ⅰ艾F代意識”與“民族特點”融合,主要因為“文學的世界和世界的文學是一個多樣化、多異性的概念?!庇捎谏唐方洕臎_擊,中國文壇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追逐文學創作的商業化效益,各國漢學家對此看得十分清晰。德國的顧彬先生說,商業化盡管影響了中國文學創作,但“之前無論作家接受多少都市生活的熏陶,他們還是有所堅持,也提供了不少優秀的作品,比如陸文夫寫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美食家》。這部作品寫得極有意思,因為敘事者知道問題在哪。”海外漢學家對陸文夫的這種評價是切中肯綮的。
(3)陸文夫作品在海外產生影響,也因其獨特的語言風格。日本漢學家萩野脩二在《當代中國文學展望》中,專門論述過陸文夫、張潔和劉心武等人的作品。他說,“我所感興趣的是把握中國普通人的生活情感和思想,以及對此加以表現的作品。就學術角度而言,無非是研究其意義和方法論。意義判斷問題姑且不論,方法論可以視為文學的中心課題,我試圖從具體的語言形態入手,接近其思想內核。語言畢竟是能為外國人所直接理解的。”由此可見他對中國作品的語言是相當重視的。事實上《美食家》能夠在海外一經推出便引起反響,首先就是因為閱讀沒有語言障礙,讀者接受了作品的語言才會產生愉悅,這既是創作的功勞,也有成功翻譯的因素。日本漢學家辻田正雄便認為,陸文夫作品的語言很“細膩”,體現出它應有的特色。而法文版《美食家》“幾乎沒有翻譯腔,跟原裝語言寫的一樣,于篇章考察詞義,以神情貫穿全文,這是深受異域讀者歡迎的譯介之道?!痹凇睹朗臣摇返挛陌娴恼Z言處理上,“文本中譯者所使用的文內解釋便是一個不錯的處理策略,既能保留原作特色,也兼顧了譯本可讀性。最終的效果便是能夠幫助中國文學以及中國文化在德國更廣泛地進行傳播?!彼?,“譯者在盡量保留原作文化特色的同時,并未放棄譯文的可讀性和讀者的閱讀體驗,也就不難理解《美食家》這部作品的德文譯本Der Gourmet在德國廣受贊譽的原因了?!?也有專家認為,陸文夫作品的語言是因為具有道家神韻才受到歡迎?!鞍⒊堑男≌f語言呈現的也是道家淡泊超脫的神韻,同時又不乏中國民間語言的幽默,淺近曉白中蘊含深意。在德國漢學贊譽頗多的其他一些中國當代作品,如陸文夫的《美食家》、馮驥才的《神鞭》、鄧友梅的《煙壺》等小說中,我們不難發現類似的語言特征?!边@一觀點在諾貝爾文學獎終身評委、瑞典漢學家馬悅然那里也能得到印證。馬悅然認為,陸文夫是中國文壇50年代的代表性作家,“陸文夫的作品常常讓我想起柳宗元的文雅的文章?!边@說明中國傳統文化在陸文夫作品中得到了很好傳承。
(4)對譯本的批評。陸文夫作品向海外輸出過程中也能聽到一些批評,主要指翻譯過程中對作品的改動,其中既有國內譯本,也有海外漢學家的譯本。美國紐約圣若望大學歷史系的金介甫(Jeffrey C.Kinkley)教授是一位致力于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的漢學家,他認為中國文學的“北京官方的譯本,實際上是由委員會制定的,他們既不想得罪外國讀者,也不想得罪黨的領導,因此‘去掉’余數,得到一個最小公分母。對高曉聲和陸文夫來說,甚至對更傳統的鄧友梅和汪曾祺來說,其優點和嘲諷鋒芒,都被壓抑、磨削,直到幾乎看不出?!钡麤]有指出是陸文夫一個作品還是全部作品的譯本。海外漢學家的譯本也會受到詬病。德國《法蘭克福匯報》曾發表一篇批評德語版《美食家》的書評,作者是一位德國華裔,曾讀過《美食家》的中文原著,他認為中文版《美食家》“書中的許多地方還帶著文革的影響。這方面的影響在陸文夫的語言上留下的痕跡尤其突出,而在德譯本上這些痕跡已經看不出來了。譯著讀起來比原著舒服得多。也許應該請一個東德佬來翻譯這部小說,那樣的話,他就會知道,在共產主義體制下人們是怎樣說話的?!睍u劍指這本《美食家》德語版的譯者高立希。高立希針對批評回應道:“這位書評作者恐怕是不知道,我就是一個東德人……。而且我向大家保證:改進原著者的風格決非我的意圖!”既然高立希翻譯《美食家》時,并沒有隨意改變原著內容和語言風格,那么他翻譯時依據的小說版本,很有可能并非中文版,而是“國內輸出”的英文版《美食家》。這種現象如果符合事實,則說明早期國內文學譯介的確受到了意識形態影響。不過這種情況如今已有很大改觀。
注:1、本文為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江蘇地域形象的國際傳播》(15ZHD002)的階段性成果。
2、篇幅所限,摘要、關鍵詞及注釋略。
作者簡介
高建國,作家,學者,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在《清明》等期刊發表過若干小說。小說處女作《明天割麥》被《小說月報》轉載,入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短篇小說》,寫入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4中國文學年鑒》。在《文藝理論與批評》《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當代文壇》《學術界》《中州學刊》等期刊發表過若干評論。多篇文章被《新華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資料轉載。出版專著《中國主流報紙的文化生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