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讀者》編輯部考察調研時指出,要提倡多讀書,建設書香社會,不斷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閱讀,決定著一個民族思維的深度和高度,如何讓更多群眾參與到閱讀中來?
閱讀首先是基于興趣。網絡文學誕生之初就是一群文學愛好者基于興趣以互聯網平臺為載體進行創作。充滿想象、豐富多彩的故事和文字對讀者來說具有與生俱來的吸引力,更多人開始喜歡閱讀,可以說網絡文學本身就是大眾精神需求的產物。
網絡文學也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新中國成立70年來,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對文藝創作提出了時代要求。特別是改革開放后,中國文壇首次直面市場經濟浪潮,更貼近群眾的通俗文學大量涌現,滿足了大眾工作閑暇消遣娛樂的需求,受到群眾和市場的推崇,為網絡文學的誕生提供了精神需求和時代土壤。而互聯網的發展最終讓“全民寫作”成為可能,網絡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以敲擊鍵盤的方式進行自我表達,創造了網絡文學世界。
這一階段網絡文學作品以幻想類題材為主,除了讀者喜好,也受制于創作者個人的知識素養、閱歷和格局,娛樂性較強。然而“藝術源于生活”,隨著網絡文學創作者文學素養和讀者欣賞水平的提升,反映當下人民生活面貌與時代變遷的內容逐漸成為主流,網絡文學已不局限于玄幻、仙俠、懸疑、言情等題材,涌現了許多接地氣、有溫度、洋溢著生活氣息的精品力作,引發了讀者共鳴,獲得了行業認可,也通過了市場的檢驗。
網絡文學肩負著謳歌時代、服務人民的使命。從初期少量作者的拓荒式創作,到今天超千萬作者、數家專業平臺的規范運營,網絡文學產生了大量作品,而被讀者追捧、被行業認可的好作品無不是滿足大眾興趣的同時又充滿時代氣息,也只有這樣的作品才具備持久的生命力。
不可否認,雖然經過了20年的發展歷練,網絡文學仍然存在短板和不足,有“高原”缺“高峰”。如何鑄就網絡文學的“高峰”?除了需要國家和社會的進一步關注與支持,更需要作者、讀者、行業從業者和市場共同努力成長。任何一種文藝創作歸根結底都是要為人民服務,密切關注現實,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民族的優秀作品”,才會受到人民的喜愛,成就精品甚至是經典。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網絡文學發展也步入了第21個年頭,成為中國特色的文化現象和文化品牌。70年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給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資源。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的,“文藝只有植根現實生活、緊跟時代潮流,才能發展繁榮;只有順應人民意愿、反映人民關切,才能充滿活力”。網絡文學創作者應把握住時代的脈搏,從歷史和現實中汲取營養,緊跟時代步伐,才能獲得更大發展空間,從數量走向質量,從“高原”走向“高峰”,為人民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