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8-29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胡春艷
開中國“改革文學”之先河,作家蔣子龍的目光始終鉚住時代大潮中最關鍵的改革觸點,用文學創作有力地參與和推動著時代的進程。
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表彰的100名“改革先鋒”稱號獲得者中只有兩位作家,一位是已故茅盾文學獎獲得者路遙,另一位是蔣子龍。
從短篇小說《喬廠長上任記》《機電局長的一天》《一個工廠秘書的日記》,到《燕趙悲歌》《蛇神》,再到長篇小說《農民帝國》,蔣子龍的幾乎每篇作品都會引起社會上的爭論與波動。
一生筆走龍蛇關注著急劇變化的社會,如今78歲高齡的蔣子龍依然保持著創作的狀態。他感慨比起中年時代,自己寫作“銳氣漸鈍”,但“對世界總有想法,對現實感覺很多,對一些亂七八糟的事還有肝火”。他總感覺潮水般向前涌進的生活把自己卷進去,“想寫的太多,可能終究也寫不完。”
他始終認為現實生活永遠大于文學藝術,任何一個時期的文壇,現實題材的創作都不可缺席。對文學創作而言,作品只有符合生活真實才能存在,“最好的小說是生活自己寫出來的”。
即便一生獲獎無數,蔣子龍卻認為自己在寫作上“有一點才華,但是小才華,所以我下的是笨功夫。”
“于作家而言,第一要務不是寫書,而是要先會讀書。”談到讀書與創作的關系,蔣子龍強調,作家必須是一個職業閱讀者,“不讀書是不行的,要廣泛地閱讀,只要不停筆,就得一直讀。”
蔣子龍把書房視為自己的“精神圣地”,甚至不允許家人幫他整理書房,“哪怕一張紙被動了,我都能知道,這可能是讀書人的特異功能。”
那些別人送的、自己買的書,源源不斷涌入他的書房,“不到半年,出入我的書房就很困難。”每到年底,在老伴的督促下,他會花一個月的時間翻書,然后“丟垃圾”。最終從一摞一摞的書里,挑出十幾本書來,把這些真正有價值的書細致地讀、反復地讀。
“所以在今天,讀書,首先是要會選擇。”蔣子龍建議青年寫作者,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創作者,有三類書是必讀的:經典類、專業類和興趣類。
從經典中可以汲取營養。《史記》是蔣子龍放在書房里伸手就能拿到的書,“我刻畫人物、寫故事,感到語言貧乏、沒有力量,或者創作激情不夠的時候,就會打開《史記》,看司馬遷怎么寫人物,揣摩他的用詞、精到的表達。”
他在長篇小說《農民帝國》里有一處寫雨,用的是“鞭桿子雨”,即形容雨柱像放羊的鞭子桿一樣,“我認為,這種語言才是符合農村情況、生動的語言。”
令他遺憾的是,現在人們對語言的使用愈發不講究。今年3月,《中國青年報》做了一個調查,結果顯示,76.5%的受訪者感覺自己的語言越來越貧乏了。最明顯的表現是基本不會說詩句(61.9%)和不會用復雜的修辭手法(57.6%)。
“就是把以前中學學過的東西全丟掉了。為什么?因為現代的網絡語言,耍貧嘴、雷人、罵街可以,但要正兒八經講一番話,講得有味道就難了。”蔣子龍認為網絡流行語破壞了傳統文字的美感,“所以經典必須讀。”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胡春艷 實習生 雷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