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12-05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錢小芊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歷程,當代中國震古爍今的歷史巨變,為廣大作家提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新鮮、復雜、豐沛的生活經驗。作家們從時代饋贈中汲取創作養料和靈感,同時也自覺以文學方式反映并回應時代的豐富與闊大
40年來,廣大作家以昂揚激情投入火熱生活,以強烈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記錄時代變遷,反映人民心聲,在人民的偉大創造中進行著藝術的杰出創造,貢獻自己的思想智慧和語言才華,托舉起新時期文學高原,引起世界對中國文學的矚目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文學始終堅持與社會共進步,與人民同呼吸,具有鮮明的人民性、時代性和創新性,涌現出大量反映時代變革和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的優秀作品。廣大作家以強烈的文化自信與文化擔當觀照人民生活,記錄當代中國正在發生的史詩般變化,文學事業呈現百花競放、蓬勃發展的繁榮景象。改革開放40年來的文學發展,鑄就了我國文學鮮明的時代品格。
文學生態巨變
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文藝路線和文藝方針為文學藝術發展提供良好環境,為文學事業繁榮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塑就改革開放40年文學以人民為中心、與時代同行的品格底色。
改革開放40年,是中國文學重新出發的40年。我們黨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基礎上,形成新時期黨的文藝路線,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緊緊依靠廣大文學工作者,尊重藝術發展規律,為文學藝術發展繁榮打下堅實基礎,開辟廣闊空間。
改革開放40年,是中國作家空前團結、和諧奮進、昂揚向上的40年。40年來,廣大作家以昂揚激情投入火熱生活,關注社會進步和時代發展,始終保有對改革開放中國的熱情謳歌和改革開放建設者的深情禮贊,他們視野開闊,思想活躍,并以強烈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記錄時代變遷,反映人民心聲,在人民的偉大創造中進行藝術的杰出創造,貢獻自己的思想智慧和語言才華,托舉起新時期文學高原,引起世界對中國文學的矚目。
改革開放40年,是當代文學加快自我更新和發展腳步的40年。中國作家置身全球化背景和現代化進程,在外來文藝思潮此起彼伏、文學觀念不斷更迭中大膽“拿來”,勇于探索,在不斷創新、汲取營養中又能夠始終立足本土站穩腳跟。廣大作家在吸收借鑒外來文學思潮和文學流派精華的基礎上,充分結合本土經驗和中國文學自身發展規律,創造了改革開放時代新時期文學的興盛。傷痕文學、反思文學、知青文學、尋根文學、改革文學、先鋒文學等文學現象不斷涌現,成就文學創作累累碩果;網絡文學異軍突起,理論評論及時跟進,共同筑就中國文學兼容并包、開放多元的文學生態,拓展轉型時期的社會覆蓋。
改革開放40年,是文學環境日益向好,不斷擴充新生力量的40年。改革開放后,文學報刊陸續復刊、創刊,擴版、擴刊,全國各級各類文學報刊總數至今已多達3000種。與此同時,各地陸續恢復或創建文藝類出版社約50家,每年出版各類文學作品超萬種。以2017年計,出版長篇小說就多達9000部。網絡文學經過20年蓬勃發展,目前全國各層次文學寫作者超過1300萬人,其中相對穩定的簽約作者達68萬人,主要文學網站日均更新量超過2億字,網絡文學讀者約4億人。文學生態的巨大變化,使當代文學煥發勃勃生機。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藝事業邁入新天地。習近平同志關于文藝的系列重要講話,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廣大作家正積極回應時代和人民的召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摒棄浮躁、潛心創造,作家們深入深化改革最前沿,深入最廣大人民生產生活中,以多姿多彩的寫作實踐,傳遞中華兒女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夢想。一批又一批書寫時代進步、書寫人民心聲的文學作品正在涌現,并在新時代拓展文學疆域,創造文學高峰。
精品力作紛呈
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為文學事業發展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資源。廣大作家與時代同行,與人民同心,在人民創造歷史的進程中進行藝術創造,生動表現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文學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大眾思想文化道德素質和審美水平,鼓舞人民斗志,凝聚民族力量,引領社會風尚,培育社會主義新人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改革開放初期有一種說法,當一個時代處于轉型階段,舊的理論體系不再適用,新的理論話語還沒有形成,在思想界、理論界都還來不及轉變的時候,最能夠把這個時代提前說出來的,就是文學。面對生活,關切現實,書寫蘊含人類共通情感的中國故事,是中國當代文學重要表征,也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當代文學新氣象、新面貌集中體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歷程,當代中國震古爍今的歷史巨變,為廣大作家提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新鮮、復雜、豐沛的生活經驗。作家們從時代饋贈中汲取創作養料和靈感,同時也自覺以文學方式反映并回應時代的豐富與闊大。
回顧改革開放40年來的文學成就,講述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成為越來越多作家的自覺追求。作家們關注現實、直面當下,以強烈責任心和使命感,飽含深情描繪波瀾壯闊歷史進程,書寫人民奮斗拼搏、喜樂悲歡。從歷史轉型中的鄉鎮到大都市的現代生活,從普通人的情感生活到反腐倡廉、扶貧攻堅等國家大事,“三農”題材、城鎮化進程、當代工人生活、少數民族生活、知識分子心路歷程、時代楷模的精神風貌,都在作家筆下得到有力體現,文學的現實主義道路更加廣闊,文學歌頌真善美、鞭撻假惡丑的價值引領作用更加凸顯。改革開放以來,以《平凡的世界》為代表的大量優秀文學作品,不僅擁有眾多文學讀者,而且經由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電視劇等藝術形式,繼續發揮著影響人、感染人、塑造人的作用。
廣大作家在對時代現實報以熱切關注的同時,堅持精益求精,崇德尚藝,把社會價值和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以更加執著、更加沉靜的心態向著文學藝術高峰邁進。改革開放40年來,文學觀念、題材、主題、風格多姿多彩,體裁、門類、形式、技法百花競放。小說創作精品迭出,以宏大深遠的眼光表現民族歷史與現實生活,不懈探索新的思想藝術空間。報告文學和紀實文學緊扣時代脈搏,許多貼近現實生活、關注國計民生的作品引起廣泛反響。新詩、舊體詩詞和散文雜文煥發新的生機,與人民精神生活的聯系更加緊密。網絡文學、兒童文學、影視文學、科幻文學等與時俱進、蓬勃發展,逐漸成為中國文學新的生長點,為文學事業發展注入新鮮血液與活力。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在開放、多元、包容的良好氛圍中,中國當代文學思想活力迸射,創作激情奔涌,極大豐富和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多樣的精神文化需求。繁榮,已成為中國當代文學重要的關鍵詞。
改革開放以來,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相繼設立,持續推出大批優秀作品。國家級文學獎的設立,有力推動改革開放時期文學發展繁榮,起到引領風尚的作用,有力促進當代文學經典化。其中,茅盾文學獎迄今已評選九屆,共計43部作品獲獎,魯迅文學獎評選七屆,共計264部作品獲獎,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評選十一屆,共計709部作品獲獎,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評選十屆,共計214部作品獲獎。歷屆獲獎者連同他們的獲獎作品,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的絢爛景觀。四大獎項不斷改革評獎機制,完善評獎程序,得到文學界和廣大讀者推重,成為具有深遠影響的國家級文學獎項,同時也成為中國文學由“高原”邁向“高峰”的有力見證。
隊伍日益壯大
與文學創作蓬勃發展相對應,改革開放40年來作家隊伍日益壯大。隨著中國現代化建設快速發展,中國作家創作熱情和創作才華得到進一步激發。在文學創作一線,活躍著來自不同代際、不同年齡的作家們的身影。他們當中,既有德高望重的文學前輩,也有被稱為“90后”甚至“00后”的新生力量。老一代作家筆耕不輟、佳作不斷,中青年作家已成為文壇的中堅力量,新生代作家迅速成長,展現旺盛創造活力,作家隊伍呈現“四世同堂”的可喜局面。以文學反映生活、書寫時代的信念,將作家們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大家相互學習,充分交流,潛心創作,銳意創新,不同創作群體之間和諧融洽,作家與作家、作家與社會、作家與讀者間形成健康向上、充滿活力的互動氛圍。
為團結引領、聯絡協調廣大作家,建設作家和文學工作者的溫馨家園,中國作家協會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精神,持續深化改革,進一步加強工作的政治性、先進性、權威性,在全國范圍內吸納文學新生力量。據統計,中國作協會員已從改革開放初期的1347名增加到目前的1.1萬多名,省級會員現有8萬多名。青年作家、網絡作家、自由撰稿人等新的文學群體發展強勁。各地網絡文學周、網絡作家村活動的開展顯示了網絡文學的活力。新文學群體在作協的有效組織下開始走向廣闊天地,感受時代脈搏,汲取生活營養,發揮著文學創作體現時代風貌、引領時代風氣的重要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少數民族文學事業迎來繁榮發展新階段。少數民族文學發展工程持續推進,少數民族作家隊伍建設和培訓取得重大進展,文學創作得到充分鼓勵,民族文學作品和漢語文學的互譯工作進一步加強,少數民族文學對外譯介和傳播不斷取得新成果。對此,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多次以少數民族作家培訓班形式團結少數民族作家隊伍,《民族文學》雜志在促動少數民族作家創作方面積極有為。目前,我國55個少數民族都擁有自己的書面文學作家,各民族文學交流日益活躍,中華多民族文學交融共進的良好態勢正在形成。
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
習近平同志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講話中指出,中國人民不僅將為人類貢獻新的發展模式、發展道路,而且將把自己在文化創新創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獻給世界。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堅定文化自信、振奮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中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迅速提升,中國對外開放力度不斷增強,作家們從改革開放宏偉實踐和中國社會飛速發展中汲取豐厚力量,同時也拓展了視野,收獲了自信。世界渴望進一步了解中國,中國有意愿、也有能力把自己的經驗和情感傳遞給世界。如今,持續不斷的中國文學“走出去”已經看到了成效,取得成果,收獲不同形式的認可,各國人民更加愿意同中國作家交流、聽取中國作家聲音,中外文學交流日益深化,中國文學、中國作家與世界對話的自覺、自信和能力不斷增強,代表中華民族精神的中國文學尤其是中國當代文學正越來越深刻地參與到世界文學建構之中。
相當數量的翻譯家、漢學家、評論家、學者對中國文學產生濃厚興趣,陸續翻譯介紹大量當代作品。目前僅國家圖書館收藏的英、法、德、荷、意、西等歐洲語種和日語的改革開放40年文學外譯圖書超過1000種,中國有作品被譯介到國外的當代作家近300位。作家莫言201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曹文軒2016年獲國際安徒生獎,劉慈欣2015年獲雨果獎,這些都有力證明中國文學正在成為世界文學越來越重要的創造性力量。
改革開放40年來,各層次中外文學交流日益頻繁,交流形式更加多樣。近年來,中國作家協會不斷加強文學交流的機制建設,積極參與國際性品牌文學活動,積極與外事部門和對外文化機構合作,拓寬作家出訪渠道,充分發揮作家在文化交流中的獨特作用。在法蘭克福書展、倫敦國際書展、中歐國際文學節等一系列具有國際知名度的出版和文學盛事中,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獲得廣泛好評,中國作家成為知名國際書展中十分活躍的角色。在剛剛結束的第二十三屆阿爾及利亞國際書展上,還有外國文學愛好者主動來到中國出版社展位前,希望能夠志愿幫助翻譯作品,向更多外國讀者推介中國文學。每年一度的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海書展—上海國際文學周等圖書與文學的活動中,中國文學作品一直是各國出版機構關注的重要對象。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力度不斷增強。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中國當代文學精品譯介工程、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作品對外翻譯工程等陸續實施,為中國當代優秀作品海外傳播提供強大支撐。2013年開始的短短5年間,中國作家協會上述三項工程共資助227個項目,覆蓋英、法、德、意、阿、希伯來語等29個語種。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多邊文學論壇、中外文學翻譯研修班、文學翻譯家工作坊和國際寫作營等,密切了中國文學與各國翻譯家、漢學家的聯系與合作,不斷擴大當代優秀文學作品國際影響。《人民文學》雜志相繼推出英、意、法、德、俄、日、韓、阿、西等外文版及中法雙語版和中英雙語版,成為對外推介中國文學的重要窗口。這些成果,既是我國綜合國力在文化、文學方面發展進步的體現,也是改革開放40年中國文學在探索創新中不斷開拓新局面的最好例證。
改革開放40年,中國作家始終與中國人民一道堅定不移地走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中國文學正處在全面發展、快速上升時期,作家們充滿創新的熱情、需求和動力。中國當代文學一直以開放胸襟汲取外來文化的精華,文學觀念與創作方法不斷創新。與此同時,中國作家也越來越深刻認識到文學本土特色的重要性,中國古典文學傳統和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資源正在獲得越來越多的重視和開掘。我們要以寬闊的胸襟,站在民族歷史和人類歷史的高度,悉心描繪中國經驗崇高壯闊的品格,認真把握時代發展的內在規律和方向,深刻體認中國人民的精神追求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巨大貢獻和重大意義。只有這樣,才能鍛造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優秀作品。才能更好地傳遞中國價值、傳達中國聲音、呈現中國魅力。
改革開放40年的今天,中國作家正以前所未有的飽滿熱情關注著中國社會的進步和中國人民的奮斗,并正以積累了40年的豐富思想經驗與大膽藝術創新更熱切地投入到新時代的文學創作中,假以時日,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中國作家必定能以不辜負時代和人民的藝術創造,譜寫出中華民族的新史詩。
(作者為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