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10-08 來源:文藝報 作者:宋晗
日前,中國作協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主題采訪活動第三團走進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進行采訪。王躍文、滕貞甫、彭學明、黃詠梅、王手、魏遠鋒、許輝、鐘紅明、沈念等20余位作家、編輯參加活動。
湘西地處高原,因地理位置偏僻,已經與貧困斗爭多年。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先后考察走訪了湘西鳳凰縣廖家橋鎮菖蒲塘村和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并在十八洞村座談時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的重要思想。從此,土家苗寨兒女的脫貧致富夢被點亮。9月11日,采訪團乘車前往花桓縣雙龍鎮十八洞村采訪并與當地村民進行座談交流。
去往十八洞村的路上,山霧圍繞下的青山峻拔秀麗,作家們好似經歷了一場原生態的洗禮。這里已無從前落后、貧困的舊影,村寨內外已經實現人畜分離,房屋、道路、河流、樹林都干凈整潔。前來參加座談的村民發自肺腑地感謝脫貧政策給他們生活帶來的變化。在鳳凰縣菖蒲塘村,采訪團考察了獼猴桃基地和柚子基地。菖蒲塘村曾經是全縣最貧困的村莊,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帶領廣大村民大力引進水果產業和鄉村旅游,已經實現全面脫貧,成為省級新農村建設示范村。網絡作家天下塵埃說,鳳凰縣菖蒲塘村大力推廣獼猴桃種植是干部帶頭,現在發展旅游依然是干部先試,取得經驗之后再傳幫帶,村干部這種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對她觸動很大。“通過這次釆訪活動重拾了自己的文學初心,網絡作家應該利用網絡的資源和優勢,立足當下,書寫此刻的中國。”
在瀘溪縣浦市鎮馬王溪村,采訪團走訪了村辦企業陶瓷廠和農業生態觀光園及民宿。寬敞的陶瓷車間里,村民們正生產酒瓶。農業觀光果園里,葡萄、梨子正成片掛果,果園附近十幾棟民宿正拔地而起。在這里,村民們不用外出打工,就能有事做、有錢賺。湘西農村的發展,讓作家們看到了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農村大地上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生態文明、特色鄉鎮、美麗鄉村、鄉村振興,是農村發展的必然進程。作家們通過對瀘溪縣浦市鎮和吉首市矮寨鎮坪朗村以及永順縣司城村的采訪,切實感受到了湘西美麗鄉村和特色鄉鎮建設日新月異的變化,也感受到了湘西厚重的文化歷史和純樸的民風民情。
浙江省作協副主席王手談到,關注時代、表現時代是作家的重要使命和任務之一。“我們從城市走到農村,從沿海開放的經濟活躍地區來到偏遠的湘西欠發達村落,我感覺自己的精神和心情都是緊張的,甚至一路上都在悄悄審視自己的寫作。以往的寫作到底和生活有多大關系,到底感悟到了多少生活的真相和真諦?通過這幾天的深入和體驗,要訓練自己表現生活的能力,嘗試直面生活直面農村的寫作。但也要警醒這樣的問題:鮮活的生活題材,不是來綁架寫作的,而是敦促我們激勵我們怎樣將文學表現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