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4-03-12 來源:安徽作家網 作者:安徽作家網
詞高意幽遠
——讀孫啟放的《偽古典》
方可
啟放的詩集,名曰《偽古典》(寧夏人民出版社2017.11第一版),之前數(shù)度翻閱,卻未曾沉下心來從頭至尾、一首一首、一字一句慢度、細讀、精讀。來到鄉(xiāng)下,可以排空紛擾,反復咀嚼,仔細玩味。其中的詩情、畫意、哲思,奇思妙想、天馬行空、放誕不羈,與山山水水、樹木花草、莊稼果蔬一同映入眼簾,引發(fā)和鳴,激蕩心扉。
一
《偽古典》分為三輯,第一輯錄詩34首;第二輯錄詩47首;第三輯錄詩19首,凡100首,應該是作者與編者有意而為。
第一輯的詩題,古意盎然,詞語講究,體例精當,像一幅幅高古、曠遠、雋永的立軸、長卷、扇面,其中有工筆描摹的植物與動物,也有寫意潑墨渲染的時令與季候。這些歷來被文人墨客反復吟詠、不停描繪的風光景物,統(tǒng)統(tǒng)被詩人綴以富有古早意味的“引、贊、賦、令、圖、帖、記、訣、頌、書、辭”,仿佛一冊冊翰墨芬芳、刻印整飭、字跡秀美的駢文驪句、典章雅集、歌賦謠曲。
或許,這便是《偽古典》刻意經營的題旨所在?
先來讀《梅花引》末段——
有一寂寞處與大雪通靈。寒碧窗紗
燭影搖紅,微醉,美人將病、將支離
將咯血成朱砂、將落筆于絹
只一朵,已開成孤本
從古至今,漢語語境中的梅花,是迎霜傲雪的花朵,是報春迎春的花朵——搖曳在林和靖的庭園,寂寞于陸放翁的斷橋,拋灑在林黛玉的詩帕,料峭于毛潤之的雪野,怒放在江姐的紅巖,盛開于鄧麗君百轉千回的歌喉……
千百年來,梅花被中華文化賦予非同尋常的含義,喻示著高尚人格,象征著高潔心靈。歷久彌新的梅花,搖落霜雪,于孫啟放的筆端綻放,映現(xiàn)出驚心動魄、殘酷決絕的美。
讀《梅花引》,仿佛欣賞一部微電影,畫面、聲音、蒙太奇錯落有致:大雪飄飛,寒窗隱約,燭光映照美人,揪心的咳嗽由近及遠,一方絲帕,鮮血洇漫,凝結朱砂,疊化為絹本上的一朵紅梅。景物、人物、場面、聲音,次第轉換,交相輝映。梅花、鮮血、朱砂、孤本并置疊加,消解了崇高與卑微的屏障,彌合了生命的恒久與無常,孤高冷僻降落于塵土。古典意象的梅花,被詩人賦予切近當下的表達,一疊三唱,一波三折,一花數(shù)世界,引發(fā)讀者況味雜咀的喟嘆。
就現(xiàn)代漢語詩(新詩)技巧而言,《梅花引》契合了聞一多倡導的“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體現(xiàn)了長短句的旋律性和節(jié)奏感,色彩繽紛、畫面繁復、景物層疊,字詞、詩行、段落排列,搖曳多姿,參差錯落,給人以視覺美感。就整體而言,《梅花引》具備了“新格律詩”諸般特征,彰顯了一名1950年代出生的優(yōu)秀華語詩人審美格調,及其詩歌主張。
讀《雪釣圖》,也能感知上述詩藝、技巧所描繪的、迭代的美——
一場雪。
草木是雪,樓宇是雪
河流是雪,山川是雪,大地是雪。
一場雪,寒江掛在釣絲上命懸一線
釣雪的人抬一抬頭
天上飛過的鳥,是雪
他低下頭
雙腳是雪,雙膝是雪,雙手是雪
白眉是雪,銀髯是雪
雪的蓑笠雪的釣竿雪的孤舟
睫毛是雪,眼白是雪
雪的魚簍中活蹦亂跳的是雪
一場雪,只剩下兩粒深陷的黑色眼珠。
一場雪,天下一統(tǒng)。
釣雪的人已經盲目
他的盲目是世界的盲目。
《雪釣圖》是對一代文宗柳宗元的致敬?是對經典唐詩《江雪》的呼應、重構、再造、繁衍?將《雪釣圖》與《江雪》進行對比、解析,是一樁有意思、有意義的事情。
“千山鳥飛盡,萬徑人跡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绷娔┪惨粋€“雪”字,被孫啟放演變?yōu)槎€“雪”的鏡頭。上帝視角穿插釣翁目光,“千山、萬徑、寒江、飛鳥、人跡”,全、中、近、特,推、拉、搖、移,依次緩緩攝入;“草木、河流、山川、大地、天上”,由近及遠、由小而大;“孤舟、蓑笠翁、獨釣”,淡入淡出、漸隱漸顯;“人、鳥、頭、雙腳、雙膝、雙手、白眉、銀髯、釣竿、睫毛、眼白、魚簍、眼珠”,語速迅疾,切換頻仍……古典意象和意境,清曠遼遠的美,化作當代詩歌的錯雜語詞、繁復景象,實現(xiàn)了與古人對話,與今人交流。值得注意的是《雪釣圖》的最后一節(jié),一統(tǒng)后的迷茫寂寞,亦暗含針砭之意。
有理論說,審美在當下進入讀圖時代,圖像思維占據了人們腦海,讀書、聽音樂、欣賞藝術,強調畫面感。有紀錄片導演喊出了用攝影機寫作主張,詩人反其道而行之,用手中的筆,刻畫出一系列蘊含深邃、寓意悠遠的畫面。孫啟放用影像敘述手法,打碎、解構、重組唐詩意象,努力貼近當下人們的閱讀路徑、審美志趣,使得《偽古典》有了鮮明的當下性與現(xiàn)代性。
《梅花引》以空間重組見長,使梅花這一古典意象得以新的詮釋,《桃花令》則以時間接續(xù)、更替和嬗變,作為敘述線索、抒情要素,將線性時間拓展為富有張力的空間,前朝流行的風尚、風華、風雅,于當今詩人筆端,百媚叢生,顧盼生姿。
這樣的詩讀起來怎能不令人擊節(jié)——
……
美人青絲三千,古典。
柳為腰,風為袖,水為鄰
桃花箋順著溪流,一封又一封
妖媚發(fā)往唐,凄婉發(fā)往明
風情
發(fā)往不遠不近的宋
吟秋、頌秋、傷秋、悲秋,向來是古今中外詩人深情詠嘆的主旋律。古有王維、馬致遠、老杜和小杜;現(xiàn)代詩人中,有徐志摩的《秋天,是一場思念的憂傷》,有戴望舒的《秋天的夢》;再比如,印度詩圣泰戈爾的《飛鳥集》,西方大詩人里爾克的《秋日》……
凡此種種,不勝枚舉,無不滋養(yǎng)著孫啟放的詩心——
《秋風引》
終將來臨,在空疏和隱喻之間
飄搖。果園將憂傷,開在百年華誕之后
我的痛,比你早來幾千年
一枚果子躍下,再不回頭。就會有
一片暖離開。骨縫越來越大
空疏被推移至空闊,天空越來越遠,月亮
按照古典的方式漠視沉淪
西窗雙目空茫??淳栈▽㈩^顱
一顆接一顆爆開
垂老的曠野絞盡枯敗的發(fā),開始入定
當凝霜進入語境
露水,便成為前世
研讀《秋風引》,激發(fā)了筆者對里爾克《秋日》的聯(lián)想:二者都有著對于浩茫天宇的描敘,都有著對豐收果園和豐碩果實的刻畫,都表達了對神靈的崇仰與敬畏,都流露出對時間流逝的感傷。而與里爾克不同的是,《秋風引》的結尾,筆鋒一轉,嵌入寓意豐盈的“凝霜”和“露水”,它們間關系的微妙可供仔細咀嚼。西方經典詩歌意蘊接續(xù)中國古典詩歌風韻,凸顯了孫啟放作為一名當代漢語詩人的先鋒性與實驗色彩,及其詩歌涵養(yǎng)的豐富性、詩歌品位的多元性、詩歌創(chuàng)作的多義性。
二
《偽古典》的第一輯,抒寫的大多是風花雪月、季節(jié)流轉、感時傷事、悲天憫人,第二輯47首詩的命題,仍以“狀、帖、史、記、書、說、賦、頌、辭、吟、會、憶”古文體例單詞作為后綴,頗見匠心。應接不暇的時間、隨意轉換的空間、內涵豐富的場景,五光十色。哲思幽深、理趣斐然,喚起讀者五味雜陳的感嘆。人間煙火氣息,幾多閑情逸致,躍然紙上。
追求“三美”,是孫啟放那一代詩人自覺或不自覺的響應、向往,并以此構成該群體的共通標識,而《偽古典》凸顯、彌漫的哲思及理趣,則屬于孫啟放的鮮明個性。閱讀其中某些篇什,能夠辨認出筆者那一代人諳熟的心緒、心境,喚起內心深處的共鳴。
《自供狀》是一首獨樹一幟、特立獨行的詩,題目與內容顯得突兀,似與《偽古典》整體不夠統(tǒng)一、不那么協(xié)調——
我出生在一個非黑即白的年代
所幸,我是灰色的
不揣冒昧,筆者以為這是朦朧詩代表人物之一顧城的《一代人》的翻版——“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朦朧詩”重鎮(zhèn)北島,在其早期代表作《回答》中寫道:“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他的另一首詩《生活》,僅一字:“網”。
筆者設想,身為歷經動亂、恢復高考后的第一屆大學生,就讀于安徽師范大學數(shù)學系的孫啟放,青春年代于菁菁校園、赭山腳下、鏡湖岸邊,啜飲中國古典詩詞乳汁,汲取西方經典詩歌滋養(yǎng),接受“朦朧詩”洗禮,又從“第三代”詩人那里萃取精華,方才孕育、熔鑄出他那情理并重、剛柔相濟、抑揚頓挫、多姿多彩的詩風。
一首詩一旦脫胎于詩人筆端,就像音樂廳演奏的一支樂曲、展覽館展示的一幅油畫,在蕓蕓聽眾、茫茫觀者中間期待知音和相識者,期待著彼此相遇那一刻的電光火石,方能激活真正的生命。
在那相去不遠的瘋狂年代,當人們思想被禁錮、言論被鉗制、情感被撂荒,黑與白語義扭曲、指涉混淆、是非不分,灰色,乃是一名不甘同流合污、拒絕盲從、不愿屈服的醒世者的底色?!蹲怨睢窞闀r代立碑,為時人造像,為世風塑型,為流弊存照,道出了一代人的心聲,是一首頗具氣象、頗有格局的精粹短詩,筆者也曾在酒桌上數(shù)度朗誦。
通讀孫啟放的《偽古典》可以發(fā)現(xiàn),每一種所謂古典,都被詩人以現(xiàn)代多棱鏡折射,因而呈現(xiàn)出駁雜而奇特的鏡像。詩人目力審慎,穿越時光,停留于前朝景物,咀嚼、重組、疊加,其心智好比活性的酶,催化了詩性想象,又好比一張無形的濾網,篩選出精深的哲理意趣。
《成長史》
……
本初的藍是多么單純,又多么深邃
像嬰兒的雙眼
來來去去的人,多么需要
凝視一下映照灰頭土臉的眸子啊
……
與黑、白、灰相呼應、相比照,詩人在《成長史》中援引“本初的藍”,象征并呼喚世界與人間的美好、純真、可愛。“單純”而“深邃”的藍,與“嬰兒的雙眼”構成互文,映照當今世人的“灰頭土臉”。《自供狀》《成長史》這類以思辨見長的短詩,反映了孫啟放一個時期詩歌寫作的面向:反芻歷史,檢討人生,追求思想鋒芒,敷設批判色彩。
《偽古典》第二輯收錄了一首《溫柔帖》,也是一首與“古典”不怎么搭界的短詩,通篇敘事、喋喋不休、一氣呵成,彌散出一種滄海為水、巫山是云的感覺——
現(xiàn)在,我的溫柔是一杯溫開水
當你需要時
就會端到你的面前
偶爾回回頭
有那么多過濾掉的雜質
像來路上硌腳的石子
更像提醒我們曾經年輕的印記
現(xiàn)在,我的溫柔不多不少
只是一杯溫開水
涼熱適度
你可以放心地一飲而盡
也可以仔細品一品簡單的甘美
誰說簡單過時?
我們之間,就那么簡單明了
我曾經的荒唐
你已簡單到母親般的原諒
這一杯溫開水
你一口就喝掉一半
我們相視一笑,都想說:
這人生的至味
這是不是一首情詩呢?“現(xiàn)在”“來路”“曾經年輕”“曾經的荒唐”,《溫柔帖》里的時間又一次延展為想象空間,衍生出紀錄片的形式與質地——閃回、穿插、復線敘事、時空跳躍、非線性剪接……
能把一段刻骨銘心的人生經歷寫成一首詩,升華至審美境界,應是詩人的造化,且是對當事者的某種慰藉,或可成就一則佳話,古往今來,中外皆然。譬如中國古典詩詞里的陸游,譬如俄羅斯文學中的普希金。
三
《偽古典》第三輯有19首詩。高山流水、非同凡響,文房四寶、琳瑯滿目,有江湖氣息、有宮闈秘事,“偽古典”的版圖可謂林林總總,洋洋灑灑。
詩人曾經是一名古琴發(fā)燒友?抑或擁有擅長撫琴的男女知音、知己?《偽古典》第三輯中,詩人竟以四床千古流芳的古琴為題,一氣寫下了四首詩。尋章摘句如下:
火焰至純至青,至通徹
吳地秋光正好,正筆端墨枯
飛白書,一地黃葉飄舞
那火焰,讓一截焦木,與我結緣
(《焦尾記》)
只求你脫下圍裙,洗盡雙手
屈指,只一綽或一注
只求那一滴音符,晶瑩剔透
于指尖,彈向空中,迸碎
(《綠綺記》)
這些極具歌唱性的抒情短章,頗有當代樂府流韻,一方面抖落詩人諸般機靈和才情,大有炫技成分——寫詩畢竟是一門手藝活;一方面以古琴寄托情思,借題發(fā)揮,抒發(fā)某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愫。放下思想負載,擺脫情感羈絆,孫啟放隨心所欲、游刃有余,放任技藝、騰挪翻飛。
寫文房四寶,詩人馳騁想象,設身處地,如同一名駕輕就熟的舞臺導演,設置人物、鋪展情節(jié)、刻畫細節(jié)、調度場面,賦予詩章以戲曲韻致:
《徽墨賦》
松煙之骸骨。舊日的火堆匿于深谷
徽州府門鎏金溢彩
默然而眠,暗夜之舌一截截磨短
掌燈者的手,握虛擬的紅袖添香
一冊史稿香味典雅
墨海浩瀚,觸目驚心的
是那溶墨之血淚
帶一本詩集下鄉(xiāng),于筆者是一陣安恬、靜謐而愉快的時光。
清晨,在花香鳥語的山間溪畔漫步,紅日從山尖上躍起,薄霧在湖面上縹緲,一天的好時光用來讀詩,竟至物我兩忘。黃昏,去山道上健步,五里十里,身軀微汗,思緒活躍,正好可以琢磨、消化白天的閱讀。一門心思在《偽古典》中徜徉,飽覽啟放兄這一時期詩歌創(chuàng)作的豐富性、普適性和當下性,引發(fā)筆者對于當今詩壇的思慮與隨想。
步入自媒體、融媒體時代,眾多寫家以多產行事,以高產見長。孫啟放一詩便能少年狂,幾日一首、甚至一日一首,以令人驚嘆的速率寫詩、發(fā)詩,其勤勉、其嫻熟、其老道、其“精堅之氣”和“語言經驗的老辣”、其縱橫恣肆的思辨意味以和哲理趣味,令讀者望詩興嘆。時常在朋友圈閱讀啟放兄近作,每每欽羨之余,也會萌生出一絲一縷惆悵——莫不是更喜愛、更欣賞、更懷想《偽古典》中的詩篇?這便是見仁見智所在了。
如此說來,很可能是筆者的詩歌觀念、閱讀趣味、審美坐標,早已落伍于大時代步履,啟放兄可以忽略,不必計較。然而,筆者又思忖:會不會存在這樣一種可能性,詩人的詩歌征途又一次來到了轉折當口?一切或未可知……
山里的柿子紅了,《偽古典》被留在了鄉(xiāng)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