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4-01 來源:安徽作家網 作者:安徽作家網
近期,我省作家趙克明紀實散文《唯有清芬澤后人》發表于《傳奇·傳記文學選刊》2023年第2期;散文《三弟》發表于《海外文摘》2023年第3期;詩歌《在城與城之間游走》發表于《詩歌月刊》2023年第1期。
唯有清芬澤后人(節選)
四
“賡續紅色基因,擔負歷史使命。”這是戴清老人對青少年一代的殷切期望。
“雖邁耄耋之年,不能干大事,可以干些小事,干些力所能及的事。”這是戴清老人的口頭禪。
他覺得自己的革命歷程,那些戰友的事跡,那些紅色的故事,對孩子們來說是寶貴的教育資源與精神財富,應當在他的有生之年傳承給他們,成為滋潤他們成長的養分。于是,他又開始了紅色宣講行動。
從零星的演講到區域報告,紅色革命教育課堂越講越遠,越講越密,足跡遍布安徽、江蘇兩省7市26縣570多所學校,作報告580余場,聽講學生40多萬人(次)。
“當年戰火紛飛,幾乎每一天都是拉鋸戰,敵人隨時都可能會襲擊過來,所以戰士們每時每刻都不敢掉以輕心。有時要乘勝追擊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部隊要趕幾天幾夜的路,戰士的腳都長滿了血泡,血泡磨破了還得往前走。當時,戰士們肩上都背著幾十斤重的水、干糧、棉被和武器彈藥。試想一下,如果你們肩上背負著幾十斤重的東西,已趕了幾天幾夜的路,你們的體力吃得消么?肯定吃不消。可是,我們解放軍戰士有堅強的意志力,有大無畏的革命精神,一定得也一定能扛得住。因為負荷太重,有人難以支撐倒下了,身邊的戰友主動把東西攬在自己肩上,攙扶著他繼續朝前走……”
他的報告具有生動的磁力,內容以他自己親身經歷過的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革命戰爭為背景,是一個個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是通過他一腔樸素情懷聲情并茂地講述出來的,深深打動了每一個學子,激勵了他們珍惜當下、發奮學習的熱情。
為了使報告更具直觀性,他除了認真準備演講材料外,還土法上馬自制了示意圖、模型等“道具”,講到要緊處,便一一展示出來,再配以手勢、表情等肢體語言,讓所有聽講的人似乎親眼目睹了那悸動人心的場面。“聽戴爺爺的演講,他站在那里,手舞足蹈,一邊講一邊還帶著動作,非常有帶入感,讓人不由自主地跟著他一起走進那戰火紛飛的革命歲月,給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金寨一中學生李賢萌聽完戴清演講后寫下了自己的感受。
他的紅色宣講感染了無數師生,所到之處都受到熱烈的歡迎,每講一場都會讓聽講的人淚光閃閃。一次,他應邀到阜陽市第二中學作報告,該校3000多位師生到場聆聽。近2個小時的報告中,響起50多次經久不息的掌聲。演講結束,同學們卻遲遲不愿離去,圍攏著這位白發蒼蒼的“紅色爺爺”,向他問好,請他題字,和他留影,或者只是在他身邊靜靜地多站一會兒。
更令人動容的是,他的紅色宣講是“自費”“義務”的。每次應約時,他都先要“約法三章”:不用公車接送,自己乘坐公交;不接受單位招待,在街上隨便吃點;不需要安排住宿,自帶被子睡學校辦公室;不要任何報酬,包括贈送禮品。這“四不”對他來說等同于軍令,一直嚴格恪守。有一次,在霍邱縣范橋鄉中學給學生們宣講,到中午時,學校留他在食堂就餐,就是這頓在學生食堂跟學生一起吃的午餐,他臨走時還非要給10塊錢,校長拗不過,只好找給他5塊錢。時過多年,年過九旬的戴清老人還是像當年到農村學校調研一樣,一頂舊軍帽,一身舊軍裝,一只舊挎包,一個舊瓷缸,以軍人的姿勢站在學生們中間,站成人們行為的懿范與高標。
霍邱縣城關四小學生高祥添在作文中寫道:“聽戴爺爺講故事,仰望他清瘦堅毅的臉龐,聆聽他洪亮清脆的聲音,我感到他是那樣的偉岸與高大。入黨70多年來,他不忘初心,堅守信念,歷經風雨,矢志不渝,一心為公,忠誠為黨,在社會、在單位都是榜樣和旗幟。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位共產黨人的執著追求,用親身經歷見證了我們偉大的黨、親愛的祖國、勤勞的人民是如何一步步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艱苦歷程。好想好想再聽戴爺爺講故事啊!”
“紅色爺爺”戴清,奔走在江淮大地,傳遞怡人清風,播撒紅色種子。我們驚喜地看到,他播下的種子正在萌發。
五
說起戴清老人的“摳門”,那也是名聲在外的。
在生活方面,他確實相當“小氣”。60多平方米而且年代久遠的小居室,除了簡單的生活用品以外,幾乎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電器;長期精打細算,一頓飯最多做兩個菜,對自己每天物質生活甚至有些苛刻;至今沒有一件應時服裝,仍然常穿樸素的黃軍裝和普通的黃球鞋。不知情的人,怎么也想象不到他是一位待遇不低的離休老干部。
一年春節,單位領導前去慰問,看到戴老自從老伴離世后自己一個人生活,居室簡陋,生活簡樸,每天粗茶淡飯,衣服縫縫補補,提出要為他改善住房條件,他當場堅定回絕了。他說:“當前社會還有很多貧困人口,生活很困難,你們就多支助那些貧困戶吧!”他又笑著說:“縱有良田萬頃,日食不過三餐。縱有廣廈千間,夜寢不過八尺。我一天三頓飯吃了,八尺床睡了,足矣!”戴老此言,就是他的座右銘。
2019年國慶期間,戴老突然暈倒住院,從鬼門關前走了一遭。他的小兒子戴繼勇告訴人們,醫生說竟然是因為老人家太過節儉,營養不良,心臟缺鉀。戴老有個生活費賬本,他一個月的生活費僅僅只有350多塊錢!
剛開始支助貧困學生的時候,戴老的兒子和兒媳婦考慮到,父親在槍林彈雨中九死一生,晚年應該享享清福,退休金就全部用于自己的生活開支,因而勸說他不要做那些施舍別人的事情。戴老一聽,馬上拿出軍人的作風,嚴厲斥責他們:“我是黨員,入黨不為了別的,就是要把為人民服務做到底!”孩子們拗不過他,只好遵從了他的意愿,只是叮囑他注意自己的身體。
然而,這個對自己“摳門”的老人,對他人、對社會卻慷慨大方。
不只是資助獎勵學生,每逢國家有事,他也是第一時間奉獻愛心。2014年云南地震,83歲的戴老由于身體不便,無法親自到受捐部門,便將1000元現金交到轄區社居委書記周運濤的手上,委托他捐給災區。2020年武漢疫情,為表達心意,助力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戴老又主動向黨組織繳了1000元的特殊黨費。這位7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早在2004年就與省紅十字會簽定了遺體捐贈協議,決定把自己有用的器官作為最后一份愛獻給黨和國家。在建黨百年之際,戴老十分激動地真誠表白:“今年是建黨100周年,我是90歲,我要跟我們黨一樣永葆活力,越活越年輕,老兵不老,要把為人民服務做到底。”
一方斗室,養育一種品格。今年91歲的戴清老人依然精神矍鑠,聲音洪亮,渾身散發出清朗的氣息,他活出了一盆火,一束光,一縷清風。
……
趙克明,皖西洪集人。退休教師,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散文隨筆學會會員。作品散見《中國校園文學》《美文》《寫作》《華夏散文》《散文選刊》《山東散文》《合肥文藝》《廣州文藝》《散文詩世界》《詩歌月刊》《青年歌聲》《中華文學》《傳奇?傳記文學選刊》《海外文摘》等幾十家刊物,收入《詩意的紅燭》《初心》《精短散文佳篇選粹2018》《安徽散文詩年選·2021卷》《2022中國精短小說年選》等十余部文集,獲得過全國教師文學獎、安徽省新聞獎(副刊作品)等二十多個獎項,合著出版散文集《與己書·散文卷》,連載于中國作家網散文集《悼念一條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