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安徽作家網  |  設為首頁
安徽作家網

安徽省作協主辦

“皖軍方陣”抒寫新時代 · 黃山篇

發布時間:2022-12-02  來源:安徽作家網  作者:安徽作家網




編者的話


文學是時代的“底稿”,是歷史的見證。廣大作家應從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中提煉主題、萃取題材,展現歷史、山河、文化之美和時代新氣象。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學皖軍”與黨同心同德、與人民同向同行,以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書寫一方沃土上歷史和生活的變遷。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安徽日報》推出“‘皖軍方陣’抒寫新時代”專題巡禮,呈現江淮兒女創造歷史進程中的妙筆書寫、藝術創造,展現各地人民群眾在新時代的奮斗壯志、創造偉力、發展成果。特此轉載,以饗讀者。

醉美新安江潘成攝

作品欣賞

一湖碧水漾笑紋

汪紅興





炎炎夏日,剛放假,家住月潭湖鎮的二舅,迫不及待打來電話,邀我去小住兩天。

那片青山綠水,是我魂牽夢繞之地。縹碧的率水河穿針走線,兩岸散落著翠竹人家,上呈、吉灘、陳村、霞瀛、沉潭、羅洲、畢村、廻溪、臺子上……那灑滿了我童年的笑聲,有我滿天星般閃爍的記憶,住著熟悉的父老鄉親。

它以前叫陳霞鄉,更名月潭湖鎮是2021年1月以后的事,是伴隨著黃山市最大水利工程項目——月潭水庫下閘蓄水后才改的。它是黃山市最年輕的鎮,也是皖南最大的移民集鎮。



建月潭水庫是黃山人民的夢想。一是防洪之需:平日溫柔的率水和橫江,像是一對姊妹,從崇山峻嶺中盤曲而出,手挽著手,在屯溪三江口相融交匯成新安江,蔚為壯觀。可一旦到了梅雨季,倘若老天發脾氣,特大暴雨突襲,兩水齊攻,屯溪便淪陷成水鄉澤國。記得1996年汛期,屯溪洪水漫街,損失慘重。二是保護新安江之需:率水是新安江正源,是安徽最美最清澈的河流之一。攔下這盈盈綠水,聚成1.57億立方米的“大水缸”,可滿足黃山市經濟社會和生產生活長遠發展的需要,對保護整個長三角區域生態都很有意義,此外還能兼顧灌溉、發電及旅游等。建成后,屯溪的防洪標準由20年一遇提升至50年到100年一遇。

項目經國務院常務會議批準,2015年12月啟動建設,歷經五個寒暑始建成,投資30億元。其中,移民搬遷安置是項目建設的重中之重。老百姓故土難移,家園難舍,乃人之常情。水利工程為公益性項目,補償標準不可與城市開發相比。廣大移民,作出了很大的奉獻。

黨和政府當然不會忘記他們!當初決定搬遷時,黃山市就明確提出,確保移民能“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據摸排,庫區移民有7921人,分別安置在7個移民點,陳霞集鎮移民點是其中最大的一個,有1080多戶4000多人。



坐上今年新開通的206路公交車前往。許久未去,果然不一樣了,以前到陳霞都是破舊的農用中巴車,道路坑坑洼洼。如今公交車敞亮舒適,瀝青公路寬敞平整。約摸40分鐘,遠遠地看見一根直刺蒼穹的大煙囪,仿佛頂天立地的巨人立在那里——陳霞集鎮到了。這根大煙囪是40多年前鄉里辦輪窯廠時遺下的,早已廢棄,倒成了移民集鎮的新地標。

真如游子回鄉,心跳都快了些。勻氣展望,眼前一亮。千余幢粉墻黛瓦的三層小樓,鱗次櫛比,馬頭飛翹,錯落有致地鋪漫在600多畝的小山崗上,邊上一汪碧水環繞,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宛若大氣磅礴的水墨畫卷。好一幅新安山居圖!

誰又能想到,這里原本只是一片荒山與茶園?

這里聚集陳霞、廻溪兩個行政村共13個自然村的村民。13個村我都去過,大多藏在山溝里。有的村,比如羅洲,對外交通全靠一條渡船,風景美則美矣,著實生活不便。這些村子經濟單一,林茶為主,大多貧困落后,住房低矮破舊,巷弄狹窄凋敝,青壯年紛紛外出打工,平日里村寂人稀。

“紅興來啦!快來坐坐。”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商業街上成有理發店老板周成有扯嗓喊我。這條新建成的商業街長300多米,超市、餐廳、窗簾店、建材店、漁具店等幾十家店鋪,兩側排開,整齊劃一,頗為熱鬧。

成有理發店是家老店,原本開在陳村烏塘附近,與我外公的“益壽堂”藥店相連。在我幼時,成有的父親常給我剃頭、掏耳朵,舒服極了。老爺子已92歲,正坐在店內看電視,見了我直笑,目光融融的皆是暖意。那把寫滿歲月滄桑的剃頭椅還在,坐上去,仿佛回到了童年。成有子承父業也已有30多個年頭,店面今非昔比,真是氣派多了:“我這幢店面房,三層建筑面積共270平方米,搬遷安置后,住宿條件大大改善,這里人氣旺,生意不錯!”

環境整治讓村子大變樣,移民點內道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寬敞的瀝青路直抵家家戶戶。街心公園建起來了,太陽能路燈站立兩側,展眼碧水青山,處處草木蔥蘢,家家庭院美麗。

二舅已年過古稀,原本一家六口擠在一間小屋內。搬遷后,分到2塊宅基地,給兩個兒子建起了兩幢樓,每幢足有200多平方米。房子裝潢一新,寬敞明亮,各種電器一應俱全。“現在家里寬敞了,你這回來,也能多住幾天了。”二舅亮堂堂的嗓門中透著自豪。

童年玩伴阿寶正好經過,二舅招呼他進來坐坐。阿寶容光煥發,穿著淺灰色保安服,比以前精神多了。阿寶比我小4歲,人實誠,但因家里窮,一直打光棍。他進了院子,滿臉掩飾不住的笑意。

“這么有精神頭兒,有啥喜事兒?”我問。

“阿寶在村里找到一份保安工作,前陣子剛娶了媳婦!”二舅道。

成家立業,安居樂業,對誰都是大喜事。

飯后,在集鎮四周轉了轉,中心小學、衛生院、農商行、村委會等一應俱全,全是新建的。這里的學校設施挺齊全,連智慧課堂也進了教室。

鎮上有哪些新產業?正好迎面碰上村支部書記邵冬生,隨他去參觀鄉鎮振興產業園區。這幾年為月潭水庫建設,他磨破了嘴皮、操碎了心。“為了集鎮長遠發展,必須發展生態產業,讓移民有錢賺。村里正抓緊建設廠房,不少投資商看中這里的商機,正在洽談合作。廠房建好,項目來了,農副產品加工、來料加工都會轉起來。”邵書記邊走邊說。

園區里,兩幢千余平方米的鋼架廠房已竣工,另兩幢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鋼架廠房正如火如荼建設,高溫下電焊火花四濺,我這個外來參觀者心頭一陣火熱。安家要興業,人心才不會懸浮。這里將生長出的生態產業,給移民新生活提供的是長遠充沛的新動能。



翌日黃昏,去新建的陳霞大橋散步。東面入口處的現代化污水處理中心終端已建好,機器晝夜運轉,不讓污水污染新安江。

納涼的人不少,一個熟悉的身影映入眼簾,率水河上最后的艄夫葉有發,水上漂泊了一輩子的老人,73歲了,依然精神矍鑠。久未相見,一陣寒暄。他去年4月放下了竹篙,安享晚年。“吃住都比以前好,生活環境大變樣,日子一點不發愁,每天看著這條江,想想這輩子風里來雨里去,老來還真不錯。”老人古銅色的臉上綻放笑容。

佇立大橋上,夕陽西照,斜暉脈脈,湖面波光粼粼,白鷺翻飛。眼前這10平方公里的水面山水相映,美輪美奐。橋下就是著名的藤溪古渡所在。北宋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的深秋,大文豪、政治家王安石從家鄉江西臨川一路迢迢而來,路過此渡,后寫下“朝渡藤溪霜落后,夜過麾嶺月明中”的詩句。藤溪,便是陳霞古地名。

夜幕漸合,回眸新鎮。那煙囪之下,華燈初上,燈火點點,宛若星辰。遠遠傳來廣場舞場上的歌聲和笑聲,習習涼風中,幽暗的湖水也似隨之漾開圈圈笑紋。

青山綠水,日月新天,人健心齊,未來可期!


作者簡介


汪紅興,男,1968年11月生,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人,無黨派人士,鄉村教師。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安徽省徽學會成員,休寧縣作家協會主席,黃山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作品散發于《中國教師報》《安徽日報》《新安晚報》《作家天地》等報刊雜志。在省級征文比賽中多次獲獎,創作方向以散發為主。

作品欣賞

希望(組詩)

汪春茂





龍田鄉


貧窮是一種痛

痛進大山的骨骼

“狗留”是“逃離”也是

有些悲苦真的千載難言

馬金嶺一道又一道

山鷹的軌跡

劃過千百年時間的灰黑

茶籽嶺一層又一層

日頭下勞作的山里人

總落一身干枯的灰黃

哪些路段難走

出門打工的人最清楚

水珠跌落石巖

因為有清澈的泉眼

思想擦去塵埃

才跟上心跳的節拍

萬物皆有使命

只待涌起風云

貧窮與扶貧的較量分了勝負

山水的意義被重新論證

“狗留”變身古樓

“逃離”長出桃林

日子漸漸舒坦開來

村民置身新夢攤開的詩與畫

*龍田鄉古樓坦村、桃林村曾因貧窮和閉塞而被稱狗留、逃離。


新安江


身體里居住著徽州

享受陽光普照

每一天都帶著米酒的味道

浩蕩江水匯集于屯溪

新安江永不衰老

在老橋沉吟 漁歌唱晚和竹聲蕭蕭

在新橋注視一個城市在綠夢中搖晃長高

古樓坦

泉水在深山里輕歌曼舞

大山給予的還有蝴蝶翅膀

沿著山下方向

你看見舊時稻倉已被廢棄在河岸

不與一株古樹談論蚊蟲的生死

不再是一條道路上走過祖祖輩輩

如今的馬金嶺古道

再不是彎來彎去的閉塞循環

黃塔桃高速的車流

正在從城市里趕來


梅嶺山莊


村村通公路在石嶺上蜿蜒

耳旁掠過淳樸的風

善良的老人把誠懇寫在臉上

一路上的金色

將秋意刻畫得淋漓盡致

葉子落在石階上

照壁擋住所有邪祟的侵擾

此時你看見一個巨大的福字

照亮整個梅嶺山莊


作者簡介


汪春茂,現為國家稅務總局黃山市稅務局干部,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分別在《詩歌報》《星星詩刊》《安徽文學》《詩歌月刊》《飛天》《新安晚報》《葡萄園》《詩深圳》等全國各地八十多家報刊雜志發表作品五百多首。作品被收錄《中國年度優秀詩歌》《中國詩人》《中國詩歌地理-安徽卷》各種年度選本。出版詩集《走上生活之岸》(文匯出版社)。

作品欣賞

放歌黃山

胡建斌





這些年,我創作了一些歌曲,但在徽州、黃山兩個頂流IP中,徽州歌曲寫得較多,如:《月映徽州》《雕刻徽州》《那古道》等。反觀筆者寫黃山的歌屈指可數。讀者朋友一定要問,難道是你不喜歡黃山嗎?當然不是!我生于斯,長于斯,誰不愛自己的家鄉?

與朋友們交流時,他們常問我,黃山為何沒有一首在全國唱響的歌曲呢?是啊!問得好!我也在捫心自問,黃山的歌,名家高手寫了許多,大家都在積極努力。有人說,也許是黃山太美了,藝術家無法用語言來表達吧!這只是托詞吧!作為一名黃山文藝工作者,總覺得是一種缺憾。

黃山市文化局于2006年11月開始,面向海內外開展“唱響黃山一支歌”歌曲征集活動。全國詞曲作者踴躍參加,評選出了歌曲《想和你一起去黃山》《黃山看云》等優秀歌曲。

近些年,我市播放較多的是歌曲《黃山之約》《迎客松》,這兩首歌均出自名家之手。2009年5月底,著名音樂人何沐陽第一次應邀來黃山,對黃山贊不絕口。

常言說:“有意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2009年下半年,央視“中華情”欄目承辦黃山旅游節暨徽文化節文藝晚會。我市提出要創作兩首黃山、徽州的原創歌曲,時間緊,任務重,導演也犯了難。情急之下,我推薦何沐陽來寫一首黃山的歌。

“恍若在昨天,光明頂一別。你驚世的美,篆刻心間。水墨的畫面,神游千百年……”在當年“中華情”黃山節文藝晚會上,由徐千雅演唱的歌曲《黃山之約》首次在黃山大地響起……

“迎客松你迎接誰?是往來的云,是過路的水,是迎接天下人間八方客,風雨不知累,總是把手揮。”著名詞曲作家石順義和杜興成創作的歌曲《迎客松》,由黃山市委宣傳部出品,亞洲愛樂樂團伴奏,黑鴨子演唱組合演唱。

梳理到這里,本人有些慚愧,徽州的歌寫了一些,黃山歌曲創作才剛剛起步。直到2020年,應劉君夫婦之邀,為他倆量身定做寫一首黃山的歌。雖然首次寫黃山歌曲,但對黃山的美,還是很有感覺的,這首歌的創作很有靈感,很順暢,一氣呵成。我腦海中出現的松樹是男子漢的形象,云兒是柔美女子的形象,我采用擬人化的藝術手法,只見他們在松濤中,在云海里,竊竊私語,互訴衷腸。

“青松穿著綠色衣裳,他與云兒捉迷藏,松兒青澀地追著云兒問,可愿放棄仙境和我去遠航。松濤陣陣是愛的歌唱,云卷云舒涌愛的波浪,松牽著云啊云倚著松,黃山連心鎖彰顯愛的地方。”

我想,黃山風光秀麗,底蘊深厚,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李白、徐霞客等文化名人尋跡黃山,寫出千古絕句。漸江、黃賓虹、劉海粟用水墨丹青描繪大好河山。

黃山,是一座文化之山,藝術之山。我始終堅信,這么美麗的黃山,一定會有藝術家寫出在全國唱響的黃山經典歌曲。

山高人為峰,藝高人膽大。這座藝術高峰,一定會有人攀登、超越。

放歌黃山吧!我們期待著……


作者簡介


胡建斌,中共黃山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歌曲《月映徽州》《雕刻徽州》《那古道》等作品榮獲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歌曲《雕刻徽州》榮獲安徽省政府社科獎(藝術類);歌曲《新安江,我的鄉愁》榮獲“美好安徽”全國征歌銀獎(金獎空缺);歌曲《那古道》《徽州味》榮獲安徽省第十四屆、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出版個人作品集《尋夢徽州》。主編《徽州技藝》《粉墻黛瓦憶徽州》,策劃出版《徽州百祠》等書籍,文章在《中國戲劇》《安徽日報》《新安晚報》《新戲劇》《安徽畫報》等刊物發表。

作品欣賞

村民組長的美麗鄉村夢

許若齊





在黃山市,到處有河有溪,保護流域生態是個重要的事。

在休寧縣板橋鄉的梓溪村,我們認識了老汪,聽到了他一心守護清水綠岸的故事。

老汪五十多歲,臉龐黝黑,眼睛有神,一看就是個鄉村能人。老汪有頭銜:梓溪村民組組長。維護轄域內長約兩公里的水域生態,是他的工作職責之一。

老汪不是官兒,在這一帶卻是個人物。早年中師畢業,當過老師,算是當時鄉村不可多得的“知識分子”;做過生意,在杭州闖蕩了18年,這幾年謀鄉村振興,他又回來了。

這些年,新安江流域大力推進生態保護,小河干凈大河清潔。這梓溪雖小,連著沂源河,沂源河到溪口進率水,率水可是新安江最重要的支流!他這個小小的組長就有了大格局。

村子有一百多戶,三四百號人,梓溪繞村而過,兩岸皆是人家,吃喝拉撒,哪一件離得開水呢?所以,他要做的事情真不少:河岸水面無垃圾,無違法排污,無非法捕魚,無亂采、亂倒、亂堆、亂建現象……

這“七無”哪一件做起來不撓頭?譬如以前家家都是旱廁,簡陋、隨意,排泄物都順流排進溪里;一進村,異味撲面而來。老汪畢竟在大城市待了十幾年,剛回來時實在忍不了這樣的環境。聽老人說,當年哪能讓糞水流進溪里!哪一段水能干什么都有規矩,最上面的肯定是人喝的水,一點馬虎不得!村子還勒石立碑,定成村規民約。

此類石碑古徽州許多村落里都有,世世代代棲居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骨子里喜歡青山綠水,習慣把居住的地方弄得干凈清爽。有一個村子,把用水的地方分里井、外井和下井,并在一旁赫然立下井規:里井,早八點前,僅限舀取飲用水,八點過后,方可用來洗茶具等零污染用品;外井,用于洗菜洗衣服;下井,用于洗刷農具。真是井井有條,井然有序。

老汪決心從改造旱廁做起。

對村民來說,有個觀念與習慣的改變問題。他們圖方便,自己有一點不方便,就不會讓老汪方便地做這件事。老汪有耐性,有辦法,多跑多說,把在外打工的年輕人動員起來做留守老人的工作,他們見過世面,好不容易回來一次,哪能再忍受這臭不可聞的旱廁!

這真是個好辦法!一鼓作氣,村里的旱廁統統拆了,所有排泄埋管排污集中處理。

年輕人過年過節回來很高興:這廁所上起來不別扭了,外人進村再不要掩鼻而過。小溪想必也是滿意的,還有什么比潔美讓它們嘩拉拉的歌吟更歡暢呢?

當然,最認可的還是常住村里的人,再也不想回到過去的生活狀態了。文明、衛生,日子就要這樣過。

老汪勁頭很足,又帶領村民忙起了“三美”:

整潔美。溪岸沿線排除雜亂無章,修復缺陷河磅,壘砌護河擋壩清理叢生雜草。兩邊的壩是用大小差不多的片石砌成的,上面綠草萋萋,既好看,通氣性也好。

清澈美。定期清理河底淤泥,疏通死水出口,定期蓄水放水沖刷河面。溪水要干凈清潔,不能全靠上游來水,小溪流容易堵塞,特別是枯水季,流水不腐,清淤沖刷,偷懶不得。

活性美。每年汛期過后,為了給自然生長的小河魚有更好的生活環境,選擇適宜的河段,依次堆石,水有回旋,微波蕩漾,增強溪流的生命共存狀態。

水就講究一個“活”字!一進村子,一溪活水就輕盈流來,兩岸白墻黑瓦的徽派民居錯落有致,每隔三五十米就有小橋橫跨其上。水清澈見底,能清楚地看到水中的魚,時不時有鴨子鳧游過來,悠然自得。

一張窄窄的竹排泊在岸邊,排前一根長長的竹篙插在水中,穩當當地立定。老汪親自撐排,帶我們在溪流里緩緩地走了一段。小小竹排水中流,仿佛在畫里行走。

小溪就是一個村莊的名片。水好,環境好,其他的開發會接踵而來:鄉村旅游、養冷水魚、野外拓展培訓……小小的梓溪村,就能充滿靈性與活力。

待遇不高,一個月幾百塊錢,也就是家門口的事情,不耽誤種菜、養雞、采茶,要的是一份責任心。老汪說,就希望家鄉一天比一天美,鄉親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作者簡介


許若齊,教師,現居合肥,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黃山文化書院副院長。有多部文集出版。

作品欣賞

山水造畫廊 華章是序章

程勇軍





從徽杭高速歙縣南源口站下,沿省道去往深渡鎮,經新楊村乘船渡新安江,駁岸的地點就是九砂村。

一路沿江而行,車窗外閃現的風景不時引發眾人驚嘆。1000多年前的唐朝,詩人權德輿也曾在風和日麗的情境中,順著這樣的風景漫游。他寫下的《新安江路》,穿過新安江漫長的詩歌之路,傳誦至今:

深潭與淺灘,萬轉出新安。人遠禽魚凈,山深水木寒。嘯起青蘋末,吟矚白云端。即事遂幽賞,何心掛儒冠。

這樣的詩歌有一種將身心托付給自然的感懷。而我們的九砂之旅,亦能感受到山水對人的感召與浸潤。

九砂是歙縣水南的一座村子,依山傍水。渡船緩緩劃開水面,人在船中四處觀望,村莊如晶瑩的玉帶映入眼簾,典雅的徽派建筑錯落在水岸邊。

這座水邊的村莊故事也很多。九砂村居民原為朱、凌、丁三姓,隨著明代宣德年間(約1426年前后)姚氏的到來,三姓開始式微,流轉至今,九砂村現在村民也多為姚姓。當地流傳一則民謠:“打不完的漳潭魚,看不完的綿潭戲,砍不完的九砂柴。”概括了九砂山地地理人文的茂盛。

九砂村背靠來龍山,自上而下有石天臺、龍船塢等9座小山直入新安江,舊稱“九龍治水”。1959年新安江大壩蓄水之前,村前河灘曾達千畝之多,沿江而成盛景。如今的九砂,是新安江山水畫廊中一個有名的支點。2021年2月,黃山市新安江百里大畫廊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簡稱新百旅公司)改制組建后,即開始打造九砂村風情古村落:從生態保護和景觀營造入手,設計制定九砂旅游服務綜合體。已完成19幢民房資源整合,具有明清風格的姚氏宗祠打造成為輕奢吧,游客在此既能找到愜意的鄉村體驗,也可以享受都市的便捷與浪漫。

新安江山水畫廊是新安江生態保護的重要一環。2011年2月,習近平批示:“千島湖是我國極為難得的優質水資源,加強千島湖水資源保護意義重大,在這個問題上要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轍。浙江、安徽兩省要著眼大局,從源頭控制污染,走互利共贏之路。”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新安江模式”應運而生。

有壓力,就要轉為動力。對新百旅公司來說,愿景已經規劃,藍圖正在落實:

提升改造適合休閑觀光游的九砂古村;完成歙縣深渡鎮糧庫改造三期工程主體施工;完成深渡鎮大茂片區項目規劃研究方案……

歙縣深渡鎮大茂片區建設,是新安江百里大畫廊項目進程中的重要節點,將極大地助力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態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設,實現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三贏。打造高速無波艇8艘、新安江游船服務資源整合、深渡主碼頭及游客集散中心建設、建設深渡古鎮特色街區……新百旅公司副總經理程三麗為我們展示的一份建設清單,每一個總結和數字都能讓人看見未來。以山水畫廊景區為切入點,以深渡山水畫廊特色小鎮建設為契機,這段新安江的旅游品質一步步提升,“我們還將試點推行高速航線,努力提升游客體驗滿意度。”不遠的未來,深渡至千島湖將通行高速無波艇,兩地航程將從四五個小時減少到1個多小時,恰如“水上高鐵”,使游客體會到青山綠水間沖浪的快樂。

新安江百里大畫廊,大自然潑墨渲染,妙在天成,建設者工筆勾畫,成于匠心,自然之美經過人的提煉、時代的鋪陳,人在江上游,會領略更醉人的人間丹青。倘若詩人權德輿復生,也會感到欣慰吧。


作者簡介


程勇軍,《黃山》季刊執行主編,出版隨筆集《在舊居讀信》、評論集《簡說:詩歌的面孔》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一区无码中文字幕| 无码超乳爆乳中文字幕久久| 成人国产精品视频频| 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久久综合| 厨房切底征服麻麻| 五月开心播播网| 99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美女跪下吃j8羞羞漫画| 日本免费人成在线网站| 国产精品亲子乱子伦xxxx裸 | 91精品欧美产品免费观看|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免费视频| 日本久久久久亚洲中字幕| 国产真**女人特级毛片| 亚洲精品456在线播放| 中国免费一级片| 精品免费人成视频APP| 无需付费看视频网站入口|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久热| 97精品国产97久久久久久免费|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影院| 少妇大胆瓣开下部自慰|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巨大乳在线看| 香蕉高清免费永久在线视频| 欧美一区二三区|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二区| 亚洲区视频在线观看| 18禁美女裸体网站无遮挡 | 99热精品在线播放| 欧美日韩在线视频专区免费| 大又大粗又爽又黄少妇毛片 | 天美一二三传媒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电影在线| chinesehd国产刺激对白| 欧美成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扳**a毛片| 亚洲小视频在线播放| 91手机在线视频|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