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1-15 來源:安徽作家網 作者:安徽作家網
編者按:堅持人民至上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理論創新的重大成果,也是文藝評論必須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本質特征,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創作導向的必然選擇,是站穩人民立場評價作品價值的總體要求,是把好新時代文藝評論方向盤的根本保證。11月4日,《安徽日報》文藝評論版刊載了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韓進的文章,《堅持人民至上的文藝評論導向》,現予全文轉載。
堅持人民至上的文藝評論導向
韓 進
黨的二十大明確指出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就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是“豐富人民精神世界”。“人民”“文化”是黨的二十大報告的關鍵詞,人民與文化之間的關系用報告中的話來表達,就是“必須堅持人民至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作為文藝評論工作者,應該緊緊圍繞黨的中心任務,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與進一步學習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重要論述和文藝評論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結合起來,密切聯系工作實際,從理論到實踐確立“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的文藝評論導向。
堅持人民至上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理論創新的重大成果,也是文藝評論必須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黨的二十大報告以“六個堅持”高度概括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人民至上”位列第一位,因為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黨的理論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論,人民的創造性實踐是理論創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脫離人民的理論都是蒼白無力的,一切不為人民造福的理論都是沒有生命力的。顯然,為人民服務的文藝評論理論也不能例外,人民性也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本質屬性,繼續推進新時代文藝評論實踐上的理論創新,首先就要把握好“人民至上”的文藝觀和方法論,堅持人民至上的文藝評論導向,確保文藝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堅持人民至上的文藝評論導向,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本質特征。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自成立以來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物質富足、精神富有的好日子。黨始終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文藝事業納入黨和人民的事業之中,建立黨領導文藝的根本制度,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根本方向,以豐富多彩的文藝作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堅持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已經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黨性原則,是謀劃開展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根本遵循。
堅持人民至上的文藝評論導向,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創作導向的必然選擇。黨的二十大報告在談到“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時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這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重要論述和文藝評論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一脈相承,又具有新時代內涵。在文藝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了文藝與人民的關系,重申文藝創作的人民取向,定位文藝發展的人民坐標,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和主題,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這必然要求文藝評論與文藝創作相輔相成,同頻共振,堅持人民至上的文藝評論導向,是社會主義人民文藝的鮮明特征,也決定了社會主義人民文藝與其他文藝在性質上的根本區別。
堅持人民至上的文藝評論導向,是站穩人民立場評價作品價值的總體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為人民所喜愛、所認同、所擁有的理論,使之成為指導人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社會主義文藝的旗幟上始終寫著“人民”二字,人民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立場。文藝評論是自帶導向的文藝活動,對于引導創作、多出精品、提升審美、引領風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否堅持人民至上的文藝評論導向,直接反映了文藝家對待人民的態度、情感和立場。離開人民至上,就會無視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的基本事實,文藝評論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對提升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僅無益反而有害。堅持人民至上,就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藝術的最高標準,把服務人民和引導人民結合起來,發現并推薦更多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讓文藝的百花園永遠為人民綻放。
堅持人民至上的文藝評論導向,是把好新時代文藝評論方向盤的根本保證。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文藝評論工作,打磨好批評這把“利器”,把好文藝評論的方向盤,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不能盲目迎合和屈就不良文藝作品和文藝現象,不能用簡單的商業標準取代藝術標準,更不能套用西方理論來剪裁中國人的審美。文藝評論的責任是培育和引領,這里就有文藝評論導向與文藝發展方向的問題,堅持文藝評價標準與發揚文藝批評精神的問題。文藝往什么方向發展,發展走哪條路,怎么走,提倡什么,反對什么,方向盤掌握在文藝評論家手里,文藝評論家的底氣、勇氣和正氣就是堅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與人民同在,文藝就一定能從“文藝之母”的人民那里獲得無窮的力量,在順應人民意愿、反映人民關切、滿足人民需求中充滿活力。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好藍圖,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文藝發展繁榮迎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如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中發揮好文藝激勵人心的精神力量,堅持人民至上的文藝觀和文藝評論導向,是堅守社會主義人民文藝初心使命的必然選擇,也是被歷史證明并將繼續證明的必由之路。
(作者為安徽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原載《安徽日報,2022年11月4日文藝評論版》)
作者簡介
時代出版傳媒公司副總經理、編輯委員會主任、編審。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今日國土·生態文學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安徽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安徽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師范大學兼職教授,研究生導師。原安徽省中華傳統文化研究會會長、安徽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兼兒童文學委員會主任。代表作有《中國兒童文學史》《新世紀中國大自然文學觀察》《劉先平大自然文學創作研究》《高士其評傳》《陳伯吹評傳》《蔣風評傳》等10余部。著作2次獲得中華優秀出版物獎、2次獲得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獎。論文入選《中國新文學大系》《中國兒童文學大系》等。個人資料收入《世界兒童文學事典》《中國大百科全書·兒童文學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