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文藝創新的五個著力點
邵 明
“創新”是新發展理念的首位要素,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強化創新精神、培育創新成果,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對于各方面工作提出的迫切要求,文藝工作自然也不例外。那么,如何以創新理念引領文藝發展?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文藝工作的系列重要論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中,對于文藝創新做出了深刻的論述,我們應深入學習領會并自覺地以此指導創作。具體而言,以下五個著力點值得我們重點關注。
一、著力反映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是文藝創新的源泉:“文藝的一切創新,歸根到底都直接或間接來源于人民”,“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偉大實踐必將給文化創新創造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
馬克思主義歷來強調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人的思維是對于存在的反映。作為人類思維意識成果的特定類別,文藝作品當然也是對于人類實踐的反映。因此,文藝創新最根本的源泉就是實踐發展進步所帶來的嶄新的社會變革。這就意味著,對于文藝創新而言,社會實踐的發展進步,既是形而上的哲學前提,也是形而下的素材基礎。
從古今中外的文藝發展來看,所有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藝創新,無不是對于社會變革的深刻回應。十四世紀至十六世紀,歐洲文藝復興運動之所以能夠結出豐碩的文藝創新成果,正是因為反映了生產力發展所推動的社會進步沖破了中世紀封建貴族、教會神學的黑暗統治的歷史行程。“五四”文學革命狂飆突進式的創新,也是感應并引領了中華民族、中國人民不屈服于悲慘的歷史命運而發奮前行的歷史實踐。
對于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而言,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推動當代中國所經歷的“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和正在進行著的“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當然是文藝創新豐沛的源泉。文藝工作者只有用心用情用功擁抱火熱的現實生活,熱忱描繪新時代新征程新氣象,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才能始終與實踐同步、與時代同步、與人民同步,保持永不衰竭的創新靈感。
二、著力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多次強調文藝創作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思想和藝術資源以實現創新發展,并明確指出文藝創作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范……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薄爸腥A文化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
上述論斷首先強調的固然是文藝創作要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此過程中,文藝創作也因為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并力圖尋求其現代性轉化而使自身得以實現創新性發展。所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文藝創新的重要源泉?!?
中華民族在數千年文明行程中培育和形成了豐贍而獨特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美學追求,諸如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價值傳統,以及“文以載道”“溫柔敦厚”“以氣為先”“興觀群怨”“意境”“風骨”“滋味”“格調”的審美風范,等等,都是當代文藝創新的重要源泉。
2022年熱播劇《人世間》就是一次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養實現創新的成功嘗試。劇作主人公周家小兒子周秉昆并無過人的天資、叱咤風云的人生,從木材廠、醬油廠的工人,到出版社的后勤服務人員,是蕓蕓眾生中最為普通、平凡的個體。他孝順父母、熱心待人,與親友相互扶持度過歲月的風風雨雨,展現出仁愛、誠信、良善、熱忱、謙敬的高尚品性。在漫長人生歷程中,雖然難免行差踏錯,但是終究能夠正道直行。發生在他身邊的悲歡離合,往往讓觀眾在噙著眼淚的同時,深刻體悟生活的真諦、人生的價值,正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的主體品格,從而塑造了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人物形象。
三、著力豐富自身的創作儲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加強思想積累、知識儲備、藝術訓練。”這一論斷明確了文藝創新素養的基本構成,包括思想積累、知識儲備、藝術訓練三個方面。
首先是思想積累。文藝創作必須具有對于現實的思想穿透力,可以將生活、世界的本質以具象的方式呈現,這樣才能給人以全新的啟迪。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引用茅盾的話予以論證:“一個做小說的人不但須有廣博的生活經驗,亦必須有一個訓練過的頭腦能夠分析那復雜的社會現象。”茅盾正是因為掌握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才能寫出《子夜》《林家鋪子》《春蠶》等深刻透視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而具有全新意義的杰作。
其次是知識儲備。文藝工作者如果不能準確理解進入其藝術表現范圍的現實生活、現實世界,對于自己表達的對象一知半解、懵懵懂懂,那么絕不可能創作出優秀的文藝作品,更談不上作出具有創新性的貢獻。而要達到對于現實的準確理解,就需要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可以是來自于實踐的直接知識,當然更多的是來自于學習的間接知識,這也是杜甫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意義之一。
再次是藝術訓練。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謂的高于生活包含多方面的內容,其中,以藝術化的方式表現生活,使得現實生活獲得創新性的表達就是其內容之一。進而,推動既有藝術形式發生變革,具備對于生活全新的表現力,當然也是文藝創新極為重要的內容。毫無疑問,嫻熟地掌握所從事創作領域的藝術技巧,并努力嘗試創新形式,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過程,也是一切有志于攀登藝術高峰的創作者必須經歷的過程。
四、著力推動多元文藝要素的交流融匯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文藝創新時曾經反復強調,推動多元文藝要素的交流融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提倡不同觀點和學派充分討論,提倡體裁、題材、形式、手段充分發展,推動觀念、內容、風格、流派切磋互鑒。”“各種藝術門類互融互通,各種表現形式交叉融合,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藝形式創新,拓寬了文藝空間。”
所謂的多元文藝要素,包括不同民族文藝、不同文藝類型、不同文藝流派、不同文藝表達技巧等。任何一種文藝類型經過長期的發展,都會形成相對固定的理念、技巧,具備其他文藝類型所不具備的表達優勢,但是也必然存在其未曾注目的域外空間,并形成相對固定的表意陳規。如果受到異質性文藝類型的啟發,往往能夠拓展自身的表達范圍,從而形成具有創新意義的成果。
唐代詩人王維的山水詩歷來因“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廣受稱道,實際上就是以畫者的視角與體驗,拓展詩歌這一語言藝術的表意空間而產生的嶄新創造。例如“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之句,就是畫家筆觸與詩人情懷的完美融合:落日余暉與江湖水面輝映,閃爍著無邊無垠的白亮之光,隨即萬里潮涌,天地之間青色彌漫,暖色調與冷色調相襯相生,如同色彩的層疊與洇染。詩句表意靈動簡約、恬淡燦爛,宛如展開一幅宏闊浩渺的山水畫卷,并讓讀者體悟到詩人曠達明凈的精神世界。
當然,不只詩、畫的表意手法可以交流融會,各類文藝要素都可以廣泛地互鑒交融,催生創新創造的靈感,關鍵是文藝創作者要以開放的心態,有意識地在創作實踐中展開積極的探索。
五、著力堅持在“守正”的基礎上實現“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創新貴在獨辟蹊徑、不拘一格,但一味標新立異、追求怪誕,不可能成為上品。”“文藝要創新,但決不能搞光怪陸離、荒腔走板的東西?!边@就意味著,文藝的“創新”必須立足“守正”的基礎。
守正創新,要在堅守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礎上實現創新。要始終堅持文藝創作的正確政治方向,堅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民族虛無主義的錯誤思潮,確保文藝事業、文藝戰線始終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和重要戰線。在此基礎上,描繪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展開的嶄新實踐、創造的輝煌成就、譜寫的恢宏史詩。
守正創新,要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的基礎上實現創新。要堅持為人民書寫、為人民的偉大創造立碑存照,熱情謳歌、贊頌、褒揚人民創造歷史的豐功偉績與偉大進程。要堅持與人民共心共情,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藝術的最高標準”。在此基礎上,不斷推動文藝創新,“創作更多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讓文藝的百花園永遠為人民綻放”。
守正創新,要在堅持真善美永恒價值的基礎上實現創新。要堅持在創作中深入把握現實之真,“對正能量要敢寫敢歌,理直氣壯,正大光明。對丑惡事要敢怒敢批,大義凜然,威武不屈”。要堅持傳遞向上向善的道德觀念,通過富有感染力的文藝形象培育人們的道德觀念、激發人們的道德情感,從而在生活中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要堅持對于美的表現與謳歌,表現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靈之美,謳歌歷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在此基礎上,創新文藝表達的理念、形式、技巧、手段,更好地發揚中國文藝追求真善美的優良傳統,以更多的優秀作品,使得人民的靈魂經受洗禮、精神生活更加充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不可逆轉,時代為文藝繁榮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歷史舞臺,廣大文藝工作者應自覺承擔歷史使命,以火熱的激情回應火熱的時代,勇于創新、積極進取,以豐碩的創作成果,豐富中華民族的精神史詩。
(作者:邵明,安徽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中共安徽省委黨校教育長。本文刊發于《中國藝術報》2022年07月29日第3版)
來源:中國藝術報
轉自:安徽省文聯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