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安徽作家網  |  設為首頁
安徽作家網

安徽省作協主辦

新書發布 | 作家吳玲散文集《最是那一回眸》出版發行

發布時間:2022-03-23  來源:安徽作家網  作者:安徽作家網

  我省作家吳玲散文集《最是那一回眸》近日由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這是作者繼《緩慢的雪》《比梨花白》之后創作的又一部散文作品集。


  這部散文集保持她一貫的行文特點,細膩,深情,節制而又帶點古風。書寫主旨仍是作者心中最愛的合肥,幾十年前的老井、花草、土味、農事、歌謠、人物等構成了本書的主體。全書25萬字,收錄五十余篇文章,分四輯,分別為村里有口井、聊贈一枝春、瓦盆風弄晚、碧草自春色。本書封面及內文插圖皆為作家本人的作品。



作品欣賞

六月天


吳玲


  樹上的知了一叫,天氣就逐漸熱起來了。天氣一熱,家家戶戶就把納涼的物件找了出來。
席子。席子有兩種,一種是竹篾做的,叫篾席,一種是燈芯草做的,叫燈草席。席子頭年秋涼時捆成一卷,耖在屋梁上,現在得用梯子夠或用長叉將它們挑下來。將篾席拿到水塘里漂洗,席子浸了水,浮浮沉沉,一窩小參條蜂擁來去,卻棲了一兩條到席子上。參條細長,黑眼青脊白肚。

  塘埂很寬,草長樹茂,洗凈的竹席就地晾曬,太陽落山時收回家。

  父母睡的席子半舊,毛藍士林布縫了一圈寬邊,原先青黃的竹篾泛起了褐紅的光澤,摸上去滑滑的,涼涼的。有一年,這床席子破了一個洞,被老鼠咬嗜的,篾匠師傅走村時補好了,不過,修補的地方篾片顏色淺,一眼就能看出那個大大的破洞。

  祖母只睡燈草席,草席子用溫水擦試兩遍,樹蔭下篩幾縷陽光就夠了。燈芯草是空心的,草席子經水就軟了。

  有一年我們村辦了一個藺草廠,織出的席子細密雅致,邊角用墨綠色絲線繡著梅、蘭、竹、菊等圖案,還能折疊,像藝術品。這種藺草席全部出口,效益極高,于是村村戶戶開荒種藺草,我家也引來草種,種了幾畝地。廠里只收干藺草,分級論價。藺草長壯、色澤深綠、一風干者為優等品,價錢不菲,余者為次。

  割藺草正是六月心。露水還沒退去,我們就挎著鐮刀出門了,蚊叮蟲咬不算,藺草太高了,稍不留意就戳到人的臉,一會兒功夫,臉上臂上腿上劃出許多道血痕子,衣衫濕了干干了濕,結了一層鹽霜。氣溫高,鮮草一焐就爛,須趕早挑回家篩撿,黃、短、細、軟的要剔除。漿藺草。這活只能是父親。石灰窖子已起好,石灰漿嗆人,得戴著帽子口罩,藺草完全浸透后方可撈起暴曬,驕陽下一天翻四五次。干透了,捆好,聚齊后即售。藺草回潮是賣不出去的。

  那個夏天,我們姊妹得到了一床繡著蘭花的藺草席。
  
  扇子。蒲葵扇子鄉人一律稱之芭蕉扇,有大小之別,一毛錢一把。芭蕉扇不僅取風納涼,也驅趕蚊蟲,走在烈日底下,扇子舉過頭頂,還可遮陽,所以家家戶戶幾乎人手一把。村里放露天電影,姑娘媳婦老人更是扇子不離左右。

  新買的葵扇色澤微綠,有股淡淡的清香。扇邊的篾絲會脫線,祖母便找出色布滾一圈花邊,祖母針腳極好,使得這個尋常物什精細了許多。嬸嬸家八九個小孩,爭扇子時就鼓嘴憋氣,機靈的便在扇面上歪歪扭扭寫上自己的名字,抑或畫一片樹葉貼幾個小人。我祖母細致,說新扇把會硌疼我們姊妹的手,都給它削光磨平。

  葵扇結實,愛惜點可用二三夏,即使舊的不堪,鄉人也不輕易丟棄,鍋灶間、生爐子可以用來助火。隔壁芳姨病懨懨的,一把破扇常年放在煤爐旁,爐子上坐著吊罐,用來煨草藥。

  胡四爺與眾人不同。胡家住在村西頭,家里自幼抱養一個小丫頭,長大后給四爺做了童養媳,那媳婦白凈,俊俏,爽利,農活也做得不輸男人。胡家四爺極高大,在省城的長江飯店作一名廚子。三伏天,莊稼漢歇涼時大都光著膀子,胡四爺周周正正穿一身香云紗衫褲,手里搖一柄折扇,折扇上的畫是課本中看到的萬里長城,而且萬里長城是畫在金紙上的!胡四爺往往擦黑時分從村西頭走往村東頭。這時,多半人家一天的農活已收工,搬了竹床,家人圍坐吃粥納涼。遠遠看見一個挺胸疊腹邁著八字步的人,不緊不慢的走著,人們就曉得,胡四爺到他的胞弟家串門子來了。風一吹,他的輕薄的香云紗衫就拂動起來,風若再大一點,他顧不上搖扇子,反復撫他梳得溜光的頭發。胡四爺身上是有香味的,促狹鬼們只要嗅到胡四爺一股沖鼻子的香氣,就偷偷扭脖伸舌頭:大人還抹花露水?

  胡四爺是個有意思的人。

  小時候還有一種蒲草扇。桃形,略精細,柔軟不耐糙,鄉人多不用。

  帳子。沒有蚊帳的夏天是不行的,因為蚊蠅蟲蜢太多了,有時能形成個小“漩渦”。有一種黑身白紋的“花蚊子”,叮到哪里就會拱起一塊紅疙瘩。我祖母總在日落前擦凈席子,驅走蚊蟲,掖好蚊帳。晚上睡覺,忽聽到嗡嚶之聲,又鉆進來幾只。我們一骨碌爬起來,端來煤油燈,燈罩口對準蚊子,“噗嗤”輕輕一聲,空中蹬幾下腿,蚊子掉進燈罩里了,“噗嗤”再掉一個。

  天氣晴好時,我們央求祖母將帳子綁到涼床上,夜晚睡在外邊多有意思。夜闌人靜,繁星如水,村莊睡著了,大牯牛睡著了,貓兒狗兒睡著了。四周黑魆魆的,只有螢火蟲一閃一閃,昆蟲們不知疲倦的演奏一曲曲田園交響樂。

  “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祖母搖著芭蕉扇,我們卻慢慢睡著了。第二天早晨,涼床邊緣落了一層露水,帳子也被夜露打濕了。

  帳子難洗。鄉下有諺語“七月半蚊子金剛鉆,八月半蚊子死一半。”梧桐葉落,大雁南飛時,母親開始拆洗蚊帳。木盆里放些肥皂粉,帳子浸泡后穿上膠鞋踩,我們興高采烈的赤腳踩泡泡,污漬灰塵踩凈,才拿到池塘里過水,帳子經水太沉了,只好揉成一團擱在石頭墩子上用棒槌捶。晾干后的帳子隨風飄舞,像鼓起的白色風帆,是小孩子們躲貓貓的好地方,大人看到,免不了挨上幾巴掌抑或一頓申飭。

  綠樹蔭濃夏日長。席子、扇子、帳子,伴隨著人們度過漫長的農耕時代,逐漸湮滅在歲月的塵埃里。


  晚飯時光


  舊時夏天,晚飯頗有儀式感。

  火燒云退下去時,啟明星升起來了。這時暮色將臨,場基下的草垛像個剪影。我們端來盆水,潑在地面去暑,再將樹下禽鳥的糞便掃聚到一起,鏟到灰糞堆里。祖母帶我們搬出桌椅和涼床。

  鄉鄰大抵亦如此。鄰居陳氏,爹媽過世早,兄弟各自過活,陳老五人稱“孬五”一貧如洗,三十多也沒娶上親,兄弟幾個湊份子托親戚從山里給買了個媳婦。小秋媳婦十八九歲,標致水靈,村人竊竊,說是“一朵鮮花插在了牛糞堆上”。孬五心實,拿她當女孩待,自己牛馬一樣的起早摸黑,粗活累活從不讓小秋沾手。小秋懷了龍鳳胎,翻過年去,一雙兒女呱呱墜地,孬五樂的合不攏嘴。媳婦曉事,一心一意跟老五過,娃們養得白胖,鍋臺清湯掛面一樣干凈整潔。夏天的傍晚,小秋抱一個背一個,搬床拖盆,給小孩子洗澡抹粉,拾掇得香噴噴的。忙定后,娘仨圍著做好的粗茶淡飯,等著當家的歸來。

  月上東山,蛙鳴鼓噪,蚊蚋成陣,農人陸續返家。我的父母和其他鄉親一樣,擦黑進門。祖母已點燃一堆艾蒿。蒿草裊裊冒著香煙。

  家人閑坐,燈火可親。

  晚飯本尋常之物,不過粥、面或米飯。熬煮好的一大鍋粥,汪汪的飄著一層粥油。粥稀,扛不住農活,祖母悄悄撈兩碗干飯留給父母親。長天白日的半下午,祖母會給我們姊弟蒸一碗芋頭,或烀一鍋南瓜綠豆湯。芋頭家家栽種,人畜共食。這時節還是“芋頭碼子”,一口咬下去,嘴巴糊上點點白漿,多吃幾口就“潮心”,所以大人小孩并不喜歡。芋頭收漿后甜軟,口感與新芋有云泥之別。我們喜歡下雪天,揀幾個芋頭塞進鍋洞里燒烤,沒等熟透就迫不及待扒出來。

  佐粥的是泡菜。刀豆、蘿卜、萵筍、冬瓜皮、燈籠椒、黃瓜、菜瓜、豆角、白菜梆子都能泡。有一年,家里種了幾分地西瓜,偏偏遭逢連陰雨,瓜心漚爛了,祖母剜去瓤子,瓜皮切片炒著吃,另選一些皮薄肉厚的做泡菜。泡菜制作簡便。開水投鹽涼透,將腌漬之物凈水瀝干,日曬夜露,三五天可食。咸豆角放紅椒爆炒,酸酸脆脆,夏日佐粥最是相宜。

  吃搟面多在雨天,因父親難得有閑暇。通常搟面起鍋時,祖母會撒一把莧菜,面湯轉眼變成胭脂色,鍋灶間氤氳一股濃郁的面香。父親搟的面皮薄而韌勁足,撈起一筷子就裝滿一碗。
祖母做面疙瘩,父親叫“摟漏須”,漏須與南瓜或瓠子同煮,十分好吃。彼時一日三餐以粥飯為主,偶爾吃一次面食,我們必會吃撐肚子。

  晚上也吃米飯。菜蔬多是自家園子里種的。菜園毗鄰場基,箍了籬笆,栽種四時菜蔬。初夏天氣猶清,陽光充足,頭茬蔬菜豐茂新嫩。陸續上桌的有萵筍、蒜薹、蠶豆、豌豆。端午后,餐桌上的主角變成茄子、辣椒、絲瓜、瓠子、毛白菜、空心菜之類,都是清淡乃至貧瘠之物。園蔬做法簡單,無非涼拌、素炒或汆湯。通常上午頭十點鐘,祖母去摘菜,我們跟著鉆進園子,捕蝴蝶,套知了,揪狗尾草編“胡琴”,餓了就摘一條黃瓜充饑,還有許多蟲豸可玩,而且茄子紫粉色的花又開得那么好看。菜園子是我們樂意去的地方。

  祖母做虎皮青椒,父親說“下飯”。我們用筷子蘸一點湯,就辣得直吐舌頭。吃得最多的是渣茄子。茄子飯頭上蒸爛,擱蒜籽調料,拌成一坨糊狀。渣茄子實在無甚貌相,可“呼嚕”一下就下肚了。園蔬一茬茬開花,一茬茬結實,吃不完的茄子豇豆,祖母曬制干菜,存著冬天燒花肉。

  大暑過后,大豆逐漸飽滿,母親田崗上回來,腋下必會夾一抱豆棵。姊妹跟著祖母坐在樹蔭下剝豆子,豆米連衣,青碧如玉。豆莢剝盡,豆秧子拎給豬們打牙祭。

  大青豆干蒸、做湯滋味皆清妙。我們極愛祖母做的毛豆雜醬。切幾塊醬油干子,一點肉丁馬鈴薯丁,舀兩勺園子里曬著的蠶豆醬,剁兩只紅椒,燴成的雜醬濃釅、鮮咸、香韌。鄉人吃飯習慣端碗串門子說話,遇粥添粥,逢飯盛飯,沒吃的加副碗筷亦屬常事。鄰里聊聊家常,說說莊稼,不免對桌上的菜肴評點一番,遇到吃雜醬的無不夸贊。

  我們還吃過“夜飯”。“雙搶”時節,大人們割稻打場,插秧灌溉,披星戴月的忙,來不見日頭去不見天。

  傍晚,村里大場基四周,木樁子上挑著的電燈就亮如白晝,人聲鼎沸,機聲隆隆。打稻機不夠用,牛也被牽了來,拉著石磙“吱吱呀呀”轉著數不盡的圓圈。稻茬滿天飛。濕透的衣衫前胸貼著后背。幾個伶牙俐齒的女人,騰不出手來擦汗,卻一邊翻場,一邊用鄉俗俚語開著玩笑。

  晚飯后,村里的小孩子結伴涌進場基,有的還抱了席子。捉螢火蟲、紡織娘,比賽豎蜻蜓、跳房子,玩各種小把戲。稻草堆熱烘烘的,掀開一把,蹦出一只蚱蜢,再掀開一把,“叫蚰子”響亮地尖叫一聲逃走了。我們互比斗蟲子,贏了得一張花牌,或一顆玻璃彈珠。

  開夜飯已是夜半,隊里集體做的,曰“打平伙”,一人一碗紅燒肉、豬血豆腐,青菜蛋湯管喝個夠。場基上玩耍的小孩子,自會得到自家父母節省的賞賜。這時他們多半耍累了,不像先前那樣有精神頭,橫七豎八的躺著。

  睡眼惺忪的爬起來,只見月色如水,繁星滿天,四周黑魆魆的,打稻機越發響得震天。露水濕濕的打下來,席簟上一片冰涼。

  我們被祖母喚回家,一俟挨著枕頭,便進入夢鄉。



作者簡介

 

  吳玲,曾用筆名“囚禁的風”。在《詩歌月刊》《清明》《安徽文學》《散文選刊》《新安晚報》諸報刊發表詩歌、散文作品多篇(首)。出版詩集《囚禁的風》《紫陌紅塵》《盛妝》,童謠集《新時代兒歌》《春天的童謠》。

主站蜘蛛池模板: av无码免费看|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二区无码| 青青草原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综合第一页|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三级黄色片免费看|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潮喷|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奇米| 亚州**色毛片免费观看| 草莓视频在线观看黄| 好紧好大好爽14p| 亚洲无砖砖区免费| 高清国产性色视频在线|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视蜜桃|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精品秒拍| 激情五月婷婷网| 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视频网| 黄色大片在线观看| 性色av无码不卡中文字幕| 亚洲熟妇无码爱v在线观看| 黄网站在线观看| 少妇高潮喷潮久久久影院|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无码| 黄色性生活毛片| 好男人官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亚洲日本韩国在线| 被黑人侵犯若妻中文字幕| 天天天天天天干| 五十路亲子中出在线观看| 美国十次啦导航网| 国产精品露脸国语对白河北| 久久五月天婷婷| 特级av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日产久久高清欧美一区| 三级波多野结衣护士三级| 欧美成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a不卡片精品免费观看| 91偷偷久久做嫩草电影院| 日本www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亚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