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1-04 來源:中國作家網 作者:
2020年12月28日,“《作家文摘》2020年度十大非虛構好書”終評結果在京揭曉。《我們的80年代:中國的文學與文人》《絲綢之路:從蓬萊到羅馬》《卻將談笑洗蒼涼:晚清的政局和人物三編》《中國疫苗百年紀實》《紅色交通線上的安徽人》《江南繁荒錄》《查醫生援鄂日記》《你和我》《上海表情》《文獻中的百年黨史》10本圖書入選。
近年來,非虛構類作品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以其觀照現實、洞察歷史、建構文化的特質為讀者所喜愛,這也與《作家文摘》“求真、深度”的辦報宗旨不謀而合。作為國內頗具影響力和公信力的文化品牌,《作家文摘》自2012年起就聯合廣大讀者和知名文化學者,開展“年度十大非虛構好書”評選活動,通過系統梳理、回顧當年出版的非虛構類作品,甄選出兼具扎實史料、獨立精神、鋒銳視角和人文關懷的力作,為熱愛閱讀、文化訴求較高的讀者群提供有針對性、有價值、有意義的參考。評選活動開展以來,吸引了上百萬各界人士的積極參與,并以其專業性、權威性,在廣大讀者以及文化出版界獲得廣泛關注和高度認可。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我們經歷了太多令人難忘的磨礪。但還好,我們有書為伴,可以在書中找到了溫暖與慰藉。面對太多的不確定和變化,《作家文摘》致力于推介好書、共讀好書的初心沒有變,致力于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追求沒有變。
此次評選于2020年11月啟動,《作家文摘》綜合一年來所推介、選摘過的幾百本圖書,并在近百家出版機構推薦的非虛構類作品中,篩選出150本候選書目。在此基礎上,經過編輯部內多輪討論,推舉出初選書目30本。入選作品風格多樣,從歷史深處到當下現實,聚焦重大社會事件中的人物走向、信仰力量和人性光輝;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人民,兼具思想性、藝術性與可讀性。
12月22日至27日,《作家文摘》微信公眾號圍繞30本候選圖書進行了網絡投票,得到廣大讀者的踴躍參與。
本屆終評委陣容強大,由知名作家、文史學者以及出版界、媒體等領域的資深人士組成:梁曉聲(作家)、李朋義(出版人,原中國教育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總經理)、趙麗宏(散文家、詩人、上海作家協會副主席)、謝有順(學者、文學批評家、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陳歆耕(作家,評論家,《文學報》原社長、主編)、周立民(學者、評論家、作家、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梁鴻(學者、作家、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汪業芬(資深媒體人,《團結報》總編輯)、綠茶(作家、書評人)。
因受疫情影響,今年的專家終評改為線上舉辦,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專家評委們的評選熱情。李朋義認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大歷史背景下,非虛構類作品從個體到社會、從微小到宏大,對社會各階層人民精神與生活進行深度解讀,體現出了社會主義文藝應有的責任與擔當。趙麗宏表示,在疫情之年出版一大批非虛構作品,并從中選取優秀之作,可以彰顯文學的力量,讓讀者在關注現實的同時,也可以親近文學,感受非虛構寫作的魅力。汪業芬表示,相信喜歡閱讀的朋友不會忘記這一年因為疫情宅在家里安靜讀書的情景,感受閱讀給我們帶來的寧靜與思考,從而獲得精神的滋養,獲得戰勝疫情的信心與力量。進入互聯網時代,閱讀變得越來越碎片化,但嚴肅閱讀永遠都有意義。
在綜合專家終評委投票和網絡投票后,最終決選出本年度上榜書單。陳歆耕認為,對非虛構作品品質的理解可以用三個關鍵詞來表述,那就是思想性、真實性和當下性,在評選過程中也是基本上按照這三條來看作品的。周立民認為,本屆入選書目基本上能代表即將過去的一年中中國出版的非虛構圖書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