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之年。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省文聯黨組提前謀劃、積極組織作家深入岳西、太和、寧國等基層采風,創作出一批主題突出、質量俱佳的小說、散文作品,先后在《清明》《安徽文學》等推出,引起社會較好反響。
《小說選刊》2020年第8期、2020年第9期相繼選載了安徽作家余同友、苗秀俠、劉鵬艷、何榮芳創作的以“脫貧攻堅”為主題的精品佳作,記錄安徽人民在脫貧攻堅戰役中的偉大壯舉。并在《小說選刊》“責編稿簽” 內容中,對四位作家的作品進行了點評,以深入淺出的語言增加了這些文學佳作的深度。
責編稿簽——歐逸丹
找呀找幸福
余同友
余同友筆下總是會走出這樣一類人:他們熱愛村莊、依戀鄉土,純粹而執著,懷抱理想主義與浪漫主義,卻往往遭遇冷峻的現實,無法企及自己渴望的幸福。本文中的王功兵便是如此,曾經的他富有激情與才智,卻反反復復遭到現實的捉弄,身在幸福村的他,仿佛越活離幸福越遠。扶貧隊員李朝陽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切。幫助農民脫貧致富,不僅僅需要資源,還需要用腦、用心。李朝陽理解、尊重王功兵的境遇,也以自身的行動與智慧感染了他,激發他的斗志與情懷,成為白芷種植的帶頭人。幸福村找回了幸福碑,每個人也都找到了自我的價值和尊嚴。
責編稿簽
安靜
拯救那片莊稼地——苗秀俠
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具有特殊意義。作為書寫時代和人民的作家將會是重要的參與者和記錄者,作家苗秀俠將目光放到了這片荒蕪的莊稼地上,一下子找到了農民的“核”,也找到了脫貧的關鍵點。陸文昌、夏小荷、稽成煊從一筆筆細賬算起,逐一解碼、破局,最終獲得農民的認可,他們三個人的擔當與合作其實是內在使命的外在顯露,因為他們和每一個農民都將自己的生命雕刻進這片土地了。苗秀俠的寫作不是基于一種想象,而是根性經驗在她身上的呈現,既深刻凝重又熱切誠懇,令人肅然起敬。
豬幸?!獎Ⅸi艷
面對新時代新農村,作家要寫出新的“創業史”,最后的較量還是要落腳在層層疊疊的復雜人心和那些散發著真善美的光芒。劉鵬艷筆下的石佛村雖然郁郁蔥蔥,卻也蒼蒼茫茫,面臨人老地荒的處境,蹲點扶貧的余書記和年輕的董事長給幾近荒蕪的家園帶來了黑毛豬,從而引領百姓走出困境,讓他們有了獲得感和方向感。賣豬的一波三折是百姓真實精神風貌的體現,唯有長鎖和媳婦信守承諾,在養豬如同養孩子般的場景中慢慢緩和喪子之痛。這篇小說有效容納了當下農村中百姓的人生經驗,并展開了對主人公的精神性想象,拓寬了扶貧攻堅小說的疆域。
春風又綠江北岸——何榮芳
在《春風又綠江北岸》中,我們目睹了熟悉的雞飛狗跳的鄉村人事,但這些充滿煙火氣的日常卻各有曲直。何榮芳善于捕捉具體而微的生活細節,由此勾勒出扶貧工作的瑣碎和艱辛,更升騰起扶貧干部李晨光、王逸興的堅韌和智慧。無論是因病致貧,還是因懶致貧,扶貧必須先扶人,邢木開始認真干活和脫單時刻既是個人成長的標志,也是有效扶貧工作的雙重見證。小說通過幾個典型的農民形象書寫出在新時代如何扶貧和脫貧,邢木等人也在一退一進之間重塑著自己的現在和未來,這些具有碎片式的諸事終會留下重量,變為建設小康社會的文學寫照。
作 家 簡 介
余同友,祖籍安徽潛山,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出生于皖南石臺縣,現居合肥。有中短篇小說刊于《十月》《雨花》《長江文藝》等多家文學期刊,多篇作品被多家選刊及年度選本選載。

苗秀俠,中國作協會員,魯迅文學院第十四屆中青年高研班學員,安徽省第二屆簽約作家,《清明》副主編。在《北京文學》《中國作家》《隨筆》《作品》《長江文藝》《芳草》《散文海外版》等發表散文、小說四百余萬字。出版作品十余部。代表作有:散文集《青春的行囊》《浮世掠影》,小說集《遍地莊稼》及長篇小說《農民工》(合著)《農民的眼睛》《皖北大地》等。有作品獲老舍散文獎,安徽省政府文學獎,第六屆北京文學獎,安徽省第十二屆五個一工程獎等。

劉鵬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安徽文學院簽約作家,發表小說、散文、評論等逾百萬字,多部作品被權威選刊轉載或收入重要年度選本,出版小說集《天閹》、散文集《此生我什么也不是》、長篇童話《航航家的狗狗們》等個人專著,曾獲多種文學獎項,作品入選"中國小說年度排行榜"。
何榮芳,中學教師,安徽省作協會員,魯迅文學院安徽作家班學員。2014年五月開始寫作,中短篇小說散見于《清明》《安徽文學》《雨花》《野草》《青春》《山東文學》《廣州文藝》《海燕》《奔流》《短篇小說》等純文學雜志。榮獲過第二屆奔流文學獎和國家保密局征文文學類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