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工作者“要以深厚的文化修養、高尚的人格魅力、文質兼美的作品贏得尊重,成為先進文化的踐行者、社會風尚的引領者,在為祖國、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實現價值”。一部作品,外化著創作者的修養、人格、志向和境界,作品的高下與價值往往是由創作態度、創作追求和境界決定的。境界,從來都是一個重要話題。
文學藝術既反映人們的精神世界,又承擔著引領人們精神世界的使命。越是各種思潮相互激蕩,不同價值互相交鋒,越需要文學藝術作品給人提供精神引領,也就越需要創作者提升自我境界和創作境界。一個創作者不可沉溺于魯迅所批評的“不免咀嚼著身邊的小小的悲歡,而且就看這小悲歡為全世界”,更不能做徘徊生活邊緣的觀望者、譏讒社會的抱怨者、無病呻吟的悲觀者。要站在歷史與時代的高度,用深邃的目光去觀察現實,用博大的胸懷去擁抱時代,懷著真誠的感情去反映歷史和現實。只有超越個人狹隘的視角,透過廣闊的時代經驗去認識時代,在與人民的融合中汲取人民的力量,才能以自己的創作為增加人們戰勝困難的信心與勇氣發出光與熱。
創作者所擁有的境界決定著創作的品位和境界。一切文學藝術創作都是人們藝術地認識和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是高層次的精神活動。創作價值既來自表現對象的價值,還體現著藝術創造自身的價值,包含著創作者對生活的認識和道德評價,也體現著創作者的審美創造能力。只有大境界才能使生活價值轉化為藝術價值。要站在歷史、現實與藝術的高處去處理素材題材,達到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統一、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相統一,更深刻地揭示社會本質,更藝術地傳達真善美。要拒絕無深度的扁平化寫作,拒絕遠離美學尺度,要深刻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引領人民精神世界,寓教于樂,啟迪心智,以豐滿的人物形象、健康的情感、高遠的意境,營造優美藝術境界,更好發揮文學藝術塑造心靈、成風化人的作用。
創作者要承擔起塑造心靈的作用,首先要塑造自己。音樂家聶耳曾說:“不鍛煉自己的人格,無由產生偉大的作品。”志存高遠才能有大境界。清人沈德潛在《說詩晬語》中指出:“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襟抱”即境界胸懷和理想志向?!爸静粡娬咧遣贿_”,作家要立德鑄魂,除了要有好的專業素養,還要有遠大的理想、堅定的信念、熱忱的事業追求。要不斷提升人格境界和人格修為,增強鐵肩擔道義的社會責任感,善于從國家民族的大局中認識自己的事業和追求。要講品位,重藝德,以理性之光、正義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以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作品,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為自身留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