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村子里如今多美啊,可以在棧橋上散步,在河邊垂釣,在游客中心嗑著瓜子看電影、聽瓊劇、唱民歌,孩子們臉上都洋溢著笑容。”一位青年藝術家在青梯村參加下鄉活動時由衷贊嘆。
美在青山綠水間
2016年6月,海南文聯作協黨組書記孫蘇調研的第一站就到了青梯村。青梯村隸屬海南省屯昌縣烏坡鎮,位置在海南島的西部。從海口市驅車走224國道要3個多小時才能到達,一路上穿山越嶺,路長車稀。這個深山之中的村子共有415戶1720人,建檔立卡貧困戶68戶225人。2016年被海南省“扶貧辦”分配給海南文聯作協,成為作家藝術家們脫貧攻堅的責任田。
青梯村風光秀麗,擁有溫泉、南藥等豐富資源,急需把綠色生態資源轉化為發展美麗鄉村的資本,以打造一個獨特的美麗鄉村。孫蘇書記在調研時表示,海南文聯作協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組織各文藝家協會對青梯村的人文內涵進行挖掘和包裝,賦予其更強的吸引力。
沒多久,海南文聯作協邀請海南省公益慈善聯合會、海南世界聯合公益基金會的相關負責同志來到青梯村,現場召開公益扶貧及產業扶貧項目專題座談會,對如何打造鄉村圖書館、幸福院,開展國際志愿服務等公益項目,以及進行農村環境改造、發展可持續農業種植產業等精準扶貧措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青梯村黨支部書記王小銘等與企業人士共同對在建的蘑菇培育大棚、擬建的諾麗種植示范帶動點、農村豬圈改造等產業扶貧項目進行了實地勘察。
4年多來,海南文聯作協黨組因地制宜、與時俱進,不斷修改調整《海南文聯作協與屯昌青梯村貧困戶結對幫扶工作方案》《關于引導和動員社會組織參與脫貧攻堅工作方案》,增強了工作指導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2018年8月23日,海南文聯作協安排了一次扶志扶智的學習調研活動。一輛大巴車上,載著青梯村鄉村振興工作隊、村里的各小隊長、貧困戶代表等一行28人,到相鄰的白沙黎族自治縣去學習借鑒。在打安鎮長嶺村,鄉親們學習了村道路硬化、園林建設、外立面改造、庭院經濟等方面的好做法。在七坊鎮高石老村,大家看到清一色的別墅式聯排房,文化廣場、停車場一應俱全。大家了解到,推進“合作社+農戶”模式的綜合旅游體建成后,為高石老村帶來了新的經濟增長點。這不正是青梯村所需要的發展模式嗎?回程的車上,一名村民突然大喊:“我們會比他們做得更好,建設得更美麗。”車廂內馬上就沸騰起來。
時間不等人,海南文聯作協馬上撥出經費,對貧困戶王月南及其鄰居進行扶持,發展“庭院經濟”。休閑式的庭院,整齊而有序的菜地、果園、苗圃、養殖場,周圍種植了有經濟價值的花草,儼然一座座神仙居。以此為樣板,帶動全村面貌煥然一新。
青梯村村口有一條河,政府出資興建了一座橋。橋身白色,在碧水、綠樹、藍天下格外耀眼。橋梁落成的那天,第一書記賈明慧買來100多面紅旗,讓人插在橋的兩側。頓時,這一抹紅色又提亮了橋頭的風景。長長的沿河兩岸,海南省各文藝家協會捐贈了60張休閑石凳,每張凳子上都刻上了一句想對鄉親們說的話,每一句都勵志、入心。村委還請藝術家在兩岸幾十棵大樹上創作樹木彩繪,讓生態與藝術發生碰撞,使青梯村具有獨有的藝術氣息。通過新媒體的傳播,現在這里已經成為一個網紅打卡點。賈書記對青梯村的綠化區、水域區等進行航拍,突出綠水青山的保護理念。視頻在“學習強國”平臺播發,向世人推介青梯村之美。
海南省曲藝家協會主動配合鄉村亮化工程,為青梯村捐贈了5套太陽能路燈。村委會把廣場上的燈打亮,海南省文聯作協出資4萬元購置了音響,村里婦女們成立了廣場舞隊,年輕的孩子們開始在這里唱起了卡拉OK,老人們也都走出家門學著健身,青梯村的晚上熱鬧起來。
在海南省文聯作協4年多時間的定點幫扶下,經過村民的自身努力發展,青梯村在2018年被評為海南省三星級美麗鄉村。全村建檔立卡68戶貧困戶225人已經全部脫貧。2019年,青梯村又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評為首批“國家森林鄉村”。青梯人憑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把鄉村建設得越來越美。
親在真心真扶里
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對海南省文聯作協這個單位充滿敬意。他們和青梯村的老鄉們手牽手、心連心,用實際行動收獲了一份親情。連續4任派駐的第一書記都把心扎在青梯村,他們把自己當村里人,把村里人當親戚。村里沒有食堂,鎮上食堂又遠,第一書記吃飯就只能派到村民家里。第二任駐村第一書記鄧志剛說,能吃到一個鍋里,不就是親人嘛!
村民們總會提起第一書記們的無私奉獻。有記者采訪,他們會如數家珍。發生非洲豬瘟時,村里老百姓好不容易養起來的“致富豬”也受到傳染。半夜里,第一書記溫航軍和村干部們把剛死的豬拉到地里挖深坑撒石灰埋掉,他一邊填土一邊掉眼淚。有一次下大雨,連續幾天,他披著雨衣抗澇,由于身小力單,幾次摔在洪水里,抹一把雨水繼續干。還有一次,青梯大棚里停電,一棚的苗圃如果沒有電就會前功盡棄。他利用私人關系找來發電車,連夜長途跋涉來鄉下支援。
海南文聯作協和青梯村親如一家的故事越來越多。村里有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叫黎容花,和50多歲的病兒子相依為命。2019年的新年前,她兒子突然去世,讓這個本就困難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孫蘇書記就把老人當成自己的老人,給老人送衣、送米、送生活費。海南省文聯作協的同仁們為黎容花籌集了7000多元,幫助黎容花度過最艱難的那個新春。
生活越來越好,農民致富的信心越來越足。海南文聯作協幫扶人員帶著米、面、油等慰問品來到已經脫貧的村民吳英濤的家中。吳英濤家的脫貧歷程,大家一直看在眼里。大家每一次來,吳英濤家都會有新的變化——添置了新的家具家電、新蓋的房子安上了防盜門、新增了兩頭小黃牛……當大家得知吳英濤家的老母豬即將產崽,都為他將有新的收入而感到高興。
海南省作協去年在有限的經費中撥出5萬多元,省作協主席梅國云來到青梯小學,給孩子們送書、送文具。為了使青梯村的孩子們能夠學習一門特長,海南省民間藝術家協會的剪紙藝術家黃海桃,每個周末從海口開車到村里免費開班教孩子們。一切花銷都由他自己出,連續3年來,風雨無阻,培養了近百名小剪紙藝術家。海南音樂家協會、海南椰娃藝術團等在青梯小學組建了第一支童聲合唱團。每次演出,鄉親們聽著自己的孩子用稚嫩的童聲唱著鼓舞干勁的歌時,自然感受到不一樣的文藝力量。
福在獲得紅利中
青梯村人整體脫貧后,每個人臉上都紅潤起來,每個人的精氣神都充沛起來。海南文聯作協一次次捐款、一次次慰問、一次次投入資金,有了無悔的付出,才有了喜人的收獲。
幫扶對象王小銘從2016年開始,學習種植茶樹菇。駐村第一書記鄭昆林為他參謀時說:“之所以建議你種茶樹菇,是因為它營養豐富,在市場上銷路廣,而且它是在大棚里種植的,不用擔心惡劣天氣。”那年,大家幫王小銘籌措10萬余元,在他家橡膠林里建起了8間大棚,成功培育了2萬桶的茶樹菇菌包,年底有了將近4萬元的收入。2017年,他又把規模擴大了一倍,培育了4萬桶菌包,年收入超過了8萬元。
嘗到甜頭的王小銘認準了這條路。村民們漸漸也看到茶樹菇的發展前景,也開始嘗試種植。于是,在村委會的指導下,建起了屯昌金銘農業種養合作社,并在2018年爭取到屯昌烏坡鎮政府的支持,以政府+專業合作社+互助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展開運營,推動全鎮154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重要的是,互助合作社的成立能整合貧困戶在完成自家農活外的空閑時間,用來到大棚幫工掙錢,每小時可獲得10元酬勞。全村的貧困戶已逐漸適應這種模式,每天會靈活安排時間,在大棚進行3到8小時的有勞務工。
海南氣候濕熱,茶樹菇最佳培育時間是11月份到次年5月份,培育菌種需要85天左右的時間。王小銘去年種植的10萬余桶菌包,預計可年產12萬斤的鮮菇,到年底預計能有20萬元的純收入。
其實,不是什么事都一帆風順。茶樹菇的銷路永遠是個大問題。關鍵時候還是海南文聯作協出手,幫助聯系到年貨銷售渠道,為其銷售了一大部分。同時,積極鼓勵廣大干部職工通過“以買代幫”的模式,解決青梯村茶樹菇庫存滯銷問題。2020年4月,“文聯作協攜手、相扶青梯、消費有情、愛心隨行”活動在海南文聯機關及各文藝家協會中開始發動。短短一周時間,省文聯干部職工及所屬文藝家協會會員共購買茶樹菇干菇400份,金額達到1.6萬元,幫助青梯村清空了2019年茶樹菇產量庫存,穩定了茶樹菇合作社收入,確保了相關貧困戶的收入,為2020年決勝脫貧攻堅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像王小銘這種“以點帶面”的幫扶模式獲得了成功。在此基礎上,成立了橡膠、檳榔、養雞等3個互助合作社。此外,海南文聯作協還扶持了8個無勞動力的貧困戶入股2個農業種養專業合作社。為保障農作物的銷路,海南文聯組織了多場愛心扶貧義演、義拍專場活動。去年全省文藝界通過義拍義賣、捐款捐物,累計為扶貧工作捐助超過100萬元,其中為掛點的青梯村捐款30多萬元。
扶貧扶智,更多的是扶志。一方面積極籌措經費幫助了貧困戶發展生產,老百姓感受到實惠;另一方面,開展文化扶貧,管的是長遠,管的是不再返貧。老百姓對海南文聯作協的幫扶如數家珍:為他們進行危房改造,為他們爭取幾十萬的貼息貸款,為貧困戶大學生籌措助學金,為鄉親們防病治病,為村民購買抽水泵,為合作社配備發電機,為村民購買防疫物資,為村民書寫春聯、拍攝全家福照片,為村民開展愛心消費集市,為青梯打造“一村一品”茶樹菇特色產業品牌……每年,還要確保入股貧困戶能夠按時分利分紅。
年底的慰問活動是最隆重也是鄉親們最盼望的。海南文聯作協的領導受合作社委托,都會為鄉親們現場發放入股的分紅。“致富要有儀式感。”拿到紅包,大家還要快快樂樂一起照個相。如今的青梯村早已整村脫貧,拿紅包的鄉親一年比一年多,那紅包也一年比一年大,那張張黝黑的笑臉一年比一年更燦爛。
不久前,海南宣布了自貿港建設方案。根據方案,島內陸續建成的高速路有2條可到青梯村,由海口出發一個半小時就能到達。隨著交通越來越便利,相信青梯村的明天會越來越美好。